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幻电影中,灾难故事通常有两类:一类是引人遐想和思考,假如灾难真的来临,我们该怎么办?比如《星际穿越》;一类是让人忧患和反思,我们该如何避免这样一场灾难?比如《后天》。前者激励人类,后者警示人类。
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当属前者:当太阳垂垂老矣,地球何去何从?他设计了一条史诗般的出路:人类在地表上设立无数的推进器,将地球推离太阳系,去茫茫外太空寻找新家园……
坐在影院里,我感觉自己也悬浮起来,像一粒流浪的尘埃。电影是成功的,有着宿命般的恢宏和交响乐般的震撼,让我想起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英雄交响曲》。
在“未通过抽签者严禁进入地下城”的告示前,我体会着生命的悲怆和意志的严酷;在荒芜的地表和凛冽风雪中,在矿车惨白的射灯和踉跄奔驶中,我感受着人类的孤独与坚韧;在璀璨寂静的星际间,在深入骨髓的凉意里,我品味着地球的卑微和迷茫。
帕斯卡尔说:“人,不过是一根芦苇,但他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不需要整个宇宙武装起来才能毁灭他,一个偶然就够了。但他比宇宙要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将要死亡,他知道宇宙相对于他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一无所知。”海明威也说: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因为人类有尊严。
最终,人性的温暖覆盖了地表的寒冷,精神的光辉弥补了灵魂的缺陷。英雄,由一副东方面孔来担任。我为他鼓掌,为同胞鼓掌。所有人都站了起来,我看到有人热泪盈眶。一部好电影,总能搭建起和观众的亲密关系。
或许,最让中国观众惊悚和疼痛的,是在零下89度的冰凌世界里,认出了自己熟悉的地标:北京金融街、国贸大厦、央视大楼,上海陆家嘴、东方明珠,还有济南、济宁、杭州……这是我们的家,这是我们曾牵手散步的街道,这是我们亲手缔造和赞美过的繁华,如今,却变成了冰雕一样的坟场和墓碑,一片空寂。看到这儿,那些如刀的风雪,似乎割在我心上,仿佛有什么东西被连根拔起。那个东西叫“故乡”。
我想起了那本叫《每个故乡都在消逝》的书,其中写道:“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一井、一石、一树……
电影的主人公们,已然是故乡沦陷的一代。他們只能从传说中,从老人的絮语间,从电子数据库里搜索故乡的影子了。这是悲剧,也是编剧的力量。
不知道,他们是否还能读懂海子的那首诗:“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头上插满鲜花/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
其实,电影中最触动我的,还有一闪而过的“课堂”,还有“教育”和“成长”的话题。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的《春》,在地下城的教室里响起。这是个极悲情的场景。孩子们念得苍白、散漫,用语文老师的评价即“毫无感情”。是啊,哪来的感情呢?当“春天”只能从书本中遥想,当日出、晚霞、鸟鸣、森林、湖畔、四季、月光——都变成了“很久很久以前”,除了考古,“春天”还有生活的体验意义和美学价值吗?
我又忍不住想:这些“地下城”里的孩子,这些蜗居在大地15公里深处的生命,虽然肉体得以寄存,但灵魂和精神呢?比如女孩朵朵,暗无天日的地下、坚硬冰冷的钢铁屋架、繁杂的邻里关系,是她的全部人生环境。没有露天的事物,没有自由的漫步,没有除人类之外的其他生灵,这样的空间,无异于牢笼。一旦没有了对日出的期许、对夕阳的感怀,没有了一株草、一朵花的映照,一个女孩的心性、情感如何发育呢?她的审美和爱情又从哪儿获得启蒙与滋养?
心灵封闭,精神缺氧,这样的人生,仅仅是活着,而不会长大。虽然在影片中,他们被设计成一群气质灿烂、满脸阳光的孩子,但在现实中,很难如此。影片把灾难归因于太阳的自然死亡,这样的设计的确遥远和缥缈了些。其实,更近的真相是,人类正在亲手酝酿自己的危机。
近日,悉尼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教授在科学杂志Biological Conservation上共同发表最新研究报告:如果地球上的昆虫继续按目前速度减少下去,将在短短几十年内灭绝,对地球生态造成严重后果。
想象一下,若干年后,没有一只蝴蝶从我们眼前飘过,没有一只蜜蜂停驻在花朵上,孩子们在教室里读着怀念蟋蟀的诗,在标本馆仰望墙上静止的蜻蜓……
我想起了蕾切尔那本《寂静的春天》:当春天来临的时候,美国某个小镇却安静得异常,昆虫不见了,鸟鸣失踪了……原因是杀虫剂滥用和工业污染。这不是科幻。
记得那天看完电影,走出“冰河世纪”的沉浸,我被迎面泻下的阳光刺得晕眩。这是幸福的晕眩,我意识到,生活又回来了,我已从“未来”回到了“过去”。当看见绿树、花坛、湖水,看见婀娜的蜡梅,看见天上的云……我被这人间的春天惊艳得不知所措。
我知道,这是朵朵们从未到访过的春天,这是蕾切尔拼命挽留的春天。
又一个春天来了。请深情地看看它吧,留意它的每一丝呼唤和萌动,珍惜它每一个诗意的瞬间。不要做对春天熟视无睹的人,不要做伤害春天的任何事。
最后,让我们和孩子们,和朵朵们一起大声朗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刘慧,张家港市实验小学,215600)
责任编辑:石萍
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当属前者:当太阳垂垂老矣,地球何去何从?他设计了一条史诗般的出路:人类在地表上设立无数的推进器,将地球推离太阳系,去茫茫外太空寻找新家园……
坐在影院里,我感觉自己也悬浮起来,像一粒流浪的尘埃。电影是成功的,有着宿命般的恢宏和交响乐般的震撼,让我想起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英雄交响曲》。
在“未通过抽签者严禁进入地下城”的告示前,我体会着生命的悲怆和意志的严酷;在荒芜的地表和凛冽风雪中,在矿车惨白的射灯和踉跄奔驶中,我感受着人类的孤独与坚韧;在璀璨寂静的星际间,在深入骨髓的凉意里,我品味着地球的卑微和迷茫。
帕斯卡尔说:“人,不过是一根芦苇,但他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不需要整个宇宙武装起来才能毁灭他,一个偶然就够了。但他比宇宙要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将要死亡,他知道宇宙相对于他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一无所知。”海明威也说: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因为人类有尊严。
最终,人性的温暖覆盖了地表的寒冷,精神的光辉弥补了灵魂的缺陷。英雄,由一副东方面孔来担任。我为他鼓掌,为同胞鼓掌。所有人都站了起来,我看到有人热泪盈眶。一部好电影,总能搭建起和观众的亲密关系。
或许,最让中国观众惊悚和疼痛的,是在零下89度的冰凌世界里,认出了自己熟悉的地标:北京金融街、国贸大厦、央视大楼,上海陆家嘴、东方明珠,还有济南、济宁、杭州……这是我们的家,这是我们曾牵手散步的街道,这是我们亲手缔造和赞美过的繁华,如今,却变成了冰雕一样的坟场和墓碑,一片空寂。看到这儿,那些如刀的风雪,似乎割在我心上,仿佛有什么东西被连根拔起。那个东西叫“故乡”。
我想起了那本叫《每个故乡都在消逝》的书,其中写道:“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一井、一石、一树……
电影的主人公们,已然是故乡沦陷的一代。他們只能从传说中,从老人的絮语间,从电子数据库里搜索故乡的影子了。这是悲剧,也是编剧的力量。
不知道,他们是否还能读懂海子的那首诗:“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头上插满鲜花/我要在故乡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声谈吐……”
其实,电影中最触动我的,还有一闪而过的“课堂”,还有“教育”和“成长”的话题。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的《春》,在地下城的教室里响起。这是个极悲情的场景。孩子们念得苍白、散漫,用语文老师的评价即“毫无感情”。是啊,哪来的感情呢?当“春天”只能从书本中遥想,当日出、晚霞、鸟鸣、森林、湖畔、四季、月光——都变成了“很久很久以前”,除了考古,“春天”还有生活的体验意义和美学价值吗?
我又忍不住想:这些“地下城”里的孩子,这些蜗居在大地15公里深处的生命,虽然肉体得以寄存,但灵魂和精神呢?比如女孩朵朵,暗无天日的地下、坚硬冰冷的钢铁屋架、繁杂的邻里关系,是她的全部人生环境。没有露天的事物,没有自由的漫步,没有除人类之外的其他生灵,这样的空间,无异于牢笼。一旦没有了对日出的期许、对夕阳的感怀,没有了一株草、一朵花的映照,一个女孩的心性、情感如何发育呢?她的审美和爱情又从哪儿获得启蒙与滋养?
心灵封闭,精神缺氧,这样的人生,仅仅是活着,而不会长大。虽然在影片中,他们被设计成一群气质灿烂、满脸阳光的孩子,但在现实中,很难如此。影片把灾难归因于太阳的自然死亡,这样的设计的确遥远和缥缈了些。其实,更近的真相是,人类正在亲手酝酿自己的危机。
近日,悉尼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教授在科学杂志Biological Conservation上共同发表最新研究报告:如果地球上的昆虫继续按目前速度减少下去,将在短短几十年内灭绝,对地球生态造成严重后果。
想象一下,若干年后,没有一只蝴蝶从我们眼前飘过,没有一只蜜蜂停驻在花朵上,孩子们在教室里读着怀念蟋蟀的诗,在标本馆仰望墙上静止的蜻蜓……
我想起了蕾切尔那本《寂静的春天》:当春天来临的时候,美国某个小镇却安静得异常,昆虫不见了,鸟鸣失踪了……原因是杀虫剂滥用和工业污染。这不是科幻。
记得那天看完电影,走出“冰河世纪”的沉浸,我被迎面泻下的阳光刺得晕眩。这是幸福的晕眩,我意识到,生活又回来了,我已从“未来”回到了“过去”。当看见绿树、花坛、湖水,看见婀娜的蜡梅,看见天上的云……我被这人间的春天惊艳得不知所措。
我知道,这是朵朵们从未到访过的春天,这是蕾切尔拼命挽留的春天。
又一个春天来了。请深情地看看它吧,留意它的每一丝呼唤和萌动,珍惜它每一个诗意的瞬间。不要做对春天熟视无睹的人,不要做伤害春天的任何事。
最后,让我们和孩子们,和朵朵们一起大声朗诵:“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刘慧,张家港市实验小学,215600)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