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真实地形和地球曲率对闪电定位影响

来源 :电瓷避雷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in_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二维球坐标时域有限差分算法FDTD(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首先研究了内蒙古自治区真实地形和地球曲率对地闪回击电磁场传播的影响,然后结合真实地形和地球曲率情况下波形结果,进一步分析了测站数量和布局及脉冲到达时间定义方法对定位精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各站本身,相对不考虑曲率的光滑地面情况,真实地形和地球曲率都会引起波形峰值时间额外延迟,范围各自为2.91μs至4.50μs和0.08μs至0.92 μs,且地球曲率的影响随电磁场传播距离增大而增大;2)由于地形的反射作用,各站本身考虑真实地形情况得到的磁场脉冲强度大于光滑地面情况,增大范围从24.95%至42.98%;3)使用11个站数据定位时,用10%峰值到达法定位时精度最好,误差仅42.1 m.在到达时间定义方法相同时,随着测站数量减少,实现合理定位精度越依靠定位时选取的测站布局.
其他文献
针对传统水工闸门设计中较为保守的设计方法造成钢材浪费的问题,建立了基于MATLAB的弧形闸门优化设计模型,该模型以闸门主框架结构各构件尺寸为优化变量,以结构整体质量最少为目标函数,并针对腹板厚度添加优化变量调整系数,使用优化后的加速粒子群APSO算法对闸门整体进行了优化设计,对优化结果赋予闸门各构件并进行有限元建模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优化设计不仅达成了经济性目标,保障了闸门的安全运行,并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目前国内水电的开发已进入成熟稳定,水电行业的发展由开发逐步转变为安全稳定运行,如何在保证电力供应的同时,更好地兼顾防洪、航运、发电等民生任务,将成为未来一定时期内水电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以水电站实际调度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为引,以调度经验为基础,从防洪、航运、发电等方面,对梯级水电站调度难点进行分析总结,通过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使梯级水电站的调度更加稳定、可靠,保障梯级水电站的安全.
为了研究山区雷击高塔对雷电感应过电压的影响,建立了三维时域有限差分(3D-FDTD)算法模型,计算复杂山体地形下的雷击高塔产生的电磁场,并结合Agrawal耦合模型计算架空线感应过电压.利用该模型计算对比了雷击平坦地面、雷击山顶和雷击山顶高塔时的线路感应过电压,并讨论了山体坡度、距离、塔高、土壤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雷击平坦地面相比,架空线感应过电压幅值随锥形山体坡度的增加而增大;当雷击山顶高塔时,线路两端的感应过电压幅值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随塔高的增加而增大、随电导率的降低而增大,与雷击山顶相比,
杆塔波阻抗是引起输电线路发生反击闪络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从降低杆塔波阻抗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增设拉线减小杆塔波阻抗,进而提升线路耐雷水平的方法,并建立了拉线、杆塔、输电线路、绝缘子、避雷器EMTP仿真模型,研究了工作电压、拉线、接地电阻、避雷器安装方式对线路耐雷水平的影响,以及拉线与避雷器相互配合的防雷效果.结果表明:线路耐雷水平受工频电压相位角影响,近似呈现余弦变化,但整体变化幅度较小,在电压相位角为180°时,输电线路耐雷水平处于最低值;在低接地电阻区域,拉线可以代替避雷器有效提升线路耐雷水平,且拉线
风电机组的雷电防护是风机安全稳定运行的基本条件,目前国内外对于风电机组的雷电防护主要集中在叶片的防雷研究,对机舱的防雷保护研究较少,而现有的接闪装置无法完全保护机舱.本研究建立含金属桁架与气象站避雷针的机舱模型,通过有限元仿真软件对雷击机舱尾部附着区域进行仿真,进而分析增设不同接闪装置的雷击防护效率,以及改进金属桁架结构对雷击防护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气象站避雷针无法完全保护机舱;增设的避雷针雷击防护效率高于饼状接闪器,且长度为20 cm的避雷针防护效率最佳;将金属桁架的结构改进后,避雷针的雷击防护效率得
海底电缆(以下简称海缆)敷设于海底,遭受雷电流侵入后维修难度大,为了研究雷电侵入波对海缆的影响,笔者通过对某岛架空线路-海缆的雷击过电压的分析,使用ATP-EMTP对该混合线路进行了仿真研究,计算了架空线路-海缆不同工况下的雷击过电压.对影响雷击过电压的海缆长度,海缆的布置方式,以及海缆的型号等因素进行了分析验证,结果表明:由于雷电侵入波的折反射,雷击过电压的最大值出现在XLPE绝缘海缆的末端;增加海缆埋深的深度,以及采用三芯海缆(相较于单芯海缆),可以有效降低雷电侵入波的幅值;在同等工况下,XLPE绝缘
避雷器作为10 kV架空配电线路使用数量最多的防雷治理措施,其配置方法的合理性直接决定线路防雷治理的经济性和有效性,但现有研究给出的配置方案普遍缺乏针对性,为此笔者以云南山区某10 kV配电线路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其雷电参数和地形地貌特征,参考EGM建立了杆塔雷击形式判断模型,利用ATP建立了雷击灾害判断模型,形成了考虑雷电参数、绝缘配置、走廊环境和历史雷击故障的10 kV配电线路防雷治理方法,最后通过工程运用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为了研究地面电导率、地球曲率和电离层对远距离(大于200 km)闪电定位的影响,通过新型近似算法和二维时域有限差分(two-dimensional 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2D-FDTD)算法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雷电电磁场的远距离传播特征,并采用“时差法”(time-of-arrival,TOA)进行远距离闪电定位.结果表明:1)雷电电磁场沿陆地表面传播时,受地面电导率、地球曲率影响,距离每增加100 km,峰值到达时间平均延后1.24 μs,分别带来482 m和976
目前线路防雷工作过于偏重输电线路,弱化了对配网线路的研究,尤其是缺乏对山区复杂地形条件下配电线路的雷电防护分析.本研究采用共形网格技术CP-FDTD方案,求解不规则区域内雷电电磁场,结合2D-FDTD算法和Agrawal耦合模型,快速计算线路耦合雷电过电压,研究山体坡度对近区垂直布设的多相配电线路有无避雷线存在时中点位置处雷电感应电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山体存在一定坡度时,正、负极性水平电场空间分布范围均广于平坦情况,且三相线中点位置处耦合的过电压峰值均高于无坡度情况,无避雷线情况下增加幅度约为25%
10 kV架空裸导采用并联间隙的单相安装方式可以有效提升线路耐雷水平,但使得线路与设备之间的绝缘水平差异进一步扩大,配电设备更易损坏.提高配电设备的绝缘水平及设备前端氧化锌避雷器(MOA)的通流容量在经济性上并不可行,笔者采用在10 kV线路末端加装耦合地线的方法解决该问题.研究了耦合地线的分流原理,认为其跨越的杆塔数和杆塔接地电阻是影响分流效果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并联间隙单相安装方式下的10 kV架空裸导线路过电压仿真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典型配置的10 kV架空线路中,当感应雷的感应点在配变前4基杆塔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