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武汉市工农兵路综合提升改造为例,改变传统设计观念,引入全要素设计理念,根据城市及项目的独特需求,从实际问题出发,定制设计方案,优化调整横断面布局,将智慧路灯、口袋公园等融入设计方案,实现“从重点关注机动车通行”到“全面关注行人”的设计转变,以满足城市中居民和游客对城市街道的功能提出的新要求,打造活力、品质街道,提升周边商业的功能价值,同时为其他道路改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农兵路;改造;全要素;横断面布局;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U412.37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城市中居民和游客对城市街道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道路的建设从交通属性回归场所属性,设计也从“工程性设计”转向“全要素设计”。街道全要素设计突破传统道路工程设计思维,以街道全空间为设计对象,实现“从重点关注机动车通行”到“全面关注行人”的设计转变,突出人性化设计,构建以人为本,充满活力的城市街道空间。
1 项目背景
工农兵路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南起黄浦大街,北至二七路,长约1.5 km,是江岸区二七片区内部一条现状南北向的次干路。
为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构建以人为本、充满活力的城市街道空间,提升人民在城市快速发展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此背景下,以工农兵路雨污水改造为契机,对工农兵路进行综合提升改造,实现“精致城区、精致武汉”的目标。
2 街道功能定位
对于城市道路等级划分,以往基于道路交通属性,即通过设计速度、横断面宽度等将道路划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但是仅以机动车交通单一属性的道路等级划分过于单调,不能体现不同的道路功能和需求。全要素设计就是基于街道的功能定位,将其分为交通型、生活型、商业型、景观型及历史风貌型等,在设计时应考虑赋予其不同的功能需要和风格,提升街道整体形象。
工农兵路规划为城市次干路,沿线基本为建成区,周边以居住为主,还分布有学校、医院、小型商业网点,沿线有全国重点文物、百年禅宗建筑古德寺,以及电车3路——武汉市作为“城市记忆”仅存的七条无轨电车线路之一。
因此将工农兵路定义为生活型次干路,兼顾历史风貌特点,这一功能定位决定工农兵路改造方案的总体功能布局和改造風格。
3 道路横断面的全要素改造
3.1 现状道路横断面分析
工农兵路现状红线宽30 m,为双向四车道,标准横断面布置为4 m人行道+22 m车行道+4 m人行道。
优点:双向四车道,两侧设置有机动车停车位,满足交通量和周边停车需求。
缺点:双侧设置停车位,挤占非机动车道,交通秩序混乱。
3.2 横断面改造方案
3.2.1 改造目标的分析
横断面设计优化调整,首先要满足道路功能需求,即满足机动车、无轨电车、非机动车及行人通行需求,在此基础上,优先考虑沿街商业经营、生产生活的临时停车需求、绿化景观需求等。
通过路段现状交通调查、交叉口现状交通调查、现状小区出行方式调查等,对本项目远景年的高峰小时流量、非机动车及行人交通量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双向4车道、非机动车道宽2.5 m、人行道宽4 m可以满足远景年各项交通需求。
根据停车需求调查,项目沿线公共停车楼尚未修建,建筑配建停车位接近饱和且不对外开放,由于沿线古德寺、美术高中、空军医院及两侧临街商业,沿线临时停车需求较大,目前停车位供不应求。
3.2.2 横断面改造方案的确定
基于上述交通预测及需求分析,在满足道路功能的前提下,结合“全要素”设计理念,打造“活力街道、共享街道”,通过适当压缩机动车道宽度,单侧设置停车位。
传统的路内停车位设置于车行道最外侧靠近路缘石,机动车泊车时需穿越非机动车道,路侧停车又多为临时性停车,停车位周转率高,导致与非机动车冲突较大。
本着“慢行优先”原则,设计考虑设置停车位一侧采用花箱将非机动车道与停车位进行物理分隔,保证骑行独立路权。同时将建筑前区纳入设计范围中,拓展慢行交通活动空间。
改造后标准断面设计为:4 m人行道+22 m车行道+4 m人行道=30 m,其中车行道布置为2.5 m非机动车道+0.5 m绿化箱+3 m停车带+13.5 m机动车道+2.5 m非机动车道。
单侧停车位的设置根据沿线临街建筑特点,采用非对称布置,黄浦大街~韦桑路段将停车位布置于餐饮零售密集的道路西侧,韦桑路~二七路段将停车位布置于生鲜菜场一侧的道路东侧。
4 单位出入口抬升设计
工农兵路沿线出入口众多,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尽可能保障人行道连续,对于沿线单位出入口采用抬升式坡道,保证人行道竖向无高差,利用设施带消除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的高差,人行道高程保持连续,提升行人出行体验。
5 公交站台无障碍设施设计
工农兵路为一块板机非共板道路,非机动车交通量较大,为了改善公交靠站时与非机动车交通的严重交织,采用非机动车绕至公交站台后通行[1],同时设置抬升式人行过街无障碍设施,保障行人与公交站台之间通行便利,于站台两侧非机动车道位置设置全宽式单面坡无障碍坡道,便于非机动车能够无障碍骑行通过。
6 建筑前区人行道综合提升设计
人行道是城市环境中人与人、人与商业接触最直接的空间,打造“绿色街道、品质街道”是全要素设计中的重要一环。传统道路设计偏重结构设计忽略景观设计,重视交通功能,忽视了城市街道空间的特性。
工农兵路沿线建筑退界较多,形式变化多样,改造过程将建筑前区与人行道有机结合起来,结合沿线用地特点及人流分布,营造不同的节点。 韦桑路以南周边用地以古德寺、美术高中为主,整体风格采用文化、厚重感的设计风格,以綠化景观节点为主,与其景观特质相匹配;韦桑路以北周边主要以生活居住用地为主,因此采用活力亲民的设计风格,以绿化节点与景观小品相结合,同时设置口袋公园等可参与景观,为居民创造多彩的生活体验。翰林紫苑节点融入“推箱子”元素,设置可供休憩的活动式座椅小品,选用夜光环保材质,为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活体验。韦桑路节点通过建筑前区设置遮阳棚、露天咖啡等设施打造商业外摆,增添街道活力。
7 多杆合一、多箱并集设计
为减少沿线杆件数量,本次设计照明灯杆采用多功能综合杆灯杆型式,沿线交通标志牌、电车架空线、公安监控等杆件均就近与照明灯杆、大型交通标志牌进行多杆合一处理。综合杆同时可搭载5G基站、充电桩、电车架空线,合并后道路沿线杆件数量减少约40%。
为了便于后期管理,智慧灯杆内需要将各专业布线进行分舱处理,同时各专业需要单独的舱门和锁具,以便后期有源设备运行维护时,各专业独立管理,降低管理的难度。
分舱分门会降低杆体的结构强度,杆型设计上存在较大的风险和难度。设计采用强弱电分舱分门的方式进行结构设计,综合考虑管理需求与结构设计实际情况,在智慧灯杆内设置两个独立的布线舱,同时分设两组检修门。
箱柜尺寸大小不一、部分箱柜占道、箱柜需进一步美化,本次设计考虑统一箱柜外形及基础尺寸,迁改部分箱柜集中设置并避免占用人行有效通行空间,采用与周边环境相吻合的装饰金属外罩或改为地埋式,对箱规进行并集处理,从而节约道路空间。
8 结语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一味的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会导致设计无法体现地域、人文特点,无法体现传统文化特色[2],本项目是武汉市首批落地全要素设计理念下的道路改造工程。本项目的建设对于规范交通行为,保证交通安全,全面落实以人为本;改进人民生活品质,传递城市文化;集约道路空间,提高城市品质;落实全要素设计,提升街道生机均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晓光,白玉,马万经.交通设计[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蒋雨芬,赖巧晖,胡竞恺.城市道路全要素精细化品质化设计探讨——以广州市临江大道东延线道路设计为例[J].山东林业科技,2019(4):117-120.
关键词:工农兵路;改造;全要素;横断面布局;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U412.37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发展,城市中居民和游客对城市街道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道路的建设从交通属性回归场所属性,设计也从“工程性设计”转向“全要素设计”。街道全要素设计突破传统道路工程设计思维,以街道全空间为设计对象,实现“从重点关注机动车通行”到“全面关注行人”的设计转变,突出人性化设计,构建以人为本,充满活力的城市街道空间。
1 项目背景
工农兵路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南起黄浦大街,北至二七路,长约1.5 km,是江岸区二七片区内部一条现状南北向的次干路。
为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构建以人为本、充满活力的城市街道空间,提升人民在城市快速发展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此背景下,以工农兵路雨污水改造为契机,对工农兵路进行综合提升改造,实现“精致城区、精致武汉”的目标。
2 街道功能定位
对于城市道路等级划分,以往基于道路交通属性,即通过设计速度、横断面宽度等将道路划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但是仅以机动车交通单一属性的道路等级划分过于单调,不能体现不同的道路功能和需求。全要素设计就是基于街道的功能定位,将其分为交通型、生活型、商业型、景观型及历史风貌型等,在设计时应考虑赋予其不同的功能需要和风格,提升街道整体形象。
工农兵路规划为城市次干路,沿线基本为建成区,周边以居住为主,还分布有学校、医院、小型商业网点,沿线有全国重点文物、百年禅宗建筑古德寺,以及电车3路——武汉市作为“城市记忆”仅存的七条无轨电车线路之一。
因此将工农兵路定义为生活型次干路,兼顾历史风貌特点,这一功能定位决定工农兵路改造方案的总体功能布局和改造風格。
3 道路横断面的全要素改造
3.1 现状道路横断面分析
工农兵路现状红线宽30 m,为双向四车道,标准横断面布置为4 m人行道+22 m车行道+4 m人行道。
优点:双向四车道,两侧设置有机动车停车位,满足交通量和周边停车需求。
缺点:双侧设置停车位,挤占非机动车道,交通秩序混乱。
3.2 横断面改造方案
3.2.1 改造目标的分析
横断面设计优化调整,首先要满足道路功能需求,即满足机动车、无轨电车、非机动车及行人通行需求,在此基础上,优先考虑沿街商业经营、生产生活的临时停车需求、绿化景观需求等。
通过路段现状交通调查、交叉口现状交通调查、现状小区出行方式调查等,对本项目远景年的高峰小时流量、非机动车及行人交通量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双向4车道、非机动车道宽2.5 m、人行道宽4 m可以满足远景年各项交通需求。
根据停车需求调查,项目沿线公共停车楼尚未修建,建筑配建停车位接近饱和且不对外开放,由于沿线古德寺、美术高中、空军医院及两侧临街商业,沿线临时停车需求较大,目前停车位供不应求。
3.2.2 横断面改造方案的确定
基于上述交通预测及需求分析,在满足道路功能的前提下,结合“全要素”设计理念,打造“活力街道、共享街道”,通过适当压缩机动车道宽度,单侧设置停车位。
传统的路内停车位设置于车行道最外侧靠近路缘石,机动车泊车时需穿越非机动车道,路侧停车又多为临时性停车,停车位周转率高,导致与非机动车冲突较大。
本着“慢行优先”原则,设计考虑设置停车位一侧采用花箱将非机动车道与停车位进行物理分隔,保证骑行独立路权。同时将建筑前区纳入设计范围中,拓展慢行交通活动空间。
改造后标准断面设计为:4 m人行道+22 m车行道+4 m人行道=30 m,其中车行道布置为2.5 m非机动车道+0.5 m绿化箱+3 m停车带+13.5 m机动车道+2.5 m非机动车道。
单侧停车位的设置根据沿线临街建筑特点,采用非对称布置,黄浦大街~韦桑路段将停车位布置于餐饮零售密集的道路西侧,韦桑路~二七路段将停车位布置于生鲜菜场一侧的道路东侧。
4 单位出入口抬升设计
工农兵路沿线出入口众多,为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尽可能保障人行道连续,对于沿线单位出入口采用抬升式坡道,保证人行道竖向无高差,利用设施带消除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的高差,人行道高程保持连续,提升行人出行体验。
5 公交站台无障碍设施设计
工农兵路为一块板机非共板道路,非机动车交通量较大,为了改善公交靠站时与非机动车交通的严重交织,采用非机动车绕至公交站台后通行[1],同时设置抬升式人行过街无障碍设施,保障行人与公交站台之间通行便利,于站台两侧非机动车道位置设置全宽式单面坡无障碍坡道,便于非机动车能够无障碍骑行通过。
6 建筑前区人行道综合提升设计
人行道是城市环境中人与人、人与商业接触最直接的空间,打造“绿色街道、品质街道”是全要素设计中的重要一环。传统道路设计偏重结构设计忽略景观设计,重视交通功能,忽视了城市街道空间的特性。
工农兵路沿线建筑退界较多,形式变化多样,改造过程将建筑前区与人行道有机结合起来,结合沿线用地特点及人流分布,营造不同的节点。 韦桑路以南周边用地以古德寺、美术高中为主,整体风格采用文化、厚重感的设计风格,以綠化景观节点为主,与其景观特质相匹配;韦桑路以北周边主要以生活居住用地为主,因此采用活力亲民的设计风格,以绿化节点与景观小品相结合,同时设置口袋公园等可参与景观,为居民创造多彩的生活体验。翰林紫苑节点融入“推箱子”元素,设置可供休憩的活动式座椅小品,选用夜光环保材质,为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活体验。韦桑路节点通过建筑前区设置遮阳棚、露天咖啡等设施打造商业外摆,增添街道活力。
7 多杆合一、多箱并集设计
为减少沿线杆件数量,本次设计照明灯杆采用多功能综合杆灯杆型式,沿线交通标志牌、电车架空线、公安监控等杆件均就近与照明灯杆、大型交通标志牌进行多杆合一处理。综合杆同时可搭载5G基站、充电桩、电车架空线,合并后道路沿线杆件数量减少约40%。
为了便于后期管理,智慧灯杆内需要将各专业布线进行分舱处理,同时各专业需要单独的舱门和锁具,以便后期有源设备运行维护时,各专业独立管理,降低管理的难度。
分舱分门会降低杆体的结构强度,杆型设计上存在较大的风险和难度。设计采用强弱电分舱分门的方式进行结构设计,综合考虑管理需求与结构设计实际情况,在智慧灯杆内设置两个独立的布线舱,同时分设两组检修门。
箱柜尺寸大小不一、部分箱柜占道、箱柜需进一步美化,本次设计考虑统一箱柜外形及基础尺寸,迁改部分箱柜集中设置并避免占用人行有效通行空间,采用与周边环境相吻合的装饰金属外罩或改为地埋式,对箱规进行并集处理,从而节约道路空间。
8 结语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一味的采用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会导致设计无法体现地域、人文特点,无法体现传统文化特色[2],本项目是武汉市首批落地全要素设计理念下的道路改造工程。本项目的建设对于规范交通行为,保证交通安全,全面落实以人为本;改进人民生活品质,传递城市文化;集约道路空间,提高城市品质;落实全要素设计,提升街道生机均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晓光,白玉,马万经.交通设计[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蒋雨芬,赖巧晖,胡竞恺.城市道路全要素精细化品质化设计探讨——以广州市临江大道东延线道路设计为例[J].山东林业科技,2019(4):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