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近几年戴埠镇水稻机插技术在生产中的推广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机插水稻产量优势未能完全发挥的原因,提出科学实用的栽培管理措施,旨在提高机插水稻产量。
关键词 水稻;机插;影响因素;增产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100-02
水稻机插秧是现代化、高效率的轻简稻作方式,自2005年溧阳市戴埠镇开始试行水稻机插技术。经过几年的推广,2011年全镇水稻种植面积2 466.7 hm2,机插水稻达1 333.3 hm2,占54.1%,成为戴埠镇水稻的主流种植方式[1]。水稻机插具有秧田面积少、移栽速度快、高产群体质量要求有保障、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等优势,也是水稻持续争高产的主推技术之一。在实际生产中,机插稻体现了高效、轻简特性,但高产优势未能完全突显,而机插稻产量与实际的生产操作和栽培管理密切相关。为此,研究影响机插稻产量的因素,指出增产对策,以促进机插稻的推广种植。
1 机插稻高产影响因素
1.1 有效穗数不足
水稻产量构成决定于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主攻穗数是生产上最常用的争高产措施之一,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
1.1.1 基本穴数不足。就当地近年的首推品种武运粳23号进行田间调查,发现机插秧平均栽插穴数不足24万穴/hm2。武运粳23号品种穗型中等,要达到单产9 750 kg/hm2以上的高产,必须保证栽植27万~30万穴/hm2、90万株/hm2左右基本苗,达300万个/hm2以上有效穗数。生产上栽插不足与戴埠镇机插推广的运行方式有关,该镇机插秧育秧、栽插主要以专业化服务的合作组承担,该组织是自主经营、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在生产操作中为了提高每天的工作量,插秧机在田间行速较快,机械调制中秧爪株距使用档较大,从而影响株距标准,不能确保单位面积基本穴。其次与育秧技术有关,由于戴埠镇采用床土硬盘育秧,此育秧法受天气、苗床、人员技术、苗床管理等诸多因素影响较大,不能如工厂化育秧保证秧苗整齐无缺[2]。秧盘缺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基本穴。
1.1.2 分蘖不足。戴埠镇机插秧采用小苗移栽,机插小苗由于秧苗密度大,基部1、2、3 3个叶位的分蘖芽发育受到抑制,相对常规栽插分蘖推迟2~3个叶位。秧苗移栽大田后分散至一家一户自行管理,受多年的常规栽插管理影响,烤田过重,造成上部分蘖死亡多,有效穗数不足。再加上大田整地过迟,浮土层较厚,造成深插,即使是壮秧深栽也不能按时分蘖。
1.1.3 除草剂使用不当。机插秧苗小,大田水位难控制,再加上现在推行的秸秆全量还田,小苗扎根慢,除草剂使用不当,常会出现死苗或僵苗[3]。
1.2 栽培管理不到位
1.2.1 秧苗素质不高。戴埠镇机插秧苗是由拥有插秧机的合作组织负责统一培育,常在同一地方培育全部的大田用苗。目前,普遍采用营养土育秧,常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床土不足,1 hm2大田平均育苗需营养土1 200 kg左右,在生产中机插秧营养土土源难以满足,且取土的田块表层熟土严重流失,造成减产[4]。二是加重运秧负担,移栽大田往往分散于不同区域,栽插前必须经长途运秧,运输途中秧苗易失水、折伤。三是育秧技术不扎实,服务合作组织技术力量不足,管理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少,育秧技术主要来源于生产实践和短期培训,育秧技术稳定性欠佳。
1.2.2 秧龄过长。大田移栽因受天气、前茬作物、机械设备、灌溉等因素制约,不能按计划进行适时移栽。再加上合作组织人力问题的影响,育秧批次不足。一个服务组一般有2~3台插秧机,一季负责上千亩大田栽插,全负荷运作从起始至结束约20 d,导致插秧田出现超秧龄现象。
1.2.3 大田管理欠缺。大田管理是一个一家一户的分散性管理,因土壤肥力、土壤性状、苗情基础、病虫发生等生产上的现状差异,后期管理上也需因田制宜,但实际生产应用中普遍存在从众现象,针对性管理差。
2 提高机插稻产量的生产措施
2.1 培育壮秧
“秧好一半收”,培育壮秧是提高机插稻产量的第一步。可从下面几点着手:培肥床土,戴埠镇机插秧育秧主要是以营养土育苗,秧田必须进行冬季培肥,按每1 hm2秧田准备0.15 hm2左右的冬闲田标准进行培肥。冬闲田施入腐熟人畜粪30 t/hm2左右和高含量复合肥450~600 kg/hm2,注意开挖好四周沟系,防止田内积水。同时,机旋深度15~20 cm,待翌年3—4月土壤墒情适宜时再机旋2~3次,过筛后按大田备足1 200 kg/hm2左右营养土的标准集中堆放,盖好薄膜或者运回入库,留待播种时使用。备足苗田,秧田大田比例按1∶100配置,确定秧田面积大小。备足物资,移栽大田备硬盘375张/hm2,备足28~30 g/m2的无纺布。适量播种,戴埠镇主推水稻良种武运粳23号种子千粒重为27 g,移栽大田备种子45 kg/hm2,每盘播种量控制在110 g(干种子用量)为宜。适时播种,秧龄控制在12~18 d,苗高12~18 cm,适期移栽,戴埠镇一般于5月20—25日落谷,6月15日前机插结束,尤其面积大的要分散分批播种。加强苗床管理,硬盘育秧易失水受旱,尤其是久晴天气,要常揭布观察墒情和苗情,做到缺水及时补水,掌握控水至硬盘上沿以下为宜,同时要保持无纺布湿润;用无纺布覆盖的,当秧苗齐苗后应松去无纺布四周的压实土块,让无纺布随秧苗生长而松动自如。无纺布覆盖10 d左右,揭布炼苗,以免造成苗窜高以及病害的发生。揭布时及时施药防病虫。送嫁肥于移栽前2~3 d追施,一般用氨基酸类叶面肥进行根外追肥。有条件的积极提倡硬盘暗化处理,待露白齐苗后再摆进苗床,可以大大提高秧苗的整齐度。为了缓解床土问题,推行有机质基质硬盘育秧,以进一步提高秧苗素质,提高机插质量。 2.2 提高栽插质量
水稻栽插质量决定了水稻群体起始大小,水稻成活率及缓苗长短,对后期产量形成影响也较明显。提高栽插质量,一是要加强机械操作人员培训,正确调整、保养机械,熟练掌握操作流程,保质保量进行栽插。二是提高大田整地标准,使田面平整,无浮渣。合理栽插规格,在保证90万株/hm2左右基本苗的同时,配以合理的行株距规格,扩大行距,宽行窄株,株行距调整为11~12 cm×30 cm,以推迟封行,建立结构合理的高光效群体。控制深度,薄水浅栽,根据栽插时间提前整地,保证栽前大田土壤沉实,浮土层浅,创造浅插土壤条件,促进秧苗早发。适龄移栽,秧龄控制在18 d左右,为了避免超秧龄问题,要根据大田前茬作物收获期准确推断播种期,并且要综合天气、温度、灌溉等因素,栽插面积大的一定要实行分批播种。戴埠镇一般在3叶1心时开始栽插,为了争取更多的栽插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可选大田整地质量比较高的田块提前到2叶1心,即乳苗移栽,此举可提前栽插时间,是防止超秧龄的有效方法。
2.3 合理管理
机插秧的大田管理与常规栽插稻相仿,主要体现于“施肥、控水、防病虫、除杂草”,通过科学的肥水调控、综合病虫草害防治实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
2.3.1 合理定量施肥。合理定量施肥包括肥料的适宜用量、施用的适宜时间和各元素适宜分配比例。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一般为1∶0.45∶1.0~1.2,但不同土壤的氮、磷、钾有效供应量不同,实际施用比例也应有所不同,在生产中应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氮素施用量对产量的影响最为明显,生产上更要注重氮的合理投入。一般大田施纯N 270~300 kg/hm2,搭配施用磷、钾肥,做到“前促、中控、后补”。在实际生产中,“前氮后移”的施肥改革有利于水稻增产,将基蘖肥和穗肥的施用比例调整为5.5∶4.5,确保够苗后,土壤供氮减弱,以有效控制无效分蘖,推迟封行,改善群体下部受光条件,提高成穗率。针对目前秸秆全量还田栽培模式,弥补分蘖期秸秆腐烂和稻苗争氮,将氮肥施用前后比例调整为7∶3为好。基肥在整地时施入土中,分蘖肥在移栽后长出第2、3片叶时施用,切忌分蘖后期施肥或补施。穗肥在中后期叶色落黄时分促花肥、保花肥2次施用,可保足穗,促大穗。粒肥施用,宜掌握苗不黄不施、少日多雨天气不施的原则,一般可在始穗期至齐穗期对叶色发黄的田块施用,施肥时保持浅水层,以利于根系吸收。
2.3.2 科学水浆管理。水浆管理采用“前期浅水勤灌促早发,中期够苗搁田强秆壮根,后期湿润灌溉活熟到老”原则。移栽后以通氧促根为主,采用湿润灌溉方式,待长出第2片叶时建立浅水层,结合断水露田。中期灌溉关键技术在于搁田,以控制无效分蘖发生,在群体苗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左右时断水搁田,搁田标准以土壤板实、有裂缝行走不陷脚为度,稻株以叶色落黄为主要指标。水稻长穗结实期灌溉采用浅湿交替方式,此法可防倒伏,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成熟期断水不宜过早,成熟前7 d断水。
2.3.3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针对主导品种特性,进行病虫重点防治。武运粳23号品种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病,感穗颈瘟和纹枯病,大田表现抗条纹叶枯病能力好。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综合防治穗颈瘟、纹枯病、稻曲病、三化螟、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大田用药要注意适期、适量,同类药剂交替使用。秧田进行无纺布覆盖减少秧田杂草,移栽后1周及时化除。
3 参考文献
[1] 童裕丰.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 岑竹青.水稻机插秧适用技术问答[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 凌启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原理与技术[J].杂交水稻,2010(S1):27-34.
[4] 朱德峰.水稻机插育秧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2010.
关键词 水稻;机插;影响因素;增产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100-02
水稻机插秧是现代化、高效率的轻简稻作方式,自2005年溧阳市戴埠镇开始试行水稻机插技术。经过几年的推广,2011年全镇水稻种植面积2 466.7 hm2,机插水稻达1 333.3 hm2,占54.1%,成为戴埠镇水稻的主流种植方式[1]。水稻机插具有秧田面积少、移栽速度快、高产群体质量要求有保障、可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等优势,也是水稻持续争高产的主推技术之一。在实际生产中,机插稻体现了高效、轻简特性,但高产优势未能完全突显,而机插稻产量与实际的生产操作和栽培管理密切相关。为此,研究影响机插稻产量的因素,指出增产对策,以促进机插稻的推广种植。
1 机插稻高产影响因素
1.1 有效穗数不足
水稻产量构成决定于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主攻穗数是生产上最常用的争高产措施之一,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
1.1.1 基本穴数不足。就当地近年的首推品种武运粳23号进行田间调查,发现机插秧平均栽插穴数不足24万穴/hm2。武运粳23号品种穗型中等,要达到单产9 750 kg/hm2以上的高产,必须保证栽植27万~30万穴/hm2、90万株/hm2左右基本苗,达300万个/hm2以上有效穗数。生产上栽插不足与戴埠镇机插推广的运行方式有关,该镇机插秧育秧、栽插主要以专业化服务的合作组承担,该组织是自主经营、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在生产操作中为了提高每天的工作量,插秧机在田间行速较快,机械调制中秧爪株距使用档较大,从而影响株距标准,不能确保单位面积基本穴。其次与育秧技术有关,由于戴埠镇采用床土硬盘育秧,此育秧法受天气、苗床、人员技术、苗床管理等诸多因素影响较大,不能如工厂化育秧保证秧苗整齐无缺[2]。秧盘缺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基本穴。
1.1.2 分蘖不足。戴埠镇机插秧采用小苗移栽,机插小苗由于秧苗密度大,基部1、2、3 3个叶位的分蘖芽发育受到抑制,相对常规栽插分蘖推迟2~3个叶位。秧苗移栽大田后分散至一家一户自行管理,受多年的常规栽插管理影响,烤田过重,造成上部分蘖死亡多,有效穗数不足。再加上大田整地过迟,浮土层较厚,造成深插,即使是壮秧深栽也不能按时分蘖。
1.1.3 除草剂使用不当。机插秧苗小,大田水位难控制,再加上现在推行的秸秆全量还田,小苗扎根慢,除草剂使用不当,常会出现死苗或僵苗[3]。
1.2 栽培管理不到位
1.2.1 秧苗素质不高。戴埠镇机插秧苗是由拥有插秧机的合作组织负责统一培育,常在同一地方培育全部的大田用苗。目前,普遍采用营养土育秧,常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床土不足,1 hm2大田平均育苗需营养土1 200 kg左右,在生产中机插秧营养土土源难以满足,且取土的田块表层熟土严重流失,造成减产[4]。二是加重运秧负担,移栽大田往往分散于不同区域,栽插前必须经长途运秧,运输途中秧苗易失水、折伤。三是育秧技术不扎实,服务合作组织技术力量不足,管理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少,育秧技术主要来源于生产实践和短期培训,育秧技术稳定性欠佳。
1.2.2 秧龄过长。大田移栽因受天气、前茬作物、机械设备、灌溉等因素制约,不能按计划进行适时移栽。再加上合作组织人力问题的影响,育秧批次不足。一个服务组一般有2~3台插秧机,一季负责上千亩大田栽插,全负荷运作从起始至结束约20 d,导致插秧田出现超秧龄现象。
1.2.3 大田管理欠缺。大田管理是一个一家一户的分散性管理,因土壤肥力、土壤性状、苗情基础、病虫发生等生产上的现状差异,后期管理上也需因田制宜,但实际生产应用中普遍存在从众现象,针对性管理差。
2 提高机插稻产量的生产措施
2.1 培育壮秧
“秧好一半收”,培育壮秧是提高机插稻产量的第一步。可从下面几点着手:培肥床土,戴埠镇机插秧育秧主要是以营养土育苗,秧田必须进行冬季培肥,按每1 hm2秧田准备0.15 hm2左右的冬闲田标准进行培肥。冬闲田施入腐熟人畜粪30 t/hm2左右和高含量复合肥450~600 kg/hm2,注意开挖好四周沟系,防止田内积水。同时,机旋深度15~20 cm,待翌年3—4月土壤墒情适宜时再机旋2~3次,过筛后按大田备足1 200 kg/hm2左右营养土的标准集中堆放,盖好薄膜或者运回入库,留待播种时使用。备足苗田,秧田大田比例按1∶100配置,确定秧田面积大小。备足物资,移栽大田备硬盘375张/hm2,备足28~30 g/m2的无纺布。适量播种,戴埠镇主推水稻良种武运粳23号种子千粒重为27 g,移栽大田备种子45 kg/hm2,每盘播种量控制在110 g(干种子用量)为宜。适时播种,秧龄控制在12~18 d,苗高12~18 cm,适期移栽,戴埠镇一般于5月20—25日落谷,6月15日前机插结束,尤其面积大的要分散分批播种。加强苗床管理,硬盘育秧易失水受旱,尤其是久晴天气,要常揭布观察墒情和苗情,做到缺水及时补水,掌握控水至硬盘上沿以下为宜,同时要保持无纺布湿润;用无纺布覆盖的,当秧苗齐苗后应松去无纺布四周的压实土块,让无纺布随秧苗生长而松动自如。无纺布覆盖10 d左右,揭布炼苗,以免造成苗窜高以及病害的发生。揭布时及时施药防病虫。送嫁肥于移栽前2~3 d追施,一般用氨基酸类叶面肥进行根外追肥。有条件的积极提倡硬盘暗化处理,待露白齐苗后再摆进苗床,可以大大提高秧苗的整齐度。为了缓解床土问题,推行有机质基质硬盘育秧,以进一步提高秧苗素质,提高机插质量。 2.2 提高栽插质量
水稻栽插质量决定了水稻群体起始大小,水稻成活率及缓苗长短,对后期产量形成影响也较明显。提高栽插质量,一是要加强机械操作人员培训,正确调整、保养机械,熟练掌握操作流程,保质保量进行栽插。二是提高大田整地标准,使田面平整,无浮渣。合理栽插规格,在保证90万株/hm2左右基本苗的同时,配以合理的行株距规格,扩大行距,宽行窄株,株行距调整为11~12 cm×30 cm,以推迟封行,建立结构合理的高光效群体。控制深度,薄水浅栽,根据栽插时间提前整地,保证栽前大田土壤沉实,浮土层浅,创造浅插土壤条件,促进秧苗早发。适龄移栽,秧龄控制在18 d左右,为了避免超秧龄问题,要根据大田前茬作物收获期准确推断播种期,并且要综合天气、温度、灌溉等因素,栽插面积大的一定要实行分批播种。戴埠镇一般在3叶1心时开始栽插,为了争取更多的栽插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可选大田整地质量比较高的田块提前到2叶1心,即乳苗移栽,此举可提前栽插时间,是防止超秧龄的有效方法。
2.3 合理管理
机插秧的大田管理与常规栽插稻相仿,主要体现于“施肥、控水、防病虫、除杂草”,通过科学的肥水调控、综合病虫草害防治实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目标。
2.3.1 合理定量施肥。合理定量施肥包括肥料的适宜用量、施用的适宜时间和各元素适宜分配比例。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一般为1∶0.45∶1.0~1.2,但不同土壤的氮、磷、钾有效供应量不同,实际施用比例也应有所不同,在生产中应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氮素施用量对产量的影响最为明显,生产上更要注重氮的合理投入。一般大田施纯N 270~300 kg/hm2,搭配施用磷、钾肥,做到“前促、中控、后补”。在实际生产中,“前氮后移”的施肥改革有利于水稻增产,将基蘖肥和穗肥的施用比例调整为5.5∶4.5,确保够苗后,土壤供氮减弱,以有效控制无效分蘖,推迟封行,改善群体下部受光条件,提高成穗率。针对目前秸秆全量还田栽培模式,弥补分蘖期秸秆腐烂和稻苗争氮,将氮肥施用前后比例调整为7∶3为好。基肥在整地时施入土中,分蘖肥在移栽后长出第2、3片叶时施用,切忌分蘖后期施肥或补施。穗肥在中后期叶色落黄时分促花肥、保花肥2次施用,可保足穗,促大穗。粒肥施用,宜掌握苗不黄不施、少日多雨天气不施的原则,一般可在始穗期至齐穗期对叶色发黄的田块施用,施肥时保持浅水层,以利于根系吸收。
2.3.2 科学水浆管理。水浆管理采用“前期浅水勤灌促早发,中期够苗搁田强秆壮根,后期湿润灌溉活熟到老”原则。移栽后以通氧促根为主,采用湿润灌溉方式,待长出第2片叶时建立浅水层,结合断水露田。中期灌溉关键技术在于搁田,以控制无效分蘖发生,在群体苗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左右时断水搁田,搁田标准以土壤板实、有裂缝行走不陷脚为度,稻株以叶色落黄为主要指标。水稻长穗结实期灌溉采用浅湿交替方式,此法可防倒伏,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成熟期断水不宜过早,成熟前7 d断水。
2.3.3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针对主导品种特性,进行病虫重点防治。武运粳23号品种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病,感穗颈瘟和纹枯病,大田表现抗条纹叶枯病能力好。播前用药剂浸种防治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等种传病害,秧田期和大田期注意防治灰飞虱、稻蓟马,中、后期综合防治穗颈瘟、纹枯病、稻曲病、三化螟、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大田用药要注意适期、适量,同类药剂交替使用。秧田进行无纺布覆盖减少秧田杂草,移栽后1周及时化除。
3 参考文献
[1] 童裕丰.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 岑竹青.水稻机插秧适用技术问答[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 凌启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原理与技术[J].杂交水稻,2010(S1):27-34.
[4] 朱德峰.水稻机插育秧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