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首条高速铁路是日本的新干线,于1964年正式营运。三十年后,1994年,中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广州—深圳)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其旅客列车速度为160—200KM∕h,为我国高速铁路化的起点。
出乎意料的是,仅仅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高铁时代便已来临。据铁道部统计,截止2010年10月,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超过7055公里,居世界首位。目前,北京至天津、武汉至广州、郑州至西安、上海至南京等高速铁路已开通运营,运营速度达到每小时350公里,居世界之最。
毋庸置疑,这的确是创造了中国速度,这速度在国际上也的确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这速度还在加速。按照铁道部的规划,到2020年,中国要建成“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贯穿京津至长三角、珠三角,连接西部与中东部;营运里程,到2012年,中国高速铁路总里程将超过1.3万公里,到2020年,将达到1.6万公里以上。显而易见,一个来势更猛的高铁建设热潮已奔腾而来。
客观上讲,高速铁路网建设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容小视,它是中国经济发展投资拉动的主力,它可以缩短空间距离,加强不同区域间的交流与联系,为产业转移提供更大的空间。问题是,如此快速发展、大规模建设会不会重蹈大跃进覆辙?
大跃进给我们最大的教训之一是,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要立足于基本国情,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忘记,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在经济总量方面,我们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的人均GDP只有3800美元,全球排在105位左右。我国还有1.5亿人未达到联合国一天1美元收入的标准。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以及教育等许多民生方面,还需大量的资金投入。面对这样的基本国情,我们不禁要问,短期内在高铁建设上如此大手笔投入资金是不是最好的选择呢?
据悉,每公里高铁建设投资约1.3亿元,仅2009年,铁道部在高铁上的投资超过1万亿元,占国家“4万亿”总投资的近三分之一。如此高投入、大规模的高铁建设,能不担心会由此带来财务风险吗?能不考虑会由此影响高速公路、地铁、机场等综合运输体系的均衡发展吗?
更何况,高铁票价昂贵,对人均GDP只有3800美元的中国人来说,相当部分的普通民众坐不起。以沪宁高铁为例,一等座和二等座的票价为233元和146元,同路段动车组的一等座和二等座的票价分别是112元和93元,而普通列车的票价仅为47元,高铁票价分别是动车组票价的2.08倍和1.56倍,是普通列车票价的近5倍和3倍。
如此昂贵的票价,让很大一部分乘客望而却步,尤其是广大民工,乘高铁似乎成了奢望。从初衷讲,国家投入建设高铁,理应惠及所有民众。但目前,由于高票价等原因,高铁成了部分高收入者的专享交通工具,成了服务富人的“专利品”。这等于全国纳税人出钱,为部分高收入者提供了舒适便捷的出行服务,使得这样的高投入并没有真正成为惠及普通老百姓的民生工程,未能带来良好的、普遍的社会综合效益。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高铁建设上的投资方式,是不是资金的使用率最高、最合理呢?在当下,如何使有限的财政收入解决最急需的民生问题,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然,笔者并非反对建设高铁,只是担心高铁如此快速发展会重蹈大跃进覆辙。更何况,无论喜欢与否,中国高铁时代终究还是到来了。现在方方面面所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如何使这样一个高投入的高铁系统能够高效运营,更好造福民众?如何使建成的高铁物有所值、真正惠民?
同时,也期望高铁不要忽视建设的初衷与根本,不要把高铁的一系列高额费用通过高票价转移到民众身上,使高铁最终成为高价铁路。更期望高铁不要通过垄断性经营,依靠高票价、减少普通列车车次等手段,促使民众进一步为高铁埋单,应该使具有公益属性的高铁最终服务于民。
(作者单位:浙江省云和县公路运管所)
出乎意料的是,仅仅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高铁时代便已来临。据铁道部统计,截止2010年10月,中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超过7055公里,居世界首位。目前,北京至天津、武汉至广州、郑州至西安、上海至南京等高速铁路已开通运营,运营速度达到每小时350公里,居世界之最。
毋庸置疑,这的确是创造了中国速度,这速度在国际上也的确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这速度还在加速。按照铁道部的规划,到2020年,中国要建成“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贯穿京津至长三角、珠三角,连接西部与中东部;营运里程,到2012年,中国高速铁路总里程将超过1.3万公里,到2020年,将达到1.6万公里以上。显而易见,一个来势更猛的高铁建设热潮已奔腾而来。
客观上讲,高速铁路网建设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容小视,它是中国经济发展投资拉动的主力,它可以缩短空间距离,加强不同区域间的交流与联系,为产业转移提供更大的空间。问题是,如此快速发展、大规模建设会不会重蹈大跃进覆辙?
大跃进给我们最大的教训之一是,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要立足于基本国情,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忘记,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在经济总量方面,我们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的人均GDP只有3800美元,全球排在105位左右。我国还有1.5亿人未达到联合国一天1美元收入的标准。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以及教育等许多民生方面,还需大量的资金投入。面对这样的基本国情,我们不禁要问,短期内在高铁建设上如此大手笔投入资金是不是最好的选择呢?
据悉,每公里高铁建设投资约1.3亿元,仅2009年,铁道部在高铁上的投资超过1万亿元,占国家“4万亿”总投资的近三分之一。如此高投入、大规模的高铁建设,能不担心会由此带来财务风险吗?能不考虑会由此影响高速公路、地铁、机场等综合运输体系的均衡发展吗?
更何况,高铁票价昂贵,对人均GDP只有3800美元的中国人来说,相当部分的普通民众坐不起。以沪宁高铁为例,一等座和二等座的票价为233元和146元,同路段动车组的一等座和二等座的票价分别是112元和93元,而普通列车的票价仅为47元,高铁票价分别是动车组票价的2.08倍和1.56倍,是普通列车票价的近5倍和3倍。
如此昂贵的票价,让很大一部分乘客望而却步,尤其是广大民工,乘高铁似乎成了奢望。从初衷讲,国家投入建设高铁,理应惠及所有民众。但目前,由于高票价等原因,高铁成了部分高收入者的专享交通工具,成了服务富人的“专利品”。这等于全国纳税人出钱,为部分高收入者提供了舒适便捷的出行服务,使得这样的高投入并没有真正成为惠及普通老百姓的民生工程,未能带来良好的、普遍的社会综合效益。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高铁建设上的投资方式,是不是资金的使用率最高、最合理呢?在当下,如何使有限的财政收入解决最急需的民生问题,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然,笔者并非反对建设高铁,只是担心高铁如此快速发展会重蹈大跃进覆辙。更何况,无论喜欢与否,中国高铁时代终究还是到来了。现在方方面面所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如何使这样一个高投入的高铁系统能够高效运营,更好造福民众?如何使建成的高铁物有所值、真正惠民?
同时,也期望高铁不要忽视建设的初衷与根本,不要把高铁的一系列高额费用通过高票价转移到民众身上,使高铁最终成为高价铁路。更期望高铁不要通过垄断性经营,依靠高票价、减少普通列车车次等手段,促使民众进一步为高铁埋单,应该使具有公益属性的高铁最终服务于民。
(作者单位:浙江省云和县公路运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