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裔美国文学之族裔身份批评的分化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亚裔美国文学和文化批评在20世纪70年到开始发展,这么多年以来已经形成具有特色的批评范式,理论也随亚裔美国政治、社会和历史的变化而更加多元化,本文主要对亚裔美国文学之族裔身份批评进行详细的研究,找出亚裔美国族裔身份批评的分化对整个亚裔美国族群的发展影响。
  关键词:亚裔美国文学;族裔身份批评;分化;异质
  0 引言
  亚裔美国一词具有很大的争议性,金惠经认为,亚裔美国人比东方人更准确,表明亚裔美国的身份,也比东方人更客观,但是在亚裔美国内部,文化、语言和历史差异是很明显的。也就是说,亚裔美国人标签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亚裔美国人共享美国边缘社会少数族裔的经历,进而共同争取族裔的权利;但是在接受这一称谓时,亚裔美国人也就承认自己与美国人的不同,承认自己他者地位,这对他们被美国人接纳是不利的。本文主要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涉及亚裔美国族裔的批评性文本,并对亚裔美国族裔的身份异质性、杂糅性以及间际性等进行分析。
  1 亚裔美国族裔身份之间际性
  1990年,林英敏出版《世界之间:华裔美国女作家》一书,也是这年,米莎·伯森出版《世界之间:当代亚裔美国戏剧》。这两位作家都将世界之间作为主要标题,表现出亚裔美国作家和学者对亚裔美国族群现实语境,对族裔和文化身份间际性自觉意识。米莎·伯森反对狭隘、简单种族化与族裔的概念,建立起一种真正多元化的美国文化,在对共性进行称颂时,认识矛盾并尊重族群差异。
  林英敏与米莎·伯森都认识到亚裔美国族裔的间际性,看到了文化和人种差异为亚裔美国人所造成的隐形甚至歧视、排斥的待遇,但是这些观点还停在二元对立思想中。亚裔是以被美国主流社会所俯视的弱势与少数族群出现的,他们天生的双文化背景主要带来消极、破坏性影响,导致他们自我认同痛苦与分裂。林英敏与米莎·伯森认为,间隙性是亚裔美国人的不幸根源,具有很大的悲剧性色彩,但是同代亚裔美国文化批评家骆里山则从积极和证明角度考察亚裔美国的间际性,认为他们的主体是和主流国家认同相对抗,骆里山没有从消极角度观察亚裔美国人生存艰难的情况,而是认为这是少数族群和主流对抗的反抗话语,认为经济、政治和文化可以借助反抗话语表述,长期文化错置的影响会使人们寻找文化主体和替代政治的大门得到敞开。
  所以,亚裔美国族裔的身份主体核心就是间际性,不然他们的族裔性早就消失在美国国家认同之中,亚裔美国人夹缝、边缘地位并不是无奈和痛苦的选择,而是其颠覆性、革命性和独特性所在,亚裔美国人这种天生的间际性,使美国主流种族霸权得到颠覆,已经成为美国种族多元化的靓丽风景。
  2 亚裔美国身份的建构性
  在《移民法案——论亚裔美国文化政治》一书内,骆里山指出,亚裔美国因为语言、种族和文化差异而和美国民族身份与文化保持一定距离,所以是美国人内部的外国人,被当做永久移民,但是从积极角度看,亚裔美国人的这种差异,避免美国族裔与文化认同沦为同质性的大熔炉。骆里山提出一种处于建构过程,不断变化的亚裔美国身份观,骆里山的这种身份观源自文化理论家斯图尔特·霍尔的观点,斯图尔特·霍尔对文化身份的含义进行反思,一方面文化身份是同一族群或种族共享、集体的身份,被认为是稳定且固定的存在;另一方面文化身份更有动态化与建构性的特征。从第二层含义中,可以看出身份建构和文化、时间以及历史与地点等之间互动的关系,身份不是单一的整体,而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处在不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所以是一个杂糅、动态且多元的复合体。
  对亚裔美国人来说,他们的身份在长时间内受到美国国家政策对少数族裔的规范制约,身份认同处在和主流权利不断斗争和协商的过程中。在20世纪60年代亚裔美国运动前,亚裔美国人一直被欧美统称是东方人,是先进、发达的西方人的对立面,在亚裔美国运动后,才争取到亚裔美国人这一称谓,因为亚裔美国移民际遇和历史不同,国家的来源也不同,阶级、性别和代际来源的差异,和美国文化、政治与经济等权利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亚裔美国内涵与外延都处在动态变化中,任何固化观念都可能歪曲或者掩盖其丰富的内涵。所以,亚裔美国族裔和文化身份建构性是对美国东方主义和主流霸权文化进行对抗的有效武器。
  3 亚裔美国身份的异质杂糅性和多重性
  骆里山指出,异质杂糅性与多重性并不是作为修辞或者文学性词汇,而是打算为亚裔美国族裔物质的矛盾性进行命名。
  骆里山的异质性指在一定的范畴中差异的存在和不同关系,亚裔美国人存在来源不同,存在排斥移民法律和代际的不同,存在亚洲阶级和在美国地位经济的不同。亚洲是一个地理性的概念,涵盖很多国家与地区,不同的亚洲国家语言、文化以及信仰等都有很大差异,这种来源祖国的差异性对亚裔美国人的差异性有决定性作用,骆里山认为,亚裔美国这把巨伞,对这些差异有很大的遮蔽性,承认存在的差异,才是客观、科学的态度。
  骆里山所说的杂糅性主要是人种和语言的杂合,她将菲律宾作为例子,指出语言和人种的杂合主要源自其曾经受过美国和西班牙的殖民历史,混杂性是指不均衡历史产生的文化实践和目的,美国的菲律宾裔以及混杂的语言和其祖国被殖民的历史有紧密的联系,不管美国还是西班牙,都从文化、政治和经济上对菲律宾进行控制,两国的国民交往使跨种族婚姻得以实现,造成人种杂合。所以骆里山指出,混杂性从这一角度出发,并不是亚裔同化和主流移民实践,而是显示出不平等权利关系亚裔的生存历史。
  对亚裔美国的多重性来说,骆里山认为是在社会关系内主体的定位方式由不同权力的制衡决定,由种族关系、父权制等矛盾多重性决定,亚裔美国人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族裔,是开放、动态、不断变化的群体。
  4 结语
  骆里山对亚裔美国作为整合概念产生怀疑,她表明,亚裔美国是和同质性相对抗的多重、断裂异质性的集合体,和美国经济社会基础有密切的联系,也和美国移民政策以及文化和性别政治有很大关系,所以在使用亚裔美国人概念时,需要关注其异质性、杂糅性与多重性,不能忽视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种维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蒲若茜.多元·异质·杂糅——论亚裔美国文学之族裔身份批评的分化[J].当代外国文学,2014(2):161-169.
  [2] 许双如.“他者”的面具政治——亚裔美国文学中的身份扮演与族裔主体性建构[J].当代外国文学,2011(3):58-66.
  [3] 韩虹.跨族裔比较与联盟——赵健秀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跨族裔视角[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會科学版),2012(4):47-51.
其他文献
计算机知识匮乏,教学经验不足,严重影响着计算机学科教学的效果,已成为该学科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新时期,探索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摆在每一位计算机教师面前的首要任
摘 要:色彩有着天然的物理性的刺激作用,是通过人的视觉器官呈现客观特征的要素之一,对人的感官及产生的精神空间之联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空间作为能使色彩得以呈现和发挥作用的载体之一,具有不容忽视的设计意义。由此,本文拟通过对具有典型时空特征的电影,即流动空间这一艺术形式之色彩及其设计的分析,来略述色彩与当下空间设计及其与人之感官这一精神世界之内在的关联性,以期借用他山之石攻玉之目的。  关键词:色彩
海岛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导致其植被生境具有异质性、独立性和独特性、脆弱性的特点。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海岛植被也有其特殊的植物特性、物种组成、以及分布特征。此外,海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环境质量的恶化,尤其是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受到巨大的影响,导致在工程结束竣工以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