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这些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实现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治国理政必须正确应对和处理民族问题。本专题围绕民族问题概念进行建导,包括其社会历史背景、外延内涵的演变、生成与转换规律、判断和建导的拿捏等,旨在明确百年巨变之下的中华民族历史使命。
关键词:百年巨变;中华民族;历史使命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1.02.013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1)02-0066-04
一、在线学习内容提要
本讲在线学习的内容为“民族大义五十六讲”的第十二至十六讲。
第十二讲:变中守常——社会主义社会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跟随中国共产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意气风发地走向伟大复兴。沧海桑田、波澜壮阔的历史性巨变,让我们扬眉吐气、无比自豪。同时,在这种大变局中更要保持清醒头脑,辩证地看待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繁荣发展趋势。既要看到各民族共同因素不断增多,也看到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长期存在。只有基于对这两种稳定趋势的正确把握,方能系统认识、全面应对统一多民族社会主义祖国的民族问题。本讲点题用四方令:族逢其时,无限生机;繁荣发展,直面问题。
第十三讲:螺旋提升——我国当代的民族问题观念变迁。
民族问题总是在复杂的社会发展中演变,人们对它的认识也由浅入深地推进,螺旋提升。回顾我国当代“民族问题”概念的变化过程,每一个变化都经历过十分激烈的争论,每一场争论之后的认识都实现了一次飞跃。这些不同层面的“民族问题”概念大致可以比喻为三个月亮: “残月”“新月”和“满月”。这里的“月相变化”,象征着理论体系的熵增熵减。熵占比例大时,就会出现 “残月”或“新月”,熵占比例小时,就会趋向“满月”。“满月”观的熵因素最少,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民族问题概念。本讲点题用立锥令:民族问题概如月,有阴晴圆缺;满月观——学。
第十四讲:五个共性——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系统特征。
民族问题具有民族范畴的普遍性、与时俱进的长期性、跟社会环境相应的复杂性。在国家与民族密不可分而又相互错杂的当今世界,民族問题往往还带有国际性。这些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和国际性,综合构成了民族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这五位一体的全球民族问题共性,构成了区别于一般社会问题的系统特征。假若把社会问题比作浩瀚星空,民族问题则是其中那一轮朗朗明月。本讲点题用立锥令:民族问题关大局,五性聚一体;特重要——记!
第十五讲:精准拿捏——应对民族问题须明确两重属性。
应对民族问题必须慎之又慎,既要系统把握其政治意义极大的民族属性,又要精准聚焦问题根源所系的社会属性;既不能把不是民族问题的问题当作民族问题来处理,也不能把民族问题不当作民族问题来处理。只有准确把握民族问题的内容实质,弄清问题的社会根源,进而准确把握其转换生成缘由,才能恰当地应对和正确地引导,从而妥善地解决。本讲点题用四方令:两重属性,不容含混;精准拿捏,慎之又慎!
第十六讲:聚焦目标——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伟大复兴。
正确把握和引导民族问题,需要明确导向、聚焦目标。总体要求是立足于民族问题的“两个包括——五个共性”内涵,通过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而言,是在各民族共同沿着“站起来” “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复兴逻辑,同心携手走进“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本讲“三个起来”逻辑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点题用四方令:三个起来,两个一百;聚焦目标,豪情满怀。
二、大义探析多维关照
本专题由2018年版的两个专题整合而来,整合的原因在于保障后面的专题系统展示“九个坚持”的内容。因此,本专题包括“中央十二条”的第三条和第四条:“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发展,也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1]
在《民族大义十二和建导纲要》之中,分别以“永和指月谈”“肃和指月谈”的名义,对这两条的观点作了系统阐释,随后发表的《永和情趣建导方案》[2]与《肃和情趣建导方案》[3],也都作了相应的设计。尤其是《肃和情趣建导方案》所附四张插图,既明确了民族问题概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之中的逻辑地位,又明确了这一概念形成的内在逻辑,还揭示了它随着当代社会发展的演化历程,清晰明朗,引人深思。该方案还提供了2009级同学制作的《肃和青花伞》,这一“得意之作”将他们对民族问题概念的理解凝练于其中,融图画、文字、形制于一体,强调“我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应当如同伞的支架一样团结、互助,共同支撑并发展中华民族”。这样紧扣民族大义的创意,在翻转课堂中依然可以借鉴。
在《民族理论政策讲习教程》中,“永和”“肃和”分别对应为“我们所处阶段的族性国情”和“国家治理视角的民族问题概念” 建导主题。对应的民族大义五十六讲原有微课八讲,如今已全面调整、系统刷新:“永和”专题的第十、十一、十二讲(“繁荣发展:民族范畴的社会主义阶段特征”“共同因素:交融发展中的族性再生基础”“一特双差:随民族发展的规律持续再生”)合并,成为第十二讲,而且以“变中守常”为题,强调了伴随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出现的社会大变局,同时反映民族过程在这一大变局之中依然存在的族性发展规律,指出社会主义民族正沿着这一规律走向共同繁荣发展;第四讲则因内容与第四专题相符,留到后边进一步拓展。“肃和”专题四讲只保留两讲(删除了原第15讲“自身发展:拨云探月察民族问题族内元素”、第16讲“三大关系:民族问题转换生成的敏感领域”),在此基础上新增“精准拿捏”“聚焦目标”两讲,新的建导专题实际上为五讲。这样刷新,既保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逻辑框架,又凸显了新时代同心筑梦的民族观精神,意在结合族性发展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史观、瞄准民族复兴目标确立社会主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概念。根据刷新版组织线下讲习、进行共识建导,必须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搞好学理分析。 因此,本专题备课,不仅需要参考前述建导方案和相关教材,还需要参考《课改撷英录》《自驭舟彩凤》《相思湖文龙》的有关内容。在此基础上,若有可能还应该进一步参考以下文献:《社会主义民族:天高地阔养族性》《关于民族问题的两重属性》《论当代民族问题的特性》《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的当代思考》《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
三、校园传习场景推荐
本专题的校园传习场景,推荐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半岛景区,包括连心桥、百花园、白石桥、半岛亭等。以三面临湖的半岛地形象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种背景下体悟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息息相关的民族问题概念,别有一种情趣。
连心桥是两座平行跨越相思湖、连接一坡和七坡且相互回环联通的小桥。机动车不从这儿通过,人们可以悠然漫步,亦可驻足观景。每座桥下有十二个孔,两个最大的孔从桥面底部呈竖立状直接落到湖边,构成沿湖环路的拱门通道;两个拱门之间的桥拱呈长弧形,倒映在水中形成上下对称的洞穿美景。桥拱之上乃至两端和桥孔两两相对,实际上是二十四个。无论从桥上凭栏俯瞰,还是在桥下湖边远观,都会令人浮想联翩,各民族师生完全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自由演绎。
这种依托环境展开的主题演绎,可以从连心桥西侧的百花园巨石铭文之中,得到很好的借鉴:
连心桥西 相思湖畔 新营小苑 众咸称善 亭台典雅 廊榭回环 曲径通幽 绿满芳园 春覆桃李 夏艳牡丹 秋曳黄菊 冬有芝兰 树影婆娑 茎叶斑斓 花团锦簇 忘返流连 闲庭信步 蛙声一片 临轩远眺 美景如烟 民族兄弟 亲密无间 守望相助 义薄云天 风雨兼程 六十六年 群芳竞妍 蔚为大观 嘉木成林 上果甘甜 鲲鹏万里 再写新篇
这篇《百花园赋》,刻于2018年6月18日。随赋观赏百花园的廊台花木,再沿南或北坡曲折小径下到湖边,可在感受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美好生态环境的同时,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情趣建导。
南坡有四条小道,当中联通一个景观台。假若结合第十二讲的内容,演绎我国近现代历史之“变”,即可虚拟比“祖国统一之路”:将景观台视为祖国大陆(内地),其下两道坡度较大的数十台阶,则可分别视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历程;其上通向百花园,则是走向统一复兴的强国路;“强国路”中有一横道连着翠影楼,则可借该横道象征统一台湾的必由之路。
当然,经过在线学习的同学们不一定要依赖联通南坡观景台,也可以选择北坡作传习场景。比如,北坡西侧依湖湾建成的“白石桥”,五个桥洞随着拱面变化呈大小对称的形状,既可借两头接通的沿湖环路体现“两个包括”的民族问题概念范畴,更可借助桥洞比附民族问题的“五个共性”内涵特征。假若结合第十三讲的内容,理解当代民族问题概念的演变过程,可以选择北坡东面沿湖通向半岛亭的曲折阶梯小道:第一阶段从湖边朝南拾级上坎,第二阶段向西转弯继续爬坡,第三阶段又折回北面沿着楼梯登上临湖亭台——三个朝向和层面均有不同的视角,恰好跟该讲的“三个月亮”视角对应,借以帮助理解我国当代三个历史阶段对民族问题概念的不同认知。
四、情趣演绎共识建导
首先按照本专题的在线微课内容,逐讲展开。
《变中守常》一讲可以在进入百花园的过程中增强印象。无论北坡还是南坡,都需要登上层层阶梯,都会感到湖面与山坡的巨大变化。不管东桥西路,都会让人移步换景,感受到热带雨林与“水泥森林”的强烈反差。联系在线课程,感悟社会主义的诞生给这个世界带来的百年巨变,尤其是联系原本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甚至有的还处于农奴制、原始社会末期的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步进入社会主义、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这一沧桑巨变,感悟更为具体而深切。到了百花园,几道等高的低矮平台分别围成“园中之园”,乔木繁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象征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廊台環抱之中的三座流体型小园,园内园外无时不在吐故纳新,恰好象征着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三交”实际;各族人民正是这样循着民族过程的交融涵化规律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三交”“三化”与“三和”状态中走向共同繁荣。在这样的场景里重温这一讲内容,可以深入体会“变中守常”的学理内涵,为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时代的民族问题概念奠定基础。
《螺旋提升》一讲从湖边登上半岛亭的三段行程之中明确观念。第一个阶段,眼界还局限于近前的石梯和路坎上的小草,相当于线上微课介绍的“残月”观念。第二个阶段,眼界已经拓展到山坡上的树林亭台,但仍有很大局限,相当于微课介绍的“新月”观念。第三个阶段,沿着半岛亭的楼梯直上高台,亭前的湖光、台侧的山色乃至对岸的高楼尽收眼底,相当于超越了“残月”和“新月”误区的“满月”观念。以这样的场景理解民族问题概念的“月相变化”、历史的脉络和现实取向都很明晰。
《五个共性》一讲自然要选用半岛亭西侧的“白石桥”作为演绎场景。在大小不等却又排列有序的五个桥洞面前,让学生重温一遍民族问题的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具体思考线上微课相关内容与五个桥洞的虚拟对应。借助五洞一拱的“白石桥”体,系统把握五位一体的民族问题属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借助桥路相连对湖面形成的“两个包括”,即可让民族问题概念全面、生动、形象地铭刻于心。
《精准拿捏》一讲在沿湖小道、白石桥边,或者半岛亭上,都可以获得感悟。面对眼前波光粼粼的湖水、对岸绿树丛中的高楼,回顾山坡上生机勃勃的雨林、湖水里绿树红墙的倒影,联系在线微课所讲的民族问题两重属性,就不难理解其代表社会本质根源的第一属性与转换生成的第二属性。通过倒影与实体的关联理解虚实之间的区别与转换,从而系统把握民族问题的生成标志、正确把握民族问题的转换趋向。通过 “桥归桥、路归路”的理念,还能够感悟“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的精准拿捏诀窍。
《聚焦目标》一讲,则可从前一讲的演绎位置开始,原地演绎中华民族推翻三座大山“站起来”,从而沿着山间小道爬坡上坎走回百花园,对比体会各族人民告别贫困“富起来”。最后走上连心桥,借助连心桥的两条平行线比拟百年奋斗目标,共同祝愿伟大祖国“强起来”。
至此,可重温习近平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的这一段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为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4]基于这样的共识,用“永和动画流行曲”进行专题总结:
社会主义耀中华,族逢其时放百花;
百花争艳结硕果,民族繁荣强国家。
百年变局关世界,民族问题观满月;
两括五性需琢磨,复兴目标要明确。
[参考文献]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民族工作文献选编:2003-2009年[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92.
[2]滕成达,梁鑫.永和情趣建导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体系教学设计之三[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
[3]杨宏郝,龚月新.肃和情趣建导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体系教学设计之四[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4]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29).
责任编辑:潘宏纹
关键词:百年巨变;中华民族;历史使命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1.02.013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1)02-0066-04
一、在线学习内容提要
本讲在线学习的内容为“民族大义五十六讲”的第十二至十六讲。
第十二讲:变中守常——社会主义社会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跟随中国共产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意气风发地走向伟大复兴。沧海桑田、波澜壮阔的历史性巨变,让我们扬眉吐气、无比自豪。同时,在这种大变局中更要保持清醒头脑,辩证地看待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繁荣发展趋势。既要看到各民族共同因素不断增多,也看到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长期存在。只有基于对这两种稳定趋势的正确把握,方能系统认识、全面应对统一多民族社会主义祖国的民族问题。本讲点题用四方令:族逢其时,无限生机;繁荣发展,直面问题。
第十三讲:螺旋提升——我国当代的民族问题观念变迁。
民族问题总是在复杂的社会发展中演变,人们对它的认识也由浅入深地推进,螺旋提升。回顾我国当代“民族问题”概念的变化过程,每一个变化都经历过十分激烈的争论,每一场争论之后的认识都实现了一次飞跃。这些不同层面的“民族问题”概念大致可以比喻为三个月亮: “残月”“新月”和“满月”。这里的“月相变化”,象征着理论体系的熵增熵减。熵占比例大时,就会出现 “残月”或“新月”,熵占比例小时,就会趋向“满月”。“满月”观的熵因素最少,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民族问题概念。本讲点题用立锥令:民族问题概如月,有阴晴圆缺;满月观——学。
第十四讲:五个共性——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系统特征。
民族问题具有民族范畴的普遍性、与时俱进的长期性、跟社会环境相应的复杂性。在国家与民族密不可分而又相互错杂的当今世界,民族問题往往还带有国际性。这些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和国际性,综合构成了民族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这五位一体的全球民族问题共性,构成了区别于一般社会问题的系统特征。假若把社会问题比作浩瀚星空,民族问题则是其中那一轮朗朗明月。本讲点题用立锥令:民族问题关大局,五性聚一体;特重要——记!
第十五讲:精准拿捏——应对民族问题须明确两重属性。
应对民族问题必须慎之又慎,既要系统把握其政治意义极大的民族属性,又要精准聚焦问题根源所系的社会属性;既不能把不是民族问题的问题当作民族问题来处理,也不能把民族问题不当作民族问题来处理。只有准确把握民族问题的内容实质,弄清问题的社会根源,进而准确把握其转换生成缘由,才能恰当地应对和正确地引导,从而妥善地解决。本讲点题用四方令:两重属性,不容含混;精准拿捏,慎之又慎!
第十六讲:聚焦目标——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伟大复兴。
正确把握和引导民族问题,需要明确导向、聚焦目标。总体要求是立足于民族问题的“两个包括——五个共性”内涵,通过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而言,是在各民族共同沿着“站起来” “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复兴逻辑,同心携手走进“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本讲“三个起来”逻辑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点题用四方令:三个起来,两个一百;聚焦目标,豪情满怀。
二、大义探析多维关照
本专题由2018年版的两个专题整合而来,整合的原因在于保障后面的专题系统展示“九个坚持”的内容。因此,本专题包括“中央十二条”的第三条和第四条:“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发展,也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1]
在《民族大义十二和建导纲要》之中,分别以“永和指月谈”“肃和指月谈”的名义,对这两条的观点作了系统阐释,随后发表的《永和情趣建导方案》[2]与《肃和情趣建导方案》[3],也都作了相应的设计。尤其是《肃和情趣建导方案》所附四张插图,既明确了民族问题概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之中的逻辑地位,又明确了这一概念形成的内在逻辑,还揭示了它随着当代社会发展的演化历程,清晰明朗,引人深思。该方案还提供了2009级同学制作的《肃和青花伞》,这一“得意之作”将他们对民族问题概念的理解凝练于其中,融图画、文字、形制于一体,强调“我国是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应当如同伞的支架一样团结、互助,共同支撑并发展中华民族”。这样紧扣民族大义的创意,在翻转课堂中依然可以借鉴。
在《民族理论政策讲习教程》中,“永和”“肃和”分别对应为“我们所处阶段的族性国情”和“国家治理视角的民族问题概念” 建导主题。对应的民族大义五十六讲原有微课八讲,如今已全面调整、系统刷新:“永和”专题的第十、十一、十二讲(“繁荣发展:民族范畴的社会主义阶段特征”“共同因素:交融发展中的族性再生基础”“一特双差:随民族发展的规律持续再生”)合并,成为第十二讲,而且以“变中守常”为题,强调了伴随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出现的社会大变局,同时反映民族过程在这一大变局之中依然存在的族性发展规律,指出社会主义民族正沿着这一规律走向共同繁荣发展;第四讲则因内容与第四专题相符,留到后边进一步拓展。“肃和”专题四讲只保留两讲(删除了原第15讲“自身发展:拨云探月察民族问题族内元素”、第16讲“三大关系:民族问题转换生成的敏感领域”),在此基础上新增“精准拿捏”“聚焦目标”两讲,新的建导专题实际上为五讲。这样刷新,既保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逻辑框架,又凸显了新时代同心筑梦的民族观精神,意在结合族性发展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史观、瞄准民族复兴目标确立社会主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概念。根据刷新版组织线下讲习、进行共识建导,必须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搞好学理分析。 因此,本专题备课,不仅需要参考前述建导方案和相关教材,还需要参考《课改撷英录》《自驭舟彩凤》《相思湖文龙》的有关内容。在此基础上,若有可能还应该进一步参考以下文献:《社会主义民族:天高地阔养族性》《关于民族问题的两重属性》《论当代民族问题的特性》《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的当代思考》《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
三、校园传习场景推荐
本专题的校园传习场景,推荐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半岛景区,包括连心桥、百花园、白石桥、半岛亭等。以三面临湖的半岛地形象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种背景下体悟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息息相关的民族问题概念,别有一种情趣。
连心桥是两座平行跨越相思湖、连接一坡和七坡且相互回环联通的小桥。机动车不从这儿通过,人们可以悠然漫步,亦可驻足观景。每座桥下有十二个孔,两个最大的孔从桥面底部呈竖立状直接落到湖边,构成沿湖环路的拱门通道;两个拱门之间的桥拱呈长弧形,倒映在水中形成上下对称的洞穿美景。桥拱之上乃至两端和桥孔两两相对,实际上是二十四个。无论从桥上凭栏俯瞰,还是在桥下湖边远观,都会令人浮想联翩,各民族师生完全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自由演绎。
这种依托环境展开的主题演绎,可以从连心桥西侧的百花园巨石铭文之中,得到很好的借鉴:
连心桥西 相思湖畔 新营小苑 众咸称善 亭台典雅 廊榭回环 曲径通幽 绿满芳园 春覆桃李 夏艳牡丹 秋曳黄菊 冬有芝兰 树影婆娑 茎叶斑斓 花团锦簇 忘返流连 闲庭信步 蛙声一片 临轩远眺 美景如烟 民族兄弟 亲密无间 守望相助 义薄云天 风雨兼程 六十六年 群芳竞妍 蔚为大观 嘉木成林 上果甘甜 鲲鹏万里 再写新篇
这篇《百花园赋》,刻于2018年6月18日。随赋观赏百花园的廊台花木,再沿南或北坡曲折小径下到湖边,可在感受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美好生态环境的同时,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情趣建导。
南坡有四条小道,当中联通一个景观台。假若结合第十二讲的内容,演绎我国近现代历史之“变”,即可虚拟比“祖国统一之路”:将景观台视为祖国大陆(内地),其下两道坡度较大的数十台阶,则可分别视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历程;其上通向百花园,则是走向统一复兴的强国路;“强国路”中有一横道连着翠影楼,则可借该横道象征统一台湾的必由之路。
当然,经过在线学习的同学们不一定要依赖联通南坡观景台,也可以选择北坡作传习场景。比如,北坡西侧依湖湾建成的“白石桥”,五个桥洞随着拱面变化呈大小对称的形状,既可借两头接通的沿湖环路体现“两个包括”的民族问题概念范畴,更可借助桥洞比附民族问题的“五个共性”内涵特征。假若结合第十三讲的内容,理解当代民族问题概念的演变过程,可以选择北坡东面沿湖通向半岛亭的曲折阶梯小道:第一阶段从湖边朝南拾级上坎,第二阶段向西转弯继续爬坡,第三阶段又折回北面沿着楼梯登上临湖亭台——三个朝向和层面均有不同的视角,恰好跟该讲的“三个月亮”视角对应,借以帮助理解我国当代三个历史阶段对民族问题概念的不同认知。
四、情趣演绎共识建导
首先按照本专题的在线微课内容,逐讲展开。
《变中守常》一讲可以在进入百花园的过程中增强印象。无论北坡还是南坡,都需要登上层层阶梯,都会感到湖面与山坡的巨大变化。不管东桥西路,都会让人移步换景,感受到热带雨林与“水泥森林”的强烈反差。联系在线课程,感悟社会主义的诞生给这个世界带来的百年巨变,尤其是联系原本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甚至有的还处于农奴制、原始社会末期的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步进入社会主义、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这一沧桑巨变,感悟更为具体而深切。到了百花园,几道等高的低矮平台分别围成“园中之园”,乔木繁花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象征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廊台環抱之中的三座流体型小园,园内园外无时不在吐故纳新,恰好象征着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三交”实际;各族人民正是这样循着民族过程的交融涵化规律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在“三交”“三化”与“三和”状态中走向共同繁荣。在这样的场景里重温这一讲内容,可以深入体会“变中守常”的学理内涵,为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时代的民族问题概念奠定基础。
《螺旋提升》一讲从湖边登上半岛亭的三段行程之中明确观念。第一个阶段,眼界还局限于近前的石梯和路坎上的小草,相当于线上微课介绍的“残月”观念。第二个阶段,眼界已经拓展到山坡上的树林亭台,但仍有很大局限,相当于微课介绍的“新月”观念。第三个阶段,沿着半岛亭的楼梯直上高台,亭前的湖光、台侧的山色乃至对岸的高楼尽收眼底,相当于超越了“残月”和“新月”误区的“满月”观念。以这样的场景理解民族问题概念的“月相变化”、历史的脉络和现实取向都很明晰。
《五个共性》一讲自然要选用半岛亭西侧的“白石桥”作为演绎场景。在大小不等却又排列有序的五个桥洞面前,让学生重温一遍民族问题的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具体思考线上微课相关内容与五个桥洞的虚拟对应。借助五洞一拱的“白石桥”体,系统把握五位一体的民族问题属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借助桥路相连对湖面形成的“两个包括”,即可让民族问题概念全面、生动、形象地铭刻于心。
《精准拿捏》一讲在沿湖小道、白石桥边,或者半岛亭上,都可以获得感悟。面对眼前波光粼粼的湖水、对岸绿树丛中的高楼,回顾山坡上生机勃勃的雨林、湖水里绿树红墙的倒影,联系在线微课所讲的民族问题两重属性,就不难理解其代表社会本质根源的第一属性与转换生成的第二属性。通过倒影与实体的关联理解虚实之间的区别与转换,从而系统把握民族问题的生成标志、正确把握民族问题的转换趋向。通过 “桥归桥、路归路”的理念,还能够感悟“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的精准拿捏诀窍。
《聚焦目标》一讲,则可从前一讲的演绎位置开始,原地演绎中华民族推翻三座大山“站起来”,从而沿着山间小道爬坡上坎走回百花园,对比体会各族人民告别贫困“富起来”。最后走上连心桥,借助连心桥的两条平行线比拟百年奋斗目标,共同祝愿伟大祖国“强起来”。
至此,可重温习近平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的这一段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为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4]基于这样的共识,用“永和动画流行曲”进行专题总结:
社会主义耀中华,族逢其时放百花;
百花争艳结硕果,民族繁荣强国家。
百年变局关世界,民族问题观满月;
两括五性需琢磨,复兴目标要明确。
[参考文献]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民族工作文献选编:2003-2009年[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92.
[2]滕成达,梁鑫.永和情趣建导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体系教学设计之三[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
[3]杨宏郝,龚月新.肃和情趣建导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体系教学设计之四[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4]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29).
责任编辑:潘宏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