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数学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也要进行引导,将教学变成以学生为主的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数学的习惯。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挖掘数学学习上的潜在能力,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学习;数学素养
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没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没能在教学中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大多时候,学生都是围绕着教师转,没有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预习,自主探究,自主提升。同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自主思考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让他们学会自主思考,要有自己的主见,要能自己思考问题。大多数学生不愿意思考,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教材上怎么写的,他们就怎么去记忆,去练习。其实只有自主地思考,才能真正地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中来,才能展示出自己的思维特点。让学生自主思考,就是要激发他们思考的愿望,引发他们思考的热情。教师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给他们具体的画面,引发他们的好奇,促使他们开启自主思考的模式。
以下面这题为例,在直角三角形纸片ABC中,∠ACB=90°,AC=2,BC=4,点D在边AB上,以CD为折痕将△CBD折叠得到△CFD,CF与边AB交于点E,若△DEF为直角三角形,能不能求出BD的长。
对于这样一道题目,直接让学生去做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是他们对题目本身就难理解,其次对这个线段能否融入某一个三角形中还搞不清楚。但教师又不能直接讲解,因为这样就失去了做题的目的。教师设置题目就是要让学生思考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拿一张纸片出来,让他们对着文字来折叠这张纸。这其实也是让学生内化文字的内容,进而能找到一些相关联的信息。通过折叠,学生能感觉到BD的长,也能在情境中思考这样的问题:题目中提到直角三角形,能不能也把这条线段放到一个直角三角形中,进而通过勾股定理求得线段的长?学生再思考:这个直角三角形在哪儿呢?对着手中折叠的纸片,他们发现:如图2所示,当∠EDF=90°时,作CH⊥AB于H,这样就有了直角三角形,同时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来只要证明CH=DH,即可解决问题。学生在Rt△ACB中,由AC=2,BC=4,得出AB==,进而推出CH==。
他们又从∠ACB=∠AHC=90°,得出∠ACH+∠BCH=90°,∠BCH+∠B=90°,进而推出∠ACH=∠B=∠F。同时因为CH∥DF,进而有∠F=∠HCE;∠ACH=∠HCE,∠DCE=∠DCB;∠HCD=45°,进而得出:HC=HD=。
显然地,因为AH==,所以BD=AB-AH-DH=-=。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学生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个答案是唯一的吗?他们发现当∠DEF=90°时,可以有不一样的结果。于是他们设DE=x,则EF=2x,DF=BD=x,由AE+DE+BD=,得出BD=x=-2。有了具体的情境,自然地就诱发出问题,自主思考就顺理成章了。
二、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要创设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更好地展示自主学习能力。好的氛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鼓励学生发言,要让他们有机会表达。当学生能在课堂上自由地表述自己的观点甚至困惑的时候,他们自然就会愿意主动地去探究。其次,教师要给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学生的展示要能得到教师、同伴的认可,不能只在学生回答正确的时候才去表扬他们。最后,好的学习氛围还体现在同伴之间的合作与互助上,就是要让学生在困难的时候能找到帮手,能让他们的自主探究不断地往纵深发展。如果不实行小组合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学生就会放弃探究,自主学习就会中途夭折。如果进行小组合作,学生遇到的问题就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让他们有信心自主地深耕。
以下面这题为例。如图3所示,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D的中点,过点A作BC的平行线交BE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CF。教师问学生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教师不再给学生具体的问题,而是由他们自主地探究。教师说,只要猜想出来,不去证明也行。这明显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也充分尊重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权利。有学生猜测AF可能等于DC,教师给该学生5分的课堂表现分,以示鼓励。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给他们的表现评判不同的分值,每一次的展示都会获得分数,一次最多可以获得5分。教师接着问:大家能不能帮着完成这次猜测?教师以平等的口吻跟学生对话,学生又以彼此帮助为荣,自主探究的氛围愈发浓厚。他们从AF∥BC这一条件中得出∠AFE=∠DBE,接着又从E为AD的中点这一条件中得出AE=DE,进而推断出△AFE≌△DBE(AAS),得出AF=CD。
好的氛围还在于教师的不断引领。有学生提出:四边形ADCF可能是矩形吗?几个学生一组,开始了讨论。他们自己想问题,自己想结果,学习变成了一次自主的探究。一段时间之后,学生还是想不出头绪来,教师就提醒加一个条件,看猜测能否成立。对着题目,学生再思考:究竟加什么条件呢?他们从AD是BC边上的中线,以及AF=CD这样两个条件出发,认为再加一个AC=BC即可。学生从△ABC是等腰三角形,得出AC=AB,再加上AF=CD,且AF∥CD,进而推断出四边形ADCF为平行四边形。于是他们发现,当AC=AB时,根据条件就能得出AD⊥BC,即∠ADC=90°,所以四边形ADCF为矩形。可见,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生成的课堂氛围,以让他们的素养得到提升。
三、设置分层作业,鼓励学生自主消化
学生能够自主,并且愿意自主,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教师设置的问题在他们的能力范圍之内,能对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如果问题远远超出学生的能力之外,几乎没有学生能做出来,他们自主学习的愿望自然就降低了。但是如果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有些学生也不愿意自主地参与,他们会觉得没有思考的价值。基于这样的状况,教师就要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作业,即,进行分层作业,以对接每个学生自主的需求。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学习;数学素养
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没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没能在教学中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大多时候,学生都是围绕着教师转,没有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预习,自主探究,自主提升。同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自主思考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让他们学会自主思考,要有自己的主见,要能自己思考问题。大多数学生不愿意思考,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教材上怎么写的,他们就怎么去记忆,去练习。其实只有自主地思考,才能真正地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中来,才能展示出自己的思维特点。让学生自主思考,就是要激发他们思考的愿望,引发他们思考的热情。教师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给他们具体的画面,引发他们的好奇,促使他们开启自主思考的模式。
以下面这题为例,在直角三角形纸片ABC中,∠ACB=90°,AC=2,BC=4,点D在边AB上,以CD为折痕将△CBD折叠得到△CFD,CF与边AB交于点E,若△DEF为直角三角形,能不能求出BD的长。
对于这样一道题目,直接让学生去做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是他们对题目本身就难理解,其次对这个线段能否融入某一个三角形中还搞不清楚。但教师又不能直接讲解,因为这样就失去了做题的目的。教师设置题目就是要让学生思考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拿一张纸片出来,让他们对着文字来折叠这张纸。这其实也是让学生内化文字的内容,进而能找到一些相关联的信息。通过折叠,学生能感觉到BD的长,也能在情境中思考这样的问题:题目中提到直角三角形,能不能也把这条线段放到一个直角三角形中,进而通过勾股定理求得线段的长?学生再思考:这个直角三角形在哪儿呢?对着手中折叠的纸片,他们发现:如图2所示,当∠EDF=90°时,作CH⊥AB于H,这样就有了直角三角形,同时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来只要证明CH=DH,即可解决问题。学生在Rt△ACB中,由AC=2,BC=4,得出AB==,进而推出CH==。
他们又从∠ACB=∠AHC=90°,得出∠ACH+∠BCH=90°,∠BCH+∠B=90°,进而推出∠ACH=∠B=∠F。同时因为CH∥DF,进而有∠F=∠HCE;∠ACH=∠HCE,∠DCE=∠DCB;∠HCD=45°,进而得出:HC=HD=。
显然地,因为AH==,所以BD=AB-AH-DH=-=。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学生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个答案是唯一的吗?他们发现当∠DEF=90°时,可以有不一样的结果。于是他们设DE=x,则EF=2x,DF=BD=x,由AE+DE+BD=,得出BD=x=-2。有了具体的情境,自然地就诱发出问题,自主思考就顺理成章了。
二、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要创设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更好地展示自主学习能力。好的氛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鼓励学生发言,要让他们有机会表达。当学生能在课堂上自由地表述自己的观点甚至困惑的时候,他们自然就会愿意主动地去探究。其次,教师要给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学生的展示要能得到教师、同伴的认可,不能只在学生回答正确的时候才去表扬他们。最后,好的学习氛围还体现在同伴之间的合作与互助上,就是要让学生在困难的时候能找到帮手,能让他们的自主探究不断地往纵深发展。如果不实行小组合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学生就会放弃探究,自主学习就会中途夭折。如果进行小组合作,学生遇到的问题就能得到有效的解决,让他们有信心自主地深耕。
以下面这题为例。如图3所示,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D的中点,过点A作BC的平行线交BE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CF。教师问学生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教师不再给学生具体的问题,而是由他们自主地探究。教师说,只要猜想出来,不去证明也行。这明显激发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也充分尊重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权利。有学生猜测AF可能等于DC,教师给该学生5分的课堂表现分,以示鼓励。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给他们的表现评判不同的分值,每一次的展示都会获得分数,一次最多可以获得5分。教师接着问:大家能不能帮着完成这次猜测?教师以平等的口吻跟学生对话,学生又以彼此帮助为荣,自主探究的氛围愈发浓厚。他们从AF∥BC这一条件中得出∠AFE=∠DBE,接着又从E为AD的中点这一条件中得出AE=DE,进而推断出△AFE≌△DBE(AAS),得出AF=CD。
好的氛围还在于教师的不断引领。有学生提出:四边形ADCF可能是矩形吗?几个学生一组,开始了讨论。他们自己想问题,自己想结果,学习变成了一次自主的探究。一段时间之后,学生还是想不出头绪来,教师就提醒加一个条件,看猜测能否成立。对着题目,学生再思考:究竟加什么条件呢?他们从AD是BC边上的中线,以及AF=CD这样两个条件出发,认为再加一个AC=BC即可。学生从△ABC是等腰三角形,得出AC=AB,再加上AF=CD,且AF∥CD,进而推断出四边形ADCF为平行四边形。于是他们发现,当AC=AB时,根据条件就能得出AD⊥BC,即∠ADC=90°,所以四边形ADCF为矩形。可见,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生成的课堂氛围,以让他们的素养得到提升。
三、设置分层作业,鼓励学生自主消化
学生能够自主,并且愿意自主,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教师设置的问题在他们的能力范圍之内,能对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如果问题远远超出学生的能力之外,几乎没有学生能做出来,他们自主学习的愿望自然就降低了。但是如果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有些学生也不愿意自主地参与,他们会觉得没有思考的价值。基于这样的状况,教师就要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作业,即,进行分层作业,以对接每个学生自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