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敦煌,阔大而兴盛之城。
绵延万里的黄沙随风起舞,缠绕着驼铃的声响,叮铃,叮铃。东边是物阜民丰的中华大地,西边是形貌不同的神秘国度。丝绸之路上,商队正缓缓前行。他们所交易的,不仅是精美的商品,还是一代文明的种子。
敦煌的心脏,是莫高窟。
万佛塑像,千洞藏经。公元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储存的大量古代写本、刻本文书和其他文物公诸于世,让世界为之震惊,也让中国考古学为之萌动。
从十六国的离乱,到如今的太平安稳,莫高窟昌盛过、凋零过,正在重生光彩。它的传说,要从千年前开始说起。
敦煌莫高窟
(佚名)
壁画世无双,形颜映紫光。
悬宫居国粹,舞女踏云祥。
聆听琵琶曲,祈求社稷昌。
琳琅看不尽,瑰宝五洲扬。
译文
这里的壁画举世无双,形貌颜色映衬紫色的天光。
悬空的宫殿收藏着文化中的精华,舞女脚踏祥云蹁跹起舞。
人们聆听着琵琶曲,祈求着国家昌盛。
这里的瑰宝琳琅满目,天下闻名。
一·启
血色残阳,余霞成绮。
西域的风沙中,他突然睁大双眼。
此时是前秦建元二年,遥远的公元366年,名唤“乐僔”的僧人正云游天下。他目之所及的,皆是战火与别离给众生带来的创伤。
他双目含泪,步履蹒跚地走着,心中的慈悲爬满肺腑,不知该怎样普度众生。
突然,夕阳斜照于三危山上。刹那间,山顶上折射出万道金光。千万佛尊的影像在其间闪烁,若隐若现,好似神迹。
乐僔睁大双眼,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一幕。他虔诚地跪下,激动地叩拜。他坚信,这里便是佛祖圣地,可以拯救万民于水火中。他打算做一件壮举——在此地开掘石窟,传布佛法。
于是,他一个人、一双手,一点点、一天天地开凿,日日夜夜,从不停息。哪怕尖锐的石子让他的双手鲜血淋漓,他也不曾有一丝犹豫。
终于,崖壁上凿出了第一个佛龛、第一个石窟。乐僔满意极了,眼眸中满是欢喜。
他不会知晓,在他之后,历朝历代的人都会在这里凿窟、建像、绘制壁画。千佛洞窟,辉煌壁画,让莫高窟成为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无数人来这里瞻仰、游览,感受它鼎盛时期的好辰光。
二·殇
清王朝走向了末路,他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
凛冽的寒风中,他不甘地瞪大了浑浊的双眼。
公元1900年,王道士发现了敦煌石窟里的藏经洞。那满室的经卷、经幡、铜佛,简直耀花了他的眼睛。
不管这些古老物件是否有特殊的价值,王道士想着,至少要将这件事情报告给当地的最高长官——县令。
他先徒步行走五十里地,将洞中的几卷经文奉给严知县。这位不学无术的大人,只当这是几张废纸。新来了一位汪知县后,他又急忙赶去报告,只获得“就地保存”这几个字。
他不甘心宝物被蒙尘,又风餐露宿,单枪匹马,冒着被野狼吞吃入腹的危险,将经卷奉给道台大人,期望对方能看出其中价值。但这位大人瞧不上经卷上的书法,仍旧不了了之。即使是对金石学深有了解的官员知晓后,也没有做出真正有意义的保护行动。
他倦了。
后来,一个叫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的洋人向他走来,用宗教精神与他交流,骗他将经卷以极低廉的价格卖出。当这一消息被公布时,朝廷命官不仅不保护,还千方百计想将这些古老的经卷据为己有。一时间,偷窃成风,莫高窟的经卷流失严重。
再后来,清政府将剩余的经卷运往北京保存,每到一处,都会失窃一部分。
王道士痛心、愤慨,可又有谁知道,有谁在乎?他受骗的故事倒被写入文章,千万人读后,指着他的画像与姓名怒骂。
一个王朝已在末路,国力衰微,人心不古。这偌大的藏经洞只有他一人守护,他也努力过,只是不见成效。经卷流失,是他被骗的错误,但绝不仅是他一人的过失。
梦里身回云阙,觉来泪满天涯。
这是时代的悲哀,更是民族的眼泪。
三·新
25岁那一年,她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
背着大大的书包,从北京开往敦煌的火车上走下来,樊锦诗的双眼仿佛落满星光。
莫高窟,这是每一个考古人梦中的圣地。色彩斑驳的壁画,残存千年的塑像,让樊锦诗的心又激动又痛苦。
令人难以忍耐的是这里的环境。
举目望去,只有苍凉的黄沙,樊锦诗在晚上只能用蜡烛或者手电照明。半夜,房梁上的老鼠“吱吱”地叫唤,一不小心就掉在她的被子上。水土不服时,她连打电话寻医都不方便,因为整个敦煌文物研究所里,只有一部老旧的手摇电话。
即便承受着如此困苦,樊锦诗每走进一个石窟时,还是会感谢这片土地,因为这一切实在“太好了,太美了”!
于是,实习结束后,她扣下了家人寫给学校请求重新分配的信,在敦煌扎下了根,一住便是四十多年。在这样几乎寸草不生的地方,她用一生拯救着敦煌。
莫高窟的所有洞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要细心呵护。她顶住了有关部门要将莫高窟捆绑上市的压力,只为了守护历史的遗存。
游客太多,会给壁画和彩塑带来影响,樊锦诗筹建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如此一来,游客在未进入洞窟之前,可以先通过影视画面、虚拟漫游、文物展示来了解莫高窟。
樊锦诗还有更大胆的构想——构建“数字敦煌”,将洞窟、壁画、彩塑等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将分散在世界各处的敦煌文献和研究成果汇集成电子档案。如此一来,莫高窟这个不可再生,可能也无法永生的艺术圣地,便可以获得新生。
在这样的殚精竭虑中,时光不语,韶华白首,曾经笑颜明媚的大学毕业生已能看见华发。樊锦诗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敦煌,奉献给了莫高窟。
她是敦煌的女儿,功德无量。敦煌的新生将和她的名字一起,写进中国考古的历史记录中,百转千回,屹立不朽。
历史在线
殷墟
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发现的甲骨文与甘肃省敦煌石窟发现的藏经洞,是近代学术史上两项惊人的发现,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前兆。
小屯村是殷墟的中心,而殷墟是商朝后期都城的遗址。它出土了大量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现了商朝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
殷墟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从而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
绵延万里的黄沙随风起舞,缠绕着驼铃的声响,叮铃,叮铃。东边是物阜民丰的中华大地,西边是形貌不同的神秘国度。丝绸之路上,商队正缓缓前行。他们所交易的,不仅是精美的商品,还是一代文明的种子。
敦煌的心脏,是莫高窟。
万佛塑像,千洞藏经。公元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储存的大量古代写本、刻本文书和其他文物公诸于世,让世界为之震惊,也让中国考古学为之萌动。
从十六国的离乱,到如今的太平安稳,莫高窟昌盛过、凋零过,正在重生光彩。它的传说,要从千年前开始说起。
敦煌莫高窟
(佚名)
壁画世无双,形颜映紫光。
悬宫居国粹,舞女踏云祥。
聆听琵琶曲,祈求社稷昌。
琳琅看不尽,瑰宝五洲扬。
译文
这里的壁画举世无双,形貌颜色映衬紫色的天光。
悬空的宫殿收藏着文化中的精华,舞女脚踏祥云蹁跹起舞。
人们聆听着琵琶曲,祈求着国家昌盛。
这里的瑰宝琳琅满目,天下闻名。
一·启
血色残阳,余霞成绮。
西域的风沙中,他突然睁大双眼。
此时是前秦建元二年,遥远的公元366年,名唤“乐僔”的僧人正云游天下。他目之所及的,皆是战火与别离给众生带来的创伤。
他双目含泪,步履蹒跚地走着,心中的慈悲爬满肺腑,不知该怎样普度众生。
突然,夕阳斜照于三危山上。刹那间,山顶上折射出万道金光。千万佛尊的影像在其间闪烁,若隐若现,好似神迹。
乐僔睁大双眼,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一幕。他虔诚地跪下,激动地叩拜。他坚信,这里便是佛祖圣地,可以拯救万民于水火中。他打算做一件壮举——在此地开掘石窟,传布佛法。
于是,他一个人、一双手,一点点、一天天地开凿,日日夜夜,从不停息。哪怕尖锐的石子让他的双手鲜血淋漓,他也不曾有一丝犹豫。
终于,崖壁上凿出了第一个佛龛、第一个石窟。乐僔满意极了,眼眸中满是欢喜。
他不会知晓,在他之后,历朝历代的人都会在这里凿窟、建像、绘制壁画。千佛洞窟,辉煌壁画,让莫高窟成为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无数人来这里瞻仰、游览,感受它鼎盛时期的好辰光。
二·殇
清王朝走向了末路,他的人生也走到了尽头。
凛冽的寒风中,他不甘地瞪大了浑浊的双眼。
公元1900年,王道士发现了敦煌石窟里的藏经洞。那满室的经卷、经幡、铜佛,简直耀花了他的眼睛。
不管这些古老物件是否有特殊的价值,王道士想着,至少要将这件事情报告给当地的最高长官——县令。
他先徒步行走五十里地,将洞中的几卷经文奉给严知县。这位不学无术的大人,只当这是几张废纸。新来了一位汪知县后,他又急忙赶去报告,只获得“就地保存”这几个字。
他不甘心宝物被蒙尘,又风餐露宿,单枪匹马,冒着被野狼吞吃入腹的危险,将经卷奉给道台大人,期望对方能看出其中价值。但这位大人瞧不上经卷上的书法,仍旧不了了之。即使是对金石学深有了解的官员知晓后,也没有做出真正有意义的保护行动。
他倦了。
后来,一个叫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的洋人向他走来,用宗教精神与他交流,骗他将经卷以极低廉的价格卖出。当这一消息被公布时,朝廷命官不仅不保护,还千方百计想将这些古老的经卷据为己有。一时间,偷窃成风,莫高窟的经卷流失严重。
再后来,清政府将剩余的经卷运往北京保存,每到一处,都会失窃一部分。
王道士痛心、愤慨,可又有谁知道,有谁在乎?他受骗的故事倒被写入文章,千万人读后,指着他的画像与姓名怒骂。
一个王朝已在末路,国力衰微,人心不古。这偌大的藏经洞只有他一人守护,他也努力过,只是不见成效。经卷流失,是他被骗的错误,但绝不仅是他一人的过失。
梦里身回云阙,觉来泪满天涯。
这是时代的悲哀,更是民族的眼泪。
三·新
25岁那一年,她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
背着大大的书包,从北京开往敦煌的火车上走下来,樊锦诗的双眼仿佛落满星光。
莫高窟,这是每一个考古人梦中的圣地。色彩斑驳的壁画,残存千年的塑像,让樊锦诗的心又激动又痛苦。
令人难以忍耐的是这里的环境。
举目望去,只有苍凉的黄沙,樊锦诗在晚上只能用蜡烛或者手电照明。半夜,房梁上的老鼠“吱吱”地叫唤,一不小心就掉在她的被子上。水土不服时,她连打电话寻医都不方便,因为整个敦煌文物研究所里,只有一部老旧的手摇电话。
即便承受着如此困苦,樊锦诗每走进一个石窟时,还是会感谢这片土地,因为这一切实在“太好了,太美了”!
于是,实习结束后,她扣下了家人寫给学校请求重新分配的信,在敦煌扎下了根,一住便是四十多年。在这样几乎寸草不生的地方,她用一生拯救着敦煌。
莫高窟的所有洞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要细心呵护。她顶住了有关部门要将莫高窟捆绑上市的压力,只为了守护历史的遗存。
游客太多,会给壁画和彩塑带来影响,樊锦诗筹建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如此一来,游客在未进入洞窟之前,可以先通过影视画面、虚拟漫游、文物展示来了解莫高窟。
樊锦诗还有更大胆的构想——构建“数字敦煌”,将洞窟、壁画、彩塑等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将分散在世界各处的敦煌文献和研究成果汇集成电子档案。如此一来,莫高窟这个不可再生,可能也无法永生的艺术圣地,便可以获得新生。
在这样的殚精竭虑中,时光不语,韶华白首,曾经笑颜明媚的大学毕业生已能看见华发。樊锦诗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敦煌,奉献给了莫高窟。
她是敦煌的女儿,功德无量。敦煌的新生将和她的名字一起,写进中国考古的历史记录中,百转千回,屹立不朽。
历史在线
殷墟
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发现的甲骨文与甘肃省敦煌石窟发现的藏经洞,是近代学术史上两项惊人的发现,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的前兆。
小屯村是殷墟的中心,而殷墟是商朝后期都城的遗址。它出土了大量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系统地展现了商朝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
殷墟先后出土有字甲骨约15万片,从而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