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试教育结出的苦果
日前,“寒门难出贵子”的话题引发热议。近年来,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农村学生比率连续下降,就连中国农大新生中来自农村的也不及30%。(据《中国教育报》报道)
当前高校中农村学生比例下降这是表象,遮盖在这一表象下的实质是复杂的,并不是“寒门难出贵子”这样具有挑逗性的语言所能概括。一方面,这是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缺陷,特别是应试教育种下的恶果。应试是在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应试型的教师,重视升学率的校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家长以及社会上搞应试辅导的人共同作用下促成的。农村学生无法“享受”到这种完备的应试化的“教育资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来无法享受真正意义上优质教育资源的农村学生,加上无法“享受”应试化的教育资源,其高考升学率特别是在竞争更加激烈的名牌大学中的升率越来越低就是“合情合理”的。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泛滥、就业竞争加剧以及“好学历不如好父母”这样的潜规则的影响,使得农村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同样也影响了农村学生考学的积极性。
捐款莫要被自愿
作为长沙县一所乡村公办学校的教师,张老师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几百元,具体到个位数自己都记得清清楚楚。但从去年开始,每个月都莫名少了几十元,一打听才知道,都由学校统一收去参加捐款了。张老师说,这项捐款叫“一日一元捐”,也就是一天捐一元钱,一年就是365元,但去年又提高到了400元,并且长沙县所有的中小学都这样收取。(据《北京晨报》报道)
非常明显,长沙县的这一做法是蛮横无理且不合法的,教师辛辛苦苦用自己劳动挣得的工资,其他任何部门都无权替教师支配,即就是打着捐款这样善良的旗号。表面上看,这是滥用行政权力的表现,实质上是不尊重教师作为一个劳动者应有的支配自己收入的权力的表现,这也是缺乏监管的行政权力肆意横行、傲慢霸道的表现之一。拿走了教师的工资,竟然都不明明白白地告知,让教师“一打听才知道”,这与其说是“被捐款”,不如说是行政权力对“以人为本”搧的一记耳光。
锯掉箭杆能疗伤吗
近日,西安市7部门联合检查奥数班时遭遇尴尬:不仅60多名小学生齐声将检查人员往门外轰赶,闻讯赶来的家长更是含泪呼吁,希望在取缔奥数班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合理上“名校”的途径。(据《光明日报》报道)
“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合理上‘名校’的途径。”这句话已经充分说明了“奥数”在升学中的作用,以及学生学“奥数”的目的,取消“奥班”就是典型的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这就相当于医生为一个中了箭的人疗伤,他不是把箭头拔出来,而是锯掉露在皮肉外的箭杆一样荒唐。而更为荒唐的是,多年来,有关部门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锯着箭杆,转移人们的视线,而始终不愿拔掉箭头。
免了费的义务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准备“小升初”,开支有多大?北京:8.7万元!“小升初”择校的热度有多高?北京曾经有“小升初”择校经历的家庭超过了8成……8月28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北京市“小升初”择校热的治理——路在何方?》调研报告,历时5个月完成的这份报告显示,“‘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被逐渐模糊,隐性和变相的考试已经压倒了免试入学,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以优择校成为正式制度。”(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这份调研报告的关键词是择校,对择校这一问题从上到下治理了多少年,为何越治理越糟、越治理越乱呢?说一千道一万,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发展不均衡,说到底就是教育的不公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升初”竟然迫使家长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我们可以想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程度有多大!教育作为最基本的公共资源,为何在权钱的蹂躏下无法“姓公”了呢?难道这是家长为了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解释的吗?
编辑:陈富祥
日前,“寒门难出贵子”的话题引发热议。近年来,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农村学生比率连续下降,就连中国农大新生中来自农村的也不及30%。(据《中国教育报》报道)
当前高校中农村学生比例下降这是表象,遮盖在这一表象下的实质是复杂的,并不是“寒门难出贵子”这样具有挑逗性的语言所能概括。一方面,这是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缺陷,特别是应试教育种下的恶果。应试是在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应试型的教师,重视升学率的校长、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家长以及社会上搞应试辅导的人共同作用下促成的。农村学生无法“享受”到这种完备的应试化的“教育资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来无法享受真正意义上优质教育资源的农村学生,加上无法“享受”应试化的教育资源,其高考升学率特别是在竞争更加激烈的名牌大学中的升率越来越低就是“合情合理”的。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泛滥、就业竞争加剧以及“好学历不如好父母”这样的潜规则的影响,使得农村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同样也影响了农村学生考学的积极性。
捐款莫要被自愿
作为长沙县一所乡村公办学校的教师,张老师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几百元,具体到个位数自己都记得清清楚楚。但从去年开始,每个月都莫名少了几十元,一打听才知道,都由学校统一收去参加捐款了。张老师说,这项捐款叫“一日一元捐”,也就是一天捐一元钱,一年就是365元,但去年又提高到了400元,并且长沙县所有的中小学都这样收取。(据《北京晨报》报道)
非常明显,长沙县的这一做法是蛮横无理且不合法的,教师辛辛苦苦用自己劳动挣得的工资,其他任何部门都无权替教师支配,即就是打着捐款这样善良的旗号。表面上看,这是滥用行政权力的表现,实质上是不尊重教师作为一个劳动者应有的支配自己收入的权力的表现,这也是缺乏监管的行政权力肆意横行、傲慢霸道的表现之一。拿走了教师的工资,竟然都不明明白白地告知,让教师“一打听才知道”,这与其说是“被捐款”,不如说是行政权力对“以人为本”搧的一记耳光。
锯掉箭杆能疗伤吗
近日,西安市7部门联合检查奥数班时遭遇尴尬:不仅60多名小学生齐声将检查人员往门外轰赶,闻讯赶来的家长更是含泪呼吁,希望在取缔奥数班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合理上“名校”的途径。(据《光明日报》报道)
“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合理上‘名校’的途径。”这句话已经充分说明了“奥数”在升学中的作用,以及学生学“奥数”的目的,取消“奥班”就是典型的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这就相当于医生为一个中了箭的人疗伤,他不是把箭头拔出来,而是锯掉露在皮肉外的箭杆一样荒唐。而更为荒唐的是,多年来,有关部门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锯着箭杆,转移人们的视线,而始终不愿拔掉箭头。
免了费的义务教育不能承受之重
准备“小升初”,开支有多大?北京:8.7万元!“小升初”择校的热度有多高?北京曾经有“小升初”择校经历的家庭超过了8成……8月28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北京市“小升初”择校热的治理——路在何方?》调研报告,历时5个月完成的这份报告显示,“‘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被逐渐模糊,隐性和变相的考试已经压倒了免试入学,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以优择校成为正式制度。”(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这份调研报告的关键词是择校,对择校这一问题从上到下治理了多少年,为何越治理越糟、越治理越乱呢?说一千道一万,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发展不均衡,说到底就是教育的不公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升初”竟然迫使家长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我们可以想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程度有多大!教育作为最基本的公共资源,为何在权钱的蹂躏下无法“姓公”了呢?难道这是家长为了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解释的吗?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