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环境”一词的几点商榷

来源 :科技术语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hu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术语研究》在2005年第2期上特辟专题,就“生态环境建设”提法进行了讨论。笔者仔细拜读,在深受启发的同时,觉得有几点值得商榷。
  
  一、“生态环境”一词的首创者不是黄秉维先生
  
  笔者在2003年曾就“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概念的起源与内涵进行过探讨,发现“生态环境”这个汉语名词在中国的出现至少已有50年历史。因为,在1953年出版的译著、苏联A.п.谢尼阔夫著的《植物生态学》中就出现了俄汉对照名词“3KOTOH生态环境”。在1956年出版的《俄英中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名词》中已经有了汉英俄对照名词“生态环境ecotope 3KOTOп”。基本上与此同时,“生态环境”这一名词也开始在部分生态学著作的题名中出现。
  因此,黄秉维先生在五届全国人大讨论宪法草案时(即1980—1982年期间)提出“生态环境”一词,实属重提,而不是首创。即使黄先生自己说“我这个提法是错误的”,也不能因此就认为黄先生是“生态环境”一词的首创者。有关“首创者”的说法欠妥。
  
  二、“生态环境”一词在国外也有较普遍应用
  
  笔者曾对美国国会图书馆、加拿大国家图书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和牛津大学图书馆的在线书目进行过并行检索。结果表明,共有10种书籍在题名中使用了“ecological environment”这一术语。其中5种出版于中国,1种在波兰,1种在巴基斯坦,1种出版于南非,1种在美国,1种作者不详。同时对1973年以来的CAB文摘进行的检索结果表明,共有99篇论文、报告和著作在题名或摘要中使用了“eco-logical environment”这一术语。其中中国作者44项,德国作者9项,法国作者4项,其他20个非英语国家29项。国语或官方语言为英语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爱尔兰、印度和新加坡共13项。
  Barrows在他编写的《动物行为、生态学和进化词典》中也收录了“ecological environment”一词。
  
  三、“生态环境”一词可以作为生态学规范名词使用
  
  Barrows认为“环境(environ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生物、气候和土壤等条件的综合,既包括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也包括对生物不起作用的因子。而“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一个生物的特定外部环境,这种外部环境影响该生物对种群生长的贡献”。孙儒泳等认为“所有生态因子(即‘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笔者曾将“生态环境”定义为“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因子的综合”。王如松最近指出,“生态环境”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
  虽然目前对“生态环境”的定义不尽一致。但是归纳起来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生态环境”特指对生物起作用的那些因子;第二种观点认为“生态环境”特指“生态关系”或“功能性关系”。
  而事实上,“生态环境”一词与“外部环境”“生物环境”“粗粒环境(coarse-grained environ-ment)”和“细粒环境(fine-grained environ-ment)”等词组一样,在词组结构上均属偏正结构。这些“环境”概念各具特定内涵,并共同构成了生态学整个概念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生态环境”一词可以作为生态学规范名词来使用。
  
  四、“生态环境建设”提法的弊端不在于“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建设”提法受到许多专家的质疑,这是事实。但是,其弊端并不在于“生态环境”。
  因为假如当初提出“生态环境建设”的人,知道“生态环境”一词既可能是“生态学的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的简称,又可能是“生态与环境”的简称,很可能就不会提出所谓的“生态环境建设”。因为当提出者在可能面对多种解释(如“生态学的环境的建设”“生态与环境建设”“生态或环境建设”,等等)的情形下,还不至于“明知故犯”,使自己陷于难以自拔的境地。
  事实上,“生态环境建设”提法的弊端正在于提出者当初并没有弄清“生态环境”与“生态学的环境”和“生态与环境”的联系,以及“生态环境”与“环境”的区别。直到1999年,黄秉维先生在承认错误时也还认为“生态环境就是环境”,便印证了这一点。因为“生态环境就是环境”的看法仍然不妥。
  
  五、在政府行文中不宜使用“生态环境”一词
  
  一般而言,政府行文是面向社会的,它所采用的某个学科的术语,不仅要求在本学科是科学的,更要适合于整个社会,既具有普遍性又不会引发歧义。
  “生态环境”一词可以作为生态学规范名词来用。在日常用语中用“生态环境”一词“也是可以的”(无论它是“生态学的环境”的简称,还是“生态与环境”的简称)。但是,(1)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生态环境建设”(即“生态学的环境的建设”)没有普适意义,不必见于政府行文之中;(2)若“生态环境”一词用于政府行文之中,既可理解为“生态与环境”,又可理解为“环境”,还可理解为“由生态引起的环境问题”等等,容易引起混淆。因此,在政府行文中不宜使用。
  笔者同意对“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提法加以纠正,并以“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保护环境”等来代替。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美(mel)、方(phon)和宋(sone)都是与声响有关的单位,以上三单位的中文译名原各有口旁([口美]、[口方]、[口宋]),1977年7月2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计量局《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
凤梨草莓(Fragaria×ananassa)常规栽培种在抗性、风味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其遗传背景相对狭窄,严重制约了突破性新品种的选育。利用野生种质资源开展种间杂交,是突破传统
乱设摊是城市管理中的一大顽症,但设摊者又多为无固定职业、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上海城管执法部门主动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回应群众投诉,积极探索“民意主导+行
一、确定教学特色背景  我校是一所名不经传的农村小学,曾一度受到生员减少、经费紧张、交通不便等诸多压力的困扰.为了转变学校的困难情况,近年来,我校领导班子成员,带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