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最大变化就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地理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因此对广大的地理教师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课堂作为教改的主阵地,本质追求直指“育人”与“高效”,即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好的收获。现代地理课堂应该跳出传统意义上的主导与主体之争,要把原来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变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效果转变为学习的学习效果。正是鉴于此理念,教师必须掌握地理课堂中的“放权”策略。
一、地理课堂以学生个体发展为主
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讲授式”教学模式一统天下,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完全以教师为中心,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把学生变成了机械式的被动接受者。由于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此种教学误区,直接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谈不上研究地理问题、参与地理活动了。以人文地理中的“区位分析”为例,司空见惯的是不少地理教师在讲述该处时会罗列出众多的区位因素,诸如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水源;人为因素: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基础设施等等。让学生当做重点去记忆,并且当做答题的法宝,考前叮嘱学生一定要多答、答全,但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在强调学生技能培养的今天,我们如果把这种“八股式”教学进行到底,只能害人害己。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学生不应该知道以上知识,只是作为一种知识的储备,应该淡化处理,关键应该在引导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上多下工夫,知识只有在运用中学生才有兴趣,才会感同身受,才会承认它们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才会提高他们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美国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言人、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传统教育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无法满足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真正需要,呼吁广大教育者克服弊端、改革教育。他曾剖析传统教育的八大弊端:教师的权威性;教学手段的唯知识灌输论;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论;师生关系僵化;信任是最低限度的;学生在恐慌中生活;民主价值遭到践踏;完整的人的价值缺失。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就是针对传统教育这八大弊端提出来的。因此,教师必须主动融入课改,深化课堂教学,把握教育教学精髓,重视课堂讨论和总结等环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角,从而实现新课标目标,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只有打破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才能打造全新的高效的地理课堂。即:打破传统教育的一切权威,让学生获得个性的自由发展。
二、主体离不开主导,高效是主体的高效
在传统的学校地理教育中,很大程度上是让学生记忆各种知识。这种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地理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仓库理论”,即认为人脑是储存知识的仓库,教学就是用知识去填充“仓库”,学习就是获取知识。然而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许多社会知识和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一些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还未来得及走向社会就已过时。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而且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不高,应变能力不强。
新课程观念指导下的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已经演变为师生从主宰与服从关系到服务与服务对象关系的转变。要实现地理课堂的高效,就要发挥地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实现“主体”和“主导”的和谐共赢。地理教师的使命就在于恰到好处地指导、启发学生由无知到有知,由茫然困惑到豁然开朗,循序渐进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在具体的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在精心设计、缜密思考的基础上准确地导趣、导思、导言、导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谁也不能替代。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学”施教,以“教”导“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体现在学、评、展等系列行动之中。
地理高效课堂,无疑应该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如此才能称为高效。诸如全球性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都是当今地理学中的核心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探讨与研究都要以学为主,以学评教。简言之,“主体”与“高效”成正比关系,在授课内容等教学因素不变的前提下,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好,这样的地理课堂就越高效。要处理好“主体”与“高效”的关系,地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是为了不教”,教学过程中教师该扶则扶,该放则放,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预期目标。
三、开放地理课堂还学生主体地位
开放式的地理课堂教学,是指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被看做是教师、学生、地理学习材料相互作用的系统。新课程标准指出,学校的教学应促进、强化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创造和发现欲望,满足学生对世界的片面认识逐步发展为新的总体认识的愿望,使学生掌握一种思维方法,这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益的。教师的指导和服务成为有助于学生自由发展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指导,而不是服从于某一个统一的培养目标而控制甚至是误导学生的工具。
新课程标准强调,现代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再是教师主演的舞台。学生首先要体现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地合作、探究,不再受教师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评价的控制。教师的指导和服务能成为有助于学生自由发展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指导,而不是服从于某一个统一的培养目标而控制甚至是误导学生的工具。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能上升为学习的主人,又不被教师的主导目标所控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人翁地位便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让学生有安全感。教师要尊重学生,要聆听学生的心声,能了解他们内心需求,从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要让学生有成就感。每当教学知识从简到繁、从易到难时,地理教师要巧妙地制造“矛盾”,引发学生开展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交流、辩论、竞赛等活动。地理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与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动”起来,参与实践。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果实才更香甜。再则,使学生有快乐感。快乐不光体现在分享劳动果实之时,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习过程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选取学习方式,尽可能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使地理课堂真正走向有效。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运动”时,常见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一边演示地球自转一边解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激发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引导每一个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行动起来,去图书馆、因特网广泛地收集材料,进行唇枪舌剑的激烈辩论,从活动中获取知识、学会正确地认识地理知识。课外阅读能力、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优化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主人
地理新课程改革为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曙光。由于地理学科在学科资源开发、学科与社会、学科与环境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广大地理教师在设计情境式、尝试式、模拟式、讨论式、实践运用式、回授式等诸多教学评价方式提供了可能。在优化课堂结构模式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作用。
就地理新教材而言,在内容的编排上大大增加了一些开放性、探究性较强的内容,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要将内容的理论性与趣味性有效结合,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发掘相关理论的内涵和外延。“黄赤交角”是高中地理中的一重要概念,学生初学地理,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存在较大困难。黄赤交角是指地球自转轨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交角,而由黄赤交角延伸出来的知识就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回归运动,进一步延伸就是二分二至日的形成。教师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年龄特点,请两到三位学生上台做演示。一位同学解说,其他同学演示,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与启发。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能力特点,可以将地球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的叠加、地球在近日点与远日点的速度变化、昼夜交替现象及太阳高度变化等融入学生的演示与解说中。学生通过动手演示和解说学到的内容,其印象会更加深刻,并且更容易得到理解和运用。这样,既切实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赋予了学生充裕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实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合作互动,有效地确保了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在人类已经开始进入“学习化社会”“信息化社会”之际,我们不能再将教材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塞”给学生,而是要通过学习、实践、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过程的整体化设计能力,运用有效的方法、策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因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呵护每一位学生的心灵,这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也正因为如此,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才能得到真正的凸显。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解放路学校教育集团景山中学)
(责任编辑:林静)
一、地理课堂以学生个体发展为主
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讲授式”教学模式一统天下,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完全以教师为中心,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把学生变成了机械式的被动接受者。由于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此种教学误区,直接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谈不上研究地理问题、参与地理活动了。以人文地理中的“区位分析”为例,司空见惯的是不少地理教师在讲述该处时会罗列出众多的区位因素,诸如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水源;人为因素: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基础设施等等。让学生当做重点去记忆,并且当做答题的法宝,考前叮嘱学生一定要多答、答全,但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在强调学生技能培养的今天,我们如果把这种“八股式”教学进行到底,只能害人害己。当然,笔者并不是反对学生不应该知道以上知识,只是作为一种知识的储备,应该淡化处理,关键应该在引导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上多下工夫,知识只有在运用中学生才有兴趣,才会感同身受,才会承认它们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才会提高他们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美国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言人、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传统教育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无法满足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真正需要,呼吁广大教育者克服弊端、改革教育。他曾剖析传统教育的八大弊端:教师的权威性;教学手段的唯知识灌输论;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论;师生关系僵化;信任是最低限度的;学生在恐慌中生活;民主价值遭到践踏;完整的人的价值缺失。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就是针对传统教育这八大弊端提出来的。因此,教师必须主动融入课改,深化课堂教学,把握教育教学精髓,重视课堂讨论和总结等环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角,从而实现新课标目标,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只有打破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才能打造全新的高效的地理课堂。即:打破传统教育的一切权威,让学生获得个性的自由发展。
二、主体离不开主导,高效是主体的高效
在传统的学校地理教育中,很大程度上是让学生记忆各种知识。这种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地理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仓库理论”,即认为人脑是储存知识的仓库,教学就是用知识去填充“仓库”,学习就是获取知识。然而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许多社会知识和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一些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还未来得及走向社会就已过时。更为严重的是,这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而且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不高,应变能力不强。
新课程观念指导下的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已经演变为师生从主宰与服从关系到服务与服务对象关系的转变。要实现地理课堂的高效,就要发挥地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实现“主体”和“主导”的和谐共赢。地理教师的使命就在于恰到好处地指导、启发学生由无知到有知,由茫然困惑到豁然开朗,循序渐进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在具体的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在精心设计、缜密思考的基础上准确地导趣、导思、导言、导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谁也不能替代。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学”施教,以“教”导“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体现在学、评、展等系列行动之中。
地理高效课堂,无疑应该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如此才能称为高效。诸如全球性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都是当今地理学中的核心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探讨与研究都要以学为主,以学评教。简言之,“主体”与“高效”成正比关系,在授课内容等教学因素不变的前提下,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好,这样的地理课堂就越高效。要处理好“主体”与“高效”的关系,地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是为了不教”,教学过程中教师该扶则扶,该放则放,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预期目标。
三、开放地理课堂还学生主体地位
开放式的地理课堂教学,是指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被看做是教师、学生、地理学习材料相互作用的系统。新课程标准指出,学校的教学应促进、强化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创造和发现欲望,满足学生对世界的片面认识逐步发展为新的总体认识的愿望,使学生掌握一种思维方法,这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益的。教师的指导和服务成为有助于学生自由发展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指导,而不是服从于某一个统一的培养目标而控制甚至是误导学生的工具。
新课程标准强调,现代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再是教师主演的舞台。学生首先要体现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充分地合作、探究,不再受教师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评价的控制。教师的指导和服务能成为有助于学生自由发展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指导,而不是服从于某一个统一的培养目标而控制甚至是误导学生的工具。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能上升为学习的主人,又不被教师的主导目标所控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人翁地位便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让学生有安全感。教师要尊重学生,要聆听学生的心声,能了解他们内心需求,从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要让学生有成就感。每当教学知识从简到繁、从易到难时,地理教师要巧妙地制造“矛盾”,引发学生开展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交流、辩论、竞赛等活动。地理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与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动”起来,参与实践。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果实才更香甜。再则,使学生有快乐感。快乐不光体现在分享劳动果实之时,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习过程之中。尽可能地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选取学习方式,尽可能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使地理课堂真正走向有效。
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自转运动”时,常见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一边演示地球自转一边解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激发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引导每一个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行动起来,去图书馆、因特网广泛地收集材料,进行唇枪舌剑的激烈辩论,从活动中获取知识、学会正确地认识地理知识。课外阅读能力、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优化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主人
地理新课程改革为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曙光。由于地理学科在学科资源开发、学科与社会、学科与环境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广大地理教师在设计情境式、尝试式、模拟式、讨论式、实践运用式、回授式等诸多教学评价方式提供了可能。在优化课堂结构模式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作用。
就地理新教材而言,在内容的编排上大大增加了一些开放性、探究性较强的内容,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要将内容的理论性与趣味性有效结合,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发掘相关理论的内涵和外延。“黄赤交角”是高中地理中的一重要概念,学生初学地理,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存在较大困难。黄赤交角是指地球自转轨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交角,而由黄赤交角延伸出来的知识就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回归运动,进一步延伸就是二分二至日的形成。教师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年龄特点,请两到三位学生上台做演示。一位同学解说,其他同学演示,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与启发。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能力特点,可以将地球自转运动与公转运动的叠加、地球在近日点与远日点的速度变化、昼夜交替现象及太阳高度变化等融入学生的演示与解说中。学生通过动手演示和解说学到的内容,其印象会更加深刻,并且更容易得到理解和运用。这样,既切实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赋予了学生充裕的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实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合作互动,有效地确保了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在人类已经开始进入“学习化社会”“信息化社会”之际,我们不能再将教材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塞”给学生,而是要通过学习、实践、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过程的整体化设计能力,运用有效的方法、策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因此,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呵护每一位学生的心灵,这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也正因为如此,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才能得到真正的凸显。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解放路学校教育集团景山中学)
(责任编辑: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