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黑白木刻以一种视觉的形式呈现人的行为和意象。这种呈现不是摹仿现实世界,而是穿透笼罩在现实外表下的层层厚壳,指向人深层次的生存困惑,超越这个现实世界而对另一个世界的向往。
【关键词】:语言特性;木刻创作; 创作来源;艺术特质;审美情趣
一、黑白木刻语言特性
(一)、木刻的“间接性”
有必要重新讨论木刻的“间接性”。因为这有可能成为我们解读木刻版画语言独特性的一把钥匙。一般意义上的版画概念是指需要利用某种中间的媒介,通过制版转印到纸面或其他材质上的一种间接性绘画创作方式,且可以重复地多幅印刷。这就是一般所说版画的“间接性”。但我在此提出的木刻的“间接性”不属于这个范畴。木刻的“间接性”是指在制作版画艺术形态中,直接性的描绘是形成画面最终形态的主要手段。尽管一般绘画形态或雕塑在创作过程中也可能会使用涂抹、删减、切削等方法,但从总体来讲,也可以说是一种“加法”的艺术。即在空白的纸或画布上不断通过“直接”地添加描绘,最终形成画面。而正是在这一点上,木刻与一般绘画形态大相异趣。它是一种“减法”的艺术。
(二)、木刻的“复数性”
版画的“复制性”特征一度成为版画界争论的焦点,在版画的独立艺术意义上具有争议,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版画的“复制性”特征表达了历史上版画独立存在的重要意义,正是可以复制的版画语言的功能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贡献,实现了版画记载、传播的特殊功能,并使版画的实用意义与艺术完美结合,因此,可复制性是版画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五)、关于木刻创作
“木刻创作”是相对于“复制木刻”的一个概念。通常认为从复制木刻向木刻创作转变是从英国画家毕维克起的。中国的创作木刻则是从1931年新兴木刻运动肇始。复制木刻是以完全忠实复制画稿笔绘效果,并以追求画幅印刷数量为目标的。复制木刻一般情况下分为画、刻、印几个工序,由画家、工匠分别完成。我们看到的早期西方木刻,如德国丢勒、法国的多雷等艺术大师的木刻作品,雕工极精致细微。中国古代木版画和民间木版年画的雕刻也是如此,以单刀线刻为主,以复制毛笔线条为目的,雕刻技艺也曾达到相当的高度。
二、黑白木刻中的创作源泉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提练
(一)、黑白木刻的创作来源
古往今来,凡是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艺术家,总是对一切美好事物表现出喜爱、赞赏、向往、追求。不管是春天树林里的阳光明媚,还是秋天高山溪流中的流水;也不管是故居里斑驳粗陋的残迹,还是雨夜电闪雷鸣中的滴漏草棚。大自然的千峰独秀,万水各灵。社会中的罪恶、战争、灾难、疾病、死亡、新生,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现象。其愉悦、欢乐、兴奋、痛苦、孤独、悲哀、忧郁都会引起艺术家自我的情感激发和审美沉思。这些情感的孕育,正是艺术家对意识形态敏感的作用,也是艺术家创作作品的最初机缘和驱动力。
(二)、创作情趣来源于生活的提练
每一个艺术家总是要想方设法在自己的画面上营造一种自我独特的图像形式。让人们在欣赏他们的作品时,得到情感上的沟通和感染。自从塞尚在古典绘画中发现了抽象几何图形的合理安排,是绘画视觉审美的本质所在,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样式,为现代艺术的发展开了先河。从此,架上绘画的抽象审美情趣总是以注重构图形式的张力作为表现作品内涵的基本构架而引起重视,唯美主义画家创作的田园风光绘画,大多都以优美、匀称、平静、和谐的构图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讴歌与赞美。表现主义画家总是以夸张、扭曲、动荡、杂乱、凝重的构图形式来表现自身对社会、对战争、对人生的抗争与呼唤。
三、黑白木刻独有创作形式的艺术特质
(一)、黑白木刻独有创作形式
形式是指艺术作品作用于我们视觉的外部特征,既所有的架上绘画大约都逃脱不了运用点、线、面的基本原素来构造自己的画面,不管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还是表现主义……黑白木刻同样是利用刻点刻线、刻面来构造自己的审美形式和塑造形象。英国哲学家休漠在《论趣味的标准》里写到,“要想提高或改善這方面的能力的最好办法不过于在一门特定的艺术领域里不断训练,不断观察和鉴赏特定类型的美。”
四、浅淡黑白木刻创作中的审美趣味性
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应是世界性的,世界性也表现为民族性与个性,同时反映出特定时期特有的时代品质,黑白木刻的形式语言应具有开拓意义及创新性,其思想内涵应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传统与当代的有机结合是黑白木刻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黑白木刻在当下的文化背景下,应注重黑白语言的深层次思考、黑白与观念表达、视觉表现与个性情感的结合、版画自身特质的外延性探索,版画溶入当代艺术的积极尝试。
结论:
本次论文是以黑白木刻以一种视觉的形式来进行研究的。从黑白木刻的审美情趣着手,从本人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生的各种外在形态和不同事物进行视觉感应时所产生的特定情感思维,也是艺术家独立依据各方面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以及长期实践而确立的自我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的一种审美判断。经过本次研究得出结论如下:
1、艺术是从艺术家本身的生活不断的挖掘进行加工和提练而成。
2、木刻的趣味来自对生活探索和提练。
参考文献:
[1]《版画》.顾音海 编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第236页。
[2]《新中美术史》.邹跃进.编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第69页。
[3]《民国版画闻见录》 张泽贤 编著.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156页。
[4]《世界版画史》 杜松儒 等 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8月第二版 243页。
【关键词】:语言特性;木刻创作; 创作来源;艺术特质;审美情趣
一、黑白木刻语言特性
(一)、木刻的“间接性”
有必要重新讨论木刻的“间接性”。因为这有可能成为我们解读木刻版画语言独特性的一把钥匙。一般意义上的版画概念是指需要利用某种中间的媒介,通过制版转印到纸面或其他材质上的一种间接性绘画创作方式,且可以重复地多幅印刷。这就是一般所说版画的“间接性”。但我在此提出的木刻的“间接性”不属于这个范畴。木刻的“间接性”是指在制作版画艺术形态中,直接性的描绘是形成画面最终形态的主要手段。尽管一般绘画形态或雕塑在创作过程中也可能会使用涂抹、删减、切削等方法,但从总体来讲,也可以说是一种“加法”的艺术。即在空白的纸或画布上不断通过“直接”地添加描绘,最终形成画面。而正是在这一点上,木刻与一般绘画形态大相异趣。它是一种“减法”的艺术。
(二)、木刻的“复数性”
版画的“复制性”特征一度成为版画界争论的焦点,在版画的独立艺术意义上具有争议,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版画的“复制性”特征表达了历史上版画独立存在的重要意义,正是可以复制的版画语言的功能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贡献,实现了版画记载、传播的特殊功能,并使版画的实用意义与艺术完美结合,因此,可复制性是版画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
(五)、关于木刻创作
“木刻创作”是相对于“复制木刻”的一个概念。通常认为从复制木刻向木刻创作转变是从英国画家毕维克起的。中国的创作木刻则是从1931年新兴木刻运动肇始。复制木刻是以完全忠实复制画稿笔绘效果,并以追求画幅印刷数量为目标的。复制木刻一般情况下分为画、刻、印几个工序,由画家、工匠分别完成。我们看到的早期西方木刻,如德国丢勒、法国的多雷等艺术大师的木刻作品,雕工极精致细微。中国古代木版画和民间木版年画的雕刻也是如此,以单刀线刻为主,以复制毛笔线条为目的,雕刻技艺也曾达到相当的高度。
二、黑白木刻中的创作源泉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提练
(一)、黑白木刻的创作来源
古往今来,凡是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艺术家,总是对一切美好事物表现出喜爱、赞赏、向往、追求。不管是春天树林里的阳光明媚,还是秋天高山溪流中的流水;也不管是故居里斑驳粗陋的残迹,还是雨夜电闪雷鸣中的滴漏草棚。大自然的千峰独秀,万水各灵。社会中的罪恶、战争、灾难、疾病、死亡、新生,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现象。其愉悦、欢乐、兴奋、痛苦、孤独、悲哀、忧郁都会引起艺术家自我的情感激发和审美沉思。这些情感的孕育,正是艺术家对意识形态敏感的作用,也是艺术家创作作品的最初机缘和驱动力。
(二)、创作情趣来源于生活的提练
每一个艺术家总是要想方设法在自己的画面上营造一种自我独特的图像形式。让人们在欣赏他们的作品时,得到情感上的沟通和感染。自从塞尚在古典绘画中发现了抽象几何图形的合理安排,是绘画视觉审美的本质所在,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样式,为现代艺术的发展开了先河。从此,架上绘画的抽象审美情趣总是以注重构图形式的张力作为表现作品内涵的基本构架而引起重视,唯美主义画家创作的田园风光绘画,大多都以优美、匀称、平静、和谐的构图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讴歌与赞美。表现主义画家总是以夸张、扭曲、动荡、杂乱、凝重的构图形式来表现自身对社会、对战争、对人生的抗争与呼唤。
三、黑白木刻独有创作形式的艺术特质
(一)、黑白木刻独有创作形式
形式是指艺术作品作用于我们视觉的外部特征,既所有的架上绘画大约都逃脱不了运用点、线、面的基本原素来构造自己的画面,不管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还是表现主义……黑白木刻同样是利用刻点刻线、刻面来构造自己的审美形式和塑造形象。英国哲学家休漠在《论趣味的标准》里写到,“要想提高或改善這方面的能力的最好办法不过于在一门特定的艺术领域里不断训练,不断观察和鉴赏特定类型的美。”
四、浅淡黑白木刻创作中的审美趣味性
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应是世界性的,世界性也表现为民族性与个性,同时反映出特定时期特有的时代品质,黑白木刻的形式语言应具有开拓意义及创新性,其思想内涵应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传统与当代的有机结合是黑白木刻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黑白木刻在当下的文化背景下,应注重黑白语言的深层次思考、黑白与观念表达、视觉表现与个性情感的结合、版画自身特质的外延性探索,版画溶入当代艺术的积极尝试。
结论:
本次论文是以黑白木刻以一种视觉的形式来进行研究的。从黑白木刻的审美情趣着手,从本人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生的各种外在形态和不同事物进行视觉感应时所产生的特定情感思维,也是艺术家独立依据各方面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以及长期实践而确立的自我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的一种审美判断。经过本次研究得出结论如下:
1、艺术是从艺术家本身的生活不断的挖掘进行加工和提练而成。
2、木刻的趣味来自对生活探索和提练。
参考文献:
[1]《版画》.顾音海 编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第236页。
[2]《新中美术史》.邹跃进.编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第69页。
[3]《民国版画闻见录》 张泽贤 编著.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156页。
[4]《世界版画史》 杜松儒 等 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8月第二版 2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