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研究

来源 :经济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zhijia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某公司为例,对股权激励机制的作用进行分析,指出如何解决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机制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股权激励 股票市场弱有效 激励成本 行权成本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085-03
  
   股权激励制度是当今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股权激励机制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经营者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减少了管理者的短期行为,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机制。随着《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的出台,股权激励机制在我国上市公司逐步成为一个热点。
   一、股权激励机制模式简介
   股权激励机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其主要模式包括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员工持股计划、业绩股票等。股票期权,是指上市公司授予其所激励的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条件来购买本公司一定数量股票的权利。激励对象有权行使该种权利,也有权放弃该种权利,但是不能用于转让、质押或者偿还债务。限制性股票,是指上市公司按照预先确定的条件授予所激励的对象一定数量的本公司的股票,激励对象只有在工作年限或者业绩目标符合股权激励计划规定条件的,才可出售限制性股票并从中获得收益。员工持股计划,是指有内部员工个人出资认购本公司的部分股份,并委托其所在公司工会的持股会(或信托等中介机构)进行集中管理的产权组织形式。业绩股票,是指在年初先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业绩目标,如果所激励的对象到年末达到预先確定的目标,则公司授予其一定数量的股票或者提取一定的奖励基金来购买公司股票。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分析
   (一)我国的股权激励机制实施状况
   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和认识上的局限性,股权激励机制还不成熟。近年来频频出现的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违规及落马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股权激励机制不健全的状况。由于缺少规范的激励途径,很多上市公司管理层通过不正当途径谋取私利,损害公司及股东利益。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的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股权激励机制的长期激励作用无法凸显。二是股权激励机制执行依据的失真。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激励效果不明显的原因
   我国自引入股票期权激励机制以来,激励效果一直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配套环境不完备,主要包括:很多企业在实施该制度的过程中有着认识上的偏差,还有就是技术上的难题未得到有效解决、股票市场弱式有效、对经营业绩没有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职业经理市场不完备、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和治理结构不完善等。
   1.我国资本市场的弱有效性问题。股权激励措施在西方国家能够得到广泛推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资本市场比较发达,其股价基本上与企业经营业绩呈正相关。股权激励制度的核心思想是使管理人员的利益与公司的长期利益相挂钩,即管理人员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公司经营业绩提高,股价上升,从而使自己也获得丰厚的收益。这就要求股票的市场价格必须能够真实地反映公司的经营情况,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不仅包含了所有与公司经营活动有关的信息,而且包含了专家对公司经营情况和经济情况的一些预测。我国证券市场虽然发展比较迅速,但仍处于初期发展的弱有效性发展阶段,我国股票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已经比较普遍,庄家操控市场的状况依然存在。这一切都使得上市公司的股票市价不能如实地反映公司高管人员的实际努力程度和其经营业绩。在这种资本市场弱有效性的环境下对高管人员实施股权激励,势必会降低其激励效果。
   2.对企业的经营业绩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没有客观有效的评价机制,很难对公司的价值和经理人的业绩做出合理评价,而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对经营者的股权激励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一方面,在实施股权激励的时候,要求经营者的收入必须直接与股票价格或股权的价值变动有关。但在现实中,二者的变动不仅取决于经营者自己的努力,同时也受到诸如总体经济形势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股价的变化也无法为经营者的水平和努力程度提供可靠的反馈;另一方面,目前股权激励对经营者的绩效测评侧重的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绝对业绩,而非比较业绩,这对于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来说,激励作用的差别就很大。对规模小、处于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效果比较显著,但对于规模大、处于成熟期的传统行业企业来说,其股价较稳定,经理人的努力对提升公司股价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3.职业经理市场不完备,相应的管理人才比较缺乏。在我国的国有上市公司中,绝大多数的经理人是由行政部门任命的,具有公务员的身份,在企业中享受一定的行政级别待遇,具有很强的政治因素,而这一事实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能都难以改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实施股权激励这种长期激励机制就很容易和和不可预见的行政任命制产生冲突。在西方国家,实施股权激励机制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拥有一个比较发达成熟的职业经理市场,企业和经营者有可以相互选择的余地,这就有利于形成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经理市场价格。而在我国,很多企业在选择经理时不是采用市场机制,更多的是采用行政机制,而其中有相当比例的经理人员可能经营才能并不是太高,而有才能的经理却得不到重用,在这种情况下实行股票期权计划意义就不是很大了。
   4.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不完善,股权激励就不能实现将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全面统一起来的功能,这就使得代理人在有机可乘的情况下还是会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经济行为”,从而有可能会损害所有者的利益。股权激励机制作为一种长期激励的约束机制,其对经理人的部分奖励是在离职后延期才会实现的。在市场不确定的情况下,延期利益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经理人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当然会考虑自己延期后实现的股权激励部分会不会在自己离职后缩水的问题。在我国股权激励机制监管滞后的情况下,经理人会在长期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做出一种选择,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越轨,如在职消费、灰色收入等方面。从国外成熟市场的发展历程上来看,当经理人预期无法实现其长期利益时,存在着通过财务舞弊去获取激励的现象。
   三、某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激励制度
   激励这个概念用于企业管理,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自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员工能够努力去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某实业股份公司实行股权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某集团公司治理是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害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因为在广义上,公司已不仅仅是股东的公司,而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公司的治理机制也不仅限制于以治理结构为基础的内部治理,而是利益相关者通过一系列的内部的、外部的机制来实施共同的、有效的治理,治理的目标不仅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且是要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对保证公司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一)关于行权价格
   以2006年为例,某公司为了压低其行权价格,选择在股改实施当天公布自己的激励方案。国家规定,上市公司在授予其所激励的对象股票期权时,确定的行权价格不应低于激励计划公布前一个交易日标的股票的收盘价和前30个交易日标的股票的平均收盘价的较高者。由于该公司在股改实施当天就公布了自己的激励计划,所以实际上是以股改前的市场价格来确定股改后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该公司在进行股改前的最后三十个交易日的平均收盘价为16.49元,股改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为17.85元,因此该公司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应不应低于17.85元,但事实上却是13.33元,远低于17.85元,这是因为在股改实施前,该公司实施了10转增3.2的公积金转增方案和每10股派现2.6元的利润分配方案,因此该公司进行了除权处理,最终确定行权价为13.33元。
   (二)关于行权条件
   该公司股份股权激励计划比较明确,激励对象首期行权时,公司必须满足上一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17%,并且上一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率不得低于20%的要求。该计划已经中国证监会审核无异议。然而2007年开始实行新的会计准则,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的规定,达到规定业绩的才可以行权,换取职工服务的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应当以对可行权权益工具数量的最佳估计为基础,按照授予日的公允价值,将当期取得的服务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和资本公积。由于该公司股份股权激励幅度比较大,因此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对等待期净利润的负面影响也将相当的明显。
   (三)关于行权安排
   该方案的行权安排是:激励对象首次行权不能超过获得的股票期权的25%,剩余获授股票期权,激励对象可以在首次行权一年后的有效期内选择分次行权或者一次行权。在这种规定下,必将使得后期激励力量不足,使激励方案的作用大打折扣。该公司股份的股权激励方案原为授予激励对象5000万份的股票期权,每份股票期权拥有在授权日起八年内的可行权日以行权价格13.33元(2006年度利润分配后股票期权行权价格调整为13.23元)的行权条件购买一股公司股票的权利。
   (四)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
   股权激励计划按照相应的会计制度,将已满足行权条件的期权作价计入相应的费用科目。按照该公司股份的这种做法,股权激励费用在初始两年内按照25%、75%的比例全部摊销完毕。即在2006、2007年分别摊销1.85亿元和5.54亿元,这部分费用不带来现金流的变化,对于公司整体权益无影响,但会导致公司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大幅下滑,2007年还首度出现亏损。根据财政部下达的精神,激励期权产生的费用应该尽早进行摊销。该公司股份授予的股票期权的行权期长达8年,却要在两个年度内摊销所有激励期权费用,而且在明知道这种摊销方式下会造成账面亏损,换句话说就是公司2007年所赚的钱,全给该公司激励对象还不够,而留给该公司广大投资者的却是利润亏损。
   (五)股权激励的有效性
   判断一个股权激励方案是否有效,一是方案是否能够发挥激励的作用,加快公司成长步伐;二是股权激励所带来的超额收益应当大于实施股权激励所付出的成本。股权激励的目的在于对管理层实施有效激励,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数据显示,2001年至2006年的该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21.5%、18.6%、40.6%、19.8%、、22.7%、17.5%,都高于股权激励约定的17%的净利润增长率,也就是说,即使公司股份的管理层无法让公司保持过去六年来的平均增长率,仍然可以从容获得巨额股份。从成本上分析,该公司2007年的利潤,全给该公司激励对象还不够,因此其付出的成本大于它的收益。其实,股权激励机制只是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的一种手段,此次公司预亏所引发的热论正反映出在我国这个较为新兴的资本市场中,各方对股权激励机制的认识尚不完善。因此,公司的投资者认为公司实行的股权激励方案根本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或者作用效果不明显。
   四、对某实业股份公司实施股票期权的几点思考
   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持股如今已经十分普遍,这也成了上市公司进行信息披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由于现阶段我国国内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在体制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成为了企业推行股票期权的障碍,如何才能有效地发挥股权激励机制的作用,分析如下:
   (一)培养有效稳定的资本市场
   公司要培育一个有效稳定的资本市场为股权激励提供实施基础,就要加快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制度创新。2005年5月开始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是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为股权激励提供了制度前提和发展的契机。许多上市公司借着股权分置改革的东风,纷纷出台实施股权激励措施。当然,股权分置改革只为股权激励提供了制度前提,我国资本市场作为新兴市场,市场发展、结构优化、制度建设和效率提升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时,应加强公司在授予股份、信息披露、期权股票托管出售等方面的监管。
   (二)选择科学的测评指标,完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
   该公司在实践中可以在股价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测评指标,比如企业的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市场平均市盈率的变化等作为评价公司经营的重要参考;从长期来看,随着股权激励实践的不断深入,需要引入独立、公正的中介公司参与进来,构建一套更为科学完善的经营绩效测评体系,来客观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公司要对经营业绩进行全面科学的评定,要考虑企业目标的实现是否是因为某几个人或者是某些人短期行为所致的,不能一味地以净利润率是否超过17%为标准,因为财务指标具有容易被人为操纵的特点,经理层能够利用职务之便更改财务考核指标,促使经理层行权变为可能,因此,公司还应考虑其他必要的定性指标,例如考核被激励对象的品德、执业能力、执业水平等,不断去完善自己内部的业绩考核制度,完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
   (三)建立和完善外部经理人才市场
   充分的市场选择机制可以保证经理人的素质,并对经理人行为产生长期有效的约束和引导作用。职业经理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市场选择机制,良好的市场竞争状态下将淘汰那些不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在这种机制下,经理人的价值是由市场来确定的,市场可以对公司的实际价值和经理人的业绩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但是在市场过度操纵、政府过多干预和社会审计体系不能保证客观公正的情况下,资本市场缺乏效率,很难通过股价来确定公司的长期价值,也就很难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来评价和激励经理人。而当经理人有可能出现的短期行为,也应该加以控制,通过控制约束机制对经理人行为的限制,具体包括法律法规、政策、公司规定、公司控制管理系统等。有效的控制约束机制,能防止经理人实施不利于公司的行为,从而保证公司的健康良性的发展,公司应在自己公司建立内部治理机构和分权制衡的公司治理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管,国家也应制定关于股权激励监管方面的法规政策等,以防止股权激励成为向管理层输送利益的手段,总之该公司在选择其经理人的时候,可以通过这种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经过公开、公正、公平的考核后,找到真正能胜任自己企业的管理人员,这样股权激励机制才能真正在公司发挥作用。
   (四)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的一些外部监督组织,如会计、审计事务所和评估机构的独立性较差,不能切实地履行其外部监督职能。国家应加大对企业财务监督力度,建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向国有控股公司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控股公司和经营公司向下属国企派驻财务总监的制度,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对出资者负责,在对经理人员的业绩进行正确评价的基础上,再给予股票股权奖励。
   (五)深化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股权激励能否顺利地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因此,该公司必须彻底改变国有上市公司中“股东大会过场化、董事会形式化、监事会摆设化”的治理结构,特别是现阶段,应当适当增加独立董事的比重,严格区分董事会成员与公司经理人员之间的关系,突出监事会对公司董事成员和经理人员的财务监督和薪酬审定作用,防止高管人员操纵财务数据获得不应有的股权利益。只有在公司内部建构起有效的与激励约束并行的、与相关利益主体相互关系的制度,并配合相应的外部制度,股权激励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六)积极主动的去利用国家的優惠政策
   股权激励机制能否有效地发挥作用,除了与企业自身的股权激励机制的结构特点有关系外,和国家在这方面所实施的相关政策也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企业如果想让股权激励机制发挥最大作用,就必须以国家政策为前提去设计股权激励机制的结构,积极主动去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在美国,对于激励性的股票期权有税收优惠,而非法定股票期权就不能享受税收优惠;加拿大规定,如果股票期权计划获得国内税务局批准,那么行权收益就可以获得较大幅度的税收优惠。而在我国,企业可以利用很多的优惠政策,如现行个人所得税政策规定,上市公司(含上市公司控股企业)员工,对其股权激励所得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时可采用按规定月份数分摊计算税款的优惠计算方法;对员工个人从上市公司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暂减按50%计入个人应纳税所得额,计征个人所得税等优惠政策,通过这些政策,使企业员工获利,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就使得股权激励机制在企业内部顺利的实施,最终发挥了其真正的作用。
   (七)以激励未来为受益人持股比例标准的依据
   在我国,被激励对象,即实行股权激励机制的受益人的持股比例标准是股权激励机制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都是以受益人过去的工作业绩为确定持股比例的主要依据,没有真正的意识到股权激励的根本目的是对受益人未来的长期激励上,从而也就没有把激励未来放在中心的位置上。因此,公司在确定受益人持股比例标准的时候首先就应该把激励受益人未来放在核心的地方,而不是以被激励对象以往的工作业绩为依据。
   五、结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到,股权激励的开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要实现预期的激励效果,需要政府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塑造一个良好的经理人市场,并建立公正、有效的评价体系,需要建立综合考核相对指标,避免单纯依赖绝对指标、单一指标的不足,同时要理顺公司内外部的关系,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双管齐下,才能提高激励效率,从而发挥股权激励机制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郭福春.股权激励机制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1
   2.黄国安.国有企业股权激励机制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12
   3.段亚林.股权激励制度和实务操作.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
   4.吴叔平,虞俊健.股权激励——企业长期激励制度的研究和实践,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7
   5.吴敬琏,陈清泰.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法规政策研究报告[M].中国财政出版社版,2002.2
   6.南乃心.对我国实施股权激励机制的几点认识[J].发展,2007年第2期
   7.王海萍,向秋华.对我国实施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机械管理开发,2007(1)
   8.孟晶,张杰.股权激励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影响[J],.经济师,2005(5)
   9.余甫功.略论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实践与完善[J].岭南学刊,2006(1)
   10.王岚.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问题探究[J].消费导刊,2007(8)
   11.张周堂.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约束效应、实施障碍及建议,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3)
   12.王冰洁等.股票期权制度的失灵及经理人激励机制的改进,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6)
   13.李红斐,杨忠直.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2(2)
   14.刘海英.经理人报酬与激励——理论与实务及我国当前实践的探讨,山东大学学报,2005(5)
   (作者单位:中国神华哈尔乌素露天煤矿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300)
  (责编:李雪)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通出行需求也大量增加,当前我国年机动车生产量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虽然城市的路网规模也在大幅度提升,但还是承担着相当的交通压力,而车辆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增加了道路交通的复杂性,随之而来的就是交通拥堵与交通污染等问题,所以如何有效的解决实际道路交通问题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跟驰模型在研究车辆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上有着一定的优势,也能对未来智能交通研究提供一定的经验。而元胞自动机模型作为科学合理的微观交通流仿真模型是研究交通控制手段的关键,仿真模拟出来的车辆动态细节变化也非常直观。
集装箱港口作为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枢纽节点,不仅是实现水路运输方式与陆路运输方式转换的关键所在,更能起到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港口所辐射的腹地区域也越来广,与腹地经济互动也越发频繁,腹地区域内货运需求不断增长,港口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支撑作用愈发显著。同时,国家明确提出交通强国的战略发展目标,要求打造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然而目前港口交通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的港口压力过大、集疏运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进一步影响着港口及腹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在港口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形势与
随着经济发展,汽车保有量不断增长,进出商业综合体地下停车场的车辆增多,导致车辆在出入口处及停车场内部交通冲突严重,造成交通资源浪费、出行费用增加。因此,为了改善这个现状,本文对城市商业综合体地下停车场的交通动线影响因素及优化方法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商业综合体地下停车场出入口处及内部的交通状况。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商业综合体停车场研究现状的总结,详细的分析了商业综合体停车场的停车特征、出入口处以及停车场内部的交通运行特性。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商业综合体地下停车场交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其它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形成了大量的新兴产业。网约车是“互联网+经济”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出行方式,正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出行。网约车具有方便快捷,价格实惠的特点,使得它占领了大量的市场,压缩了巡游车的生存空间,导致市场混乱。由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才使得出租车市场趋于稳定。针对以往在出租车出行选择研究中很少考虑心理潜变量的影响,本文引入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出行者心理因素潜变量,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这些潜变量与出租车出行意向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融合潜变量的混合二项logit模型,并进
编者按:2011年岁末,世界经济处于金融危机后“二次探底”的震荡之中,中国经济也面临着相当复杂严峻的形势,这对中国“十二五”时期的后四年发展必然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在“2011南京都市圈发展论坛”上,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未来中国城市经济的走向等问题自然成为与会学者、专家关注的焦点。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研究员在论坛上就此发表了主题报告,笔者在论坛期间就此问题访问了他。    
期刊
山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道路建设标准应当因地制宜,为克服较大高差,避开不良地质带等,小半径曲线隧道方案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国内外小半径曲线隧道罕见,相关规范也缺乏具体要求,因此,进行小半径曲线隧道的交通特性研究与行车安全技术的研究,对我国隧道的运营安全有重大意义。
  本文首先对城市小半径曲线隧道的半径取值进行分析: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小半径曲线隧道同直线隧道中车辆行驶的偏移值的差异,分析小半径曲线隧道上下行不同车道的偏移值差异;利用小半径曲线隧道的偏移阈值,结合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驾驶员的行
摘 要:文章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角度论述了教育财政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分析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必要性、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后,进一步指出了基于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教育财政应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财政 成本分担 政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057-02     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理论是美国教育经济学
期刊
我国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交通路网越来越复杂,居民出行具有高度集中、方式多元等特点。近年来,城市突发事件数量不断增多,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交通疏散面临许多困难。首先,城市弱势群体无法依靠自身快速疏散,第二,私家车疏散效率低、随机性强、脆弱性高。为了提高应急疏散的效率和可靠性,本文研究了基于公交车和专用道体系的应急疏散规划方法,为我国城市交通应急管理提供参考。
  以城市突发事件下受影响区域的居民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可用集结点选址、公交车辆疏散方案设计等问题,建立了集结点、避难点选址模型和疏散路径选择及车辆
摘 要:通过对曾为革命做过重大贡献的高级干部、年轻有为的年轻干部、无重要职务的一般干部经济犯罪案例的分析,警示社会和后人,必须建立不想贪、不敢贪、不能贪的反贪机制,才能使“贪”无藏身之处,建立一支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   关键词:案例 分析 警钟   中图分类号:C9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067-02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廉政建
期刊
在我国,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发展迅猛,自驾游客流量逐年增长,给旅游公路的发展带来挑战。研究表明,旅游公路网结构影响自驾游客游览路径的规划,旅游公路网的目的地条件、交通条件、经济水平等影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基于此,本文研究了从自驾游客角度出发的旅游公路规划方法,对进一步完善公路网规划理论,提高旅游公路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我国旅游行业发展趋势和公路网发展现状,研究了旅游公路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设计调查问卷,从自驾游客角度,研究了自驾游客目的地选择和路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