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生和普通高中生相比文化素质和理性思维稍有差别,而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所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把专业课置于重要地位。文化基础的薄弱使中职学生对其他基础课兴趣不高,而历史课因其生动的历史事件和个性十足的人物形象等特点,在众多文化课中显得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历史课本身的学科性质,为中职生素质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一、 历史学的求真意识,有利于促进中职生理性精神的养成
历史研究的主旨是追求历史的真相,还原历史的场景。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学科价值所在。中国历史学家有秉笔直书的传统,有“不为尊者讳,不为贤者讳”的求真精神。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大夫崔杼杀齐庄公,当时齐国的史官如实记载,招来杀身之祸。该史官两个弟弟接替哥哥的位置,还是如实书写。到他四弟接替时,没有被崔杼的淫威吓倒,仍然坚持按照事情的真相书写。史家的这种为书写事实真相,宁肯赴死的精神,深深令人震撼。中国传统史学注重爬梳史料,采用多重证据的方法,凸显了史家求真的治学态度。史学泰斗们不仅注重文献材料,而且注重考古材料,在同类型的史料中,还讲究相互印证。如陈寅恪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指出的“一曰取地下之宝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相互补证;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相互参证”。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用史家视求真为历史生命的人生态度和寻求历史真相的治学态度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热爱真理、追求真理的高尚情操,从而促进理性精神的养成。
二、历史人物高尚品格的影响,有利于中职生对良好德行的追求
正如李大钊指出,“故历史观者, 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 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历史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一门学问。中职生生活阅历较浅,道德观念较薄弱,以先进历史人物为榜样激励他们,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优秀历史人物的一幕幕壮举,如为民请愿的谏官魏征,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为人民舍身取义,为国家事业杀身成仁,这些优秀的品格,通过生动的历史细节以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历史人物高尚的品质、情感和顽强的意志、行为释放出来的正能量具有历史恒久性,学生会受到一定的感染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并将这种内在的情感外化为行动。历史课可以引导学生对照自己的言行举止,检查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自觉抵制外界的不良诱惑,克服缺点以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历史上反动人物的恶劣行径,也会激起学生们的反思,从而对事物逐渐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进而对自身品行的塑造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有利于中职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一是通过历史教学能加强中职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民族独立富强中发挥作用的历史。通过历史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历史智慧,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美国依阿华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社会科教授菲齐博士在谈到美国历史课思想教育的目标时说:“我们都希望发展对社会起重要作用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希望告诉学生这些财富是怎样成为我们的一部分遗产( 历史) 以及为什么他们对于维护我们的社会是重要的。我们感到对这些价值观形成的知识的掌握, 能使公民更好地认同和保卫它们, 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历史教育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二是结合当地的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乡土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国情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乡土历史生动、具体、真实,学生易于感知接受,引起情感共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深厚情意,为建设家乡奠定知识和情感基础。正因为爱国是从爱家乡开始的,乡土史教育在整个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
历史课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价值,为育人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良好路径。我们在教学中通过情理交融,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了他们健康人格的发展,最终实现了全面提高学生民族文化素质的育人目标,发挥了历史学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教育功能。
(责编 张红延)
一、 历史学的求真意识,有利于促进中职生理性精神的养成
历史研究的主旨是追求历史的真相,还原历史的场景。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学科价值所在。中国历史学家有秉笔直书的传统,有“不为尊者讳,不为贤者讳”的求真精神。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大夫崔杼杀齐庄公,当时齐国的史官如实记载,招来杀身之祸。该史官两个弟弟接替哥哥的位置,还是如实书写。到他四弟接替时,没有被崔杼的淫威吓倒,仍然坚持按照事情的真相书写。史家的这种为书写事实真相,宁肯赴死的精神,深深令人震撼。中国传统史学注重爬梳史料,采用多重证据的方法,凸显了史家求真的治学态度。史学泰斗们不仅注重文献材料,而且注重考古材料,在同类型的史料中,还讲究相互印证。如陈寅恪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指出的“一曰取地下之宝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相互补证;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相互参证”。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用史家视求真为历史生命的人生态度和寻求历史真相的治学态度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热爱真理、追求真理的高尚情操,从而促进理性精神的养成。
二、历史人物高尚品格的影响,有利于中职生对良好德行的追求
正如李大钊指出,“故历史观者, 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 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历史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一门学问。中职生生活阅历较浅,道德观念较薄弱,以先进历史人物为榜样激励他们,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优秀历史人物的一幕幕壮举,如为民请愿的谏官魏征,精忠报国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为人民舍身取义,为国家事业杀身成仁,这些优秀的品格,通过生动的历史细节以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历史人物高尚的品质、情感和顽强的意志、行为释放出来的正能量具有历史恒久性,学生会受到一定的感染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并将这种内在的情感外化为行动。历史课可以引导学生对照自己的言行举止,检查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自觉抵制外界的不良诱惑,克服缺点以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历史上反动人物的恶劣行径,也会激起学生们的反思,从而对事物逐渐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进而对自身品行的塑造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有利于中职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一是通过历史教学能加强中职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在民族独立富强中发挥作用的历史。通过历史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历史智慧,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美国依阿华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社会科教授菲齐博士在谈到美国历史课思想教育的目标时说:“我们都希望发展对社会起重要作用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希望告诉学生这些财富是怎样成为我们的一部分遗产( 历史) 以及为什么他们对于维护我们的社会是重要的。我们感到对这些价值观形成的知识的掌握, 能使公民更好地认同和保卫它们, 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历史教育在其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二是结合当地的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乡土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国情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乡土历史生动、具体、真实,学生易于感知接受,引起情感共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深厚情意,为建设家乡奠定知识和情感基础。正因为爱国是从爱家乡开始的,乡土史教育在整个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显得十分重要。
历史课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价值,为育人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良好路径。我们在教学中通过情理交融,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了他们健康人格的发展,最终实现了全面提高学生民族文化素质的育人目标,发挥了历史学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教育功能。
(责编 张红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