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对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光明新区中心医院年龄在6个月至3岁的腹泻患儿109例作为研究对象,将RV大便阳性抗原组患儿作为观察组(n=46),将RV大便阴性患儿作为对照组(n=63);两组患儿入院后均检查心肌酶[谷草转氨酶( AST) 、磷酸肌酸激酶( 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及血清心肌钙蛋白 cTn-T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中心肌损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前的CK、CK-MB、AST及cTn-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水平(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CK、CK-MB、AST及cTn-T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婴幼儿RV肠炎常引发心肌损伤,治疗后心肌酶水平可快速下降,临床医师应加强对心肌酶检测,指导临床治疗,预防患儿心肌损伤。
【关键词】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心肌损伤
【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7-0109-02
轮状病毒(RV)肠炎是一种由RV引发的急性消化道传染性疾病,亦是婴幼儿春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1],RV除可引发肠道内感染外,还可引发肠道外多脏器的损伤,如呼吸系统、心肌、肝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有报道显示[2-3],RV病毒阳性肠炎引发心肌损伤比例高达34.8%~64.3%。笔者回顾性对比分析本院RV肠炎与非RV肠炎患儿的心肌损伤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光明新区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年龄在6个月至3岁的腹泻患儿109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的诊断均符合全国腹泻病烟台会制定的轮状病毒性肠炎相关诊断标准[4]。将46例RV大便阳性抗原组患儿作为观察组,将63例RV大便阴性患儿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9例,女17例,平均年龄(15.1±8.3)个月,临床症状:发热38例,轻度腹泻(<10次/d)13例,重度腹泻(≥10次/d)43例,呕吐44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25例,平均年龄(15.3±8.9)个月,临床症状:发热51例,轻度腹泻17例,重度腹泻46例,呕吐5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包含纠正水电、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常规应用胃粘膜保护剂及微生态调节剂妈咪爱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伴有呕吐症状者采用西咪替丁抑酸止吐;伴有心肌酶增高的患儿采用大剂量维生素C(100~200mg/kg·d-1)滴注7~10d,磷酸肌酸钠(河北天成药业股份有效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084021)0.5g/d,静脉滴注治疗;对于明显有细菌感染的患儿采用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
1.3 检测方法 两组患儿均于入院时及腹泻治愈后(腹泻次数<3次/d)抽取股静脉血3ml送检,检测两组患儿的谷草转氨酶( AST)、磷酸肌酸激酶( 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心肌损伤判断标准:AST>40U/L,CK>229U/L,CK-MB>24U/L,心肌酶检测仪器为日本生产的日立7170 全自动生化仪检测,采用罗氏 E170 电化学发光仪检测患儿血清心肌钙蛋白(cTn-T)。患儿入院后均尽快收集新鲜大便样本送检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对心肌酶升高的患儿进行心电图ST-T段、X线胸片及心脏B超检查,了解其心脏情况。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x[TX-*3]±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心肌损伤情况比较 观察组46例RV阳性患儿血清中AST、CK-MB及CK同时异常者28例,占60.9%;对照组RV阴性的63例患儿血清中AST、CK-MB及CK同时异常者19例,占30.2 %。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及cTn-T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的CK、CK-MB、AST及cTn-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水平(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CK、CK-MB、AST及cTn-T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感染所引发的急性肠道疾病,临床症状以脱水、呕吐、腹泻为主,腹泻便样呈蛋花样或水样,无脓血及腥臭味,大便中可见有少量脂肪球及少量白蛋白。RV在小儿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6个月至3岁居多。近年来研究发现[5]RV除侵犯胃肠道、呼吸道外,亦可引发心肌损伤及病毒性心肌炎,严重者将引发心源性休克导致猝死。因而临床医师应充分提升对小儿RV对心肌损伤的认知及重视,通过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来提升小儿RV阳性并发心肌损伤患儿的预后。本研究通过对109例腹泻患儿大便RV检查确诊是否为轮状病毒性肠炎,对RV阳性及阴性的两组患儿血常规中AST、CK及CK-MB水平进行检测后发现,观察组患儿中上述指标均为阳性的比例高达60.9%,与文献报道一致[3]。观察组患儿发心肌损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提示RV阳性患儿常伴有明显的心肌损伤。
目前对RV患儿心肌损伤诊断依据主要有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及心电图检查,目前较为公认的标准为在排除其它引发心脏损伤的疾病前提下,符合下列一项即认为伴有心肌损伤:①血心肌酶升高;② cTn-T定性阳性;③ 心电图心肌损伤。心肌酶中:CK、LDH、AST、HB-DH均广泛存在于心、肝、肾、脑及及肌肉等重要脏器官组织细胞中,RV发病后将引发重度脱水,导致组织器官的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变化,循环障碍及毒素中毒均可引发上述酶水平的增高,因而临床上诊断心肌损伤的意义不大。CK-MB几乎只存在于心肌中,心肌损伤时,CK-MB活性明显上升,其诊断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目前临床上将CK-MB作为心肌损伤及病情进展的判断报道较多[6-7],应用十分广泛。心肌钙肌钙蛋白(cTn-T)是心肌特异性抗原,其相对分子质量要低于CK-MB,在心肌损伤早期即释放迅速入血,且持续升高约1周左右,有学者认为[8],cTn-T诊断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要高于CK-MB,其认为儿科应淘汰应用心肌酶学检查诊断心肌损伤,应全面以cTn-T代替检查,以避免心肌损伤的过度诊断及治疗。本研究通过对RV阳性及阴性患儿治疗前后的心肌酶及cTn-T的检查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前CK、AST、CK-MB及cTn-T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K、CK-MB、AST及cTn-T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RV病毒比其它病毒感染更易引发心肌损伤,这与RV病毒感染后引发病毒血症,随后侵犯心肌有关,非RV病毒感染引发腹泻症状患儿,病因并未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因而心肌酶水平及cTn-T水平偏低。
总之,RV病毒感染引发腹泻患儿心肌损伤比例较高,经治疗后心肌酶及cTn-T水平儿可迅速恢复正常,在对RV肠炎患儿治疗时应加强对心肌酶、心电图或cTn-T筛查,注意预防心肌损伤。
参考文献
[1]阳艳丽,钟天鹰.门诊 5321 例婴幼儿腹泻发病特点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 8) : 1436 -1437.
[2]徐锐.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肠外损害 89 例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2012,2( 6) : 198.
[3]党改娥.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多系统损害 84 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 7) : 849 -850.
[4]钟向明,李敏洪,邓智青,等.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 54 例血清心肌酶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18):1552-1554.
[5]王鹏飞.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探索[J].医学信息,2013,( 20) : 618.
[6]舒洋,谭蔚,刘宏明,等.心肌酶检测在宫内窘迫新生儿心肌损伤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6):79-80.
[7]吕晓莉,苍金荣,王华,等.血清心肌酶检测在新生儿窒息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4,29(2):73-75.
[8]侯安存.儿科应选择性淘汰心肌酶检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3):963.
(收稿日期:2015.05.22)
【关键词】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心肌损伤
【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7-0109-02
轮状病毒(RV)肠炎是一种由RV引发的急性消化道传染性疾病,亦是婴幼儿春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1],RV除可引发肠道内感染外,还可引发肠道外多脏器的损伤,如呼吸系统、心肌、肝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有报道显示[2-3],RV病毒阳性肠炎引发心肌损伤比例高达34.8%~64.3%。笔者回顾性对比分析本院RV肠炎与非RV肠炎患儿的心肌损伤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光明新区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年龄在6个月至3岁的腹泻患儿109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的诊断均符合全国腹泻病烟台会制定的轮状病毒性肠炎相关诊断标准[4]。将46例RV大便阳性抗原组患儿作为观察组,将63例RV大便阴性患儿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29例,女17例,平均年龄(15.1±8.3)个月,临床症状:发热38例,轻度腹泻(<10次/d)13例,重度腹泻(≥10次/d)43例,呕吐44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25例,平均年龄(15.3±8.9)个月,临床症状:发热51例,轻度腹泻17例,重度腹泻46例,呕吐50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包含纠正水电、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常规应用胃粘膜保护剂及微生态调节剂妈咪爱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伴有呕吐症状者采用西咪替丁抑酸止吐;伴有心肌酶增高的患儿采用大剂量维生素C(100~200mg/kg·d-1)滴注7~10d,磷酸肌酸钠(河北天成药业股份有效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084021)0.5g/d,静脉滴注治疗;对于明显有细菌感染的患儿采用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
1.3 检测方法 两组患儿均于入院时及腹泻治愈后(腹泻次数<3次/d)抽取股静脉血3ml送检,检测两组患儿的谷草转氨酶( AST)、磷酸肌酸激酶( 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心肌损伤判断标准:AST>40U/L,CK>229U/L,CK-MB>24U/L,心肌酶检测仪器为日本生产的日立7170 全自动生化仪检测,采用罗氏 E170 电化学发光仪检测患儿血清心肌钙蛋白(cTn-T)。患儿入院后均尽快收集新鲜大便样本送检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对心肌酶升高的患儿进行心电图ST-T段、X线胸片及心脏B超检查,了解其心脏情况。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x[TX-*3]±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心肌损伤情况比较 观察组46例RV阳性患儿血清中AST、CK-MB及CK同时异常者28例,占60.9%;对照组RV阴性的63例患儿血清中AST、CK-MB及CK同时异常者19例,占30.2 %。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及cTn-T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的CK、CK-MB、AST及cTn-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水平(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CK、CK-MB、AST及cTn-T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由轮状病毒感染所引发的急性肠道疾病,临床症状以脱水、呕吐、腹泻为主,腹泻便样呈蛋花样或水样,无脓血及腥臭味,大便中可见有少量脂肪球及少量白蛋白。RV在小儿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6个月至3岁居多。近年来研究发现[5]RV除侵犯胃肠道、呼吸道外,亦可引发心肌损伤及病毒性心肌炎,严重者将引发心源性休克导致猝死。因而临床医师应充分提升对小儿RV对心肌损伤的认知及重视,通过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来提升小儿RV阳性并发心肌损伤患儿的预后。本研究通过对109例腹泻患儿大便RV检查确诊是否为轮状病毒性肠炎,对RV阳性及阴性的两组患儿血常规中AST、CK及CK-MB水平进行检测后发现,观察组患儿中上述指标均为阳性的比例高达60.9%,与文献报道一致[3]。观察组患儿发心肌损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提示RV阳性患儿常伴有明显的心肌损伤。
目前对RV患儿心肌损伤诊断依据主要有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及心电图检查,目前较为公认的标准为在排除其它引发心脏损伤的疾病前提下,符合下列一项即认为伴有心肌损伤:①血心肌酶升高;② cTn-T定性阳性;③ 心电图心肌损伤。心肌酶中:CK、LDH、AST、HB-DH均广泛存在于心、肝、肾、脑及及肌肉等重要脏器官组织细胞中,RV发病后将引发重度脱水,导致组织器官的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变化,循环障碍及毒素中毒均可引发上述酶水平的增高,因而临床上诊断心肌损伤的意义不大。CK-MB几乎只存在于心肌中,心肌损伤时,CK-MB活性明显上升,其诊断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目前临床上将CK-MB作为心肌损伤及病情进展的判断报道较多[6-7],应用十分广泛。心肌钙肌钙蛋白(cTn-T)是心肌特异性抗原,其相对分子质量要低于CK-MB,在心肌损伤早期即释放迅速入血,且持续升高约1周左右,有学者认为[8],cTn-T诊断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要高于CK-MB,其认为儿科应淘汰应用心肌酶学检查诊断心肌损伤,应全面以cTn-T代替检查,以避免心肌损伤的过度诊断及治疗。本研究通过对RV阳性及阴性患儿治疗前后的心肌酶及cTn-T的检查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前CK、AST、CK-MB及cTn-T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K、CK-MB、AST及cTn-T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RV病毒比其它病毒感染更易引发心肌损伤,这与RV病毒感染后引发病毒血症,随后侵犯心肌有关,非RV病毒感染引发腹泻症状患儿,病因并未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因而心肌酶水平及cTn-T水平偏低。
总之,RV病毒感染引发腹泻患儿心肌损伤比例较高,经治疗后心肌酶及cTn-T水平儿可迅速恢复正常,在对RV肠炎患儿治疗时应加强对心肌酶、心电图或cTn-T筛查,注意预防心肌损伤。
参考文献
[1]阳艳丽,钟天鹰.门诊 5321 例婴幼儿腹泻发病特点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 8) : 1436 -1437.
[2]徐锐.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肠外损害 89 例临床分析[J].医药前沿,2012,2( 6) : 198.
[3]党改娥.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多系统损害 84 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 7) : 849 -850.
[4]钟向明,李敏洪,邓智青,等.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 54 例血清心肌酶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18):1552-1554.
[5]王鹏飞.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探索[J].医学信息,2013,( 20) : 618.
[6]舒洋,谭蔚,刘宏明,等.心肌酶检测在宫内窘迫新生儿心肌损伤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6):79-80.
[7]吕晓莉,苍金荣,王华,等.血清心肌酶检测在新生儿窒息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4,29(2):73-75.
[8]侯安存.儿科应选择性淘汰心肌酶检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3):963.
(收稿日期:2015.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