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资银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究竟谁赚钱,这不仅是国际投行正在面对的问题,也是中国证券公司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美联储担保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时,投资者都松了一口气。按照历史经验,巨头的倒下往往就是市场见底的时刻。因为巨头资产的廉价出售,以及央行对市场注入新的流动性,都可以使市场获得更大的活力。
但是此次危机却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破坏力,富达国际的金牌基金经理AnthonyBolton和瑞士银行的亚洲最佳经济学家JonathanAnderson都对我表示:二战以来能与次贷危机相提并论的只有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个比喻非常吓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失去了霸主地位。而这次呢,谁将失去霸主地位,美国,还是华尔街?
看上去华尔街更危险一些。因为尽管衰退的传言不绝于耳,但是美国经济还是在2008年上半年表现出了令人吃惊的韧性——前两个季度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以上。雷曼兄弟美国首席经济学家EthanHarris表示:“美国经济还是有着强劲支撑,净出口和非住宅建筑的高速增长在2008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Harris最后也感慨,美国经济比较幸运,找到了两个重要支撑点。
而华尔街则没有这么幸运。有着超过100年历史的贝尔斯登已经灰飞烟灭,房利美和房地美这两大巨头已经收归国有,其股票价格下跌已超过了90%。如今,雷曼兄弟也走上不归路,2008年成了华尔街巨头颜面扫地的一年。
如果打开财务报表来看,这些跌倒在地的公司都有着很大的共同之处,那就是资产负债率特别高。也就是说,他们都从客户或者其他基金那里借入了大笔资金,通过高杠杆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那么既然高杠杆如此危险?为何还有如此多的公司愿意冒这样的风险呢?原因是他们认为和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证券承销)相比,资产管理业务更赚钱。
回顾一下历史,上一次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在1998年,是由一家被称作“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公司破产引发的。而这家公司是完全从事套利业务的,其赚钱的秘诀就是“每当我们发现可以赚的钱,就利用杠杆把其无限放大”。这家名噪一时的公司认为,和杠杆一起无限放大的是无限的利润。
而投资银行业务的杠杆化则比较困难,其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承销,其拓展受到项目开发能力的限制。简单来说,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券商,做一笔业务赚一笔钱,其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增长都很难在短时间内成倍扩大。
在牛市的时候,投资银行业务也受到了项目的限制,而投行之间你争我抢的结果可能是承销费的降低。而资产管理业务则恰恰相反,如果各家投行不断加大在资产管理业务中的投入,其释放的巨大流动却能够把资产价格提高,让大家都能得到皆大欢喜的结局。
想想吧,投行团队动辄数十人,甚至几百人,而资产管理部门只需要雇用十余名才华横溢的天才就足够了。人均创造利润如此之高,资产管理业务怎能不让人动心。因此在利润的驱动之下,各大投行的资产管理业务有如雨后春笋一般地发展了起来。
雷曼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1994年,雷曼被从运通公司剥离出来,那时它的业务规模非常小。根据雷曼公司自己的说法,“雷曼经历了从一家小型固定收益部门向国际级投行的嬗变”,而帮助它成长的最主要动力也是高杠杆。
但是这些利润的攫取都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处于牛市之中。如果是熊市,那么和杠杆一起放大的将不再是利润,而是风险。说得更明确一点,是亏损和资产减计。华尔街资产负债比例最高的巨头就是贝尔斯登和雷曼。其实在贝尔斯登走向覆灭之后,华尔街就一直对雷曼的命运忧心忡忡,原因也很简单,雷曼和贝尔斯登的资产结构太相似了——都拥有华尔街最高的资产负债率。
反观本轮次贷危机中表现最好的高盛,它所表现出来的两大特质是:首先,北美以外市场的业务获得了高速发展,分散了风险;其次,其杠杆比重较小,其投行业务奠定了营业收入和利润的基础,而自营业务也相对安全。
因此,投资银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究竟谁赚钱,这不仅是国际投行正在面对的问题,也是中国证券公司必须考虑的问题。
(作者系财经媒体人,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
在美联储担保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时,投资者都松了一口气。按照历史经验,巨头的倒下往往就是市场见底的时刻。因为巨头资产的廉价出售,以及央行对市场注入新的流动性,都可以使市场获得更大的活力。
但是此次危机却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破坏力,富达国际的金牌基金经理AnthonyBolton和瑞士银行的亚洲最佳经济学家JonathanAnderson都对我表示:二战以来能与次贷危机相提并论的只有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个比喻非常吓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失去了霸主地位。而这次呢,谁将失去霸主地位,美国,还是华尔街?
看上去华尔街更危险一些。因为尽管衰退的传言不绝于耳,但是美国经济还是在2008年上半年表现出了令人吃惊的韧性——前两个季度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2%以上。雷曼兄弟美国首席经济学家EthanHarris表示:“美国经济还是有着强劲支撑,净出口和非住宅建筑的高速增长在2008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Harris最后也感慨,美国经济比较幸运,找到了两个重要支撑点。
而华尔街则没有这么幸运。有着超过100年历史的贝尔斯登已经灰飞烟灭,房利美和房地美这两大巨头已经收归国有,其股票价格下跌已超过了90%。如今,雷曼兄弟也走上不归路,2008年成了华尔街巨头颜面扫地的一年。
如果打开财务报表来看,这些跌倒在地的公司都有着很大的共同之处,那就是资产负债率特别高。也就是说,他们都从客户或者其他基金那里借入了大笔资金,通过高杠杆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那么既然高杠杆如此危险?为何还有如此多的公司愿意冒这样的风险呢?原因是他们认为和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证券承销)相比,资产管理业务更赚钱。
回顾一下历史,上一次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在1998年,是由一家被称作“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公司破产引发的。而这家公司是完全从事套利业务的,其赚钱的秘诀就是“每当我们发现可以赚的钱,就利用杠杆把其无限放大”。这家名噪一时的公司认为,和杠杆一起无限放大的是无限的利润。
而投资银行业务的杠杆化则比较困难,其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承销,其拓展受到项目开发能力的限制。简单来说,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券商,做一笔业务赚一笔钱,其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增长都很难在短时间内成倍扩大。
在牛市的时候,投资银行业务也受到了项目的限制,而投行之间你争我抢的结果可能是承销费的降低。而资产管理业务则恰恰相反,如果各家投行不断加大在资产管理业务中的投入,其释放的巨大流动却能够把资产价格提高,让大家都能得到皆大欢喜的结局。
想想吧,投行团队动辄数十人,甚至几百人,而资产管理部门只需要雇用十余名才华横溢的天才就足够了。人均创造利润如此之高,资产管理业务怎能不让人动心。因此在利润的驱动之下,各大投行的资产管理业务有如雨后春笋一般地发展了起来。
雷曼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1994年,雷曼被从运通公司剥离出来,那时它的业务规模非常小。根据雷曼公司自己的说法,“雷曼经历了从一家小型固定收益部门向国际级投行的嬗变”,而帮助它成长的最主要动力也是高杠杆。
但是这些利润的攫取都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处于牛市之中。如果是熊市,那么和杠杆一起放大的将不再是利润,而是风险。说得更明确一点,是亏损和资产减计。华尔街资产负债比例最高的巨头就是贝尔斯登和雷曼。其实在贝尔斯登走向覆灭之后,华尔街就一直对雷曼的命运忧心忡忡,原因也很简单,雷曼和贝尔斯登的资产结构太相似了——都拥有华尔街最高的资产负债率。
反观本轮次贷危机中表现最好的高盛,它所表现出来的两大特质是:首先,北美以外市场的业务获得了高速发展,分散了风险;其次,其杠杆比重较小,其投行业务奠定了营业收入和利润的基础,而自营业务也相对安全。
因此,投资银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究竟谁赚钱,这不仅是国际投行正在面对的问题,也是中国证券公司必须考虑的问题。
(作者系财经媒体人,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