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艺术史研究视域下的“语—图”关系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ggy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语—图”,是当前学术界一个非常热点的议题内容,同时也是新艺术史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迈克尔·巴克森德尔、诺曼·布列逊和W·J·T·米歇尔等人的相关理论发现,新艺术史的出现及其后续的视觉研究,始终致力在弥合词语同图像之间的裂缝等方面的研究,同时通过有效的学术实践提供了一系列的猜想。对于“语—图”这一对立结构模式,对视觉性和语境化的强调,成为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理论,同时对于当前的文学图像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图像;新艺术史;视觉性
  【中图分类号】J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6-0067-02
  基金項目:新艺术史视角下的现代艺术史叙事研究,编号:201706039。
  近些年,随着文学图像学的研究深入和发展,将“语—图”关系的研究列入到当前文学研究的重要阶段。实际上,对于这一时代语境,不仅针对文学研究,同时包含了哲学和社会学等多种人文社会科学,这些都在对“语—图”关系研究中给出回应。艺术史在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时,其研究的深度较广,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对应的新艺术史,对“语—图”关系的讨论深度和广度非常深,从而为当前的文学图像学发展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路径。
  一、时代背景介绍
  同其他现代学科相似,艺术史的研究工作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这一演变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学科规定性。对于这一学科形态的发展,归功于力格尔和沃尔夫林等大量的研究学者,通过这些人员的研究,其为艺术史领域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逐渐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并促进了新艺术史的研究兴起和发展,对于这一情况,其主要是同三个时代相关:
  首先是社会生活批判性反思和实践影响,在这一阶段,在批判立场逐渐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主流,包括情景主义国际和五月风暴等活动,前期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发展结果,通过这些活动很好地推动了批判思想的发展。通过学科建制观之,同当时的文学研究方法相违背,但通过大量的经典形式分析和图像学方法,逐渐形成了满足新艺术史家们所希望的时代回应。
  然后是艺术实践后现代转向的潜在影响。在这一时期中,西方的艺术史仍然是以传统的古典艺术作为当前的主流,影响比较深远的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这些艺术活动作为新兴的艺术思潮,不仅对艺术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在观念层面上更是产生了巨大的反传统能力。特别是对于后现代转向的时代语境,像波普艺术和行为艺术等的出现,更加考验学者们对艺术的阐释能力,其中以阿瑟·丹托为代表的哲学美学,根据当时的局面进行了理论方面的调整,这使得新语境思想的催生得到了激发。尽管在当时的艺术环境下,这一回应是非常有限的,但作为一种宏观语境,能够向现时代传导一种理论反思。
  最后则是艺术史学科的发展结果,同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相比较,艺术史的研究工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一直备受诟病,但随着艺术史学科的发展,这一学科正在逐渐发生着比较明显的变化,除外在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受到传统艺术史理论的挑战,从而使得艺术史学科逐渐形成了一种内在危机的应对策略。艺术史自上世纪50年代进入到大学之后,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庞大的学科,各个大学分别创立了对应的研究系,并培养专业的研究人员,截至目前,无论是在范围还是生存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对比东西方艺术史学科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新艺术史的兴起,这一学科的发展在拓展和学科背景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人员介入性质,这也是20世纪后期的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融合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二、艺术史的语言:巴克森德尔的理论异常
  对于新艺术史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的学者,一种是通过长期的艺术史学科训练的学者;另一种则是通过其他学科转入艺术史领域研究的学者。对于前者,其代表人物是巴克森德尔,在传统艺术史研究的基础上开创新的研究,将新旧艺术史学科的发展融入自身的发展中实现了对词语和图像之间的关系反思。首先是在语言和图像之间的差异性上,采取审慎自省的态度,从而将研究作为重点解决的方法之一,通过多本著作将这种差异性和解决方法作为研究议题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艺术史学科研究成果。
  在《艺术史的语言》一书中,对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在词语上的运用进行了区别,该作品将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的形成过程中进行了完全不同的评论,通过这一内容可以发现,艺术史的研究,在词语应用方面具有自身的特色,但在某种程度上,“语—图”关系包含了语言对图像的一种僭越态度。在早期的言论中,就对语言在图像解读中的倾向性进行了分析,表明每一种语言在对图像进行解析时往往会受到语言本身的驱使性。
  另外,在充分认识到词语和图像之间的差异性之后,巴克森德尔审慎地提出了自身的解决办法,认为在对图像进行解读时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多,这种被称为认知风格,这是受当时的历史情境影响所形成的一种视觉经验等,如何运用词语进行准确的表述图像含义,是对欣赏人的一种能力参考。
  对于艺术史家在进行词语的运用时,首先需要对其进行限度,巴克森德尔认为艺术史家的独特才能之一是对表述形状和色彩等进行更加充分的组合,通过这一能力对图画和观念进行关系说明。最后,巴克森德尔这一理论设想和艺术史书写实践等均对后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对“语—图”关系进行了充分的表述,同时将语言和图像之间的裂缝进行自觉意识和理论野心的弥合。这种自觉意识和理论野心也被称为西方社会进入到后现代预警的一种必然发展结果。
  三、作为符号学事实的图像
  在从其他学科转入到艺术史领域研究的学者中,布列逊是争议最大的学者,其一系列的研究内容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强烈反响,其中包括傲慢的轻蔑等内容,对于这一情况的出现,其主要是由于布列逊对艺术史清静无为的理论倾向挑战。这种挑战同上世纪六七十年的词语和图像问题理论困境有直接的关系,同巴克森德尔的理论不同,布列逊根据自身的不同领域来对这一关系进行了描述,其借助与符号学对贡布里希等人的传统艺术史家观念进行批评,从而发表自身的观念,一方面为艺术史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系统艺术史学训练,从而遭受相关人员的诟病。   对于布列逊的研究,其研究的起点是以视觉再现理论的反思,通过贡布里希等人的知觉主义艺术史进行批判,认为停留在视觉上的再现准确性影响了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人们的注意力停留在视觉再现的准确性方面,使得艺术的解释枯燥乏味。对此,布列逊从符号学中寻找了更加有效的理论方法,其认为绘画作品作为一种图像符号,需要将其视为一种开放的图像和文化环境产生的符号系统,语词和图像的关系问题也被转化为符号学上的相关意义。在此基础上,布列逊强调图像符号学的解读对当前人们绘画认知行为的重要意义,通过观看绘画的物质形态并对其进行持续的符号转化,可以更好地实现语词和图像之间的互文关系。
  在布列逊的符号学艺术史视域中,其将语词和图像之间的关系认定为是特定文化意义生产厂中进行的。若要对这一关系进行理解,首先需要对图像的符号生产性进行了解。
  四、结论
  通过对新艺术史发展中的重要代表性学者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词和图像之间的缝隙关系,这已经成为新一代艺术史家必须面对并做出回应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艺术史学科的发展可以看出,对于新艺术史,其受到了文学、哲学和社会学等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描述集合体,这一情况使得其存在着客观上的差异性。但这并未对“语—图”关系受到关注而产生影响,通过上述学者的讨论可以发现,这一问题的研究会产生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思考路径,这对当前我国的文学图像学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语词和图像之间的差异性,使得新艺术史的发展能够更加有深度,很多学者从虚实方面解释,但这种角度并不能准确地进行表征。同样,在两者共享同一文本时,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是确定的。侧重思想时,语言占据主导,若侧重表象,则图像占据主导。通过前人的研究,其想要实现语词和图像纸质件的缝隙弥合,需要突破的是将“语—图”关系置于二元對立的差异性结构中。
  然后是转换语词和图像之间的关系,新艺术史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更加广阔的讨论,其中巴克森德尔提出了视觉性概念,而米歇尔则认为没有观看者,图像就不会存在,在这种意义下,图像是通过主题的观看而确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健.新艺术史研究视域下的“语—图”关系辨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39(06):124-131.
  [2]李洪华.图文互释与语图缝隙——论鲁迅小说《药》的连环画改编[J].鲁迅研究月刊,2018,(07):68-75+88.
  [3]张伟.从“语图分立”到“语图一体”——现代视觉艺术语图表征的新范式及其审美指向[J].河南社会科学,2018,26(04):92-98.
  [4]刘涛.语图论:语图互文与视觉修辞分析[J].新闻与传播评论,2018,71(01):28-41.
  [5]鲍远福.“语—图关系”视域中的阅读范式研究[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38(01):41-48.
  作者简介:
  匡路敏,女,山东日照人,讲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的教学与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间美术融合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思想、活动以及情感等各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民间美术的发展离不开朴实无华的劳动人民。正是因为劳动人民不断追求美,才能带来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对于民间美术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民间美术的艺术造型和色彩能够给现代艺术设计带来新的灵感,这对于创造出好的艺术作品有着推动作用,由此可见,研究民间美术艺术
期刊
【摘要】漆器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上璀璨的明珠,起源于战国,发展于秦汉,至今已有近几千年的历史。漆器的黄金时期在汉代,是目前出土漆器最多的时期,汉代漆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的装饰纹样能够体现汉代的人文精神与审美理想,因而在中国传统纹样中,汉代漆器装饰纹样独树一帜。在我国,漆器是历史悠久,独具魅力的一门民族文化遗传,如今这门经历了中华文明发展全过程的艺术种类,面对商品大潮及信息时代的冲击,其自身的发展
期刊
【摘要】本文的创新设计所在是深入挖掘“雷州石狗”文化并提取有价值的元素作为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型,针对到湛江的旅游者,设计有趣、实用及创意性高的非遗旅游文创产品。按照从雷州石狗的文化融合、象征意义、功能定位、雕刻艺术、元素提取、设计定位及设计方法的思路,深入剖析文化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体现。总结雷州石狗纹样、形态、相貌中所涵盖的造型、姿态、纹饰的特征,对文创产品进行市场调研、应用分类、设计定位等,从而展开
期刊
【摘要】本文将详细介绍“颜文字”的分类与其延展后的意象化内涵,通过提出加强摄像技巧的稳定性、增强新闻系统的完整度、优化构图能力及与新闻摄像巧妙融合四种措施来增进电视新闻中“颜文字”特效的意象化表达,增强电视新闻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电视新闻;拍摄手法;意象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6-0078-02  随着科
期刊
【摘要】对于人学理论的研究,有很多杰出的哲学家都有过阐述,都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但是最富有盛名的要数来自于德国的哲学家卡西尔,他在《人论》一书中回答了“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是符号的动物”。这是西方人学理论的巨大突破,同样也使人学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卡西尔人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人学思想理论对社会的深远影响。人的本质就在于人是以符号作为人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并
期刊
【摘要】《菊花与刀》作为本尼迪克特的主要著作之一,于1946年公开出版发行,书中关于日本文化诸模式的分析引起了日本学界的热烈讨论,对书中关于日本文化的各种观点虽然褒贬不一,但值得肯定的是,本尼迪克特在未到过日本的情况下,通过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分析了隐藏在日本人行为背后的思想動机。文章通过对日本文化诸模式的分析,展现日本学界对《菊花与刀》的研究视角,以期探究在新的历史背景下该著作对我们理解文化模式的启
期刊
【摘要】在國内外的文学作品中,人物角色的信仰问题是备受读者关注与热议的。本文试从扬哈斯本所著的《帕米尔历险记》一书中分析信仰发挥的精神力量,进而联想到中国人的信仰问题,从长征精神到今年爆发的疫情,信仰是人们逐梦的动力源泉,成为隐形的道德底线,规范着人们的言行举止,也为国人创造奇迹、实现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梦想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信仰;精神力量;动力  【中图分类号】B82 【文
期刊
【摘要】民本思想是我国几千年来立国的基本思想,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传统的民本思想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中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对当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进行阐释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社会实践、中国的具体国情,探讨了在民生、经济和生态等方面民本思想所蕴含的价值。  【关键词】民本思想;仁政;民生;以人为本;当代价值  【中图分
期刊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服饰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变迁,延伸出了新的发展路径,对现代服饰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众多服饰设计中,学位服是学生在接受学位授予时所穿着的一种具备仪式感的服饰,它已然成了学位授予仪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伴随着中国汉服元素的流行,越来越多的高校尝试在学位服饰中融入中国传统服饰元素,让学位服饰变得更具艺术个性。本文围绕现代学位服设计中中国汉服元素的应用价值、存在问题以及应
期刊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不断发展,地域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地域特色正在逐渐消逝。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孕育出独特的地域文化,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地域视觉传达设计风格。作为新时代的设计师,应该思考如何有机继承与创新发展地域特色,在地域历史文化中汲取新元素,将视觉传达设计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获取更加多样化的设计思路,既为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注入新生命、提供新思路,又为地域文化的保存与延续提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