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语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主要是人们对于外来和尚知之甚少,因为好奇所以充满期待,以至于忽略了其是否有滥竽充数之嫌。但本地和尚就不一样了,哪怕他和外来和尚一样会念经,却因为早已被知根知底,从而导致优势变成了缺点;长处变成了不足,简而言之就是审美疲劳。但是,沿用到上海装修市场,这句俗语顿时翻了个个儿!
多如繁星的装修公司
上海有多少家装修公司?小编问了包括装修公司老总、资深设计师、从业多年的老编辑在内的不少人,却从没有一个人能答得上来。唯一能肯定的就是——多,非常多!举个例子吧,小编所住的小区门口,有一条长仅几十米的小马路,够短吧。可就在这短短的一条小路上,竟然聚集了三家装修公司,虽然每家都只有一个小小的门面。由此可见,上海的装修市场竞争多么激烈。
趋之若鹜的外来公司
可是,哪怕如此激烈的市场,依然有不少外来装修公司选择挤进来。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巨大的市场以及潜在的待开发市场实在是块太过诱人的蛋糕,令人忍不住就想扑过来啃一口。而且,以上海市场为根据地,还可以辐射江浙两大省,对于选择向外发展的装修公司来说,是决不可放弃的阵地。
其次,上海的包容性非常强,不会因为你是外来的就歧视,而是完全要靠实力去拼。作为打着“精明”标签的上海市民,他们更愿意干的事是货比三家,设计、报价、服务,只要有足够多的底牌去打动他,你完全可以力压本地公司。
最后,上海是一级直辖市,在全国城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一些“野心勃勃”的装修公司来说,为了上市而“布局天下”,这也是绕不开的一站,不求盈利,只为投资。比如D公司,君不见作为如此重要一站的上海,是他们最后入驻的城市吗?
走进来的和走出去的
在外来公司纷纷入驻上海市场的同时,上海的一些成名公司也选择了向外发展。不过,因为两地市场的大小以及各公司本身的规模和定位不同,两者的形式可谓天壤之别。
对上海向外发展的装修公司来说,周边小城市市场不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发展显然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他们大多都选择了和当地公司合作,以加盟的形式来迅速发展。不过,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听起来很大牌;做起来却问题多多。比如小编就听闻业内人士爆料说,有业主花高价聘请了上海H公司XX分部的设计总监,结果这位“总奸”把任务交给助理,还在量房时就收了30%的设计费,结果设计方案甚至连卧室开门方向与衣柜门冲突以及吊顶太低这样的重大低级错误都犯了,说漏洞百出都轻了。此外,这样合作加盟形式的不稳定也是一大弊端。对上海外出的装修公司而言,已经发展成熟的本地市场才是根本,外地分部如果发展不好,关掉就是了,结果导致当地业主发生问题却找不到事主儿了。
而对进入上海的外来装修公司来说,有胆气和财力来上海市场这块大蛋糕上“抢食”的主儿,本身就是当地发展不错的大公司,自然要有自己的排场和气势,不可能小打小闹只是出来打个酱油的嘛。于是,大量的成本和人力被投入,规模搞得越大越好,气势造得越足越好,可回报就不一定咯,结果么,就形成了本文题目的局面了。
那些过去了的
B公司是国际名牌,以橱柜闻名的他们,进入中国后首创了中国体验式生活方式场景展厅,又与日本著名设计公司合作,引入了国际水准的装饰技术,并参编过由中国住建部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套型设计及全装修指南》等行业著作。在北京功成名就后,B公司在上海等几处大城市成立了分部。
行业优势:国际品牌;基于国际标准的家装先进技术;优质的橱柜家具品质;以及一站式装修服务,即去公司一次性看好设计与材料,然后签合同,就可以等着入住了。
发展现状:可惜的是,其上海子公司的发展相当不理想,生意寥寥,最终入不敷出。按照业内人士爆料,虽然B公司上海子公司现在还打着可以装修的名号,但其家装设计部实则名存实亡。可以说,上海B公司的装修子公司差不多已经成为过去式了。
失败原因:自大傲慢。很遗憾,在小编联系上海B公司采访时,遭到了婉拒,所以最后只能从同行那里侧面了解了一下。可以说,B公司的品牌过硬,技术也新颖,推广也花了一定的力气,本不该如此黯然收场的。但国际品牌赋予了他们底气的同时,也让他们养成了自大傲慢的观念,间接树立了“死亡Flag”。比如说,国外引入的先进技术在北京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南方同样适用;两地设计风格的偏好以及人们的装修观念皆有不同,B公司仗着自己的名头不肯做出修改,失败也就成了必然。
第三方看法:某位奥运冠军在装修时曾选择了B公司,结果他却在自己的微博上投诉了整个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而小编通过监理认识的一位业主则大肆抱怨上海B公司工期延误长达半年之久,安排的监理没起到一点作用,反而和施工队打得火热,结果刚装修完顶面就已有10处开裂。同时,小编通过网络、朋友了解了一下对上海B公司的整体观感,结果发现差评大于好评,最大的问题在于施工质量和价格贵但货普通。
那些还在挣扎的
Z公司起源于香港,在西南和东南发展壮大,注重设计感,提倡品质服务。据说,其在西南某大城市里,不需要打任何广告,全市只有一块户外大型广告牌,但依然生意不断,口碑非常棒。
行业优势:优秀的设计师团队,丰富的管理经验积累。
发展现状:与很多外来装修公司仅在上海建立子公司不同,Z公司可谓“背水一战”。调整了发展重心的他们,连总部都搬来上海了。初来乍到的Z公司,不仅买下了一幢三层的大洋房作为现场展示以及办公的场所,也投入了不少花费,用于开发商、物业、小册子以及传统媒体的宣传。可惜最先半年多时间里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险些缓不过气来。虽然最终及时调整了一下,专为主打别墅装修,但目前依然处于挣扎阶段。 困难分析:成本太高,水土不服。其实,这两点也是很多在国外或者外地做得很好的大公司进入上海市场之后遭遇疲态的最根本问题所在。以Z公司为例,筹备期间光一幢直接买下的房子就需要花掉巨额资金,其次跟开发商、物业、媒体打交道又要花掉一大笔公关费,再加上高昂的人工等等,可以说还没开业就要把存款花得七七八八了。如果一下子效果没达到,资金周转不过来,就是所谓的“突然死”了。
而水土不服则更是通病了。在小编采访Z公司的负责人Y女士时,她也坦承了这一点。因为跟多地业主都亲身接触过,在Y女士看来,东南、西南那边的业主,对待装修更看重观感和直觉,看对眼了根本不计较可不可行或者花费多少,直接上马开干;但上海的业主会理性很多,他们除了要求设计美观之外,还会综合考虑功能性、可行性以及性价比,很多外来的设计师一下子根本转不过弯来,所以后来只能采用一半外来设计师一半本地设计师的方式来改善。
此外,气候差和人工流动性高也给Z公司造成了很大的困难。Y女士透露说,原本在东南和西南时,气候更湿热一些,可能一年四季主要以春夏为主,和上海这边热时很热,冷时很冷有所不同,最初的时候,设计方面也没考虑充分,遭到不少恶评。而工人流动性问题也是最初没有考虑到的,导致工程质量此起彼伏。后来才通过直接付钱给工人以及要求带安全帽等安全措施才稳定下来。
第三方看法:小编在采访时正好见到了一位来现场参观咨询的业主,简单采访后,她告诉小编,自己是在网上看到了Z公司在高端别墅设计方面的一些案例,就过来问问,带着看过一些工地后,觉得工程质量也不错,就决定来签合同了。不过,也有一些持反面观点的,比如小编认识一位从业多年的同行,他就曾批评过Z公司的设计过于呆板和老气,缺乏亮点和设计感。综合下来,毁誉参半吧。
那些自信满满的
L公司是全国首批建筑行业信用评价AAA级企业,在北京发展壮大成名,如今依然是业内数一数二的知名公司。同时,L公司也是第一批提倡“街边店”概念的装修公司之一。
行业优势:科学健全的公司体制以及全国性的统筹管理,针对高、中、低全层次的不同经营战略。
发展现状:在之前采访Y小姐的时候,她也透露过要学习L公司的“狼性”。的确,L公司初来乍到,却已经在上海热闹地区建立了三座“街边店”,将品牌的名号直接亮在路人眼前。同时,他们还投入了不菲的宣传费用,比如现在满大街上出租车后窗广告上,时不时就能看到他们的广告,这样铺天盖地、不计成本般的宣传投入,是不多见的。困难分析:品牌认知度和信任度。其实,在小编采访L公司X总时,后者信誓旦旦地表示他们公司存在着问题和困难。对此,他解释说,L公司是全国统筹管理的,所以材料成本比较低。其次,他们有成熟的技术和经验。此外,上海L公司的员工也基本是本地招聘的,不存在水土不服的麻烦。最后,X总还表示他们会针对低端市场推出超低价套餐,以冲击小房型客户市场。不过,虽然他自信地理直气壮,但品牌认知度和信任度的硬伤确实存在,所以才需要大规模的宣传来吸引目光,解释疑惑。
第三方看法:有位认识的设计师曾这样评价L公司,他们的质量不错,但要价比较高。而上海L公司则是毁誉参半,比如小编在门店遇上的一位业主就对L公司大口称赞,但同样有位业主找到监理公司,说是担心L公司的施工质量,而且还抱怨他们的态度不怎么样,经常扯皮。
上海是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最新一次人口普查中,增量的近90%是外来人员。当然,对于装修市场而言,肯定没有这么大的比例,却也不是小猫两三只。本文例举的也无非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三家公司,他们有的成功了,有的在苦苦挣扎,也有的看似过得很好,但实际的辛酸苦辣,只有切身体验者,才知其真味。不过,即使如此,后来者也不乏,比如不久前才刚刚抵沪的D公司和W公司,虽然没有L公司那样铺天盖地的宣传,却也憧憬着美好未来,只是不知前景如何了。当然,还有很多以外来包工头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一些小装修公司也在夹缝中求生存,不过他们知名度不高,也不具什么代表性,就不单独表述了。
其实,对于外来装修公司,最大的困难无非品牌认知与信任的推广,以及两地文化习惯差异的不同,如何做好两者的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分配,就是成功和失败的风水岭。下期我们会深入采访一些有特色的外来装修公司,敬请关注。
如果你对外来装修公司还有其它看法或者疑惑,可以致电400-6563-258读者服务热线联系我们,或者在新浪微博@装修情报微博、微信号搜索myhousing加入我们并展开互动。
多如繁星的装修公司
上海有多少家装修公司?小编问了包括装修公司老总、资深设计师、从业多年的老编辑在内的不少人,却从没有一个人能答得上来。唯一能肯定的就是——多,非常多!举个例子吧,小编所住的小区门口,有一条长仅几十米的小马路,够短吧。可就在这短短的一条小路上,竟然聚集了三家装修公司,虽然每家都只有一个小小的门面。由此可见,上海的装修市场竞争多么激烈。
趋之若鹜的外来公司
可是,哪怕如此激烈的市场,依然有不少外来装修公司选择挤进来。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巨大的市场以及潜在的待开发市场实在是块太过诱人的蛋糕,令人忍不住就想扑过来啃一口。而且,以上海市场为根据地,还可以辐射江浙两大省,对于选择向外发展的装修公司来说,是决不可放弃的阵地。
其次,上海的包容性非常强,不会因为你是外来的就歧视,而是完全要靠实力去拼。作为打着“精明”标签的上海市民,他们更愿意干的事是货比三家,设计、报价、服务,只要有足够多的底牌去打动他,你完全可以力压本地公司。
最后,上海是一级直辖市,在全国城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一些“野心勃勃”的装修公司来说,为了上市而“布局天下”,这也是绕不开的一站,不求盈利,只为投资。比如D公司,君不见作为如此重要一站的上海,是他们最后入驻的城市吗?
走进来的和走出去的
在外来公司纷纷入驻上海市场的同时,上海的一些成名公司也选择了向外发展。不过,因为两地市场的大小以及各公司本身的规模和定位不同,两者的形式可谓天壤之别。
对上海向外发展的装修公司来说,周边小城市市场不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发展显然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他们大多都选择了和当地公司合作,以加盟的形式来迅速发展。不过,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听起来很大牌;做起来却问题多多。比如小编就听闻业内人士爆料说,有业主花高价聘请了上海H公司XX分部的设计总监,结果这位“总奸”把任务交给助理,还在量房时就收了30%的设计费,结果设计方案甚至连卧室开门方向与衣柜门冲突以及吊顶太低这样的重大低级错误都犯了,说漏洞百出都轻了。此外,这样合作加盟形式的不稳定也是一大弊端。对上海外出的装修公司而言,已经发展成熟的本地市场才是根本,外地分部如果发展不好,关掉就是了,结果导致当地业主发生问题却找不到事主儿了。
而对进入上海的外来装修公司来说,有胆气和财力来上海市场这块大蛋糕上“抢食”的主儿,本身就是当地发展不错的大公司,自然要有自己的排场和气势,不可能小打小闹只是出来打个酱油的嘛。于是,大量的成本和人力被投入,规模搞得越大越好,气势造得越足越好,可回报就不一定咯,结果么,就形成了本文题目的局面了。
那些过去了的
B公司是国际名牌,以橱柜闻名的他们,进入中国后首创了中国体验式生活方式场景展厅,又与日本著名设计公司合作,引入了国际水准的装饰技术,并参编过由中国住建部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套型设计及全装修指南》等行业著作。在北京功成名就后,B公司在上海等几处大城市成立了分部。
行业优势:国际品牌;基于国际标准的家装先进技术;优质的橱柜家具品质;以及一站式装修服务,即去公司一次性看好设计与材料,然后签合同,就可以等着入住了。
发展现状:可惜的是,其上海子公司的发展相当不理想,生意寥寥,最终入不敷出。按照业内人士爆料,虽然B公司上海子公司现在还打着可以装修的名号,但其家装设计部实则名存实亡。可以说,上海B公司的装修子公司差不多已经成为过去式了。
失败原因:自大傲慢。很遗憾,在小编联系上海B公司采访时,遭到了婉拒,所以最后只能从同行那里侧面了解了一下。可以说,B公司的品牌过硬,技术也新颖,推广也花了一定的力气,本不该如此黯然收场的。但国际品牌赋予了他们底气的同时,也让他们养成了自大傲慢的观念,间接树立了“死亡Flag”。比如说,国外引入的先进技术在北京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南方同样适用;两地设计风格的偏好以及人们的装修观念皆有不同,B公司仗着自己的名头不肯做出修改,失败也就成了必然。
第三方看法:某位奥运冠军在装修时曾选择了B公司,结果他却在自己的微博上投诉了整个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而小编通过监理认识的一位业主则大肆抱怨上海B公司工期延误长达半年之久,安排的监理没起到一点作用,反而和施工队打得火热,结果刚装修完顶面就已有10处开裂。同时,小编通过网络、朋友了解了一下对上海B公司的整体观感,结果发现差评大于好评,最大的问题在于施工质量和价格贵但货普通。
那些还在挣扎的
Z公司起源于香港,在西南和东南发展壮大,注重设计感,提倡品质服务。据说,其在西南某大城市里,不需要打任何广告,全市只有一块户外大型广告牌,但依然生意不断,口碑非常棒。
行业优势:优秀的设计师团队,丰富的管理经验积累。
发展现状:与很多外来装修公司仅在上海建立子公司不同,Z公司可谓“背水一战”。调整了发展重心的他们,连总部都搬来上海了。初来乍到的Z公司,不仅买下了一幢三层的大洋房作为现场展示以及办公的场所,也投入了不少花费,用于开发商、物业、小册子以及传统媒体的宣传。可惜最先半年多时间里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险些缓不过气来。虽然最终及时调整了一下,专为主打别墅装修,但目前依然处于挣扎阶段。 困难分析:成本太高,水土不服。其实,这两点也是很多在国外或者外地做得很好的大公司进入上海市场之后遭遇疲态的最根本问题所在。以Z公司为例,筹备期间光一幢直接买下的房子就需要花掉巨额资金,其次跟开发商、物业、媒体打交道又要花掉一大笔公关费,再加上高昂的人工等等,可以说还没开业就要把存款花得七七八八了。如果一下子效果没达到,资金周转不过来,就是所谓的“突然死”了。
而水土不服则更是通病了。在小编采访Z公司的负责人Y女士时,她也坦承了这一点。因为跟多地业主都亲身接触过,在Y女士看来,东南、西南那边的业主,对待装修更看重观感和直觉,看对眼了根本不计较可不可行或者花费多少,直接上马开干;但上海的业主会理性很多,他们除了要求设计美观之外,还会综合考虑功能性、可行性以及性价比,很多外来的设计师一下子根本转不过弯来,所以后来只能采用一半外来设计师一半本地设计师的方式来改善。
此外,气候差和人工流动性高也给Z公司造成了很大的困难。Y女士透露说,原本在东南和西南时,气候更湿热一些,可能一年四季主要以春夏为主,和上海这边热时很热,冷时很冷有所不同,最初的时候,设计方面也没考虑充分,遭到不少恶评。而工人流动性问题也是最初没有考虑到的,导致工程质量此起彼伏。后来才通过直接付钱给工人以及要求带安全帽等安全措施才稳定下来。
第三方看法:小编在采访时正好见到了一位来现场参观咨询的业主,简单采访后,她告诉小编,自己是在网上看到了Z公司在高端别墅设计方面的一些案例,就过来问问,带着看过一些工地后,觉得工程质量也不错,就决定来签合同了。不过,也有一些持反面观点的,比如小编认识一位从业多年的同行,他就曾批评过Z公司的设计过于呆板和老气,缺乏亮点和设计感。综合下来,毁誉参半吧。
那些自信满满的
L公司是全国首批建筑行业信用评价AAA级企业,在北京发展壮大成名,如今依然是业内数一数二的知名公司。同时,L公司也是第一批提倡“街边店”概念的装修公司之一。
行业优势:科学健全的公司体制以及全国性的统筹管理,针对高、中、低全层次的不同经营战略。
发展现状:在之前采访Y小姐的时候,她也透露过要学习L公司的“狼性”。的确,L公司初来乍到,却已经在上海热闹地区建立了三座“街边店”,将品牌的名号直接亮在路人眼前。同时,他们还投入了不菲的宣传费用,比如现在满大街上出租车后窗广告上,时不时就能看到他们的广告,这样铺天盖地、不计成本般的宣传投入,是不多见的。困难分析:品牌认知度和信任度。其实,在小编采访L公司X总时,后者信誓旦旦地表示他们公司存在着问题和困难。对此,他解释说,L公司是全国统筹管理的,所以材料成本比较低。其次,他们有成熟的技术和经验。此外,上海L公司的员工也基本是本地招聘的,不存在水土不服的麻烦。最后,X总还表示他们会针对低端市场推出超低价套餐,以冲击小房型客户市场。不过,虽然他自信地理直气壮,但品牌认知度和信任度的硬伤确实存在,所以才需要大规模的宣传来吸引目光,解释疑惑。
第三方看法:有位认识的设计师曾这样评价L公司,他们的质量不错,但要价比较高。而上海L公司则是毁誉参半,比如小编在门店遇上的一位业主就对L公司大口称赞,但同样有位业主找到监理公司,说是担心L公司的施工质量,而且还抱怨他们的态度不怎么样,经常扯皮。
上海是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最新一次人口普查中,增量的近90%是外来人员。当然,对于装修市场而言,肯定没有这么大的比例,却也不是小猫两三只。本文例举的也无非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三家公司,他们有的成功了,有的在苦苦挣扎,也有的看似过得很好,但实际的辛酸苦辣,只有切身体验者,才知其真味。不过,即使如此,后来者也不乏,比如不久前才刚刚抵沪的D公司和W公司,虽然没有L公司那样铺天盖地的宣传,却也憧憬着美好未来,只是不知前景如何了。当然,还有很多以外来包工头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一些小装修公司也在夹缝中求生存,不过他们知名度不高,也不具什么代表性,就不单独表述了。
其实,对于外来装修公司,最大的困难无非品牌认知与信任的推广,以及两地文化习惯差异的不同,如何做好两者的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分配,就是成功和失败的风水岭。下期我们会深入采访一些有特色的外来装修公司,敬请关注。
如果你对外来装修公司还有其它看法或者疑惑,可以致电400-6563-258读者服务热线联系我们,或者在新浪微博@装修情报微博、微信号搜索myhousing加入我们并展开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