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ya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巧问引趣,激发思维。兴趣激发灵感,兴趣是发现的先导。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教师要善于提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而又暂时无法解答的问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创设诱人的学习情境。
  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如果问学习困难的学生“梯形的面积是如何推断出来的?”还不如问“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或“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这样的提问难度小,他们都能够回答出来。这样就能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促使他们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同时,教师及时表扬他们的进步,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巧问启发,觅求思路。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上课就要设法创造条件,使学生处于“愤悱”境地。
  例如:教师在教授“认识非整千数”一课中,在教学了非整千数的读法之后,教师提问:“在这些数中一个零也没有的情况应该怎么读?末尾有零的应该怎么读?中间有零的呢?”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再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12×2时,教师提问:“第一步算的是什么?第二步算的是什么?为什么十位上的1×2表示什么意思?结果应该写在什么位上?”这样的提问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也可以是过程性的问题,它要求学生运用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解释和说明,是教师和学生在问题回答中逐渐形成的,也称作发散性提问,目的是鼓励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如教学《认数》一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猜一猜一台三星液晶电视机的价格,教师说这台电视机的价格是由9、5、0、6、组成的四位数,学生们纷纷报出了自己的答案,教师又进一步指出这台电视的价格是这四个数组成的最小的四位数,学生们经过摆一摆数字卡片,出示答案5069元。教师又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生说:“要想数最小,最高位上得放最小的数字,但是最小的数字是0,不能放在千位,只能放在百位,最高位只能放比0大的5,十位上就是比0更大的6,这四个数中最大的数字9放在个位上。”过程性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三、巧问过渡,突破难点。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可提问本课所用到的旧知识作为过渡,以旧引新,以旧促新,促使学生积极参加教学双边活动,突破难点,以达到顺利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目的。
  如我在教《分数的意义》时,提出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分数?有四、五位后进生还不能很好地用语言表达清楚?我就提出是否能举个具体的例子说说。这样采用逐步深化的方法,学生容易理解、掌握,这样教学效果较好。而且,这几位学生的课堂发言的次数明显增加了。事实证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迷惑状况、遇到困难、思维阻塞是正常现象,教师在学生出现这些现象时,不及时地予以帮助,那学生的困难就会越来越大,欠的“债”就会越来越多,形成恶性循环,课堂教学效率只可能是每况愈下。
  四、巧问点拨,触类旁通。具有点拨性的提问,能引导学生纵横联系所学知识,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开拓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了解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当学生的猜测达到火侯时,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证明:先观察一组能被3整除的数,发现个位上的数没有任何规律,也不都是3的倍数,排除了两种猜测;然后动手实验,分别用两根木棒,三根、四根、五根、六根、七根、八根、九根等小棒在数位上摆任意的数,从中发现:凡是用三、六、九根小棒摆出的所有数都能被3整除。而用二、四、五、七、八根小棒摆出的数都不能被3整除。这是为什么?经过同学们进一步分析,发现摆出的小棒个数恰是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而这个数字和只要是3的倍数的,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相反,就不能被3整除。这正好是这类数的特征……。学生们是通过教师的提问,以猜激疑,以疑促试,从试中发现了规律,这样获取知识,当然理解得深,记忆得牢。
  猜测式提问所起的作用,首先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知识,为能正确猜测奠定知识基础。其次是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想象力、多角度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科学发现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第三,培养了直觉思维能力。
  五、巧问堵漏,防患未然。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稍有疏忽大意,将会导致错误。一般说,学生的认识总是从不全面、不深刻或出现谬误经过多少反复和争议逐步发展起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忽视定义、定理的先决条件,常常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对数学问题中隐含条件缺乏深入挖掘或滥用类比等。
  因此,在学生易产生错误处进行提问,教学做到防患未然,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教师在教学“认识平年、闰年”时,设计了这样个问题:“小明今年7岁,他的姐姐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小明的姐姐今年几岁?”问题一提出,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3岁”,有的说“小明7岁了,他姐姐肯定不会是3岁。”就连平时不怎么爱动脑筋的同学也加入了讨论。教师进而提问:“小明的姐姐过了3个生日,应该是3岁。弟弟7岁,姐姐3岁,这可真奇怪!你们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这样的提问能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展开思考,引人入胜,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六、巧问原则,提高效率。为保证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教师的提问还应该坚持一些提问的基本原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都是围绕着某一特定教学目的展开的,教学的中心是“传授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激疑、集疑、释疑的过程,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问时应注重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即实效原则、适时原则、梯度原则、角度原则。
  1.实效原则。课堂提问设计的实效性取决于问题的真实和确切,即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从感知直观人手,但不宜一问一答展示现成知识的结论,以免学生猜测教师的意向作答,掩盖了学生的不知之处,使教师获得不真实的反馈信息同时提问要确切,要针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不能超越学生知识、思维的实际水平,也不能使问题语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否则课堂提问会造成停滞局面,达不到预期目的。
  2.适时原则。课堂提问的适时性应该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抓住时机,其二是提问次数要适度,课堂提问的效果直接与提问时机有关,什么样的设问应在某节课的什么时机提出,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即要因时设问,恰到好處。
  3.梯度原则。现代信息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按一定梯度展开设问,提出的问题要按知识点难易级差从低到高逐层进行,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进行回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武鸣县城厢镇第二小学)
  (责任编校:扬子)
其他文献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体现,将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可以解决当前阶段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部分基础问题。围绕红色文化创意加强高职思政教育实践水平,促使红色文化能在高职思政教育方面发挥良好教育主导优势,是强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水平的有效策略。
粤北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有助于大学生思政工作进一步展开,这对于粤北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也十分有利.先从粤北地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知现状作为切入点,基于大学生对粤北红色文化资源认知现状,从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活动参与情况,基于粤北红色文化旅游景区与促进作用认知等几个方面.接下来分析新时期大学生对粤北红色文化资源认知差距原因,分别是红色文化与学生之间距离感,外部思政环境新变化,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不充分.充分运用粤北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路径,分别是着重弘扬粤北红色文化树立大学生正确文化观;借助多种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决定了其课程开发因地而异,因校而异,因人而异,因此,国家只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一般要求
期刊
中国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需要坚持传统音乐文化原真性的传承原则,加强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同时,可以采用优化生产、销售、流通的商业化过程,再次挖掘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和内涵,提升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效果。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中国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基础上,结合其保护与传承意义,探究保护与传承的方法,以期实现对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保护。
数学新课程的实施,着眼于学生在知、情、意等方面的发展,着眼于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探讨课堂教学中数学问题设计与呈现方式的有效性策略。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设计才算“有效”?笔者认为,除了依据教学目标、数学学科特点,具有必要的形式外,至少应满足以下几个特征:  1.问题设计的生活性  问题设计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正存在,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
期刊
今年我们镇数学中心组申报国家子课题《小学数学“以问导学”四步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立项后,通过培训学习,让我们教师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应把目标问题化、教学过程问题化、课堂总结问题化。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以问导趣,以问设疑,以疑导思。以问导创,全面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我镇的教学质量。做为课题组成员之一,我们全体成员通过抽查分析,找出了我镇教师的教学上存在的种种弊端,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
期刊
远程教学具有教学资源丰富、资源整合便捷、人力成本降低等优点,但对学校、教师、学生等层面都面临巨大的挑战.为实现能力导向型职业教育目标,需要精心组织教学设计.文章基于理实一体化课程特点,以管理会计课程为例,从教学理念、平台、程序、内容、组织和监控六个方面对远程教学的设计加以研究.文章进一步提出远程教学符合职教改革方向,师生适应远程教学需要进一步赋能,以推进教育新生态建设的进程.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导”不是繁琐零散的“问”,而是一种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艺术,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催生高效的语文课堂。而在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的提问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随意提问,没有针对性。2.单向提问,学生只被动回答。3.提问成了考验学生记忆的手段。4.提问脱离实际,超越学生认知水平。5.提问反复,数量过多。  这样的提问在教学活动中不单不能很好地发挥提问的教育价值,
期刊
经常性思想工作,是指针对教育管理对象现实问题和活思想,随时随地进行的教育疏导工作,贯穿于各项工作和日常生活之中,与集中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具有很强的及时性、针对性、灵活性和群众性。做好定向培养士官学员的经常性思想工作,不仅能够帮助学员辨别是非、分清荣辱,解决学员的现实思想问题,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而且能够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调动学员的学习训练积极性,同时也是培养合格士官人才的重要工作。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想象一个对化学没有任何兴趣的学生能把化学搞好。所以教师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学好这门化学学科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个人肤浅的看法:  一、联系实际,诱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布鲁纳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其知道这门学科值得学习。”物质世界因化学而变得色彩斑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