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历史教师只有以情育情、以景生情、以言激情、以行传情,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才能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关键词】情感因素;情感教学;教学理论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把“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将培养学生的情感列入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构建情感教学模式,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利用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完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
1.情感教学模式内涵
情感教学是对教学实践中长期普遍存在的重认知,轻情感的教育教学现状的矫正。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实践,高中历史情感教学是有一定的模式可循的,即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中心,以情感互动为主线,以对教材的理解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核心所形成的稳定系统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其基本程序为:备课掘情,心中有人;激趣导入,温故启新;情境互动,探究理解;激励总结,知识迁移。
2.高中生主要心理特征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学生的情感因素成为当今教育教学领域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高中生的记忆力、思维能力不断增强,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且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显著提高,他们能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事物,有独到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此外,进入青春期的高中生,逐步形成自我意识,但不够稳定。由于对事物识别能力不足,看问题常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就会走入极端,灰心丧气,怯懦自卑,抑郁不振,甚至自暴自弃,情感过于片面化、情绪化和波动化。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不端正、在历史学习上缺乏毅力、怕出错不敢回答问题等。由此可见,个人的情感因素极大地影响了正常的高中历史教学,使得《新课标》目标的实现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加强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促使学生德、智、能、情、趣均衡发展,使认知、情感、意志三者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学理论对高中历史情感教学的实践指导
3.1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教育教学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人本主义教学尤其重视情感陶冶,把情感活动视为提高人认识的基础和动力,认为教学是情感活动的过程。高中历史情感教学模式正是以此为重要基石之一,以情感活动为中心,努力营造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主和谐的自然氛围,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轻松学习、有效学习,积极地自我探求、自我求知、自我发展。
高中学生在心理反应、行为表现、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研究表明,教学过程中情感具有感染力功能、信号功能、动力功能、强化功能及迁移功能,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情感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高中教师应以情感为目标,有效地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资源,巧妙地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功能,艺术地传递信息,让学生形成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和谐的综合发展。法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教育是一种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的教学艺术。”教师要真诚地将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在以情感为核心的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智慧的潜能,启迪学生“我要学”的要求。
3.2建构主义对情感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文字材料、音像资料、网络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感教学即是对该理论的具体应用,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
首先,要摒弃传统历史教学以传授—强化—记忆为过程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充分的时间去从事探究、发现、评估以及修正自身想法等活动,以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
其次,历史教师要尽可能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创设与历史教材内容相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开发潜能。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要求由“教师讲授为中心”向以“问题讨论,情境互动为中心”转变。教师可以从学习中的疑难入手,设置疑境,在学生充分思考后及时展示新知,从而产生对知识的渴求等。
3.3多元智能理论与情感教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博士坚持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由于智力上的客观差异,各人的学习兴趣、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加德纳认为,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为此,加德纳提出了个性化教学设想,也就是说,教师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多元”发展。
高中历史教师的任务就是根据不同的学生智力特点、不同的单元内容,创造一个结构优化的多元化历史学习环境,并以适合学生特点的有效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在愉悦的氛围内获得更多的学习成就感,做到以情优教、以情促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并引导其天赋潜能获得最佳发展。例如:高中历史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视听效果,使用实物、图画、图表、多媒体、体态语言(手势、表情等),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习效率,或针对课文进行背景知识介绍,开阔学生的眼界,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高中历史情感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情感投入,将爱融入教学全过程,做到尊重学生主体,以情激情;改进教学方式,以教育情;开发教学内容,以文寓情;注重形成评价,以评促情;加强自身素养和人格魅力,以德育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情感水平,有效地实现《新课标》的素质教育目标。
现今,高中历史情感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更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充足的机会和条件,在构建历史情感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目标落到实处,并逐渐形成和树立带有个性特色的教学风格,推动教育理论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庆明,《“情感教育”的一个基本思想:以情感为纽带》,1999年第9期
[2]方展画,《“情境教育”模式对建构教育原理的启示》,《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
[3]吴立岗,《教育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4]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收稿日期:2011-07-12
【关键词】情感因素;情感教学;教学理论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把“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将培养学生的情感列入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构建情感教学模式,重视情感因素,充分利用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完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
1.情感教学模式内涵
情感教学是对教学实践中长期普遍存在的重认知,轻情感的教育教学现状的矫正。经过近几年来的探索实践,高中历史情感教学是有一定的模式可循的,即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为中心,以情感互动为主线,以对教材的理解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核心所形成的稳定系统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其基本程序为:备课掘情,心中有人;激趣导入,温故启新;情境互动,探究理解;激励总结,知识迁移。
2.高中生主要心理特征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学生的情感因素成为当今教育教学领域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高中生的记忆力、思维能力不断增强,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且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显著提高,他们能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事物,有独到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此外,进入青春期的高中生,逐步形成自我意识,但不够稳定。由于对事物识别能力不足,看问题常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就会走入极端,灰心丧气,怯懦自卑,抑郁不振,甚至自暴自弃,情感过于片面化、情绪化和波动化。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不端正、在历史学习上缺乏毅力、怕出错不敢回答问题等。由此可见,个人的情感因素极大地影响了正常的高中历史教学,使得《新课标》目标的实现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加强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和认识特征,遵循优良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促使学生德、智、能、情、趣均衡发展,使认知、情感、意志三者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学理论对高中历史情感教学的实践指导
3.1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教育教学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人本主义教学尤其重视情感陶冶,把情感活动视为提高人认识的基础和动力,认为教学是情感活动的过程。高中历史情感教学模式正是以此为重要基石之一,以情感活动为中心,努力营造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主和谐的自然氛围,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轻松学习、有效学习,积极地自我探求、自我求知、自我发展。
高中学生在心理反应、行为表现、知识能力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研究表明,教学过程中情感具有感染力功能、信号功能、动力功能、强化功能及迁移功能,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情感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高中教师应以情感为目标,有效地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资源,巧妙地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功能,艺术地传递信息,让学生形成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和谐的综合发展。法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教育是一种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的教学艺术。”教师要真诚地将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在以情感为核心的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智慧的潜能,启迪学生“我要学”的要求。
3.2建构主义对情感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生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文字材料、音像资料、网络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感教学即是对该理论的具体应用,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
首先,要摒弃传统历史教学以传授—强化—记忆为过程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和充分的时间去从事探究、发现、评估以及修正自身想法等活动,以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
其次,历史教师要尽可能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创设与历史教材内容相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开发潜能。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要求由“教师讲授为中心”向以“问题讨论,情境互动为中心”转变。教师可以从学习中的疑难入手,设置疑境,在学生充分思考后及时展示新知,从而产生对知识的渴求等。
3.3多元智能理论与情感教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博士坚持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由于智力上的客观差异,各人的学习兴趣、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加德纳认为,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为此,加德纳提出了个性化教学设想,也就是说,教师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多元”发展。
高中历史教师的任务就是根据不同的学生智力特点、不同的单元内容,创造一个结构优化的多元化历史学习环境,并以适合学生特点的有效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在愉悦的氛围内获得更多的学习成就感,做到以情优教、以情促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并引导其天赋潜能获得最佳发展。例如:高中历史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视听效果,使用实物、图画、图表、多媒体、体态语言(手势、表情等),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习效率,或针对课文进行背景知识介绍,开阔学生的眼界,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高中历史情感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情感投入,将爱融入教学全过程,做到尊重学生主体,以情激情;改进教学方式,以教育情;开发教学内容,以文寓情;注重形成评价,以评促情;加强自身素养和人格魅力,以德育情,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情感水平,有效地实现《新课标》的素质教育目标。
现今,高中历史情感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更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充足的机会和条件,在构建历史情感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目标落到实处,并逐渐形成和树立带有个性特色的教学风格,推动教育理论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庆明,《“情感教育”的一个基本思想:以情感为纽带》,1999年第9期
[2]方展画,《“情境教育”模式对建构教育原理的启示》,《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
[3]吴立岗,《教育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4]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收稿日期:2011-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