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绝大多数上班一族而言,职场是生活和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长久以来,有一种心照不宣的职场潜规则悄悄地引导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职场如战场,不要和自己的同事交什么朋友,同事之间是永远都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友谊的。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一种被称之为“同事文化”的职场现象正在大肆风行。平时一起工作,一到节假日,大家便其乐融融结伴出游,没有目的,自由随心,每个人之间亲密得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但是凡事都有度,如果把握不好这种亲密关系容易害人害己。
把握好“同事文化”的“度”:
和谐的“同事文化”让我很放松
刘芳,33岁,私企人事经理
每个礼拜我和同事们在一起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我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间。生活在这个小空间里,每个同事都特别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而且大家的话题也无非是你昨天买了什么唇膏,她去了哪一家新的美容院。结婚后的丈夫已经不再陪老婆逛商场了,更别说去做美容、做健身了,我发现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新的消费圈子,上班时间和同事们一起工作,下班或休息日大家相约一起去逛街,去做美容,尽管大家一出去花销会很大,比如一些本来不该买的东西却带回了家,本来不想去的地方却因为大家兴趣高而乐意随行,但我喜欢这种感觉。它是培养我和同事默契的有效渠道,让我们在工作中沟通起来更轻松,得心应手。
分析:时下都市白领大多以同事为主要社交对象:上班时默契配合,其乐融融,下班后逛街、泡吧好不惬意。于是,“同事文化”产生了,且正在成为白领们的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
现代社会,许多职业工作节奏快、压力大、技术含量高、对员工的协作能力要求高,而年轻白领们朝气蓬勃的活力及融洽的合作关系几乎成为顺利完成工作之必需。再抱着老一代人“互相提防”的心态去工作,不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补充新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将难胜其任。而且,由于工作压力大,同事之间利用业余时间共同消遣一番,不仅能增进友谊更能减压,这也是目前都市白领们普遍需要的感情调节剂。
但处理“同事文化”也得有理有节,一本杂志上曾说:“不要试图与同事建立友谊,你与同事之间只能产生默契。”
这句话不无道理。对流行的“同事文化”,既要热情参与,又要冷静对待。同事之间毕竟是因工作而结成的关系,同一屋檐下难免有利益冲突。同时,如果与同事交往过密,难免口无遮拦,若被有心的同事所利用,不但友谊无法继续,甚至连饭碗也要难保了。
亲和但要保持距离
小王,30岁,文案策划
小王刚参加工作没多久,见了本部门的同事就跟见了亲人似的。可不是吗?大家每天一块上班,说着笑着就把活干了;中午一起到食堂吃饭,其乐融融就像一家人;晚上一干人等时而泡吧,时而保龄,时而蹦的。小王感叹,谁说工作以后不容易交到朋友!既然是朋友,自然无话不谈,尤其是发牢骚的时候。变态的大老板、偏心的二老板;马屁的他、无知的她。然而,没多久,小王的宏论陆续、辗转从各个渠道有了反馈,当事人们看来都及时地听取了她的意见,有的对她怒目而视,有的偷偷给她准备了小鞋,有的干脆以牙还牙。小王惊诧、愤怒,最后伤心,却发现伤心都找不到理由,再亲密的同事也不是朋友,谈不上背叛;同事是你的,也是大家的,有什么错?!
小王终于成长,暗下决心痛改前非。在单位撑了一阵后,终于落荒而逃。新的工作环境中,小王时时提醒自己正确对待同事文化的态度应该是:保持距离、拒绝亲密!
分析:案例中小王的失败,让她认清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那就是相互合作与互相辅导,依此来建立融洽的同事关系,当心职场八卦也会致病。
如果平日里能和有缺点的同事直接沟通,而不是在背后对同事品头论足,甚至恶意攻击的话,小王不至于被同事排挤。同事之间要有集体意识,以大局为重。
对待分歧,要求同存异。同事之间由于经历、立场等差异,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一不小心就会伤和气。客观上,人接受新观点需要一个过程,主观上往往还伴有“好面子”的心理,而过分争论,就容易激化矛盾;但也不要一味“以和为贵”,争取求大同存小异。也可说“我虽然不能接受你们的观点,但是我保留我的意见”。
不要当“利”不让,对待升迁、功利,要保持平常心,不要嫉妒,在背后互相谗言,或嫉妒心发作,说风凉话。这样既不光明正大,又对己对人都不利。
同时要保持适当距离:在一个单位,如果几个人交往过密,易形成表面上的小圈子,让别的同事产生猜疑心理,故在与上司、同事交往时,要保持适当距离,避免形成小圈子。
专家观点:
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利弊双方共同存在,而作为职场中人的聪明女性还是工作第一友谊第二好。原因有三:
其一,同事毕竟是共同做事,同一屋檐下,低头不见抬头见,难免有利益冲突,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无论何时何地都可能发生。
其二,基于这一点,如果与同事交往过密,难免口无遮拦,若被有心的同事利用去,不但友谊别谈,自己的饭碗也要掂量掂量了。
其三,同事之间毕竟是因工作而结成的关系,如果忘记了这一点,只谈友谊,就大错特错了。因此,一定要把握好“度”的关系,要让友谊在工作中慢慢成长。[email protected]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一种被称之为“同事文化”的职场现象正在大肆风行。平时一起工作,一到节假日,大家便其乐融融结伴出游,没有目的,自由随心,每个人之间亲密得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但是凡事都有度,如果把握不好这种亲密关系容易害人害己。
把握好“同事文化”的“度”:
和谐的“同事文化”让我很放松
刘芳,33岁,私企人事经理
每个礼拜我和同事们在一起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我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间。生活在这个小空间里,每个同事都特别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而且大家的话题也无非是你昨天买了什么唇膏,她去了哪一家新的美容院。结婚后的丈夫已经不再陪老婆逛商场了,更别说去做美容、做健身了,我发现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新的消费圈子,上班时间和同事们一起工作,下班或休息日大家相约一起去逛街,去做美容,尽管大家一出去花销会很大,比如一些本来不该买的东西却带回了家,本来不想去的地方却因为大家兴趣高而乐意随行,但我喜欢这种感觉。它是培养我和同事默契的有效渠道,让我们在工作中沟通起来更轻松,得心应手。
分析:时下都市白领大多以同事为主要社交对象:上班时默契配合,其乐融融,下班后逛街、泡吧好不惬意。于是,“同事文化”产生了,且正在成为白领们的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
现代社会,许多职业工作节奏快、压力大、技术含量高、对员工的协作能力要求高,而年轻白领们朝气蓬勃的活力及融洽的合作关系几乎成为顺利完成工作之必需。再抱着老一代人“互相提防”的心态去工作,不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补充新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将难胜其任。而且,由于工作压力大,同事之间利用业余时间共同消遣一番,不仅能增进友谊更能减压,这也是目前都市白领们普遍需要的感情调节剂。
但处理“同事文化”也得有理有节,一本杂志上曾说:“不要试图与同事建立友谊,你与同事之间只能产生默契。”
这句话不无道理。对流行的“同事文化”,既要热情参与,又要冷静对待。同事之间毕竟是因工作而结成的关系,同一屋檐下难免有利益冲突。同时,如果与同事交往过密,难免口无遮拦,若被有心的同事所利用,不但友谊无法继续,甚至连饭碗也要难保了。
亲和但要保持距离
小王,30岁,文案策划
小王刚参加工作没多久,见了本部门的同事就跟见了亲人似的。可不是吗?大家每天一块上班,说着笑着就把活干了;中午一起到食堂吃饭,其乐融融就像一家人;晚上一干人等时而泡吧,时而保龄,时而蹦的。小王感叹,谁说工作以后不容易交到朋友!既然是朋友,自然无话不谈,尤其是发牢骚的时候。变态的大老板、偏心的二老板;马屁的他、无知的她。然而,没多久,小王的宏论陆续、辗转从各个渠道有了反馈,当事人们看来都及时地听取了她的意见,有的对她怒目而视,有的偷偷给她准备了小鞋,有的干脆以牙还牙。小王惊诧、愤怒,最后伤心,却发现伤心都找不到理由,再亲密的同事也不是朋友,谈不上背叛;同事是你的,也是大家的,有什么错?!
小王终于成长,暗下决心痛改前非。在单位撑了一阵后,终于落荒而逃。新的工作环境中,小王时时提醒自己正确对待同事文化的态度应该是:保持距离、拒绝亲密!
分析:案例中小王的失败,让她认清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那就是相互合作与互相辅导,依此来建立融洽的同事关系,当心职场八卦也会致病。
如果平日里能和有缺点的同事直接沟通,而不是在背后对同事品头论足,甚至恶意攻击的话,小王不至于被同事排挤。同事之间要有集体意识,以大局为重。
对待分歧,要求同存异。同事之间由于经历、立场等差异,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一不小心就会伤和气。客观上,人接受新观点需要一个过程,主观上往往还伴有“好面子”的心理,而过分争论,就容易激化矛盾;但也不要一味“以和为贵”,争取求大同存小异。也可说“我虽然不能接受你们的观点,但是我保留我的意见”。
不要当“利”不让,对待升迁、功利,要保持平常心,不要嫉妒,在背后互相谗言,或嫉妒心发作,说风凉话。这样既不光明正大,又对己对人都不利。
同时要保持适当距离:在一个单位,如果几个人交往过密,易形成表面上的小圈子,让别的同事产生猜疑心理,故在与上司、同事交往时,要保持适当距离,避免形成小圈子。
专家观点:
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利弊双方共同存在,而作为职场中人的聪明女性还是工作第一友谊第二好。原因有三:
其一,同事毕竟是共同做事,同一屋檐下,低头不见抬头见,难免有利益冲突,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无论何时何地都可能发生。
其二,基于这一点,如果与同事交往过密,难免口无遮拦,若被有心的同事利用去,不但友谊别谈,自己的饭碗也要掂量掂量了。
其三,同事之间毕竟是因工作而结成的关系,如果忘记了这一点,只谈友谊,就大错特错了。因此,一定要把握好“度”的关系,要让友谊在工作中慢慢成长。[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