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品德课堂尤其注重以活动为载体达成教学目标,但大多为“动”而“动”。简言之,现在的品德课堂就是:“理论不在,盲目进行,快乐有余,体验不足,学习浮躁,思维肤浅。”所以,我们应探讨如何在动静之间架构成熟有效的品德课堂。
动静交替指的是“内外兼动”的教学 “动”态,即通过品德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内心保持一种对学习内容的震撼,对课文包含的思想产生强烈情感共鸣,并在此基础上又能通过表演、文字、语言、图画等途径以个性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动静交替还指教师组织教学时,穿插安排不同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有静有动。动静交替教学中的“动”不是放任自流的,它需要教师把握好教学方向,调控好课堂教学秩序与节奏。
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有效的“动静交替”品德课堂教学策略:
策略一: “动”力十足,“活动”为“目标”服务。
目前,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课程活动性特点,一节课中安排了大量的活动,一个接一个的活动,可谓异彩纷呈、高潮迭起。“乱花渐欲迷人眼”,热闹的背后是对活动的目的性、有效性等问题都缺乏深度的思考和研究。有不少活动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并无多大的意义,活动表面化、形式化。活动作为教学中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必须要有明确目标,为目标服务。教学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思辨性质的认识活动;另一类是学生全身心参与的体验活动。如:《做学习的有心人》是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学习者正处在学习习惯养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怎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学习专心的重要性呢?笔者做了这样的体验性活动教学安排:
师:同学们,对自己的口算水平有信心吗?看看你一分钟能做多少道题?
(学生开始计算,老师在学生完成后进行统计。)
师:再给你们一分钟时间,这次看你们能做多少道题?
(学生开始做计算题,老师在大屏幕上播放有趣的动画片。)
师:请各位同学同桌互换,统计一下,看看刚才一分钟做的口算题多,还是现在的一分钟内做的口算题多?(生统计)
师:和第一次做口算题相比速度快了的同学请举手?
(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
师:速度慢了的同学请举手?为什么做题的速度慢了呢?
生:我忍不住看了动画片。
生:动画片的声音让我的心怦怦直跳。
生:我一会儿看动画片,一会儿做口算。
师:刚才第二次做口算的时候,有的同学专心致志;而有的同学却因为动画片而分心了,口算速度明显慢了很多。从这个活动中,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一心不能二用
生:做一件事要专心,不能被别的事情干扰……
师: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干扰,你预想一下以后可能遇到什么样的干扰,你打算如何克服?
生:远离干扰
生:管好自己的心
师: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刺激和诱惑,当这些成为你学习或者做事的干扰时,请你尽量排除掉,这样才能专心的做事。
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活动,但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体会。紧接着笔者又趁热打铁,安排了思辨性的认识活动:
师:如果现在咱们再来试试,你1分钟能做几道口算题?(大屏幕上播放精彩的动画片)学生埋着头认真的计算着,仿佛两只小耳朵悄悄的关上了。)
师:此时此刻你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兴奋的表达着:有的说我发现只要我专心一致是能排除干扰的;有的说:我比上一次多做了5题,专心的力量真大……)
实践出真知,活动出效果。虽然两个教学片段中的活动内容是相同的,但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不同的。第一次的活动是为了下面一次的活动做铺垫:初步感受干扰中的学习情况;第二次活动是第一次活动的提升,是让学生们去演练,去证实,专心做事能把事做得更好。
策略二: “静”入角色,“体验”让“活动”深刻
为什么有的品德课的活动,学生参与度高,感受却流于表层呢?因为教师过多关注的是活动的外显形式,导致学生忙于完成老师布置的活动任务,没有时间思考、揣摩活动的价值。学生表面上看是活动的主体,实际上是被活动牵着鼻子走。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也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用”。如笔者设计的一次“我们也来当一回妈妈”的体验活动:
师:你们见过准妈妈吗?从怀孕到出生要多长时间?
生: “3个月!”“一年!”“两个星期!”
师:好,我们先来当一当妈妈。
体验一:穿袜子,系鞋带
(活动准备:袜子 没有绑鞋带的鞋子 装有约10斤重沙子的袋子若干 绑的绳子若干)
师:怀孕的妈妈穿袜子系鞋带容易吗?咱们来体验一下。
师:各位同学,在正常情况下,你们穿袜子系鞋带要多少时间呢?我们先来测试一下,预备开始。
(学生快速地穿好袜子系上了鞋带,用时1分20秒。)
师:那么怀孕的妈妈穿袜子系鞋带,效率如何呢?先别急,我们先带上怀孕妈妈的装备。
(学生兴趣盎然地在肚子上绑上了约10斤重沙子的袋子,等待体验的开始。)
师:体验开始!
(学生纷纷开始尝试:有侧着身子想够到脚的;有坐在地上想穿上袜子的;有想拼命弯下腰的……没过多久学生们就叫苦不迭,“太累了!我快不行了!当妈妈怎么这么辛苦。”;“根本摸不到脚”;“弯不下腰去,不方便”;“系不上鞋带”……
5分钟过去了,还是有不少“妈妈”还在和袜子鞋带奋斗着。老师宣布体验结束,并进行了随机的采访:“在这之前,我对怀孕没有一点概念,但是当我挺着‘肚子’系不上鞋带的时候,我才知道妈妈当年的辛苦。” “原来怀孕这么辛苦,要我肯定坚持不了!” ……) 体验二:上下楼梯
师:现在开始第二个体验:上下楼梯,请各位准妈妈们,走出教室,从二楼走到四楼,再回到教室。
(回到教室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向老师诉说了“怀孕的感觉”:“上楼梯很累,下楼梯又看不到路”;“才走两三步就觉得很辛苦了”……
这时老师才告诉学生们,在他们出生前要在妈妈的肚子里住上大约十个月,全班同学顿时哗然!老师接着说:“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妈妈有多辛苦了吧!”)
在体验的过程中,没有教师提示语的束缚,更没有教育者的指挥,只有真切的体验。学生真正的“静静”地进入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摸索、思考,感受,入情入境地体验。这样感受是真实的、深刻的。最后再进行分析思考,内化为自身的品质。
策略三:“动静”交替, “调控”让“活动”深化
活动需要学生的热情参与,更需要教师的统筹安排,随时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适时调控,并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一个精彩的活动设计,必定使学生浮想联翩、意犹未尽,收获颇丰。要及时让学生将自己的体验和收获进行交流、梳理、反思,那么,原本那些感性的、表面的、个体的、零星的体验,便会走向理性,走向深刻走向系统。这样,活动所想要带给学生的意义和价值就能很好地为学生所内化,从而大大提升了活动的教育效果。因此,每次活动后,让学生来个现场采访,或静静地写写问题反思,或开个经验交流会,将活动的收获扩大到最大化,为整个活动设计锦上添花!那么课堂上既有了“动”态的亲身体验,又有了“静”态的理性分析,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
《做学习的有心人》这一课中,学生学习生活要有恒心的体验:恒心训练营
1、扎马步:60秒。(要求姿势准确到位)
学生跃跃欲试,觉得十分简单,满脸笑容的投入其中。当30秒钟过去,有的孩子已经开始涨红了脸,需要咬牙坚持了;有些小聪明的孩子,腿打直了些……当屏幕显示只有10秒的时候,孩子们自发的开始齐声倒数计时10、9、8、7、……0!耶~欢呼声不绝于耳!
2、谈体会;当你很累很酸的时候,你当时心里在想什么?
一开始孩子们都说:我希望时间快点到,我要坚持下去。孩子们都很可爱,都想表现自己好的那一面,没有孩子说不想坚持下去了。老师转而采访自己,谈自己的体会:“我在扎马步的时候,好几次想要放弃了,很想不干了呢?你们比我棒多了。”有个直爽的孩子马上也站起来:“老师,其实我也有这样想过,只是我不好意思说出来。”“老师,是的,我也是,这么累,我就偷偷地站起来了一些,没有蹲得很标准。”……
3、经验交流: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很累、真不想坚持下去的时候?你坚持了吗?为什么要坚持?
有了前面敢于坦诚说出真心话做铺垫,联系生活谈生活学习中的坚持,孩子们大方直爽多了:每周一次的书法课,每天一页的毛笔字,每周必学的舞蹈课……都常让我觉得心烦,不想坚持,不过在老师的鼓励,妈妈“镇压”之下,我坚持了下来,现在我很高兴的发现同学们都羡慕我字写得漂亮,舞蹈跳得好。坚持就是胜利,就能获得成功!
当然也有放弃坚持的同学存在,老师也进行了采访,但是老师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采访坚持的同学身上,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们会遇到相同的困难与困惑,让孩子们了解:哦,原来大家都是一样的,但是有没有恒心,能不能坚持下去,所取得的成绩,所达到的效果就完全不同。
4、再体验扎马步:75秒
孩子们脸上显示出更加坚毅的神情……
5、谈感受:难度加大了,你坚持下来了,你的心情如何?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坚持的快乐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老师采用了小组交流的形式,让孩子们畅所欲言,互相分享。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品德课上的动静交替。
“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有这样一句醒目的话,提醒了我们。老师们苦苦追求的就是“活动”,但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一堂好的品德课就该是一首美妙的乐曲,既要有酣畅淋漓动感十足的节奏,也要有恬静安详润物无声的旋律。
(浙江省永康市高镇小学 321300)
动静交替指的是“内外兼动”的教学 “动”态,即通过品德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内心保持一种对学习内容的震撼,对课文包含的思想产生强烈情感共鸣,并在此基础上又能通过表演、文字、语言、图画等途径以个性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动静交替还指教师组织教学时,穿插安排不同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有静有动。动静交替教学中的“动”不是放任自流的,它需要教师把握好教学方向,调控好课堂教学秩序与节奏。
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些有效的“动静交替”品德课堂教学策略:
策略一: “动”力十足,“活动”为“目标”服务。
目前,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课程活动性特点,一节课中安排了大量的活动,一个接一个的活动,可谓异彩纷呈、高潮迭起。“乱花渐欲迷人眼”,热闹的背后是对活动的目的性、有效性等问题都缺乏深度的思考和研究。有不少活动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并无多大的意义,活动表面化、形式化。活动作为教学中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必须要有明确目标,为目标服务。教学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思辨性质的认识活动;另一类是学生全身心参与的体验活动。如:《做学习的有心人》是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学习者正处在学习习惯养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怎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学习专心的重要性呢?笔者做了这样的体验性活动教学安排:
师:同学们,对自己的口算水平有信心吗?看看你一分钟能做多少道题?
(学生开始计算,老师在学生完成后进行统计。)
师:再给你们一分钟时间,这次看你们能做多少道题?
(学生开始做计算题,老师在大屏幕上播放有趣的动画片。)
师:请各位同学同桌互换,统计一下,看看刚才一分钟做的口算题多,还是现在的一分钟内做的口算题多?(生统计)
师:和第一次做口算题相比速度快了的同学请举手?
(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
师:速度慢了的同学请举手?为什么做题的速度慢了呢?
生:我忍不住看了动画片。
生:动画片的声音让我的心怦怦直跳。
生:我一会儿看动画片,一会儿做口算。
师:刚才第二次做口算的时候,有的同学专心致志;而有的同学却因为动画片而分心了,口算速度明显慢了很多。从这个活动中,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一心不能二用
生:做一件事要专心,不能被别的事情干扰……
师: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干扰,你预想一下以后可能遇到什么样的干扰,你打算如何克服?
生:远离干扰
生:管好自己的心
师: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刺激和诱惑,当这些成为你学习或者做事的干扰时,请你尽量排除掉,这样才能专心的做事。
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活动,但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体会。紧接着笔者又趁热打铁,安排了思辨性的认识活动:
师:如果现在咱们再来试试,你1分钟能做几道口算题?(大屏幕上播放精彩的动画片)学生埋着头认真的计算着,仿佛两只小耳朵悄悄的关上了。)
师:此时此刻你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兴奋的表达着:有的说我发现只要我专心一致是能排除干扰的;有的说:我比上一次多做了5题,专心的力量真大……)
实践出真知,活动出效果。虽然两个教学片段中的活动内容是相同的,但我们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不同的。第一次的活动是为了下面一次的活动做铺垫:初步感受干扰中的学习情况;第二次活动是第一次活动的提升,是让学生们去演练,去证实,专心做事能把事做得更好。
策略二: “静”入角色,“体验”让“活动”深刻
为什么有的品德课的活动,学生参与度高,感受却流于表层呢?因为教师过多关注的是活动的外显形式,导致学生忙于完成老师布置的活动任务,没有时间思考、揣摩活动的价值。学生表面上看是活动的主体,实际上是被活动牵着鼻子走。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也要让学生在活动中“用”。如笔者设计的一次“我们也来当一回妈妈”的体验活动:
师:你们见过准妈妈吗?从怀孕到出生要多长时间?
生: “3个月!”“一年!”“两个星期!”
师:好,我们先来当一当妈妈。
体验一:穿袜子,系鞋带
(活动准备:袜子 没有绑鞋带的鞋子 装有约10斤重沙子的袋子若干 绑的绳子若干)
师:怀孕的妈妈穿袜子系鞋带容易吗?咱们来体验一下。
师:各位同学,在正常情况下,你们穿袜子系鞋带要多少时间呢?我们先来测试一下,预备开始。
(学生快速地穿好袜子系上了鞋带,用时1分20秒。)
师:那么怀孕的妈妈穿袜子系鞋带,效率如何呢?先别急,我们先带上怀孕妈妈的装备。
(学生兴趣盎然地在肚子上绑上了约10斤重沙子的袋子,等待体验的开始。)
师:体验开始!
(学生纷纷开始尝试:有侧着身子想够到脚的;有坐在地上想穿上袜子的;有想拼命弯下腰的……没过多久学生们就叫苦不迭,“太累了!我快不行了!当妈妈怎么这么辛苦。”;“根本摸不到脚”;“弯不下腰去,不方便”;“系不上鞋带”……
5分钟过去了,还是有不少“妈妈”还在和袜子鞋带奋斗着。老师宣布体验结束,并进行了随机的采访:“在这之前,我对怀孕没有一点概念,但是当我挺着‘肚子’系不上鞋带的时候,我才知道妈妈当年的辛苦。” “原来怀孕这么辛苦,要我肯定坚持不了!” ……) 体验二:上下楼梯
师:现在开始第二个体验:上下楼梯,请各位准妈妈们,走出教室,从二楼走到四楼,再回到教室。
(回到教室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向老师诉说了“怀孕的感觉”:“上楼梯很累,下楼梯又看不到路”;“才走两三步就觉得很辛苦了”……
这时老师才告诉学生们,在他们出生前要在妈妈的肚子里住上大约十个月,全班同学顿时哗然!老师接着说:“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妈妈有多辛苦了吧!”)
在体验的过程中,没有教师提示语的束缚,更没有教育者的指挥,只有真切的体验。学生真正的“静静”地进入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摸索、思考,感受,入情入境地体验。这样感受是真实的、深刻的。最后再进行分析思考,内化为自身的品质。
策略三:“动静”交替, “调控”让“活动”深化
活动需要学生的热情参与,更需要教师的统筹安排,随时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适时调控,并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一个精彩的活动设计,必定使学生浮想联翩、意犹未尽,收获颇丰。要及时让学生将自己的体验和收获进行交流、梳理、反思,那么,原本那些感性的、表面的、个体的、零星的体验,便会走向理性,走向深刻走向系统。这样,活动所想要带给学生的意义和价值就能很好地为学生所内化,从而大大提升了活动的教育效果。因此,每次活动后,让学生来个现场采访,或静静地写写问题反思,或开个经验交流会,将活动的收获扩大到最大化,为整个活动设计锦上添花!那么课堂上既有了“动”态的亲身体验,又有了“静”态的理性分析,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
《做学习的有心人》这一课中,学生学习生活要有恒心的体验:恒心训练营
1、扎马步:60秒。(要求姿势准确到位)
学生跃跃欲试,觉得十分简单,满脸笑容的投入其中。当30秒钟过去,有的孩子已经开始涨红了脸,需要咬牙坚持了;有些小聪明的孩子,腿打直了些……当屏幕显示只有10秒的时候,孩子们自发的开始齐声倒数计时10、9、8、7、……0!耶~欢呼声不绝于耳!
2、谈体会;当你很累很酸的时候,你当时心里在想什么?
一开始孩子们都说:我希望时间快点到,我要坚持下去。孩子们都很可爱,都想表现自己好的那一面,没有孩子说不想坚持下去了。老师转而采访自己,谈自己的体会:“我在扎马步的时候,好几次想要放弃了,很想不干了呢?你们比我棒多了。”有个直爽的孩子马上也站起来:“老师,其实我也有这样想过,只是我不好意思说出来。”“老师,是的,我也是,这么累,我就偷偷地站起来了一些,没有蹲得很标准。”……
3、经验交流: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很累、真不想坚持下去的时候?你坚持了吗?为什么要坚持?
有了前面敢于坦诚说出真心话做铺垫,联系生活谈生活学习中的坚持,孩子们大方直爽多了:每周一次的书法课,每天一页的毛笔字,每周必学的舞蹈课……都常让我觉得心烦,不想坚持,不过在老师的鼓励,妈妈“镇压”之下,我坚持了下来,现在我很高兴的发现同学们都羡慕我字写得漂亮,舞蹈跳得好。坚持就是胜利,就能获得成功!
当然也有放弃坚持的同学存在,老师也进行了采访,但是老师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采访坚持的同学身上,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们会遇到相同的困难与困惑,让孩子们了解:哦,原来大家都是一样的,但是有没有恒心,能不能坚持下去,所取得的成绩,所达到的效果就完全不同。
4、再体验扎马步:75秒
孩子们脸上显示出更加坚毅的神情……
5、谈感受:难度加大了,你坚持下来了,你的心情如何?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坚持的快乐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老师采用了小组交流的形式,让孩子们畅所欲言,互相分享。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品德课上的动静交替。
“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有这样一句醒目的话,提醒了我们。老师们苦苦追求的就是“活动”,但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一堂好的品德课就该是一首美妙的乐曲,既要有酣畅淋漓动感十足的节奏,也要有恬静安详润物无声的旋律。
(浙江省永康市高镇小学 3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