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在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ever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对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10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的方法进行治疗,并观察患者的病情的治疗情况。结果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治疗显效64例,治疗有效38例,治疗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为99%,治疗效果较为显著。结论对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的治疗,有显著的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梗阻性黄疸患者;超声引导;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79-02
  梗阻性黄疸指的是对患者的肝功能造成损害而且患者还会出现皮肤的黏膜发黄。治疗方法就是对患者的胆汁进行引流,能够减轻患者的症状,但如果不能及时的将胆汁引流出来,会使患者的肝功能出现衰竭的现象,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是一种治疗该疾病较为有效的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10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治疗研究,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10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研究,有57例患者为男性,有46例患者为女性,年龄最小的为46岁,年龄最大的有82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3岁,所有患者均出现了皮肤发患者的现象,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较小(P﹥0.05),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要求患者选择左侧的卧位或者仰卧的位置,对患者进行超声探查,对胆道梗阻的位置进行观察,同时判断胆道梗阻出现的原因,认真观察胆管的扩张程度,还有左右两侧的胆管是否处于相通的状态,对胆管进行相应的对比,挑选其中管径较粗而且走径较直的胆管,将其当作穿刺靶。在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检查工作之后,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消毒,然后进行麻醉,采用是利多卡因这种药物,待患者的麻醉起效后,使用超声引导的技术,对患者的胆管中置入适当的引流管,与体外的引流管进行良好的连接,待引流管能够进行通畅的引流后,将其进行严格的固定。护理人员每天都对患者进行引流量的记录,在患者手术结束后的第三天、第五天和第十天进行肝功的检查。
  1.3治疗标准治疗显效:在治疗后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正常,黄疸指标明显的下降,胆管的扩张程度也得到了一定的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治疗有效:患者的肝功能趋于正常,黄疸的指标有所下降,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治疗无效:患者的肝功能和临床症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
  1.4统计学分析对于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若P﹥0.05,则无统计学意义。2结果
  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一共有103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治疗显效64例,治疗有效38例,治疗无效1例,治疗有效率为99%,治疗效果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
  梗阻性黄疸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它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对胆管进行过度的压迫,使胆管的内径较为狭窄,从而使得胆汁不能正常的排除来,胆汁长时间的聚集在胆管中,增加内部的压力,使得胆管的梗塞端出现扩张的现象,血清中出现了大量的胆红素,造成患者的皮肤出现发黄的现象[1]。梗阻性黄疸有良性和恶性两种情况,对于恶性的梗阻性黄疸较为难治,因此对这种疾病要尽可能的早发现、早治疗。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就是将体内的胆汁引流到体外,使梗阻的情况得到一定的缓解、胆道的感染情况得到一定的减轻,使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能够将胆汁较好的引流出来,但是操作过于复杂而且医疗风险高,但在超声引导的情况下,明显的降低了手术的难度,提高了患者手术的成功率。由于超声的图像像素较高,能够使图像清晰的显现出来,所以在穿刺的时候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较为准确的位置[2]。而且在穿刺针的操作过程中能够避免对患者大血管的损伤。在进行手术的时候首先对患者右侧的胆管实施手术,能有效的防止对门静脉造成误伤,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手术的难度,如果行针失败可以对左侧的胆管进行操作[3]。
  这种手术方法的优势除了降低手术的难度,还可以大大降低患者在手术之后的并发症,在过去的治疗方法中,在手术后患者会出现较大程度的疼痛,腹膜炎等一些严重,但该种手术方法,患者在手术后24小时内可能会出现轻微的局部疼痛,但经过相应的处理后,能够有效的消除,而且该种方法因为是微创性手术,所以只要在护理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无菌护理,能够有效的避免患者出现炎症的情况。但在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的关注患者每天胆汁的引流量,若患者出现引流量大量减少的情况,则引流管可能出现了堵塞的现象,护理人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引流管进行处理,注意操作过程中保证无菌[4]。在日常的护理过程中要检查引流管的固定情况是否牢靠,告知患者不要随意晃动引流管,避免出现引流管受阻和引流液外溢的情况。在本文的实验中治疗显效64例,治疗有效38例,治疗有效率为99%,充分说明了该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显著。
  对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的治疗方法,不仅手术的难度降低,安全性较高,而且手术的成功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患者所承受的病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轻,使患者得到了显著的疗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该种治疗方法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参考文献
  [1]刘明瑜,孙心平,陈济人,等.B型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的应用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2,13(03):45-46.
  [2]石力,田伏洲,蔡忠红,等.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214例经验总结[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2,14(11):145-146.
  [3]夏洪波,李传林.彩超引导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2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8(13):112-113.
  [4]高上達,何以敉,余丽,等.普通超声探头引导经皮经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的临床意义及方法探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0,10(3):71-72.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类风湿关节炎和非类风湿关节炎各100例,检测其血清中抗-CCP水平及类风湿因子(RF),进行对比、比较、分析。结果抗-CCP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特异性比RF高。结论抗-CCP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因子/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文章编号:1004-7484(2
应试教育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多是采取以自身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是知识的被动者、接受者,几乎没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腦血管病在医学临床实践中的危险因素。方法以120例2型糖尿病病患分为两组进行分别施治,一组为2型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变组(简称:合并组),一组为2型糖尿病及无大血管病变组(简称:对照组),合并组与对照组分别为67例与53例病患。对上述两组病患的情部进行记录,并根据记录数据使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因素分析。结果合并组的病患中甜食、荤食、吸烟、低血糖发作史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2
【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治疗心源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就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浅显的研究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心源性脑梗塞患者108例,随机将其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n=54)和对照组(n=54)。给予患者均行常规药物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治疗组患者加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
【摘要】目的对多发脑动脉瘤危险因素进行系统评价,探讨其对多发脑动脉瘤预防等的临床研究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34例多发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选择同期收治的135例单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两种方法分别对多个变量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单因素进行分析,女性占比、高血压发生情况、吸烟、绝经、家
【摘要】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88例,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微波治疗,观察组给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