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它是一种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一种样式。通过阅读鉴赏诗歌,可以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所以诗歌教学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而也理所当然成为当前语文教改和课改的重点之一。
一、诗歌的特点
1 抒情性
西汉《毛诗序》中指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说明了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抒情性。写诗不管是用来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可以说都是为了抒发作者丰富而强烈的情感。抒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
2 凝练性
诗贵精炼。古今中外的诗人几乎都甘愿在语言的锤炼上下苦功夫: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方干“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刘秉忠“青云高兴入冥搜,一字非工未肯休”……这些文学家都极其注重炼字炼句,求得语言凝练,以精炼的笔墨展现最丰富的内容。
3 形象性
诗歌虽然也重理趣之妙,但是一般不以严密判断或推理服人,而是注重以形象感人。写愁绪多多到“白发三千丈”、“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雪花大,大至“燕山雪花大如席”:写乐声。乃“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言悲伤,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和突出事物特点,使读者获得鲜明的艺术感受。
4 音韵性
诗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的诗大都可以入乐歌唱。不入乐的诗其语言也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具有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古典诗歌讲究格律。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严格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定,追求诗歌声调变化和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一般来说,五言诗三个音步,七言诗四个音步,构成行与行之间的节奏的匀称,同时读的过程中。停顿长短错落。轻重强弱配合,产生奇妙的音乐美感。现代新诗在格律上不像古典诗歌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但却强调诗歌的节奏韵律,强调具有音乐一样的旋律美。
二、诗歌教学策略
诗歌以其自身的抒情性、语言凝练性、形象性和音韵性有别于其他文体。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须根据诗歌的个性与特质,循其规律,鉴赏和解读诗歌。
1 知人论世是诗歌教学的前提
诗歌是诗人情感宣泄的载体,只有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追随诗人的思想轨迹,领悟作者想要倾吐的心声,从而产生审美共鸣。《孟子·万章下》曾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个性和创作风格等。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就可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以及作家创作该作品时的社会状况。如此,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容易把握了。
2 品味语言是诗歌教学的核心
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因此,诗歌教学必须从语言入手,只有从品味语言开始,我们才能切实感受到诗人的艺术匠心所在。
(1)“诗眼”、“警策”
“诗眼”即贯连全篇的字句,诗眼的安设如同“神光所聚”,往往一字点缀而使全诗灵化。“警策”也称之为“秀句”,它是诗人思想感情高度浓缩的结晶,能充分显示作品的灵性。
(2)用典
典故以精炼的文字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所以古诗词为达到言约意丰,常使用典故以借古讽今、深化意境或寄托感情。
(3)词性活用
诗人常常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变化词语的词性,从而使语言更具活力。在中小学语文课本的诗词中不乏此类词语活用。如“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名词用作动词,意为“视万户侯如同粪土”,表现了诗人对万户侯的蔑视之情。
(4)句法变换
诗歌句法变换主要有诗句成分省略和句式倒装等。成分省略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依据上句可以发现下旬省略了谓语动词“吹拉弹奏”。句式倒装如杜甫《秋兴》之八中的诗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诗人有意颠倒主谓,通过稻米的富足和桐叶的茂盛来反映开元、天宝之世的承平气象。
3 解析意象、揣摩意境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意境与意象一样,也是客观物象和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融合,但意象是组成整体情景的个体,意境则是由若干个意象共同组成的整体情境和氛围。因此要揣摩诗歌的意境须从解析诗歌的意象着手。对诗歌意象的解析要注意分析意象本身的特点,挖掘意象背后的内蕴,要注意把握多个意象之间的联系,体会诗人从中表达的感情。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擞师应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捕捉意象,再从整体上感知解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4 吟咏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途径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新课标对诗歌教学任务的要求,而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吟咏诵读是必然的教学途径。
吟咏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诗歌教学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把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从而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只有通过吟咏诵读,才能切身体会到诗歌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量。学生才能感受到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李贺的诡异浓丽、李商隐的残冷清婉。
三、结语
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中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歌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
总之,诗歌教学要让学生通过知人论世,在吟咏诵读中品味语言、解析意象和揣摩意境。从而获得深刻感悟和审美乐趣,在学习中陶冶情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一、诗歌的特点
1 抒情性
西汉《毛诗序》中指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说明了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抒情性。写诗不管是用来绘景、咏物,还是写人、叙事。可以说都是为了抒发作者丰富而强烈的情感。抒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
2 凝练性
诗贵精炼。古今中外的诗人几乎都甘愿在语言的锤炼上下苦功夫: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方干“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刘秉忠“青云高兴入冥搜,一字非工未肯休”……这些文学家都极其注重炼字炼句,求得语言凝练,以精炼的笔墨展现最丰富的内容。
3 形象性
诗歌虽然也重理趣之妙,但是一般不以严密判断或推理服人,而是注重以形象感人。写愁绪多多到“白发三千丈”、“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雪花大,大至“燕山雪花大如席”:写乐声。乃“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言悲伤,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和突出事物特点,使读者获得鲜明的艺术感受。
4 音韵性
诗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的诗大都可以入乐歌唱。不入乐的诗其语言也按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具有和谐上口、铿锵悦耳的音乐美。古典诗歌讲究格律。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严格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定,追求诗歌声调变化和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一般来说,五言诗三个音步,七言诗四个音步,构成行与行之间的节奏的匀称,同时读的过程中。停顿长短错落。轻重强弱配合,产生奇妙的音乐美感。现代新诗在格律上不像古典诗歌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但却强调诗歌的节奏韵律,强调具有音乐一样的旋律美。
二、诗歌教学策略
诗歌以其自身的抒情性、语言凝练性、形象性和音韵性有别于其他文体。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须根据诗歌的个性与特质,循其规律,鉴赏和解读诗歌。
1 知人论世是诗歌教学的前提
诗歌是诗人情感宣泄的载体,只有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追随诗人的思想轨迹,领悟作者想要倾吐的心声,从而产生审美共鸣。《孟子·万章下》曾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个性和创作风格等。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就可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以及作家创作该作品时的社会状况。如此,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容易把握了。
2 品味语言是诗歌教学的核心
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因此,诗歌教学必须从语言入手,只有从品味语言开始,我们才能切实感受到诗人的艺术匠心所在。
(1)“诗眼”、“警策”
“诗眼”即贯连全篇的字句,诗眼的安设如同“神光所聚”,往往一字点缀而使全诗灵化。“警策”也称之为“秀句”,它是诗人思想感情高度浓缩的结晶,能充分显示作品的灵性。
(2)用典
典故以精炼的文字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所以古诗词为达到言约意丰,常使用典故以借古讽今、深化意境或寄托感情。
(3)词性活用
诗人常常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变化词语的词性,从而使语言更具活力。在中小学语文课本的诗词中不乏此类词语活用。如“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粪土”,名词用作动词,意为“视万户侯如同粪土”,表现了诗人对万户侯的蔑视之情。
(4)句法变换
诗歌句法变换主要有诗句成分省略和句式倒装等。成分省略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依据上句可以发现下旬省略了谓语动词“吹拉弹奏”。句式倒装如杜甫《秋兴》之八中的诗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诗人有意颠倒主谓,通过稻米的富足和桐叶的茂盛来反映开元、天宝之世的承平气象。
3 解析意象、揣摩意境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意境与意象一样,也是客观物象和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融合,但意象是组成整体情景的个体,意境则是由若干个意象共同组成的整体情境和氛围。因此要揣摩诗歌的意境须从解析诗歌的意象着手。对诗歌意象的解析要注意分析意象本身的特点,挖掘意象背后的内蕴,要注意把握多个意象之间的联系,体会诗人从中表达的感情。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擞师应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捕捉意象,再从整体上感知解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4 吟咏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途径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新课标对诗歌教学任务的要求,而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吟咏诵读是必然的教学途径。
吟咏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诗歌教学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把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从而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只有通过吟咏诵读,才能切身体会到诗歌那种直接进入人心的力量。学生才能感受到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李贺的诡异浓丽、李商隐的残冷清婉。
三、结语
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中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歌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
总之,诗歌教学要让学生通过知人论世,在吟咏诵读中品味语言、解析意象和揣摩意境。从而获得深刻感悟和审美乐趣,在学习中陶冶情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