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4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抗凝血药的应用现状及趋势。方法:对我院2008~2011 年抗凝血药的种类、用量、销售金额、用药频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凝血药销售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销售金额增幅较大的有奥扎格雷、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结论:我院抗凝血药应用与国内、外总体用药情况基本相符,符合目前的抗凝血药应用原则。
【关键词】抗凝血药;用量;金额;用药频度;分析
抗凝血药是通过影响凝血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使血液不能凝固的药物。临床常用的抗凝血药分为凝血酶抑制剂、促纤维蛋白溶解剂、抗血小板药等[1]。在临床应用比较广泛, 如体外用于采血, 体外循环, 肾透析等, 体内用于预防溶栓后或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 后的再栓塞, 治疗静脉血栓,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2]。我们对我院2008~2011 年抗凝血药的应用情况进行动态分析,以了解当前抗凝血药的应用趋势,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资料来源于我院药库2008~2011年抗凝血药的出库记录。采用金额排序法,统计我院2008~2011年抗凝血药的销售金额,并进行类别汇总、单个金额排序,得到各类药的金额分配比重和单个药品金额排序结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1]和《新编药物学》(第17 版)[2]分析抗凝血药使用情况。限定日剂量(DDD)是指为达到主要治疗目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本文各药的DDD以《新编药物学》(第17 版)规定为准,文献未收载的以药品说明书规定为准。以药品总销售量除以相应的DDD值,可求得该药的用药频度(DDDs);以药品总销售金额除以DDDs,可得日均费用(DDC),即药品限定日费用(DDC)=某药的零售金额/该药DDDs。药物总体的DDC代表着药物的总体价格水平,表示患者应用该种药物平均的日费用。DDC克服了药品日剂量不同的缺点,使药品价格具有可比性。
2. 结果与分析
我院抗凝血药共有16个品种,分为凝血酶抑制剂(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阿加曲班、华法林)、抗血小板药(包括奥扎格雷、替罗非班、贝前列素、氯吡格雷、西洛他唑、噻氯匹定、肠溶阿司匹林、双嘧达莫)、促纤维蛋白溶解剂(包括阿替普酶、降纤酶、尿激酶、巴曲酶)。各年度各类抗凝血药销售金额及排序情况统计见表1;各年度各种抗凝血药销售金额及排序统计见表2;各年度各药的DDDs、DDC及排序情况统计见表3。
由表1 可见,我院抗凝血药销售金额最多的是2011 年,比2008、2009、2010 年分别增长104.38%、61.51%、27.67%,且以抗血小板药增长最多,凝血酶抑制剂次之。促纤维蛋白溶解剂增长幅度不大,甚至轻微幅度下降。
由表2 可见,我院抗凝血药销售金额增幅较大的有奥扎格雷、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其销售金额合计占全部抗凝血药销售金额的72.16%,说明这3 种药的应用频率较高。销售金额降幅较大的有噻氯匹定、双嘧达莫、贝前列素;其余品种如西洛他唑、肝素、尿激酶、阿加曲班、降纤酶销售金额略有上升,但所占比例不大,表明用量趋于稳定。
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中心所规定的DDDs,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地理区域中的人群消费药品的数量,是药品管理和统计分析的重要参考数据,其大小可反映药品应用频率的高低[2];DDC则是药物价格的体现。由表3可见,几年中低分子肝素、阿加曲班、奥扎格雷、氯吡格雷、西洛他唑、阿替普酶、降纤酶的DDDs 呈上升趋势,肝素、尿激酶、巴曲酶、华法林的DDDs有不同程度的上下起伏,其余品种均呈明显下降趋势。阿加曲班、尿激酶的DDC呈明显下降趋势,华法林、西洛他唑、噻氯匹定、巴曲酶的DDC也都有所下降,其余品种则DDC上下波动或保持不变,由此可反映出各药的价格水平。
3 讨论
由表2、表3 可见,肝素作为最早的抗凝血药,具有疗效好、起效快、价格低廉等特点,临床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显著降低了肺栓塞的死亡率和深部静脉血栓的发病。而且,肝素是血液净化治疗必不可少的抗凝药物。在开展血液净化治疗时,患者血液被引出体外,必须经抗凝才能顺利通过透析器和导管[3]。我院于2008年开展终末期肾脏病人血液透析治疗,这使得临床肝素用量大幅度上升。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解聚制备而成。与肝素比较,低分子肝素具有药理学上的优势及临床优势,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血液净化中安全、有效的抗凝药[1-2]。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抗凝效果可以预测。在安全性方面,低分子肝素与血浆蛋白和内皮细胞非特异性结合少,对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影响不大,从而降低了严重出血、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和骨质疏松发生的风险;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减少,因此对最初止血的影响减少[1]。临床上,低分子肝素有逐步取代普通肝素的趋势。
在抗凝血药中,早期研究发现的抗血小板药噻氯匹定,由于其不良反应明显,如消化道症状、过敏反应等,特别是会引起严重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限制了其使用,现在基本上被氯吡格雷所取代。氯吡格雷口服吸收快,血浆药物浓度达峰时间短,对血象的抑制作用小,适用于白细胞减少患者,相对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临床应用广泛。
奥扎格雷可抑制血栓素A2合成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解除血管痉挛作用[1]。能抑制脑血栓形成和脑血管痉挛,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后血管痉挛及其并发脑缺血症状的改善,近年来临床应用广泛。
尿激酶、巴曲酶、降纤酶、阿替普酶等为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也就是促纤维蛋白溶解剂),比肝素更具潜在优势,能抑制与纤维蛋白结合的凝血酶,从而产生可控制的抗凝反应[1]。其中,尿激酶、巴曲酶无抗原性,不引起过敏反应,为我国应用最广泛的溶栓剂;降纤酶虽然费用较低,但由于易引起全身纤溶而增加出血危险,因此临床应用量呈下降趋势。阿替普酶为第2 代溶栓酶,性能跟天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相同,即能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使其转化成血纤维蛋白酶,继而溶解血纤维蛋白,使血栓得以溶解;同时,它在血栓中促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的作用,比激活循环血液中纤溶酶原的作用大得多[1]。因此,它能在溶解血栓的同时,减少出血并发症,这是其比链激酶好的优点之一。是已公认的最有效的溶栓药,对纤维蛋白特异性高,因而全身纤溶反应低,但价格昂贵,使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但近年来应用量呈上升趋势。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目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2.6亿人[4]。慢性病是一组与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相关的病因复杂、病程长、危害严重、医疗费用高、多脏器损伤的疾病。在国内,主要指常见的四类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以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最高。血栓栓塞性疾病已成为现代社会主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因此抗凝血药的应用显得举足轻重。加之,由于高血压肾病或糖尿病肾病所导致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人数不断上升,在其进行血液净化肾脏替代治疗时,必须使用抗凝血药,使抗凝血药的临床用量相应增加。
总之,在临床上我们应有效用药的同时,必须提倡合理用药,以减轻患者的负担。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主编.新编药物学[M]第l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舨社.2011:533.
[3]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2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2):14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进展情况.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抗凝血药的应用现状及趋势。方法:对我院2008~2011 年抗凝血药的种类、用量、销售金额、用药频度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凝血药销售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销售金额增幅较大的有奥扎格雷、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结论:我院抗凝血药应用与国内、外总体用药情况基本相符,符合目前的抗凝血药应用原则。
【关键词】抗凝血药;用量;金额;用药频度;分析
抗凝血药是通过影响凝血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使血液不能凝固的药物。临床常用的抗凝血药分为凝血酶抑制剂、促纤维蛋白溶解剂、抗血小板药等[1]。在临床应用比较广泛, 如体外用于采血, 体外循环, 肾透析等, 体内用于预防溶栓后或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 后的再栓塞, 治疗静脉血栓,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2]。我们对我院2008~2011 年抗凝血药的应用情况进行动态分析,以了解当前抗凝血药的应用趋势,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资料来源于我院药库2008~2011年抗凝血药的出库记录。采用金额排序法,统计我院2008~2011年抗凝血药的销售金额,并进行类别汇总、单个金额排序,得到各类药的金额分配比重和单个药品金额排序结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1]和《新编药物学》(第17 版)[2]分析抗凝血药使用情况。限定日剂量(DDD)是指为达到主要治疗目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本文各药的DDD以《新编药物学》(第17 版)规定为准,文献未收载的以药品说明书规定为准。以药品总销售量除以相应的DDD值,可求得该药的用药频度(DDDs);以药品总销售金额除以DDDs,可得日均费用(DDC),即药品限定日费用(DDC)=某药的零售金额/该药DDDs。药物总体的DDC代表着药物的总体价格水平,表示患者应用该种药物平均的日费用。DDC克服了药品日剂量不同的缺点,使药品价格具有可比性。
2. 结果与分析
我院抗凝血药共有16个品种,分为凝血酶抑制剂(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阿加曲班、华法林)、抗血小板药(包括奥扎格雷、替罗非班、贝前列素、氯吡格雷、西洛他唑、噻氯匹定、肠溶阿司匹林、双嘧达莫)、促纤维蛋白溶解剂(包括阿替普酶、降纤酶、尿激酶、巴曲酶)。各年度各类抗凝血药销售金额及排序情况统计见表1;各年度各种抗凝血药销售金额及排序统计见表2;各年度各药的DDDs、DDC及排序情况统计见表3。
由表1 可见,我院抗凝血药销售金额最多的是2011 年,比2008、2009、2010 年分别增长104.38%、61.51%、27.67%,且以抗血小板药增长最多,凝血酶抑制剂次之。促纤维蛋白溶解剂增长幅度不大,甚至轻微幅度下降。
由表2 可见,我院抗凝血药销售金额增幅较大的有奥扎格雷、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其销售金额合计占全部抗凝血药销售金额的72.16%,说明这3 种药的应用频率较高。销售金额降幅较大的有噻氯匹定、双嘧达莫、贝前列素;其余品种如西洛他唑、肝素、尿激酶、阿加曲班、降纤酶销售金额略有上升,但所占比例不大,表明用量趋于稳定。
世界卫生组织药物统计中心所规定的DDDs,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地理区域中的人群消费药品的数量,是药品管理和统计分析的重要参考数据,其大小可反映药品应用频率的高低[2];DDC则是药物价格的体现。由表3可见,几年中低分子肝素、阿加曲班、奥扎格雷、氯吡格雷、西洛他唑、阿替普酶、降纤酶的DDDs 呈上升趋势,肝素、尿激酶、巴曲酶、华法林的DDDs有不同程度的上下起伏,其余品种均呈明显下降趋势。阿加曲班、尿激酶的DDC呈明显下降趋势,华法林、西洛他唑、噻氯匹定、巴曲酶的DDC也都有所下降,其余品种则DDC上下波动或保持不变,由此可反映出各药的价格水平。
3 讨论
由表2、表3 可见,肝素作为最早的抗凝血药,具有疗效好、起效快、价格低廉等特点,临床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显著降低了肺栓塞的死亡率和深部静脉血栓的发病。而且,肝素是血液净化治疗必不可少的抗凝药物。在开展血液净化治疗时,患者血液被引出体外,必须经抗凝才能顺利通过透析器和导管[3]。我院于2008年开展终末期肾脏病人血液透析治疗,这使得临床肝素用量大幅度上升。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解聚制备而成。与肝素比较,低分子肝素具有药理学上的优势及临床优势,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血液净化中安全、有效的抗凝药[1-2]。其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抗凝效果可以预测。在安全性方面,低分子肝素与血浆蛋白和内皮细胞非特异性结合少,对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影响不大,从而降低了严重出血、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和骨质疏松发生的风险;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减少,因此对最初止血的影响减少[1]。临床上,低分子肝素有逐步取代普通肝素的趋势。
在抗凝血药中,早期研究发现的抗血小板药噻氯匹定,由于其不良反应明显,如消化道症状、过敏反应等,特别是会引起严重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限制了其使用,现在基本上被氯吡格雷所取代。氯吡格雷口服吸收快,血浆药物浓度达峰时间短,对血象的抑制作用小,适用于白细胞减少患者,相对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临床应用广泛。
奥扎格雷可抑制血栓素A2合成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解除血管痉挛作用[1]。能抑制脑血栓形成和脑血管痉挛,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后血管痉挛及其并发脑缺血症状的改善,近年来临床应用广泛。
尿激酶、巴曲酶、降纤酶、阿替普酶等为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也就是促纤维蛋白溶解剂),比肝素更具潜在优势,能抑制与纤维蛋白结合的凝血酶,从而产生可控制的抗凝反应[1]。其中,尿激酶、巴曲酶无抗原性,不引起过敏反应,为我国应用最广泛的溶栓剂;降纤酶虽然费用较低,但由于易引起全身纤溶而增加出血危险,因此临床应用量呈下降趋势。阿替普酶为第2 代溶栓酶,性能跟天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相同,即能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使其转化成血纤维蛋白酶,继而溶解血纤维蛋白,使血栓得以溶解;同时,它在血栓中促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的作用,比激活循环血液中纤溶酶原的作用大得多[1]。因此,它能在溶解血栓的同时,减少出血并发症,这是其比链激酶好的优点之一。是已公认的最有效的溶栓药,对纤维蛋白特异性高,因而全身纤溶反应低,但价格昂贵,使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但近年来应用量呈上升趋势。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目前确诊的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2.6亿人[4]。慢性病是一组与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相关的病因复杂、病程长、危害严重、医疗费用高、多脏器损伤的疾病。在国内,主要指常见的四类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以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最高。血栓栓塞性疾病已成为现代社会主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因此抗凝血药的应用显得举足轻重。加之,由于高血压肾病或糖尿病肾病所导致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人数不断上升,在其进行血液净化肾脏替代治疗时,必须使用抗凝血药,使抗凝血药的临床用量相应增加。
总之,在临床上我们应有效用药的同时,必须提倡合理用药,以减轻患者的负担。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主编.新编药物学[M]第l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舨社.2011:533.
[3]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2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2):14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