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公司感谢的黑色幽默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om_yu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司感谢你》的汉语译文和戏剧表演,一時之间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关注与讨论。胡伯纳所表现的企业员工临下下岗困境、企业不断重组对人的精神与生活的冲击是这个时代全球普遍存在的现象。胡伯纳抓住了时代脉搏,以高超的戏剧手法呈现了这个现实的话题。中国乃至世界的企业应该如何建立以人为本而不是完全以资本牟利为本的企业精神,如何应对全球化日益尖锐的市场挑战,是这个时代各个企业面临的重要话题。
  关键词:《公司感谢你》 后现代 黑色幽默
  《公司感谢你》的汉语翻译和同名戏剧的上演,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在以公司为题材的剧作方面的空白。它所反映的当代公司制度给公司员工带来的各种情感和现实的困惑,以及公司的发展模式与员工的个人发展相互冲突的矛盾,引发了中国读者、观众和知识分子的热议。在以公司制度为主要经济载体发展经济的当代,在公司工作成为人们谋生的重要方式的时代,如何平衡个体发展与公司发展关系到每一个公司员工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社会的焦点。可是,真正切人这个话题,真实表现这方面的戏剧作品相对较少,因此,这部作品在中国的推出马上就引起了关注。同时,一位非常优秀的德国当代剧作家、演员——鲁兹·胡伯纳(Lutz Htibner,1964-),进入人们的视野。
  鲁兹·胡伯纳生于海尔布隆,在温斯堡长大,1983年至1984年在明斯特学习德文、哲学和社会学,1986年至1989年在萨尔布吕肯市的萨尔兰音乐与戏剧学院学习表演。之后,胡伯纳在萨尔布吕肯的萨尔兰国家剧院和卡尔斯鲁厄的巴登国家剧院做职业演员,1990年至1993年在伊诺思市做演员,1993年至1996年在马格德堡市的剧院担任演员和导演。1996年至今,他担任自由撰稿人和导演的工作。胡伯纳是个高产的剧作家,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创作了四十多部作品,著名的有《拳击手的心脏》(1996)、《银行业务》(2004)、《幽灵司机》(2008)、《米勒太太必须离开》(2010)、《公司感谢你》(2011)、《波鸿》(2013)、《天堂》(2017)等。他的作品多反映德国当下的社会议题,以精准的语言打造人物,剧情紧凑,充满黑色幽默。胡伯纳的剧作是德国当代剧作中上演频率最高的剧作之一,其作品多次受邀参加慕海姆戏剧节。胡伯纳笔下的人物语锋精准,性格鲜明,其故事结构紧凑,显示了高超的戏剧艺术。
  《公司感谢你》(DieFirmaDankt,2011)是鲁兹·胡伯纳的一部现实主义力作,2011年首演于德国德雷斯登国家剧院。剧中人物是三男二女,男主角是亚当·克鲁胜斯腾——1日公司团队中唯一一位留任的主管,以忠诚、严谨、奉献的精神著称。其他角色有二十岁出头的大学毕业生桑夺尔·麦亚,公司新团队的领导;年轻漂亮、毫无主见的新领导团队助理真由美·谢罗;对同事不怀好意,对上司巴结逢迎的人力资源部主管约翰·韩森;还有人力资源顾问艾拉·郭德曼,一个心机颇深、见风使舵的职场老油条。
  全剧共分为十场,剧情发生在傍晚时分、公司招待所的大厅里。公司重组了,新的领导团队正在组合,原先公司的各部门主管都被解雇了。资深主管克鲁胜斯腾对自己的去留一无所知,遭遇到他人生中的巨大转折。正在这时候,他被邀请到公司在乡间的豪华招待所度过周末。在这里,表面一派轻松,大家直呼姓名,各种头衔和称谓都免了,吃东西,聊天,泡桑拿,貌似公司根本没有被收购,谁都故作轻松不谈论公司的前途和个人的去留等话题。可是对于在公司工作了近二十年,把青春和智慧都奉献给公司的克鲁胜斯腾来说,这一切简直太不像话了。克鲁胜斯腾急切地要搞清楚自己和公司的前途,但是面对的却是真由美、约翰、艾拉的各种含混不清的言语表述。尤其是桑夺尔的出现,更是让克鲁胜斯腾感到困惑。
  克鲁胜斯腾开始和真由美就公司员工称呼、上班时间打私人电话等事情争论,接着又受到约翰和艾拉的各种“进攻”。人力资源部这两个人的谈话总是云遮雾绕偏离正题,克鲁胜斯腾则直来直去想解决自己去留的问题,以及公司前途的问题,但是总是不得要领。这时候,出现了吊儿郎当的大学毕业生桑夺尔,克鲁胜斯腾再也无法容忍,就以资深主管的身份教育批评了这个“新人”。紧接着,他又和艾拉、约翰两个人抱怨说:“新’不代表‘好’,年轻不代表一切。就拿桑夺尔来说吧,他是个傲慢、自以为是、狂妄自大又毫无经验的大少爷。”可是,克鲁胜斯腾没有意识到约翰和艾拉各怀心机对桑夺尔百般取悦,还在一味地追问谁会决定自己的未来。直到克鲁胜斯腾听到桑夺尔播放录音笔里被录下的抱怨言语,他才开始明白,未来公司的前途、自己的前途就在这个刚毕业的毛头小子手里。他不但用录音笔偷录员工谈话,还有“黑色记录簿”,即所谓的弱点卷宗,记录员工的不检点行为,这些恶劣的手段只是为了开除员工做准备。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完全就是“黑色幽默”!这还不算关键,当克鲁胜斯腾二十年来为公司倾尽心力,一丝不苟,努力工作的时候,桑夺尔花了二十年在学习更新更适应社会变化的知识,而且一举登上了这个行业的顶峰。克鲁胜斯腾以为自己的忠心耿耿、自己的严谨认真、自己的所谓经验值很高的时候,桑夺尔告诉他那都不重要!因为公司有了新的运作模式。桑夺尔主导公司的一切重组计划,克鲁胜斯腾的部门被砍掉。克鲁胜斯腾被桑夺尔留下的原因不是他二十年对公司的贡献,不是他的职业生涯,而是“他是最糟糕的例子”,是公司的旧员工的反面教材,是“打击思想惰性和陈规陋习的最佳利器”!
  主人公克鲁胜斯腾按部就班的人生轨迹,随着公司被收购突然被打断了,他的人生此刻要被刚毕业的大学生桑夺尔决定,这真是“黑色”幽默。克鲁胜斯腾二十年的工作积累所形成的自我认同顷刻被打碎了。现实的问题是克鲁胜斯腾“还可以工作二十年”,“有家要养”,他需要工作。可是,他发现新领导可以随心所欲地对自己的人生进行编排,他愤怒、抗议,最后却也是无可奈何。克鲁胜斯腾在被戏弄之后,忍无可忍,他说着“我要走了,我现在就要走”,扭头离开,留下一屋子人陷入迷思。
  如果承认新老交替、后胜于今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的话,那么在这个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后工业时代,每一个人都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是大趋势,似乎没什么好说的。但是,在商业规则变化之中,每一个人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一切呢?传统企业的敬业精神、开拓精神、奉献精神是否还需要?个人品质,如正直、诚信,这样的价值观在这个社会是否会得到延续?没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这部剧也没有明确的结局,完全是一个开放的、可供讨论的结尾。克鲁胜斯腾是继续留在团队成为公司权力游戏中的“反面”教材,还是会离开,观众不得而知,于是留下了可供思考的空间。每一代人都面临这样的困境,当发现他开始理解了这个世界而得心应手的时候,时代早已经把他落在后面。是抱守自己认定的价值还是追赶时代的脚步,这真的让人痛苦而难以抉择。   整部剧的语言呈現出谜一样的特质,语言的机锋深刻揭示了人物的性格,但是他们的对话背后好像充满了各种不可见的控制力量,参不透,摸不着,呈现的是“不确定”的意义。各种对话正如克鲁胜斯腾所说:“我不需要表扬,不需要批评。我需要明确的条件,明确指示。”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哪里能有一成不变的明确条件和明确指示?传统的企业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让位于完全的资本运作,甚至是概念炒作,传统的企业精神也就无所依附而岌岌可危。不确定的各种情况随时都在发生,剧作中出现了非常耐人寻味的反转,克鲁胜斯腾先是根据弱点卷宗,即所谓“黑色记录簿”被解雇了,继而又作为原公司代表被雇用了。公司的运作完全不是根据员工客观的贡献,更谈不上什么人品、道德之类的考量,而完全是“权力的游戏”。这部现实主义的经济题材类作品,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现代公司制度进行了批判。
  如果深入发掘,会发现克鲁胜斯腾和桑夺尔之间的矛盾代表不同势力的对峙:传统资本主义企业运作模式,重视产品开发和长效机制,奉行严谨、忠诚、敬业、奉献精神;信息化时代资本主义运作模式,重视资本概念的炒作,无视人的动机,只重视资本带来最终效果。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沦落为权力的游戏,人本身所具有的人性的光辉、人的各种美好的品质都被无情打压。公司进行的貌似是扁平化的管理,各部门取消,头衔取消,在大厅格子间办公,实际上还是金字塔式的权力机制在运作。从约翰和艾拉见风使舵的各种表演中,也能看到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平等开放的管理机制只是表面文章而已。在资本运作的过程中,生产环节、人的因素都让位于纯粹的资本运作,资本的疯狂组合让人的道德、品质、技能变得更加渺小,甚至忽略不计。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自由的,人不是。
  《公司感谢你》一进入中国就受到了关注,唐薇根据席梅尔普芬尼希编著的《个人之梦:当代德国剧作选》中的德文版本将其翻译成中文。2016年,新锐导演谢霜南把这部戏剧搬上中国舞台。剧场演出效果非常好,广大企业员工观后感同身受,给予胡伯纳和这部剧作很高的评价。《公司感谢你》的译文和戏剧表演,一时之间引发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关注与讨论,胡伯纳所表现的企业员工面临的下岗困境、企业不断重组对人的精神与生活的冲击是这个时代全球普遍存在的现象。胡伯纳抓住了时代脉搏,以高超的戏剧手法呈现了这个现实的话题。中国乃至世界的企业应该如何建立以人为本而不是完全以资本牟利为本的企业精神,如何应对全球化日益尖锐的市场挑战,是这个时代各个企业面临的重要话题。
其他文献
摘要:诗词文是苏轼调适心灵的良药,被贬黄州的四年,他博览群书,对以往的人生经历进行深刻的反思,在人生挫败后进行了良好的心灵调适,展现出乐观、旷达的心怀。其中《定风波》一词清晰地折射出诗人充满希望的自我劝慰、满怀坚定信念的人生哲学与超然物外、任天而动的开阔胸怀。  关键词:苏轼 定风波 心灵轨迹  定风波·莫昕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期刊
摘 要:鲁迅在《希望》 一文中,首先揭示了现在与过去自我的两种生存状态——在自我已经过去的青春时代满怀希望,现在的自我在其他人的青春状态里看到希望;进而将希望和绝望两种真实的感觉虚妄化,重新回到一种无所希望的希望状态来进行绝望的抗战。全文行文逻辑严密,表现了鲁迅作为一个绝望者寄希望于行动的希望主题。  关键词:鲁迅 生存状态 希望 绝望  鲁迅曾说:“我们所可以自慰的,想来想去,也还是所谓对于将来
期刊
摘要:网络小说文本中,女性眼光成了一种恰当而有效的沟通交流手段。通过女性人物的限知视角与全知视角,可以更真实、权威地传递当下女性群体的情感体验与心理需求,构建起女性的话语权威。  关键词:网络小说 叙述视角 观察者 女性  西摩·查特曼认为“视点”(point of view)的多义性,使其成为叙事理论中最复杂的批评术语之一。从“意识中心”“观察站”“视野”“聚焦”等诸多替代词可见视点或叙述视角这
期刊
摘要:空间艺术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有限的、静止的物质空间中展示时间中的精神动象。空间是静的,而时间是动的,寻找生命的动感就成为它的瓶颈;空间艺术虽然也有时间,但是是时间的“完成时”,作为艺术,却是永恒的渴求和探寻,这叉构成了两者之间的矛盾。何况时间和空间本是矛盾的统—体,如何在空间艺术上寻找两者的平衡点,都是空间艺术需要思索的问题。空间艺术需要时间,更需要在时间上展示生命的精神动象,那么这将成
期刊
摘 要:章法不仅体现着书家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也是区别不同书家翰墨精神的重要标志,是我们感知、体认书法之美需要特别关注的因素。邱振中先生的《章法的构成》一文,在切入角度、书史例证、定量研究等方面都有创新和突破,堪称破解章法构成的达·芬奇密码。  关键词:书法 章法 构成  书法形式之美,体现在笔法、结体和章法等方面。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中说:“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笔者近期学习邱振中先生《
期刊
摘要:余酉州救父事是发生在嘉庆十七年(1812)的时事,祁韵士父子、李宗防与张潜等人的诗歌作品是记述这一时事的代表作,这些作品有的遵史书写,有的记述了史书不曾记载的内容,提供了佘酉州上书内容的细节,有补史之阙的价值。余酉州救父事在上述作家作品中的表现形态和作者本人自身经历密切相关,可能也受制于诗歌的体裁形式。由于时事的时效性,时事文学产出较陕,事件真相的浮出有时会滞后于文学创作,佘酉州救父事便属这
期刊
摘要:E.L.多克托罗的小说《纽约兄弟》采用了不可靠的叙事策略,存在着两个平行的叙事进程:以纽约兄弟的一生为线索串起的美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为表层情节,以霍默从天真到失天真、从“正常”到“疯癫”及成长历程为隐性叙事进程。隐性叙事、不可靠叙述等叙事策略的运用颠覆了表层情节的主题意义和人物形象,揭穿了美国国家的正义、进步神话,深化了小说的社会批判内涵。  关键词:E.L.多克托罗 《纽约兄弟》 隐性叙事
期刊
摘要:《二十四诗品》中的雄浑美与冲淡美,不同于—般风格理论,其中有深层的哲学意味,有强烈的倾向性和特殊的审美追求,有人生态度的折光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把握。本文综合哲学与西方美学思想来探讨“雄浑美、冲淡美”的深层审美心理结构,及其所深深蕴藏着的诗人入世和出世相矛盾的辛酸。  关键词:雄浑 冲淡 美  一、引言  我國古代向来把美分为阳刚与阴柔两种,所以朱东润先生将《二十四诗品》分为阳刚之美与阴柔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民族工艺传承与高校艺术教育交叉甚微,已影响到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本文通过对两者的发展现状和价值需求的剖析,以民族工艺传承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融合发展为核心,探索两者深度融合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以期为民族工艺活态传承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民族工艺传承 艺术设计教育 融合 教学模式  一、民间工艺传承与高校艺术
期刊
摘 要:王国维以《窦娥冤》等作品为例提出了元杂剧中的悲剧名作是“世界大悲剧”,其主人公赴汤蹈火乃出于其意志的著名论点。《窦娥冤》中窦娥的主人翁意志主要体现在她对贞孝价值观念的坚守、对黑暗势力的勇敢反抗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三个方面。戏剧中窦娥行为的主动性和自发性,维护本体认定的价值观念以及宗教性组成了其主人翁意志的内涵特征。此外,窦娥的主人翁意志还体现了《窦娥冤》悲剧精神的内核,具有净化人的心灵,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