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美国的自然环境,欧洲人总会酸溜溜地调侃“上帝即便不是美国人,也有一半的美国血统”。但仅仅这样说,你依然无法想象美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塑造这个国家民族性格中所起的作用。今天我们来讲一种被美国人硬生生吃绝种的鸟类,它对美国今天的版图形成、美国的拥枪文化,乃至美国的大国地位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神奇作用。
1914年9月1日,美国政府宣布,由于最后一只人工饲养的叫“玛莎”的雌性旅鸽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动物园死去,旅鸽正式绝种。
旅鸽,又称漂泊鸠,是欧亚大陆分布广泛的家鸽的近亲,也是人类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曾以亿为单位进行集体迁徙的陆生脊椎动物,它曾经广泛分布于北美大陆,尤其是今天美国的版图内。17世纪,当欧洲人刚刚开始开发北美时,旅鸽数量在50亿到100亿只,由于它们喜欢集群迁徙,这种数量出奇庞大的鸟类在美洲大陆上构成了一道令人难以想象的壮丽景色——印第安土著用“鸟之云”来形容上亿只旅鸽同时迁徙的情景。而欧洲的拓荒者则如是说:“当它们在远处时,那是一条飘荡在天边的缎带,而当这条缎带朝你飞来,它们几乎在一瞬间遮蔽了太阳和大半个天空,宛如一只从天际伸来的巨人的手。”
如此数量众多的鸟类,是怎样被吃光的呢?事实上,这只花了大约一个世纪。在18世纪末以前,无论印第安人的弓箭,还是殖民者的滑膛枪,都不能对旅鸽构成实质威胁。但进入19世纪,由于枪械技术的飞速进步,猎杀旅鸽变得轻松起来。于是,肉味鲜美、尝起来比鸡肥嫩又不像家鸽那么油腻的旅鸽成了当时美国穷人蛋白质和脂肪的主要来源。1805年的纽约,一只旅鸽只卖一美分,再穷的人每天都能吃上一顿。而如果你有一杆猎枪,又愿意参与西部拓荒,靠打猎顿顿吃肉也不是问题,多打一点还能卖了换钱花。
仅顿顿吃肉这一项,对同时代的欧洲穷人就是一个无法抵挡的诱惑。19世纪中期,一个有志气的欧洲穷小子的奋斗史很可能是这样的:他在家乡做10年左右的工,攒够去美国的船票钱,而后在纽约登岸,在工资较高的美国再做工一年左右,攒钱购买步枪和马匹,而后趁着初秋加入西进拓荒大军。这个时候,栖息在美国东北部的旅鸽也刚好开始迁徙,它们迁徙的目的地是佛罗里达、路易斯安那、新墨西哥等地,这些地方刚好又是美国西进移民的目的地。所以你只要跟着旅鸽走就可以了,一路走一路打旅鸽等野物充饥,多余的猎物还可以沿途跟农户换点粮食。等到冬天到达目的地时,你再依靠林肯颁布的《宅地法》获取一大片土地,待到来年春天就可以开始过小地主的生活了!
可以说,土地、淘金和旅鸽肉是构成那个时代“美国梦”的三根支柱。没有旅鸽的支持,当时的美国不可能迅速吸纳从欧洲拥来的成批的饥民,鼓励他们西进以完成土地拓植更是不可想象的。
到19世纪末,旅鸽虽然基本被打光,却巩固了美国人本已浓厚的拥枪传统,有枪就有肉吃成了美国人的共识。时至今日,当年旅鸽迁徙的沿线各州依然是拥枪文化最浓厚的地区。更要命的是,这种狩猎文化还把美国人培养成真正的“战斗民族”。旅鸽灭绝时刚好赶上“一战”开打,军国文化传统浓厚的德国人高傲地认为美国军队人员稀少,加入战争也没啥。但等到美国人真的进入战场,他们却吃惊地发现,美国平民中习惯玩枪的人居然如此之多。整个“一战”中,最迟加入战争的美军中涌现的神枪手数量居然超越英法,仅次于德国。美国人还带来了他们新发明的霰弹枪——这玩意儿最开始就是为大规模猎杀旅鸽而发明的,当美国人不拿它打鸟而改打人时,意外发现它在近距离作战中一喷一个准,打得德国人不得不向美军抗议,说这武器太残忍了,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应当予以禁止。
“一战”结束后,德国总参谋部曾开过一个反思会。会上,在总结美国拥枪文化对战局产生的影响时,兴登堡元帅沉痛地说:“我们竟然忽略了,这其实是一支用现代武器武装的游牧民族。”
是的,19世纪的美国拓荒者可能是世界上最后一支现代游牧民族,他们的精神氣质已经融入了今天的美国文化,而对于这一点,被美国人硬生生吃光的旅鸽可谓居功至伟。
(韩 宇摘自《齐鲁晚报》2018年9月1日,小黑孩图)
1914年9月1日,美国政府宣布,由于最后一只人工饲养的叫“玛莎”的雌性旅鸽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动物园死去,旅鸽正式绝种。
旅鸽,又称漂泊鸠,是欧亚大陆分布广泛的家鸽的近亲,也是人类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曾以亿为单位进行集体迁徙的陆生脊椎动物,它曾经广泛分布于北美大陆,尤其是今天美国的版图内。17世纪,当欧洲人刚刚开始开发北美时,旅鸽数量在50亿到100亿只,由于它们喜欢集群迁徙,这种数量出奇庞大的鸟类在美洲大陆上构成了一道令人难以想象的壮丽景色——印第安土著用“鸟之云”来形容上亿只旅鸽同时迁徙的情景。而欧洲的拓荒者则如是说:“当它们在远处时,那是一条飘荡在天边的缎带,而当这条缎带朝你飞来,它们几乎在一瞬间遮蔽了太阳和大半个天空,宛如一只从天际伸来的巨人的手。”
如此数量众多的鸟类,是怎样被吃光的呢?事实上,这只花了大约一个世纪。在18世纪末以前,无论印第安人的弓箭,还是殖民者的滑膛枪,都不能对旅鸽构成实质威胁。但进入19世纪,由于枪械技术的飞速进步,猎杀旅鸽变得轻松起来。于是,肉味鲜美、尝起来比鸡肥嫩又不像家鸽那么油腻的旅鸽成了当时美国穷人蛋白质和脂肪的主要来源。1805年的纽约,一只旅鸽只卖一美分,再穷的人每天都能吃上一顿。而如果你有一杆猎枪,又愿意参与西部拓荒,靠打猎顿顿吃肉也不是问题,多打一点还能卖了换钱花。
仅顿顿吃肉这一项,对同时代的欧洲穷人就是一个无法抵挡的诱惑。19世纪中期,一个有志气的欧洲穷小子的奋斗史很可能是这样的:他在家乡做10年左右的工,攒够去美国的船票钱,而后在纽约登岸,在工资较高的美国再做工一年左右,攒钱购买步枪和马匹,而后趁着初秋加入西进拓荒大军。这个时候,栖息在美国东北部的旅鸽也刚好开始迁徙,它们迁徙的目的地是佛罗里达、路易斯安那、新墨西哥等地,这些地方刚好又是美国西进移民的目的地。所以你只要跟着旅鸽走就可以了,一路走一路打旅鸽等野物充饥,多余的猎物还可以沿途跟农户换点粮食。等到冬天到达目的地时,你再依靠林肯颁布的《宅地法》获取一大片土地,待到来年春天就可以开始过小地主的生活了!
可以说,土地、淘金和旅鸽肉是构成那个时代“美国梦”的三根支柱。没有旅鸽的支持,当时的美国不可能迅速吸纳从欧洲拥来的成批的饥民,鼓励他们西进以完成土地拓植更是不可想象的。
到19世纪末,旅鸽虽然基本被打光,却巩固了美国人本已浓厚的拥枪传统,有枪就有肉吃成了美国人的共识。时至今日,当年旅鸽迁徙的沿线各州依然是拥枪文化最浓厚的地区。更要命的是,这种狩猎文化还把美国人培养成真正的“战斗民族”。旅鸽灭绝时刚好赶上“一战”开打,军国文化传统浓厚的德国人高傲地认为美国军队人员稀少,加入战争也没啥。但等到美国人真的进入战场,他们却吃惊地发现,美国平民中习惯玩枪的人居然如此之多。整个“一战”中,最迟加入战争的美军中涌现的神枪手数量居然超越英法,仅次于德国。美国人还带来了他们新发明的霰弹枪——这玩意儿最开始就是为大规模猎杀旅鸽而发明的,当美国人不拿它打鸟而改打人时,意外发现它在近距离作战中一喷一个准,打得德国人不得不向美军抗议,说这武器太残忍了,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应当予以禁止。
“一战”结束后,德国总参谋部曾开过一个反思会。会上,在总结美国拥枪文化对战局产生的影响时,兴登堡元帅沉痛地说:“我们竟然忽略了,这其实是一支用现代武器武装的游牧民族。”
是的,19世纪的美国拓荒者可能是世界上最后一支现代游牧民族,他们的精神氣质已经融入了今天的美国文化,而对于这一点,被美国人硬生生吃光的旅鸽可谓居功至伟。
(韩 宇摘自《齐鲁晚报》2018年9月1日,小黑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