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为“美国梦”献身的鸟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ala_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美国的自然环境,欧洲人总会酸溜溜地调侃“上帝即便不是美国人,也有一半的美国血统”。但仅仅这样说,你依然无法想象美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塑造这个国家民族性格中所起的作用。今天我们来讲一种被美国人硬生生吃绝种的鸟类,它对美国今天的版图形成、美国的拥枪文化,乃至美国的大国地位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神奇作用。
  1914年9月1日,美国政府宣布,由于最后一只人工饲养的叫“玛莎”的雌性旅鸽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动物园死去,旅鸽正式绝种。
  旅鸽,又称漂泊鸠,是欧亚大陆分布广泛的家鸽的近亲,也是人类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种曾以亿为单位进行集体迁徙的陆生脊椎动物,它曾经广泛分布于北美大陆,尤其是今天美国的版图内。17世纪,当欧洲人刚刚开始开发北美时,旅鸽数量在50亿到100亿只,由于它们喜欢集群迁徙,这种数量出奇庞大的鸟类在美洲大陆上构成了一道令人难以想象的壮丽景色——印第安土著用“鸟之云”来形容上亿只旅鸽同时迁徙的情景。而欧洲的拓荒者则如是说:“当它们在远处时,那是一条飘荡在天边的缎带,而当这条缎带朝你飞来,它们几乎在一瞬间遮蔽了太阳和大半个天空,宛如一只从天际伸来的巨人的手。”
  如此数量众多的鸟类,是怎样被吃光的呢?事实上,这只花了大约一个世纪。在18世纪末以前,无论印第安人的弓箭,还是殖民者的滑膛枪,都不能对旅鸽构成实质威胁。但进入19世纪,由于枪械技术的飞速进步,猎杀旅鸽变得轻松起来。于是,肉味鲜美、尝起来比鸡肥嫩又不像家鸽那么油腻的旅鸽成了当时美国穷人蛋白质和脂肪的主要来源。1805年的纽约,一只旅鸽只卖一美分,再穷的人每天都能吃上一顿。而如果你有一杆猎枪,又愿意参与西部拓荒,靠打猎顿顿吃肉也不是问题,多打一点还能卖了换钱花。
  仅顿顿吃肉这一项,对同时代的欧洲穷人就是一个无法抵挡的诱惑。19世纪中期,一个有志气的欧洲穷小子的奋斗史很可能是这样的:他在家乡做10年左右的工,攒够去美国的船票钱,而后在纽约登岸,在工资较高的美国再做工一年左右,攒钱购买步枪和马匹,而后趁着初秋加入西进拓荒大军。这个时候,栖息在美国东北部的旅鸽也刚好开始迁徙,它们迁徙的目的地是佛罗里达、路易斯安那、新墨西哥等地,这些地方刚好又是美国西进移民的目的地。所以你只要跟着旅鸽走就可以了,一路走一路打旅鸽等野物充饥,多余的猎物还可以沿途跟农户换点粮食。等到冬天到达目的地时,你再依靠林肯颁布的《宅地法》获取一大片土地,待到来年春天就可以开始过小地主的生活了!
  可以说,土地、淘金和旅鸽肉是构成那个时代“美国梦”的三根支柱。没有旅鸽的支持,当时的美国不可能迅速吸纳从欧洲拥来的成批的饥民,鼓励他们西进以完成土地拓植更是不可想象的。
  到19世纪末,旅鸽虽然基本被打光,却巩固了美国人本已浓厚的拥枪传统,有枪就有肉吃成了美国人的共识。时至今日,当年旅鸽迁徙的沿线各州依然是拥枪文化最浓厚的地区。更要命的是,这种狩猎文化还把美国人培养成真正的“战斗民族”。旅鸽灭绝时刚好赶上“一战”开打,军国文化传统浓厚的德国人高傲地认为美国军队人员稀少,加入战争也没啥。但等到美国人真的进入战场,他们却吃惊地发现,美国平民中习惯玩枪的人居然如此之多。整个“一战”中,最迟加入战争的美军中涌现的神枪手数量居然超越英法,仅次于德国。美国人还带来了他们新发明的霰弹枪——这玩意儿最开始就是为大规模猎杀旅鸽而发明的,当美国人不拿它打鸟而改打人时,意外发现它在近距离作战中一喷一个准,打得德国人不得不向美军抗议,说这武器太残忍了,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应当予以禁止。
  “一战”结束后,德国总参谋部曾开过一个反思会。会上,在总结美国拥枪文化对战局产生的影响时,兴登堡元帅沉痛地说:“我们竟然忽略了,这其实是一支用现代武器武装的游牧民族。”
  是的,19世纪的美国拓荒者可能是世界上最后一支现代游牧民族,他们的精神氣质已经融入了今天的美国文化,而对于这一点,被美国人硬生生吃光的旅鸽可谓居功至伟。
  (韩 宇摘自《齐鲁晚报》2018年9月1日,小黑孩图)
其他文献
迷信道教的嘉靖皇帝自制五頂香叶冠分赐近臣。首辅大臣夏言认为此冠有违祖制,拒不佩戴;严嵩则覆以轻纱,每次进宫都戴着。嘉靖遂喜严而恶夏。夏最终被斩首弃市,原因很多,但拒戴香叶冠这一项,肯定是要列在前面的——在古代,帽子是谁给的,戴不戴,怎么戴,是大问题。  (若 子摘自《今晚报》2018年9月5日)
期刊
据说曹聚仁逛书店有“四不买”:封面扉页有名人显要题签的,不买;开头排列许多名人序文的,不买;标明为必读书的,不买;装上花哨斑斓封面的,不买。  我再来续上几不买:封面标明名人推荐的不买,扉页排列作者許多头衔的不买,畅销的不买,热门的不买,获奖的不买,今日大师的不买,眼前文坛上的不买。如此一来,剩下的可买之书也就没有几本了。书原不必多,好书不厌百回读,有几本,一辈子都够读了。
期刊
一个死人突然复活了,并开始用力敲打棺材盖。  棺材盖被打开了,那人坐了起来。“你们在干什么?”他对棺材周围的人群说,“我沒有死。”  他的话遭到了无声的怀疑。一个吊唁者最后说道:“朋友,大夫和神父已经证明你死了,因此,你是个死人。”  随后,人们按原来的安排埋葬了他。  (夕梦若林摘自湖南人民出版社《上帝的公式》一书)
期刊
夏季,是孩子们愉快的暑假,也是“《读者》光明行动”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功课,趁着暑期,项目组工作人员需要协调医院床位,安排尽可能多的贫困弱视患儿入院接受治疗。今年暑期,项目组共安排了164名一对一救助患儿(山东4名、西藏20名、四川23名、云南117名)入院治疗。  小茹和小萱是一对双胞胎姐妹,今年12岁。外表相似的她们,让人很难分辨谁是姐姐,谁是妹妹。可是最近,妹妹小萱的右眼上
期刊
今天出生的婴儿,到2050年才30出头。如果一切顺利,这个婴儿可能到2100年还活着,甚至到22世纪还是个积极公民。  我们到底该教这个婴儿什么,才能帮助他在2050年或者22世纪的世界里存活,甚至大显身手?他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才能找到工作,了解周围的一切,走出生命的迷宫?不是灌输信息,而是教他判断信息  目前有太多学校的教学重点仍然是灌输信息。这在过去说得通,因为过去信息量本来就不大。  比如,如
期刊
姚亚喜同太太吵了一架,悻悻走出家门,在大马路上漫无目的地闲荡。走到勿拉士峇沙,看见许多人挤上巴士,才知道武吉知马有赛马。亚喜心中思量:“反正闲着无聊,不如到马场去寻找刺激,也好将刚才所受的怨气暂时忘记。”于是他掏出荷包,先取出马牌,然后点数一下钞票,还有六七十块,虽然不多,只要存心消磨时间,也可以对付一个下午了。  他跳上巴士,将马牌挂在胸前,买了车票,车子就颠簸着从市区驶往郊外。  半小时过后,
期刊
那天一早就下起了雪。  由于之前替小鹤(侄女)制作的裤裙已经完成,那天放学时,我便将它带到中野的叔母家去。我从叔母那儿拿了两片鱿鱼干当回礼,等我到吉祥寺站时,天色已变暗,雪深达一尺以上,天空还不停地飘着细雪。我因穿着长靴,心情反而相当兴奋,故意挑些积雪很深的地方行走。  一直到家附近的邮筒跟前,我才发现腋下夹着的鱿鱼干纸包不见了。虽然我是个粗枝大叶的人,但至今尚未掉过东西,一定是晚上在积雪的路上跑
期刊
哪个办公室没有等级呢?在塞林格的小说《九故事》里有个故事。主人公是位19岁的少年,母亲去世了,他不好意思再待在继父家,于是应聘了一份工作。在办公室里,尽管他是个天才的画家,也不得不“端坐在房间的另一头,穿着蓝制服,打着苏尔卡领带,做出一副既警觉又很有耐心的样子,而且还显得多少是单位不可或缺的人物似的”。为了取得老板的好感,站稳脚跟,他表现得格外乖巧:“从西服口袋里取出一把绘图铅笔,把它们放在写字桌
期刊
美国圣约瑟夫大学的迈克尔·所罗门教授,在他的《消费者行为学》中举了个例子来说明人们的消费行为和自身财富水平的不平衡性:一个牧羊人说,房子从来不是一件值得上心的事,他只需要一个干燥、能储藏食品、让他不容易得病并能保护隐私的地方。但他要穿得很体面。为什么呢?“因为镇上的人会嘲笑衣服皱皱巴巴的人。”牧羊人回答。  一个贫苦的牧羊人为什么那么重视穿着,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是无法理解的。于各个人群,某种消费对他
期刊
住在雷恩的时候,我常常去圣马洛。于是,有朋友说:“你为什么不写写圣马洛呢?”  我常常去圣马洛,当然是因為喜欢。听说米兰·昆德拉也喜欢。他到雷恩的第一天,说了句“雷恩真丑,实在是丑”,就跑去圣马洛。我常常去圣马洛,倒不是因为雷恩丑,而是因为圣马洛美;尤其因为它有夏多布里昂,有他出生的祖屋,有他埋葬的坟墓。要写圣马洛,那就先写他吧。  在圣马洛海滨,通过一条涨潮时会被海水淹没的暗礁上的道路(圣马洛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