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三个导向”化解学生“软对抗”

来源 :辽宁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qiang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转化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不以为然,表面顺从,私下却采取消极抵制态度,以达到心理上的快意或情绪上的宣泄,我们将这类行为称之为“软对抗”。根据对所在年级班主任的调查以及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观察,我发现具有此类“软对抗”行为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不但妨碍了自身的正常学习和成长,而且也影响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班级秩序,不利于班集体的建设和班级学生的整体发展。
   那么,如何化解学生的“软对抗”呢?教师从班级管理工作出发,从学生教育转化实践出发,从学生具体学情出发,用好“三个导向”,或许能发挥意想不到的教育和转化效果。

一、关注学生心理,情感导向促转化


   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当代学生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不仅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群体,就连处于基础教育初期的小学生也不能免于心理问题的困扰。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日趋成为了学校教育和转化的重要途径。而学生“软对抗”的行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未尝不是暴露出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学生们慢慢疏导失调、转化不当,一系列心理问题接踵而至,“软对抗”也就成了其内心活动的一种外在呈现。
   这种因心理状况而导致的“软对抗”行为,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比比皆是。学生或因为自身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而表现出“软对抗”行为;或因为逆反心理,总喜欢和别人对着干而表现出“软对抗”行为;或因为内心自卑,总爱哗众取宠并以各种手段博得关注而表现出“软对抗”行为;或是因为与老师、同学长期存在矛盾,郁结于心而表现出“软对抗”行为。
   面对此类学生,如果教师只重其表而不重其里,对其外显行为大加指责而不深入分析其内心状态,往往会错失教育的最佳时机。许许多多此类学生也因此被无情地贴上了“问题学生”的标签。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教育和轉化此类学生最重要,也最需要的是教师从心出发,以情感导向为纽带,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及时疏导负面情绪,引导他们用积极、健康的心态看待问题。这种以情感导向为载体的教育和转化手段,不但能缓解他们外在的“软对抗”行为,更能解开他们的心结,抹平情感创伤,促进转化,让他们回归常态。

二、紧扣目标激励,价值导向伴成长


   目标是成长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好学生还是所谓的学困生,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有自己的目标。而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紧扣目标激励,以价值导向为纽带,对学生实施教育和转化就成了师生间绕不开的话题。
   可以说,目标激励下的价值导向成了影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催化剂,它不断鞭策学生在前进途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激励有志者事竟成,教师对待“软对抗”的学生也可以借鉴此法。
   针对学生“软对抗”行为,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发挥学习优势,发掘自身价值,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目标。教师也可以结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不拘泥于学习,博采众长,引导学生寻找“最美的自己”,发挥一技之长,同样可以彰显他们的自身价值。所以,在目标激励下,当价值导向在所有学生脑海中生根发芽时,也许他们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将与教师“软对抗”的精力投入到自身成长中来。
   我们班的小张曾经就是这样一个“软对抗”学生。在学习上,他提不起丝毫兴趣。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教师纵使给他再多的帮助也敌不过小张对待学习消极、对抗的态度。
   说起对他的教育和转化的成功,竟源于一次凑巧的运动会。当时,班上参赛队员生病,他以替补的身份参加比赛,竟一鼓作气夺得了冠军,这件事让全班同学刮目相看。同学们谁都没想到他竟然有这么好的运动天赋。自此以后,我就顺水推舟,让小张慢慢成为班级运动赛事的主力,而他也没令大家失望,总能在比赛中斩获佳绩,为班级争得不少荣誉。后来,原本那个学习困难、悲观消极,总喜欢和老师暗中较劲、死磕到底的小张不仅彻底改变了态度,还因体育运动展现了风采,彰显了价值。
   其实,无论是班上学习优秀的学生,还是像小张这样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都会因为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与教师发生矛盾,产生“软对抗”的行为。
   如果我们都从价值导向的角度来加以思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一个个阶段性的大小目标来激励他们,不断给他们设定“够得着”的目标,及时肯定,强化巩固,一定能使他们逐步走出“软对抗”,把他们引上学习之路,引上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

三、寻求多方参与,合作导向谋发展


   学生的“软对抗”成因千头万绪,情况各不相同,班主任处理起来经常感到力有不逮,甚至会觉得势单力薄。如果此时寻求多方参与,形成教育合力,不仅能分担班主任身上的重任,而且更有助于“软对抗”学生的教育和转化。
   (一)学生家长参与,家校合作伴成长
   虽然学校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阵地,但是学生的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在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所以,“软对抗”学生的教育和转化不仅需要学生家长的参与,而且还需要他们在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只有架起家校合作的桥梁,拥有同盟军的协助,才能在互通有无中促进学生成长。
   (二)科任教师参与,相辅相成谋发展
   纷繁复杂的班级管理和教学事物仅靠班主任一人之力是鞭长莫及的。而此时科任老师的加入,无形中给班级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对缓解班主任的工作压力,促进班集体建设和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学生同伴参与,同理共情促转化
   在一个班集体中,同学之间的情谊是最为深厚的,他们同学习,共生活,几年来的朝夕相处早已让彼此间变得无话不谈。他们年龄相仿,身份相同,志趣相投,能站在同一层面思考问题,交流更是毫无障碍。借助同伴的力量,无疑是教师的明智之举,它不仅有助于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改正,而且还可以借助集体舆论引导“软对抗”学生回归常态。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软对抗”仅仅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普通行为,教师既不可放大其危害,也不能忽视逃避,放之任之,要以情感导向促转化,紧扣目标激励,以价值导向伴成长,寻求多方参与,以合作导向谋发展。用好这“三个导向”,也许就是化解学生“软对抗”的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李晶)
其他文献
“争鸣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全校师生感受到浓郁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合作氛围,进而形成了以学习为核心的校园争鸣文化。目前,“争鸣文化”已拓展到校本研修、主题论坛、民主管理等不同领域,助推学校良性发展。一、校本研修争鸣  争鸣型校本研修是一种为教师提供“争鸣”的平台,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教研活动模式。它将学习与研讨贯穿于每个板块,使教学与科研紧密相融
期刊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感人至深、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那天上课,在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完课文后,李小小立刻站起来质疑:“老师、同學们,我认为作者写的有问题。”大家都愣住了,我把目光投向他,她镇定地接着说:“课文的结尾处,‘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我认为此处写得有问题,人死了一晚上不可能脸还红着,我认为作者写得不严谨。”   对于爱看侦探故事,并对此小有研究的李小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