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年底央视八套播出的根据汉乐府民歌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孔雀东南飞》,伴着空谷幽兰般的箜篌声,在百鸟朝会、孔雀落泪的浪漫场景中拉开帷幕,上演了一出哀婉动人的古典爱情剧,剧中诸多方面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再现和反映,让观众享受了一场文化盛宴。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叙事诗,全诗共357句1785字,历史学家范文澜称其为继《离骚》之后“中国文学史上第二次出现的伟大诗篇”。讲述的是东汉献帝年间焦仲卿与刘兰芝为爱而殉情的故事,也被誉为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36集同名电视剧《孔雀东南飞》即根据此诗改编而成,在荧屏上除了再现刘兰芝与焦仲卿流传千古的爱情外,还展示了人物所生活的时代——汉代多方面的文化,如音乐、婚俗、服饰等,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
箜篌、古琴再现我国古典乐曲魅力
古诗中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电视剧以刘兰芝弹箜篌开始切入,唯美的画面、古朴的音乐立刻把观众带入精致典雅的汉代。箜篌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流传下来的文献中载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样式。
卧箜篌(图1)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与琴、瑟相似,但琴体上有数弦通用的通品装置,盛行于汉至隋唐,汉代卧箜篌被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清商乐》中,宋代后失传。
竖箜篌(图2)在汉代时由西域传入我国,盛行于汉唐时期。汉时除宫廷雅乐使用外,民间也广为流传,因而《孔雀东南飞》中有“十五弹箜篌”的诗句。盛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箜篌演奏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李贺诗《李凭箜篌引》中就有关于李凭高超箜篌技艺的描写。“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用夸张的手法、神奇的想象展现出箜篌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此时期的箜篌也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国,但到了明代以后渐渐失传。
凤首箜篌(图3)样式与竖箜篌相近,因琴头饰有凤首而得名,其造型优美,装饰华丽,东晋初由印度传入我国,隋唐时期用于天竺乐、骠国(今缅甸)乐和高丽乐中,明代后失传。
可见,无论哪种样式的箜篌在我国均已失传,现在独奏或民族乐队中使用的箜篌,是根据文献记载参照竖琴原理制作的新箜篌。我国先后制作了凤首箜篌、雁柱箜篌以及转调箜篌等,在音乐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箜篌这一古老乐器开始以新的面貌流光溢彩。
然而箜篌这种古老乐器并不为当代观众所熟悉,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几近失传。目前,我国保存下来的古代箜篌仅有两把可以弹得响,并且没有专门演奏曲目。近年来的箜篌曲目都是根据古典名曲改编而成的,如独奏曲《高山流水》,重奏曲《鱼美人》等。为此,在电视剧《孔雀东南飞》拍摄过程中,剧组专门请人写了我国第一支箜篌版的《孔雀东南飞》乐谱,在剧中与古琴相和演奏。这无论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还是对于观众欣赏来说,都是一件难能可贵的好事。从剧中演员所弹箜篌来看,当为我国当代所制造的雁柱箜篌(图4),其制作精美类似凤首箜篌。其实在汉代,凤首箜篌尚未传入我国,汉代所弹奏的多为状如半截弓背的竖箜篌。从传播角度来看,电视剧囿于条件不可能将汉代箜篌搬上荧幕,而代之以现代箜篌来弹奏,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可以通过剧情对箜篌这一古老乐器有所了解,对于相关研究者来说,艺术毕竟不等同于史料记载,由此所引发的探讨可以进一步推进对箜篌的研究。
除了箜篌,缓急有度、沉寂悠扬的古琴声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相比箜篌,观众对古琴并不算陌生。在先秦时期就已盛行的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舞台上和寻常书斋里,流传下来的十大古琴名曲为一代又一代人带来优美的艺术享受。剧中焦仲卿盘坐于高山之上、流水之间抚琴的画面,让带有万壑松风的空谷余音缭绕耳畔,勾起了观众的东方古典诗意情结,而箜篌、古琴合奏引来百鸟朝会、孔雀落泪的情景也圆了观众一个美丽的神话梦,箜篌、古琴完美地再现了我国古典乐曲的魅力。
“六礼”展现我国古代婚姻礼仪
古诗《孔雀东南飞》可以说是汉代婚俗的一面镜子,诗中焦母遣归刘兰芝、太守的求婚和迎娶反映出了汉代的遣归习俗、再婚观念和娶亲礼仪。改编后的电视剧中也有所体现,尤其是对娶亲礼仪的展现。
我国自周代就形成了从议婚到完婚过程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和亲迎。“六礼”在后代沿袭过程中逐步变更,至今已在全国各地改换成不同名称,但汉代仍基本遵循,剧中太守议婚到迎娶的过程,为观众再现了“六礼”礼仪:
“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后,男家备礼前去求婚。剧中刘兰芝在其兄和太守的蒙骗下以为助她弹箜篌引来孔雀落泪的弹琴者就是太守从而答应议婚,太守送去玉佩一对,这就是“纳采”。“问名”即男家请媒人问清女方的姓氏和出生年月,和纳采一次性完成。“纳吉”是男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纳徵”是指男家送聘礼给女家,剧中太守所送的“酒八坛、锦八匹、绫八匹、绸缎八匹、黄金十镒、银子百镒和首饰若干”即为“纳徵”礼。接下来是“请期”,即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家,求其同意。剧中太守怕夜长梦多,为了早日娶到兰芝借媒婆之口对兰芝父母言方士卜“下月婚娶先主散而后结,大凶”、“本月婚娶吉”而定为本月。至此,“六礼”在剧中由太守为观众展示了五礼。而在兰芝悔婚后,焦仲卿迎娶刘兰芝则是最后一道程序“亲迎”的展示,“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从剧中的“亲迎”过程也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传统婚礼的服饰。
服饰自然雅致,重现汉服风姿
为了更好地贴合汉代的风俗人情,《孔雀》剧组在服饰方面颇下工夫,采用原汁原味的汉服设计。汉代纺织技术和染色工艺的发展使汉服更加精美,颜色图案也更加多样化。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平民开始穿精织服饰。
袍服是汉代一般人的常服,分直裾和曲裾两种,曲裾式沿用战国时的风格,直裾式西汉后期开始盛行,男女通用。衣领领口很低通常用交领,领口袖口大多镶边,绘有精美华丽的图案。剧中刘兰芝的服饰展示出了汉代女子服装的精美样式,刘兰芝婚后次日所穿的橙色衣服也与当时盛行穿黄色和紫色衣服相吻合,汉服的清新自然,线条的流畅完美在演员身上都体现出来。由剧中焦仲卿在正式场合所着的袍服和长冠可以看出汉代男子的服装面貌。但剧中也有与史实不符之处,如偶尔出现的左衽服裝,我国古代中原人尚右,习惯衣襟右掩,称为右衽,少数民族尚左,衣襟左掩,称为左衽。
与服饰相匹配的发式在剧中也基本得以还原汉代当世,西汉早中期以背后或头后绾髻为主,名椎髻,到中晚期开始头顶绾高髻,至东汉盛行,剧中刘兰芝大部分时候都是头绾高髻。还有一种发式叫缕鹿式,即上下轮,下轮大上轮小,髻中有柱支撑,剧中秦罗敷所梳的就是这种发型。头上装饰也由少到多、由朴素到华丽,头饰也都很精美。另外汉代发式还有三角髻、四起大髻、堕马髻等,从剧中焦母、刘母、秦母等人发式中可以看出部分端倪。
另外,剧中兰芝救父、仲卿从母都反映出汉代的孝道观,对“起兴”手法的夸张运用即诗中本无孔雀,而孔雀在剧中多次出现,贯穿始终,也显示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无限张力。
中华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圆,文学作品和电视剧都承载了将这个“圆”一直保存传播下去的任务,在传播过程中,也必然会对这个“圆”着上不同色彩进行演绎,然而无论怎样变化,只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圆心,都会给观赏者带来文化享受和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乐声:《箜篌的历史与发展》,《乐器》,1997(01)。
(王娜为军械工程学院基础部讲师;何磊为河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编校:施 宇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叙事诗,全诗共357句1785字,历史学家范文澜称其为继《离骚》之后“中国文学史上第二次出现的伟大诗篇”。讲述的是东汉献帝年间焦仲卿与刘兰芝为爱而殉情的故事,也被誉为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36集同名电视剧《孔雀东南飞》即根据此诗改编而成,在荧屏上除了再现刘兰芝与焦仲卿流传千古的爱情外,还展示了人物所生活的时代——汉代多方面的文化,如音乐、婚俗、服饰等,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
箜篌、古琴再现我国古典乐曲魅力
古诗中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电视剧以刘兰芝弹箜篌开始切入,唯美的画面、古朴的音乐立刻把观众带入精致典雅的汉代。箜篌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流传下来的文献中载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样式。
卧箜篌(图1)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与琴、瑟相似,但琴体上有数弦通用的通品装置,盛行于汉至隋唐,汉代卧箜篌被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清商乐》中,宋代后失传。
竖箜篌(图2)在汉代时由西域传入我国,盛行于汉唐时期。汉时除宫廷雅乐使用外,民间也广为流传,因而《孔雀东南飞》中有“十五弹箜篌”的诗句。盛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箜篌演奏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李贺诗《李凭箜篌引》中就有关于李凭高超箜篌技艺的描写。“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用夸张的手法、神奇的想象展现出箜篌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此时期的箜篌也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国,但到了明代以后渐渐失传。
凤首箜篌(图3)样式与竖箜篌相近,因琴头饰有凤首而得名,其造型优美,装饰华丽,东晋初由印度传入我国,隋唐时期用于天竺乐、骠国(今缅甸)乐和高丽乐中,明代后失传。
可见,无论哪种样式的箜篌在我国均已失传,现在独奏或民族乐队中使用的箜篌,是根据文献记载参照竖琴原理制作的新箜篌。我国先后制作了凤首箜篌、雁柱箜篌以及转调箜篌等,在音乐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箜篌这一古老乐器开始以新的面貌流光溢彩。
然而箜篌这种古老乐器并不为当代观众所熟悉,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几近失传。目前,我国保存下来的古代箜篌仅有两把可以弹得响,并且没有专门演奏曲目。近年来的箜篌曲目都是根据古典名曲改编而成的,如独奏曲《高山流水》,重奏曲《鱼美人》等。为此,在电视剧《孔雀东南飞》拍摄过程中,剧组专门请人写了我国第一支箜篌版的《孔雀东南飞》乐谱,在剧中与古琴相和演奏。这无论是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还是对于观众欣赏来说,都是一件难能可贵的好事。从剧中演员所弹箜篌来看,当为我国当代所制造的雁柱箜篌(图4),其制作精美类似凤首箜篌。其实在汉代,凤首箜篌尚未传入我国,汉代所弹奏的多为状如半截弓背的竖箜篌。从传播角度来看,电视剧囿于条件不可能将汉代箜篌搬上荧幕,而代之以现代箜篌来弹奏,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可以通过剧情对箜篌这一古老乐器有所了解,对于相关研究者来说,艺术毕竟不等同于史料记载,由此所引发的探讨可以进一步推进对箜篌的研究。
除了箜篌,缓急有度、沉寂悠扬的古琴声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相比箜篌,观众对古琴并不算陌生。在先秦时期就已盛行的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舞台上和寻常书斋里,流传下来的十大古琴名曲为一代又一代人带来优美的艺术享受。剧中焦仲卿盘坐于高山之上、流水之间抚琴的画面,让带有万壑松风的空谷余音缭绕耳畔,勾起了观众的东方古典诗意情结,而箜篌、古琴合奏引来百鸟朝会、孔雀落泪的情景也圆了观众一个美丽的神话梦,箜篌、古琴完美地再现了我国古典乐曲的魅力。
“六礼”展现我国古代婚姻礼仪
古诗《孔雀东南飞》可以说是汉代婚俗的一面镜子,诗中焦母遣归刘兰芝、太守的求婚和迎娶反映出了汉代的遣归习俗、再婚观念和娶亲礼仪。改编后的电视剧中也有所体现,尤其是对娶亲礼仪的展现。
我国自周代就形成了从议婚到完婚过程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和亲迎。“六礼”在后代沿袭过程中逐步变更,至今已在全国各地改换成不同名称,但汉代仍基本遵循,剧中太守议婚到迎娶的过程,为观众再现了“六礼”礼仪:
“纳采”即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后,男家备礼前去求婚。剧中刘兰芝在其兄和太守的蒙骗下以为助她弹箜篌引来孔雀落泪的弹琴者就是太守从而答应议婚,太守送去玉佩一对,这就是“纳采”。“问名”即男家请媒人问清女方的姓氏和出生年月,和纳采一次性完成。“纳吉”是男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纳徵”是指男家送聘礼给女家,剧中太守所送的“酒八坛、锦八匹、绫八匹、绸缎八匹、黄金十镒、银子百镒和首饰若干”即为“纳徵”礼。接下来是“请期”,即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家,求其同意。剧中太守怕夜长梦多,为了早日娶到兰芝借媒婆之口对兰芝父母言方士卜“下月婚娶先主散而后结,大凶”、“本月婚娶吉”而定为本月。至此,“六礼”在剧中由太守为观众展示了五礼。而在兰芝悔婚后,焦仲卿迎娶刘兰芝则是最后一道程序“亲迎”的展示,“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从剧中的“亲迎”过程也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传统婚礼的服饰。
服饰自然雅致,重现汉服风姿
为了更好地贴合汉代的风俗人情,《孔雀》剧组在服饰方面颇下工夫,采用原汁原味的汉服设计。汉代纺织技术和染色工艺的发展使汉服更加精美,颜色图案也更加多样化。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平民开始穿精织服饰。
袍服是汉代一般人的常服,分直裾和曲裾两种,曲裾式沿用战国时的风格,直裾式西汉后期开始盛行,男女通用。衣领领口很低通常用交领,领口袖口大多镶边,绘有精美华丽的图案。剧中刘兰芝的服饰展示出了汉代女子服装的精美样式,刘兰芝婚后次日所穿的橙色衣服也与当时盛行穿黄色和紫色衣服相吻合,汉服的清新自然,线条的流畅完美在演员身上都体现出来。由剧中焦仲卿在正式场合所着的袍服和长冠可以看出汉代男子的服装面貌。但剧中也有与史实不符之处,如偶尔出现的左衽服裝,我国古代中原人尚右,习惯衣襟右掩,称为右衽,少数民族尚左,衣襟左掩,称为左衽。
与服饰相匹配的发式在剧中也基本得以还原汉代当世,西汉早中期以背后或头后绾髻为主,名椎髻,到中晚期开始头顶绾高髻,至东汉盛行,剧中刘兰芝大部分时候都是头绾高髻。还有一种发式叫缕鹿式,即上下轮,下轮大上轮小,髻中有柱支撑,剧中秦罗敷所梳的就是这种发型。头上装饰也由少到多、由朴素到华丽,头饰也都很精美。另外汉代发式还有三角髻、四起大髻、堕马髻等,从剧中焦母、刘母、秦母等人发式中可以看出部分端倪。
另外,剧中兰芝救父、仲卿从母都反映出汉代的孝道观,对“起兴”手法的夸张运用即诗中本无孔雀,而孔雀在剧中多次出现,贯穿始终,也显示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无限张力。
中华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圆,文学作品和电视剧都承载了将这个“圆”一直保存传播下去的任务,在传播过程中,也必然会对这个“圆”着上不同色彩进行演绎,然而无论怎样变化,只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圆心,都会给观赏者带来文化享受和艺术享受。
参考文献:
1.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乐声:《箜篌的历史与发展》,《乐器》,1997(01)。
(王娜为军械工程学院基础部讲师;何磊为河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编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