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孩子对某一类反复出现的刺激所产生的一种习惯性倾向,导致心理反应的弱化,表现为对此类刺激反应迟钝或引不起反应,我们称之为“心理慢性症”,这种症状是非病理性的,是由于教育方法不当导致的。找出心理慢性症成因,找出矫正的方法。
[关键词]心理慢性症个案研究成因矫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00107
“心理慢性症”是指孩子对某一类反复出现的刺激所产生的一种习惯性倾向,导致心理反应的弱化,表现为对此类刺激反应迟钝或引不起反应。
对于徐大强(化名)这种心理慢性症的孩子,我一直在积极探索改变他的教育教学方法,想改变他的行为。在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上课纪律不好、上网、逃课、偷窃,但是我比较关注的就是这个孩子“慢”的问题。既然存在问题,一定会有其存在的原因,于是我一直在观察、思考、研究,想找出心理慢性症的原因,找出矫正的方法。
【个案记录1】
徐大强同学上午作文没交。语文老师找他谈话。
语文老师:“作文写完没?怎么还没交?”
徐大强:“没写完。”
语文老师:“中午干什么的?顾着玩了?”
徐大强:“没。”
语文老师:“哎,真让人失望。快一点写完交来。”
徐大强:“……”(没说话)
语文老师:“如果再不写我决不饶你。”
事后问问,他还是拖拉没交。
语文老师:“这个孩子除了拖拉,什么也不会。”
【分析】
这个片段中,老师面对这个孩子的“无动于衷”,由一开始的“鼓励”“期待”变成了“厌烦”“恼恨”。遇到这样的孩子,的确令人头疼。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鲁迅先生说:“教育植根于爱。”因此,对学生要摒弃一个“嫌”字。要以爱心、热心、诚心对待学生为荣,细心、耐心地对待每一位孩子。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批评的方法简单粗暴,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批评,就有可能使学生的厌烦度倍增,甚至演变成反抗心理,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如果一定要批评,也应该换个角度,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使批评不能真正取得实效。在批评的时候,教师也切莫忘记,还有一个效应。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最后一句话决定了整句话的基调,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近因效应”。教师穷凶极恶的语言,命令式的结束语,不但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反而给学生留下一个可恶的印象。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教师最后说:“哎呀……也许我的话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苦心。”或者“……我太激动了,只是希望你好好努力。”用这种话做结束语,学生是不是会有受勉励之感?
【个案记录2】
2015年3月6日上午,阴转晴。地点:教室外的走廊上。事件:约定回答问题。
教师:“大强,我们来个约定好吗?每堂课至少回答两个问题。如果实现了这个约定,就算是完成了任务。如果只回答一个,就欠我一个,下一节课把它补上。”
徐大强:“行”。
课堂上,徐大强真的举了一次手。教师马上表扬了他。下课后,教师继续找他谈话。
教师:“你还欠我一个问题,下一节课要补上啊。”
到了下一节课,徐大强果真又多回答了一个问题。
可是好景不长,一段时间后,徐大强又不举手了。
【分析】
跟心理慢性症者打交道,首先我们要找出一些需要回避的做法。“只管做”这句话是对他们的一种威胁,啰嗦与成为监工也不为他们欢迎。当你检查他的进度时,你就会被认为是一个监工。责备、嘲弄、或者用极端及夸张的后果加以威胁。说“我早告诉过你会这样。”这句话就像在伤口上撒盐。
起作用的态度:培养成长心态。保持你的个人立场。协作态度:对自己的策略保持弹性。对于大强“又不举手回答”这种情况,我本着一个原则“不打,不骂,不体罚”,抓反复,反复抓。他进步了哪怕一点点,我都替他高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激发了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学生的转化过程中,要及时让学生体会成功感,即使是细微的进步。我们既要发现他们的优点,还要创造机会培养他们的优点。
孩子的这种状态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而是长时间的积累。要想改变这种状态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在给予高度关注的同时,要以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的改变,不要把自己的那种焦躁、急于改变的不良情绪传染给学生。这也是实现这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有效办法。
那么教师究竟应该怎么做呢?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展示合作的活动过程。教师应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或组合,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
个案记录2告诉我们,使用有效的教育语言(比如变化不同的教育语言、低沉的责备语调、让沉默代替指责、使用强调性的语言等),寻找恰当的教育时机,对家长、对教师都很重要。每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给他阳光、雨露就会发芽。
美好的教育并不复杂,有效的教育往往是朴素而简单的,唯“爱”而已。
[参考文献]
(美)博克.蒋永强,林芳译.拖延心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黄晓)
[关键词]心理慢性症个案研究成因矫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00107
“心理慢性症”是指孩子对某一类反复出现的刺激所产生的一种习惯性倾向,导致心理反应的弱化,表现为对此类刺激反应迟钝或引不起反应。
对于徐大强(化名)这种心理慢性症的孩子,我一直在积极探索改变他的教育教学方法,想改变他的行为。在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上课纪律不好、上网、逃课、偷窃,但是我比较关注的就是这个孩子“慢”的问题。既然存在问题,一定会有其存在的原因,于是我一直在观察、思考、研究,想找出心理慢性症的原因,找出矫正的方法。
【个案记录1】
徐大强同学上午作文没交。语文老师找他谈话。
语文老师:“作文写完没?怎么还没交?”
徐大强:“没写完。”
语文老师:“中午干什么的?顾着玩了?”
徐大强:“没。”
语文老师:“哎,真让人失望。快一点写完交来。”
徐大强:“……”(没说话)
语文老师:“如果再不写我决不饶你。”
事后问问,他还是拖拉没交。
语文老师:“这个孩子除了拖拉,什么也不会。”
【分析】
这个片段中,老师面对这个孩子的“无动于衷”,由一开始的“鼓励”“期待”变成了“厌烦”“恼恨”。遇到这样的孩子,的确令人头疼。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鲁迅先生说:“教育植根于爱。”因此,对学生要摒弃一个“嫌”字。要以爱心、热心、诚心对待学生为荣,细心、耐心地对待每一位孩子。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批评的方法简单粗暴,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批评,就有可能使学生的厌烦度倍增,甚至演变成反抗心理,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如果一定要批评,也应该换个角度,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使批评不能真正取得实效。在批评的时候,教师也切莫忘记,还有一个效应。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最后一句话决定了整句话的基调,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近因效应”。教师穷凶极恶的语言,命令式的结束语,不但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反而给学生留下一个可恶的印象。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教师最后说:“哎呀……也许我的话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苦心。”或者“……我太激动了,只是希望你好好努力。”用这种话做结束语,学生是不是会有受勉励之感?
【个案记录2】
2015年3月6日上午,阴转晴。地点:教室外的走廊上。事件:约定回答问题。
教师:“大强,我们来个约定好吗?每堂课至少回答两个问题。如果实现了这个约定,就算是完成了任务。如果只回答一个,就欠我一个,下一节课把它补上。”
徐大强:“行”。
课堂上,徐大强真的举了一次手。教师马上表扬了他。下课后,教师继续找他谈话。
教师:“你还欠我一个问题,下一节课要补上啊。”
到了下一节课,徐大强果真又多回答了一个问题。
可是好景不长,一段时间后,徐大强又不举手了。
【分析】
跟心理慢性症者打交道,首先我们要找出一些需要回避的做法。“只管做”这句话是对他们的一种威胁,啰嗦与成为监工也不为他们欢迎。当你检查他的进度时,你就会被认为是一个监工。责备、嘲弄、或者用极端及夸张的后果加以威胁。说“我早告诉过你会这样。”这句话就像在伤口上撒盐。
起作用的态度:培养成长心态。保持你的个人立场。协作态度:对自己的策略保持弹性。对于大强“又不举手回答”这种情况,我本着一个原则“不打,不骂,不体罚”,抓反复,反复抓。他进步了哪怕一点点,我都替他高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激发了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学生的转化过程中,要及时让学生体会成功感,即使是细微的进步。我们既要发现他们的优点,还要创造机会培养他们的优点。
孩子的这种状态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而是长时间的积累。要想改变这种状态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在给予高度关注的同时,要以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的改变,不要把自己的那种焦躁、急于改变的不良情绪传染给学生。这也是实现这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有效办法。
那么教师究竟应该怎么做呢?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展示合作的活动过程。教师应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或组合,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
个案记录2告诉我们,使用有效的教育语言(比如变化不同的教育语言、低沉的责备语调、让沉默代替指责、使用强调性的语言等),寻找恰当的教育时机,对家长、对教师都很重要。每个学生都是一粒种子,给他阳光、雨露就会发芽。
美好的教育并不复杂,有效的教育往往是朴素而简单的,唯“爱”而已。
[参考文献]
(美)博克.蒋永强,林芳译.拖延心理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