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语言。我们知道文化知識的学习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西文化差异又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在现实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在要求学生掌握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也包括掌握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英语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外语语言能力,而且必须要在英语教学中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使学生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社会文化、风俗习惯、民族宗教以及其风土人情等,能够在实际中进行跨文化交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对学生在理解、掌握效率及学习兴趣方面都会有很好的提高作用。下面主要从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教学目标和原则、教学内容以及方法等方面具体进行阐述。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西文化差异;文化导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227-03
引言
语言与文化互为交织,不涉及文化,就不可能搞好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中对背景文化的导入应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帮助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并避免用本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他族文化,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理解上的错误。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二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其中,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是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的内容,因此也称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通过文化的教学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行为、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敏感性和鉴别力;使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跨文化知识的传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素质的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一个问题:要求学生理解哪些词汇文化、话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特点;要求学生了解哪些重要节假日、庆祝方式和宗教传统:要求学生在哪些方面能够进行中西文化对比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等。因为,一旦目标清楚了,你就可以灵活使用各种文化教学的方法了。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一个国家的语言必然会反映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思维方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运用外语。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也日益增多。单纯掌握一门外语而不了解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不能有效地帮助人们跨越文化鸿沟,实现成功的交流。
(一)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的全部特征。学生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是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美国外语协会很早就把交际能力列入外语能力要求中,具体提出交际能力包括五个方面,即:四种语言应用能力(听、说、读、写)和文化素养(社会文化能力)。由于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和影响,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有必要导入与英语语言有关的文化内容。
(二)文化与交际
当我们与英语国家的人们交往时,仅掌握正确的英语语法知识和词汇是达不到交际目的的,还必须在言语交际中遵循英语国家的人们在长久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交际原则,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说话规矩、言语交际方式等蕴含丰富文化意义的知识,让学生懂得在不同场合正确得体地使用英语。给学生传达尽可能多的西方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们难以忽略的重要课题。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导入哪些文化因素使之更加符合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有争议的问题。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文化内容在教学中的导入一般有三方面内容:
(一)基础背景文化
基础背景文化指某种语言产生和使用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基础背景文化的导入应包括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文化背景知识:目的语的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背景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帮助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并避免用本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他族文化,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理解上的错误。
《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一单元“Big Bucks the EasyWay”中的故事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立的国家,自立的青年视依赖家庭和父母为一种耻辱。同时,父母也鼓励他们的孩子自立自强。教师在讲解了这些西方生活观念后,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和文章开头:Doing part-time jobs“might be away to avoid the indignity ofhaving to ask for money.”就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就更能体会作者在故事结尾时的诙谐和幽默。
(二)词语文化内涵
词语文化内涵是指单个的词、习语、成语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只注重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英语中也有许多如果不了解其来源就无法真正理解其内涵的词语。这些间接影响词义的超语言背景涉及到这一语言的文学、历史、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因素。并且词语在文化涵义上还有它的的不等值性。如politics(政治),idealist(唯心主义者),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liberalism(自由主义),dragon(龙),yellow(黄),goat(山羊),propaganda(宣传),flower(花),commune(公社),freedom(自由),human rights(人权),materialism(唯物主义),democracy(民主)等,其与内在含义并不能划等号。这种不等值性,正是文化差异的语言表现,也是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点之一。
(三)社会习俗和价值观
语言反映文化,文化的不同必然导致语言的不同。在跨文化交流中,一种文化中人们习惯交流的话题可能是另一种文化中人们设法回避的话题。正确掌握文化禁忌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前提。中国人见面时常问:“你吃了吗?”,“你去哪?”,交谈中习惯于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状况等等,而这些在西方国家都是交谈的禁忌。此外,在中国,individualism表示“个人主义”是贬义,在中国更强调集体表现和合作精神,而在西方,则强调个人表现和竞争,他们认为不愿意显露自己才华的人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文化 差异,即价值观不同的问题。这些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的差异会给英语语言的顺利交流与应用造成一定障碍。鉴于此,教师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帮助学生跨越或者是填平这些文化差异的鸿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价值观引导,也就成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即是非善恶的判断与分析能力,将其有机地贯穿于培养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与创新、开发与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知识的积累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过程中。一种文化,最根本的性质是指一系列的价值观念(布鲁纳,1989),必须以科学价值观为指导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与应用能力,才能真正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学推动学生科学和人文素质的协调发展。在《新编实用英语》第四册第七单元Environment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数据和环境资源现状将环境保护,节约用水,用电等的知识渗透到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增强了环保、节约的意识。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教学目标和原则
(一)教学目标
教师如果对语言与文化有基本正确的理解,他们制定的教学计划、设计的课程、制定的大纲和编写的教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和构建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可从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学生的文化实践能力和技巧以及鼓励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开展文化移情这三个方面考虑,全面系统地提出开展文化导入教学的五项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力,认识到人的语言和行为都会受到文化制约;
2.帮助学生认识到年龄、性别、社会等级和地域的社会多样性会影响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3)帮助学生增强意识,了解文化在一般情境里的传统行为;
3.帮助学生了解某些词汇的文化内涵;
4.激发学生对他国文化的学习兴趣,并鼓励他们多阅读关于文化方面的书籍。
(二)教学原则
大学英语教师既要明确文化导入的教学宗旨,还要遵守以下教学原则:
1.适合性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导入的文化内容,应尽量与日常交际活动、与学生以后从事的职业相关联;同时,一定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西方文化的积极一面介绍给学生,使其从中受益,从而更有利地推动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品德的升华;坚决抛弃消极文化,以免腐蚀学生的思想。
2.循序渐进原则。虽然文化的导入对学生英语理解能力的提高具有绝对性意义,但导入的内容一定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来具体确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一股脑的倾灌和填塞,不但不会帮助学生进步,反而会造成理解混乱。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际文化的导入。交际文化的传授应该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教师主要向学生讲述英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方面的差异。文化导入应侧重知识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为主,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等。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有:
(一)教师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有关的文化知识加以注释
教师要根据教材每节课的内容渗透相关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情习俗、以及政治经济等知识,使学生能在更好得理解所学课文的同时加深对有关文化的了解。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讲授第三册第二单元Civil RightsHeroes时,对于美国内战这段历史和林肯总统,马丁路德金这些人物的了解,便于更加深刻的体会这些内战英雄的伟大精神和无私奉献。讲授第三单元Security时,陈述“9·11事件”的过程及结果,学生们便可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美国从Land of Freedom变成了Land of Lock。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来导入文化
中西文化差异经常成为困扰学生学习英语的阻碍因素,因而将文化教学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就显得至关重要。“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可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产生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礼仪、风俗习惯的中西差异是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学习外语,必须学习目的语国家人士生活礼节、习惯。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1册第5单元“A Miserable,Merry Christmas”,在讲解课文之前,笔者简要介绍了西方国家欢度圣诞节的一些习俗:圣诞购物、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和卡片、圣诞歌曲、圣诞晚宴等,然而让学生把西方的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进行对比,学生发言踊跃,从而对西方的重大节日——圣诞节有了较深的理解。从称呼到见面礼、从起坐到餐桌摆放、从禁忌语到暗喻俚谚等等,都是学生应了解的。如:美国人在正式场合,握手致意,非正式场合见面,礼节比较随意,往往以点头、微笑为礼,或者只是向对方“嗨”上一声。若非亲朋好友,一般不会主动与对方亲吻、拥抱;澳大利亚人见面习惯于握手,不过有些女子之间不握手,女友相逢时常亲吻对方的脸。英国人见面常常以天气为谈话的开端等。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结合习语或典故来导入文化
大多数人在说话和写作时都引用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物或事件就是典故。运用典故不仅可润泽语言,使之丰富多彩,生动清晰,而且使人们更易于沟通思想。基于某些词汇的神话背景,将这些词语与英语中的其他词语组合而成固定的短语,这些短语表达与相关神话背景相关的语义。例如,an apple of discord争斗之源;不和之因;祸根“an apple of discord”直译为“纠纷的苹果”,出自荷马史诗Iliad中的希腊神话故事。传说希腊阿耳戈英雄(Argonaut)珀琉斯(Peleus)和爱琴海海神涅柔斯的女儿西蒂斯(Thetis)在珀利翁山举行婚礼,大摆宴席。他们邀请了奥林匹斯上(Olympus)的诸神参加喜宴,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惟独没有邀请掌管争执的女神厄里斯(Eris)。这位女神恼羞成怒,决定在这次喜宴上制造不和。于是,她不请自来,并悄悄在筵席上放了一个金苹果,上面镌刻着“属于最美者”几个字。天后赫拉(Hera),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Aphrodite),都自以为最美,应得金苹果,获得“最美者”称号。她们争执不下,闹到众神之父宙斯(Zeus)那里,但宙斯碍于难言之隐,不愿偏袒任何一方,就要她们去找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Paris)评判。三位女神为了获得金苹果,都各自私许帕里斯以某种好处:赫拉许给他以广袤国土和掌握富饶财宝的权利,雅典娜许以文武全才和胜利的荣誉,阿芙罗狄蒂则许他成为世界上最美艳女子的丈夫。年青的帕里斯在富贵、荣誉和美女之间选择了后者,便把金苹果判给爱与美之神。为此,赫拉和雅典娜怀恨帕里斯,连带也憎恨整个特洛伊人。后来阿芙罗狄蒂为了履行诺言,帮助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俄斯 的王后——绝世美女海伦(Helan),从而引起了历时10年的特洛伊战争。不和女神厄里斯丢下的那个苹果,不仅成了天上3位女神之间不和的根源,而且也成为了人间2个民族之间战争的起因。因此,在英语中产生了an apple of discord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any subject of disagreement andcontentionl the root of the trouble;dispute等意义。这个成语最初为公元2世纪时的古罗马历史学家马克·朱里·尤斯丁(Marcus Juninus Justinus)所使用,后来广泛的流传到欧洲许多语言中去,成为了一个国际性成语。
如:This problem seems to be an apple of discordbetween the Russia and the USA.这个问题似乎成了俄罗斯和美国之间的不合之源。
在《大学英语》中,就有许多课文引用了文学和《圣经》中的典故。这些典故许多学生并不熟悉,这就需要教师对此仔细讲解。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十单元课文阅读理解练习第4题中有这样一个句子:To Vingo Floridawas in fact the land of Promise.許多学生在做这一题时,对the land of Promise这个短语不理解,在一般的词典中也很难查到。其实,这是出自《圣经》的一个典故,通常写作the Promise Land。源自《圣经·旧约》“创世纪”。亚伯兰(Abram)是犹太人的始祖,以虔诚笃信上帝著称。他曾多次率领家族迁移,后来客居迦南。上帝对他许下诺言:The whole land of Canaan,where you now alien,Iwill give as everlasting possession to you and yourdescendants……(我要将你现在寄居的地方,就是迦南,全部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永远为业……)。因此,这里的the Land of Promise指的是上帝许诺给犹太人的土地:迦南。这个典故指“乐士”或“希望之乡”。如果你读到美国总统克林顿1997年连任的就职演说辞,就会发现他连续两次活用这一典故:Guided by the ancient vision of apromised land,let us set our sights upon a land ofnew promise.(在“希望之乡”这一古老憧憬的指引下,让我们着眼于新的“希望之乡”。)
(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后补充法导入文化
英语课堂教学毕竟有限,尤其是大学英语,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辅助进行文化教学,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原版录像、电影。录像和电影提供的语境多,可观察姿态、表情、动作等辅助语言手段;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与文化现象有关的书籍、报纸和杂志,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还可主动与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接触交谈;举办专题讲座;开设“英语角”;收听VOA和BBC英语广播等。这样就可逐渐深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教育、艺术、哲学、政治、科技、风俗习惯等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
五、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语用错误。在英语课堂上进行文化导入,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众所周知,文化创造力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一种主动从外国文化源泉中摄取新东西的潜能,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和补充;有利于知已知彼,不会使年轻一代对外国文化盲目崇拜,变成“哈韩族”“哈日族”“哈美族”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机械的死记硬背,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发展要求,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正活的英语。
教师在导入材料、时间、对象、方法等诸多方面也要进行周密安排,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要依据课堂情况进行调整。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在课堂上加入文化成分所产生的弊端,如:文化材料在给学生带来新鲜感的同时,由于其创新性带来大量的常规偏离,会给学生带来困惑,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指引;课堂长期进行文化导入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疲劳,此时就需要补充文化导入的新视角:在导入过程中,特别是遇到教师的研究方向,教师会出现“收不住”的情况,这需要教师在课上遵循自己的教学计划,勿忘英语课堂的文化导入归根结底是一种手段、一种补充,导入适当、适时、适合、适度才会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KPamsch,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s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7
[2]彭莹,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式和途径曾凡贵,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探讨[c],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161
[3]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
[4]李洋池,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6
[5]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6]刘兵,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英美文化导入[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6)
[7]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界,1997(1):7-10
[8]胡文件,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9]吴均霞,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10]金辉,滕玉梅,谈外语学习中的文化导入与文化定型,教育探索,2006,9
[11]杨雷,张坤,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策略研究,教育探索,2007,2
[12]吴宝惠,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教育与职业,2006,9
[13]赵厚宪,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J],中国英语教学,2002(6)
[14]刘桂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西文化差异;文化导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227-03
引言
语言与文化互为交织,不涉及文化,就不可能搞好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中对背景文化的导入应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帮助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并避免用本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他族文化,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理解上的错误。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二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其中,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是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的内容,因此也称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通过文化的教学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行为、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敏感性和鉴别力;使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跨文化知识的传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素质的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一个问题:要求学生理解哪些词汇文化、话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特点;要求学生了解哪些重要节假日、庆祝方式和宗教传统:要求学生在哪些方面能够进行中西文化对比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等。因为,一旦目标清楚了,你就可以灵活使用各种文化教学的方法了。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一个国家的语言必然会反映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思维方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运用外语。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也日益增多。单纯掌握一门外语而不了解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不能有效地帮助人们跨越文化鸿沟,实现成功的交流。
(一)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的全部特征。学生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是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美国外语协会很早就把交际能力列入外语能力要求中,具体提出交际能力包括五个方面,即:四种语言应用能力(听、说、读、写)和文化素养(社会文化能力)。由于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和影响,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有必要导入与英语语言有关的文化内容。
(二)文化与交际
当我们与英语国家的人们交往时,仅掌握正确的英语语法知识和词汇是达不到交际目的的,还必须在言语交际中遵循英语国家的人们在长久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交际原则,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说话规矩、言语交际方式等蕴含丰富文化意义的知识,让学生懂得在不同场合正确得体地使用英语。给学生传达尽可能多的西方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师们难以忽略的重要课题。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导入哪些文化因素使之更加符合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有争议的问题。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文化内容在教学中的导入一般有三方面内容:
(一)基础背景文化
基础背景文化指某种语言产生和使用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基础背景文化的导入应包括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文化背景知识:目的语的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背景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帮助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并避免用本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他族文化,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理解上的错误。
《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一单元“Big Bucks the EasyWay”中的故事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立的国家,自立的青年视依赖家庭和父母为一种耻辱。同时,父母也鼓励他们的孩子自立自强。教师在讲解了这些西方生活观念后,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和文章开头:Doing part-time jobs“might be away to avoid the indignity ofhaving to ask for money.”就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就更能体会作者在故事结尾时的诙谐和幽默。
(二)词语文化内涵
词语文化内涵是指单个的词、习语、成语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只注重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英语中也有许多如果不了解其来源就无法真正理解其内涵的词语。这些间接影响词义的超语言背景涉及到这一语言的文学、历史、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因素。并且词语在文化涵义上还有它的的不等值性。如politics(政治),idealist(唯心主义者),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liberalism(自由主义),dragon(龙),yellow(黄),goat(山羊),propaganda(宣传),flower(花),commune(公社),freedom(自由),human rights(人权),materialism(唯物主义),democracy(民主)等,其与内在含义并不能划等号。这种不等值性,正是文化差异的语言表现,也是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点之一。
(三)社会习俗和价值观
语言反映文化,文化的不同必然导致语言的不同。在跨文化交流中,一种文化中人们习惯交流的话题可能是另一种文化中人们设法回避的话题。正确掌握文化禁忌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前提。中国人见面时常问:“你吃了吗?”,“你去哪?”,交谈中习惯于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状况等等,而这些在西方国家都是交谈的禁忌。此外,在中国,individualism表示“个人主义”是贬义,在中国更强调集体表现和合作精神,而在西方,则强调个人表现和竞争,他们认为不愿意显露自己才华的人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文化 差异,即价值观不同的问题。这些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的差异会给英语语言的顺利交流与应用造成一定障碍。鉴于此,教师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帮助学生跨越或者是填平这些文化差异的鸿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价值观引导,也就成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即是非善恶的判断与分析能力,将其有机地贯穿于培养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与创新、开发与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知识的积累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过程中。一种文化,最根本的性质是指一系列的价值观念(布鲁纳,1989),必须以科学价值观为指导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与应用能力,才能真正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学推动学生科学和人文素质的协调发展。在《新编实用英语》第四册第七单元Environment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数据和环境资源现状将环境保护,节约用水,用电等的知识渗透到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增强了环保、节约的意识。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教学目标和原则
(一)教学目标
教师如果对语言与文化有基本正确的理解,他们制定的教学计划、设计的课程、制定的大纲和编写的教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和构建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可从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学生的文化实践能力和技巧以及鼓励学生对目的语文化开展文化移情这三个方面考虑,全面系统地提出开展文化导入教学的五项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力,认识到人的语言和行为都会受到文化制约;
2.帮助学生认识到年龄、性别、社会等级和地域的社会多样性会影响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3)帮助学生增强意识,了解文化在一般情境里的传统行为;
3.帮助学生了解某些词汇的文化内涵;
4.激发学生对他国文化的学习兴趣,并鼓励他们多阅读关于文化方面的书籍。
(二)教学原则
大学英语教师既要明确文化导入的教学宗旨,还要遵守以下教学原则:
1.适合性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导入的文化内容,应尽量与日常交际活动、与学生以后从事的职业相关联;同时,一定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西方文化的积极一面介绍给学生,使其从中受益,从而更有利地推动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品德的升华;坚决抛弃消极文化,以免腐蚀学生的思想。
2.循序渐进原则。虽然文化的导入对学生英语理解能力的提高具有绝对性意义,但导入的内容一定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来具体确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一股脑的倾灌和填塞,不但不会帮助学生进步,反而会造成理解混乱。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际文化的导入。交际文化的传授应该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教师主要向学生讲述英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方面的差异。文化导入应侧重知识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为主,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等。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有:
(一)教师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有关的文化知识加以注释
教师要根据教材每节课的内容渗透相关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情习俗、以及政治经济等知识,使学生能在更好得理解所学课文的同时加深对有关文化的了解。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讲授第三册第二单元Civil RightsHeroes时,对于美国内战这段历史和林肯总统,马丁路德金这些人物的了解,便于更加深刻的体会这些内战英雄的伟大精神和无私奉献。讲授第三单元Security时,陈述“9·11事件”的过程及结果,学生们便可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美国从Land of Freedom变成了Land of Lock。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来导入文化
中西文化差异经常成为困扰学生学习英语的阻碍因素,因而将文化教学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就显得至关重要。“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可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产生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礼仪、风俗习惯的中西差异是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学习外语,必须学习目的语国家人士生活礼节、习惯。例如《大学英语·精读》第1册第5单元“A Miserable,Merry Christmas”,在讲解课文之前,笔者简要介绍了西方国家欢度圣诞节的一些习俗:圣诞购物、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和卡片、圣诞歌曲、圣诞晚宴等,然而让学生把西方的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进行对比,学生发言踊跃,从而对西方的重大节日——圣诞节有了较深的理解。从称呼到见面礼、从起坐到餐桌摆放、从禁忌语到暗喻俚谚等等,都是学生应了解的。如:美国人在正式场合,握手致意,非正式场合见面,礼节比较随意,往往以点头、微笑为礼,或者只是向对方“嗨”上一声。若非亲朋好友,一般不会主动与对方亲吻、拥抱;澳大利亚人见面习惯于握手,不过有些女子之间不握手,女友相逢时常亲吻对方的脸。英国人见面常常以天气为谈话的开端等。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结合习语或典故来导入文化
大多数人在说话和写作时都引用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物或事件就是典故。运用典故不仅可润泽语言,使之丰富多彩,生动清晰,而且使人们更易于沟通思想。基于某些词汇的神话背景,将这些词语与英语中的其他词语组合而成固定的短语,这些短语表达与相关神话背景相关的语义。例如,an apple of discord争斗之源;不和之因;祸根“an apple of discord”直译为“纠纷的苹果”,出自荷马史诗Iliad中的希腊神话故事。传说希腊阿耳戈英雄(Argonaut)珀琉斯(Peleus)和爱琴海海神涅柔斯的女儿西蒂斯(Thetis)在珀利翁山举行婚礼,大摆宴席。他们邀请了奥林匹斯上(Olympus)的诸神参加喜宴,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惟独没有邀请掌管争执的女神厄里斯(Eris)。这位女神恼羞成怒,决定在这次喜宴上制造不和。于是,她不请自来,并悄悄在筵席上放了一个金苹果,上面镌刻着“属于最美者”几个字。天后赫拉(Hera),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爱与美之神阿芙罗狄蒂(Aphrodite),都自以为最美,应得金苹果,获得“最美者”称号。她们争执不下,闹到众神之父宙斯(Zeus)那里,但宙斯碍于难言之隐,不愿偏袒任何一方,就要她们去找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Paris)评判。三位女神为了获得金苹果,都各自私许帕里斯以某种好处:赫拉许给他以广袤国土和掌握富饶财宝的权利,雅典娜许以文武全才和胜利的荣誉,阿芙罗狄蒂则许他成为世界上最美艳女子的丈夫。年青的帕里斯在富贵、荣誉和美女之间选择了后者,便把金苹果判给爱与美之神。为此,赫拉和雅典娜怀恨帕里斯,连带也憎恨整个特洛伊人。后来阿芙罗狄蒂为了履行诺言,帮助帕里斯拐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俄斯 的王后——绝世美女海伦(Helan),从而引起了历时10年的特洛伊战争。不和女神厄里斯丢下的那个苹果,不仅成了天上3位女神之间不和的根源,而且也成为了人间2个民族之间战争的起因。因此,在英语中产生了an apple of discord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any subject of disagreement andcontentionl the root of the trouble;dispute等意义。这个成语最初为公元2世纪时的古罗马历史学家马克·朱里·尤斯丁(Marcus Juninus Justinus)所使用,后来广泛的流传到欧洲许多语言中去,成为了一个国际性成语。
如:This problem seems to be an apple of discordbetween the Russia and the USA.这个问题似乎成了俄罗斯和美国之间的不合之源。
在《大学英语》中,就有许多课文引用了文学和《圣经》中的典故。这些典故许多学生并不熟悉,这就需要教师对此仔细讲解。如《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十单元课文阅读理解练习第4题中有这样一个句子:To Vingo Floridawas in fact the land of Promise.許多学生在做这一题时,对the land of Promise这个短语不理解,在一般的词典中也很难查到。其实,这是出自《圣经》的一个典故,通常写作the Promise Land。源自《圣经·旧约》“创世纪”。亚伯兰(Abram)是犹太人的始祖,以虔诚笃信上帝著称。他曾多次率领家族迁移,后来客居迦南。上帝对他许下诺言:The whole land of Canaan,where you now alien,Iwill give as everlasting possession to you and yourdescendants……(我要将你现在寄居的地方,就是迦南,全部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永远为业……)。因此,这里的the Land of Promise指的是上帝许诺给犹太人的土地:迦南。这个典故指“乐士”或“希望之乡”。如果你读到美国总统克林顿1997年连任的就职演说辞,就会发现他连续两次活用这一典故:Guided by the ancient vision of apromised land,let us set our sights upon a land ofnew promise.(在“希望之乡”这一古老憧憬的指引下,让我们着眼于新的“希望之乡”。)
(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后补充法导入文化
英语课堂教学毕竟有限,尤其是大学英语,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辅助进行文化教学,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原版录像、电影。录像和电影提供的语境多,可观察姿态、表情、动作等辅助语言手段;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与文化现象有关的书籍、报纸和杂志,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还可主动与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接触交谈;举办专题讲座;开设“英语角”;收听VOA和BBC英语广播等。这样就可逐渐深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教育、艺术、哲学、政治、科技、风俗习惯等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
五、结束语
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语用错误。在英语课堂上进行文化导入,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众所周知,文化创造力强调的是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一种主动从外国文化源泉中摄取新东西的潜能,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和补充;有利于知已知彼,不会使年轻一代对外国文化盲目崇拜,变成“哈韩族”“哈日族”“哈美族”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机械的死记硬背,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发展要求,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正活的英语。
教师在导入材料、时间、对象、方法等诸多方面也要进行周密安排,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要依据课堂情况进行调整。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在课堂上加入文化成分所产生的弊端,如:文化材料在给学生带来新鲜感的同时,由于其创新性带来大量的常规偏离,会给学生带来困惑,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指引;课堂长期进行文化导入会使部分学生产生疲劳,此时就需要补充文化导入的新视角:在导入过程中,特别是遇到教师的研究方向,教师会出现“收不住”的情况,这需要教师在课上遵循自己的教学计划,勿忘英语课堂的文化导入归根结底是一种手段、一种补充,导入适当、适时、适合、适度才会起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KPamsch,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s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7
[2]彭莹,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式和途径曾凡贵,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探讨[c],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161
[3]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
[4]李洋池,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6
[5]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6]刘兵,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英美文化导入[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6)
[7]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界,1997(1):7-10
[8]胡文件,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9]吴均霞,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
[10]金辉,滕玉梅,谈外语学习中的文化导入与文化定型,教育探索,2006,9
[11]杨雷,张坤,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策略研究,教育探索,2007,2
[12]吴宝惠,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教育与职业,2006,9
[13]赵厚宪,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原则[J],中国英语教学,2002(6)
[14]刘桂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