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绣近于文,可以文品之高下衡之;绣通于画,可以画理之浅深评之。周规折矩,斐然成章,谓之能可也;惨淡经营,匠心独运,谓之巧可也。丰韵天成,机神流动,斯谓之妙;变幻不穷,殆非人力,乃谓之神。披沙拣金,鞭心入芥,无浮采矣;五云丽日,百卉当春,无陋姿矣;特标新颖,化尽町畦,所谓姑射仙人,不食人间烟火者,当于逸品中求之乎?』——(清)丁佩《绣谱》
绘绣中的历史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舜率领手下们去泰山巡游,谁知天降骤雨,狂风裹挟着暴雨呼啸而来。众人跑进树林中躲避,却扔抵挡不住这暴风雨的威力,被折腾得东倒西歪,险些要跌进山谷里。正在危急关头,忽然飞来了五只孔雀,它们站在树冠上,张开翅膀围成一圈,为舜等人挡住了风雨。不多时天空放晴,灿烂的彩虹映衬着孔雀斑斓的翅膀,霎是美丽。舜感念这些孔雀的救命之恩,回去以后命人召集女红巧手给他制作了一件衣服,上绣孔雀图样。因为这种用针绣图的方法就像在身上用针刺成的文身一样,所以后人将之称为刺绣。
故事的真实性虽有待商榷,但刺绣这一项传统的工艺技术确实自古有之。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文身、彩绘等方式将部落图腾和各种图样装饰在身体上,从而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服装诞生以后,具有装饰性的服装取代了直接在身体上的装饰,其工艺手段之一便是刺绣。
作为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刺绣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刺绣实物,是出土于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葬的刺绣痕迹,已被证实为西周所产。
先秦时期:
殷商时已有刺绣,及至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成熟。图样以龙、凤、虎、花卉居多,布局错落有致,画面富有韵律感。
秦汉时期:
刺绣工艺日益发达,到了汉末和六朝时期,更兴起了绣制佛像之风,并开始出现人物形象,为以后的人像绣品开了先河。
唐朝时期:
唐代刺绣向着精致化方向发展,做工精巧,色彩华美。
宋朝时期:
宋代将书画带入了刺绣之中,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开创了独特的纯审美绣画。
元朝时期:
继承了宋代写实的绣理风格,继续向美术化发展,并且有一些佛教题材的作品。
明朝时期:
明代刺绣空前繁荣,使我国的传统刺绣达到了巅峰时期,顾绣、京绣、苏绣等流派蓬勃发展,各有千秋。
清朝时期:
清代刺绣集传统刺绣之大成,纹饰繁缛精巧,题材种类繁多,宫廷刺绣与民间刺绣争相斗艳。
朝堂里的文章
《考工记》中有云:“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采,备谓之绣。”
古汉语中,用青、红两色线的刺绣被称为“文”,用红、白两色线的刺绣被称为“章”,“文章”一词的古意即为锦绣。
自古以来,中国的装饰工艺讲究“图必有意,纹必吉祥”,在刺绣这一“文章”中,同样是大有文章。
在中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心灵手巧的民间手工艺人创造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刺绣流派,不仅有以湘绣、蜀绣、粤绣、苏绣并称的四大名绣各领风骚,还有以京绣为代表的宫廷刺绣熠熠生辉。
《汉书》中有云:“衣以绣者,尊宠之也。”汉代有绣衣御史,衣绣衣,持节及虎符。明代有锦衣卫,着飞鱼服,佩绣春刀。身着精美的绣衣,正是受到君主尊宠的代表,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相关链接 飞鱼服
飞鱼是头如龙,尾似鱼的四爪龙。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鲤。”飞鱼服分为上下二截相连,下有分幅,二旁有襞积,衣上绣飞鱼纹,是明代仅次于蟒衣的华贵服饰,乃蒙恩特赏的赐服,不在官服的品级制度之内。
与民间刺绣所不同的是,宫廷刺绣不仅装饰华贵,用料讲究,其纹样有着严格的使用制度,并且具有象征意义。
《尚书·虞书》中有记载舜命令禹制作章服的故事:“予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缔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
章服是以纹饰为等级标志的礼服,在东汉时正式确立制度,以十二章纹作为帝王百官的服装纹饰,一直沿用至清末。
十二章纹,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指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即: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通称“十二章”。日、月、星辰乃闪耀的象征,照临天下,山稳重沉静,龙善于变化,华虫意指文采,宗彝表忠孝,火光明而向上,粉米洁白而养民,黼为斧形能断割,黻则代表背恶向善。
除了十二章以外,官服装饰的大家族里还有一个独特的成员——补子。 补子是封建社会包括皇帝在内的各级官员官服的胸口和背上,用金银线和彩丝绣出的禽类和兽类的纹样,用以表明官位品级。
在唐代武则天统治时期,就曾以不同的动物纹饰来代表职务等级。《旧唐书》中有记载:“延载元年五月,则天内出绯、紫单罗铭襟、背衫,赐文武三品以上:左右监门卫将军等饰以对狮子,左右卫饰以对麒麟,左右武威卫饰以对虎,左右豹韬卫饰以对豹,左右鹰扬卫饰以对鹰,左右玉钤卫饰以对鹘,左右金吾卫饰以对豸,诸王饰以盘石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
但补子的最终定型是在明代,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衣冠禽兽”一词最初便是来源于此。清代的官服沿用了补子制度,却又与明代并不完全相同。
清代官服补子
文官
一品 仙鹤
仙鹤是高雅、长寿的代表,在吉祥鸟里地位仅次于凤凰。《诗经·小雅》曰:“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因此补子用仙鹤,取其奏对天子之意。
二品 锦鸡
锦鸡亦是吉祥的象征,有一呼百应的王者风范,表示威仪和尊贵。
三品 孔雀
《益经》中称孔雀有“九德”,具有大德大贤,是文明富贵的象征。
武官
一品 麒麟
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皇帝仁厚祥瑞,“武备而不为害”的王道人君形象。
二品 狻猊
狻猊是像狮子的一种神兽,乃龙子之一,象征勇猛。
三品 豹
豹是猛兽,《诗经·郑风》言:“孔武有力。”体现出刚猛之风。
文官
四品 鸳鸯
鸳鸯成双成对,配偶去世亦不再配,象征着忠心不二。
五品 白鹇
白鹇鸟产于南方,象征抛弃尘秽,迎新纳福。作为五品官员补子,意指行止闲雅,为官不急不躁,无为而治,并且吉祥忠诚。
六品 鹭鸶
白鹭是吉祥之鸟,取其延颈远望之意。
武官
四品 虎
《宋书·符瑞志》说:“白虎,王者不暴虐,则白虎仁,不害物。”虎是百兽之王,有“仁、智、信”之范。
五品 熊
熊体形大而且勇猛,取其阳刚之意。
六品 彪
宋代周密《癸辛杂识》记述:“谚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取其对敌凶悍残暴之意。
文官
七品 鸂鶒
《临海异物志》中记载:“鸂鶒,水鸟,毛有五采色,食短狐,其中溪中无毒气。”
八品 鹌鹑
鹌是“安”的谐音,具有事事平安和安居乐业的象征意义。
九品 练雀
练雀有绶带鸟之名。《韵会》云:“谓之性喜”,喻绶带鸟能报喜。
武官
七品、八品 犀牛
用犀牛做武官官阶的形象,是取其皮可制甲,角可制矛,兵器犀利之意。
九品 海马
海马是形似骏马,背上有翅膀的神话中的海兽,能上天下海,比喻水陆皆可攻杀固守。
针尖上的江湖
刺绣在古代被称为“针黹”,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完成一幅刺绣作品,自然离不开针这一必备工具。而说到绣花针,想必不少侠友都会想到《笑傲江湖》中身着红衣,以一枚绣花针为武器,武功天下第一的东方不败。
在武侠小说中,针已不仅仅是绣花用具,更是克敌制胜的神兵利器。
蚊须针
(金庸《倚天屠龙记》)
蚊须针乃淬毒后的细小银针,可单独使用,也可十余枚同时射出,灵活性极强,且具有隐蔽性。中针者的伤处会有麻痒之感,像被蚊虫叮咬一样,故此得名。
毒蟾砂
(金庸《碧血剑》)
又名“含沙射影”,是一种用机关射出无数极细钢针的暗器。使用时将机栝装在胸前,不必先取准头,只须让身子对正敌人,伸手在腰旁一按,钢针就会由强力弹簧激射而出。钢针既细又多,一旦沾身,便会让人中毒。
梅花针
(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
梅花盗所用的神秘暗器。凡中招之人,致命的伤痕必在前胸,并且有五个像梅花般排列的血痕,血痕小如针眼,此暗器也因此闻名。
暴雨梨花钉
(古龙《楚留香传奇》)
此物扁平如匣,长七寸,厚三寸。上用小篆字体雕刻:“出必见血,空回不祥;急中之急,暗器之王。”发射时,有银针激射而出,共二十七枚,势急力猛,堪称天下第一。
诚如清代刺绣名家丁佩在《绣谱》中所说:“以针为笔,以缣素为纸,以丝绒为朱墨铅黄,取材极约而所用甚广,绣即闺阁中之翰墨也。”
刺绣既兼书画之美,又有诗文之雅,既具备实用性,又具有观赏性,这一针尖上的精巧技艺,实为我国传统民间手工艺中的珍宝。
绘绣中的历史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舜率领手下们去泰山巡游,谁知天降骤雨,狂风裹挟着暴雨呼啸而来。众人跑进树林中躲避,却扔抵挡不住这暴风雨的威力,被折腾得东倒西歪,险些要跌进山谷里。正在危急关头,忽然飞来了五只孔雀,它们站在树冠上,张开翅膀围成一圈,为舜等人挡住了风雨。不多时天空放晴,灿烂的彩虹映衬着孔雀斑斓的翅膀,霎是美丽。舜感念这些孔雀的救命之恩,回去以后命人召集女红巧手给他制作了一件衣服,上绣孔雀图样。因为这种用针绣图的方法就像在身上用针刺成的文身一样,所以后人将之称为刺绣。
故事的真实性虽有待商榷,但刺绣这一项传统的工艺技术确实自古有之。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文身、彩绘等方式将部落图腾和各种图样装饰在身体上,从而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服装诞生以后,具有装饰性的服装取代了直接在身体上的装饰,其工艺手段之一便是刺绣。
作为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刺绣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刺绣实物,是出土于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葬的刺绣痕迹,已被证实为西周所产。
先秦时期:
殷商时已有刺绣,及至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成熟。图样以龙、凤、虎、花卉居多,布局错落有致,画面富有韵律感。
秦汉时期:
刺绣工艺日益发达,到了汉末和六朝时期,更兴起了绣制佛像之风,并开始出现人物形象,为以后的人像绣品开了先河。
唐朝时期:
唐代刺绣向着精致化方向发展,做工精巧,色彩华美。
宋朝时期:
宋代将书画带入了刺绣之中,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开创了独特的纯审美绣画。
元朝时期:
继承了宋代写实的绣理风格,继续向美术化发展,并且有一些佛教题材的作品。
明朝时期:
明代刺绣空前繁荣,使我国的传统刺绣达到了巅峰时期,顾绣、京绣、苏绣等流派蓬勃发展,各有千秋。
清朝时期:
清代刺绣集传统刺绣之大成,纹饰繁缛精巧,题材种类繁多,宫廷刺绣与民间刺绣争相斗艳。
朝堂里的文章
《考工记》中有云:“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采,备谓之绣。”
古汉语中,用青、红两色线的刺绣被称为“文”,用红、白两色线的刺绣被称为“章”,“文章”一词的古意即为锦绣。
自古以来,中国的装饰工艺讲究“图必有意,纹必吉祥”,在刺绣这一“文章”中,同样是大有文章。
在中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心灵手巧的民间手工艺人创造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刺绣流派,不仅有以湘绣、蜀绣、粤绣、苏绣并称的四大名绣各领风骚,还有以京绣为代表的宫廷刺绣熠熠生辉。
《汉书》中有云:“衣以绣者,尊宠之也。”汉代有绣衣御史,衣绣衣,持节及虎符。明代有锦衣卫,着飞鱼服,佩绣春刀。身着精美的绣衣,正是受到君主尊宠的代表,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相关链接 飞鱼服
飞鱼是头如龙,尾似鱼的四爪龙。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鲤。”飞鱼服分为上下二截相连,下有分幅,二旁有襞积,衣上绣飞鱼纹,是明代仅次于蟒衣的华贵服饰,乃蒙恩特赏的赐服,不在官服的品级制度之内。
与民间刺绣所不同的是,宫廷刺绣不仅装饰华贵,用料讲究,其纹样有着严格的使用制度,并且具有象征意义。
《尚书·虞书》中有记载舜命令禹制作章服的故事:“予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缔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
章服是以纹饰为等级标志的礼服,在东汉时正式确立制度,以十二章纹作为帝王百官的服装纹饰,一直沿用至清末。
十二章纹,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指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即: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通称“十二章”。日、月、星辰乃闪耀的象征,照临天下,山稳重沉静,龙善于变化,华虫意指文采,宗彝表忠孝,火光明而向上,粉米洁白而养民,黼为斧形能断割,黻则代表背恶向善。
除了十二章以外,官服装饰的大家族里还有一个独特的成员——补子。 补子是封建社会包括皇帝在内的各级官员官服的胸口和背上,用金银线和彩丝绣出的禽类和兽类的纹样,用以表明官位品级。
在唐代武则天统治时期,就曾以不同的动物纹饰来代表职务等级。《旧唐书》中有记载:“延载元年五月,则天内出绯、紫单罗铭襟、背衫,赐文武三品以上:左右监门卫将军等饰以对狮子,左右卫饰以对麒麟,左右武威卫饰以对虎,左右豹韬卫饰以对豹,左右鹰扬卫饰以对鹰,左右玉钤卫饰以对鹘,左右金吾卫饰以对豸,诸王饰以盘石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书饰以对雁。”
但补子的最终定型是在明代,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衣冠禽兽”一词最初便是来源于此。清代的官服沿用了补子制度,却又与明代并不完全相同。
清代官服补子
文官
一品 仙鹤
仙鹤是高雅、长寿的代表,在吉祥鸟里地位仅次于凤凰。《诗经·小雅》曰:“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因此补子用仙鹤,取其奏对天子之意。
二品 锦鸡
锦鸡亦是吉祥的象征,有一呼百应的王者风范,表示威仪和尊贵。
三品 孔雀
《益经》中称孔雀有“九德”,具有大德大贤,是文明富贵的象征。
武官
一品 麒麟
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皇帝仁厚祥瑞,“武备而不为害”的王道人君形象。
二品 狻猊
狻猊是像狮子的一种神兽,乃龙子之一,象征勇猛。
三品 豹
豹是猛兽,《诗经·郑风》言:“孔武有力。”体现出刚猛之风。
文官
四品 鸳鸯
鸳鸯成双成对,配偶去世亦不再配,象征着忠心不二。
五品 白鹇
白鹇鸟产于南方,象征抛弃尘秽,迎新纳福。作为五品官员补子,意指行止闲雅,为官不急不躁,无为而治,并且吉祥忠诚。
六品 鹭鸶
白鹭是吉祥之鸟,取其延颈远望之意。
武官
四品 虎
《宋书·符瑞志》说:“白虎,王者不暴虐,则白虎仁,不害物。”虎是百兽之王,有“仁、智、信”之范。
五品 熊
熊体形大而且勇猛,取其阳刚之意。
六品 彪
宋代周密《癸辛杂识》记述:“谚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取其对敌凶悍残暴之意。
文官
七品 鸂鶒
《临海异物志》中记载:“鸂鶒,水鸟,毛有五采色,食短狐,其中溪中无毒气。”
八品 鹌鹑
鹌是“安”的谐音,具有事事平安和安居乐业的象征意义。
九品 练雀
练雀有绶带鸟之名。《韵会》云:“谓之性喜”,喻绶带鸟能报喜。
武官
七品、八品 犀牛
用犀牛做武官官阶的形象,是取其皮可制甲,角可制矛,兵器犀利之意。
九品 海马
海马是形似骏马,背上有翅膀的神话中的海兽,能上天下海,比喻水陆皆可攻杀固守。
针尖上的江湖
刺绣在古代被称为“针黹”,是用绣针引彩线,将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完成一幅刺绣作品,自然离不开针这一必备工具。而说到绣花针,想必不少侠友都会想到《笑傲江湖》中身着红衣,以一枚绣花针为武器,武功天下第一的东方不败。
在武侠小说中,针已不仅仅是绣花用具,更是克敌制胜的神兵利器。
蚊须针
(金庸《倚天屠龙记》)
蚊须针乃淬毒后的细小银针,可单独使用,也可十余枚同时射出,灵活性极强,且具有隐蔽性。中针者的伤处会有麻痒之感,像被蚊虫叮咬一样,故此得名。
毒蟾砂
(金庸《碧血剑》)
又名“含沙射影”,是一种用机关射出无数极细钢针的暗器。使用时将机栝装在胸前,不必先取准头,只须让身子对正敌人,伸手在腰旁一按,钢针就会由强力弹簧激射而出。钢针既细又多,一旦沾身,便会让人中毒。
梅花针
(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
梅花盗所用的神秘暗器。凡中招之人,致命的伤痕必在前胸,并且有五个像梅花般排列的血痕,血痕小如针眼,此暗器也因此闻名。
暴雨梨花钉
(古龙《楚留香传奇》)
此物扁平如匣,长七寸,厚三寸。上用小篆字体雕刻:“出必见血,空回不祥;急中之急,暗器之王。”发射时,有银针激射而出,共二十七枚,势急力猛,堪称天下第一。
诚如清代刺绣名家丁佩在《绣谱》中所说:“以针为笔,以缣素为纸,以丝绒为朱墨铅黄,取材极约而所用甚广,绣即闺阁中之翰墨也。”
刺绣既兼书画之美,又有诗文之雅,既具备实用性,又具有观赏性,这一针尖上的精巧技艺,实为我国传统民间手工艺中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