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诊断多脾综合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mesTs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多脾综合征的影像特点,以此提高人们对于多脾综合征的认知。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多脾综合征患者5例,对其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给予回顾性分析。重点观察患者胃、肠管、脾脏、胆囊、肝、胰腺及血管的形态与位置异常情况。结果:本组5例多脾综合征患者均在行其他检查时偶然发现多脾症状,男2例,女3例,脾脏数目为2~12个,2例脾脏位于右上腹,3例位于左上腹。其中2例肝脏在中间位;2例胆囊位于左位,1例呈中间位;2例肠不良旋转伴高位肠梗阻、系膜扭转;3例肝段下腔静脉缺如,其静脉扩张并异常连接。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多平面重建可以清晰观察到脏器存在的畸形,准确、全面的诊断疾病,这对无症状成人多脾综合征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诊断多脾综合征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255【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161-01
  多脾综合征为先天性变异疾病,多脾可单独出现,亦可与内脏及心血管多种畸形合并出现[1]。该病发病率未有明确的概率统计,大部分患者在婴幼儿期因严重的心脏病而致死,而成年多脾综合征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多是进行其他检查时意外检出[2]。由于综合征十分少见,影像形态多样,许多医师缺乏认知,临床诊断时易出现漏诊及误诊情况。为此,本文对我院收治的5例成年人多脾综合征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给予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多脾综合征患者5例,男2例,女3例;年龄分别为40,42,52,60,74岁;其中2例因呕吐、腹痛采取腹部CT检查时发现;其他3例在进行其他疾病检查时意外发现(患者脏器异常而采取腹部CT检查时发现)。
  1.2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进行检查,扫描范围:患者膈顶到骨盆上缘。5例患者均应用平扫及双期(门脉期及动脉期)增强扫描,选择非离子型碘造影剂100ml,流率控制在3.5ml/s,动脉期扫描为33s,门脉期扫描为80s。参数设定:140mAs,140KV,距阵512×512,螺距1.15,准直1.5mm,层距1mm,重组层厚2mm。
  1.3观察方法。密切观察患者胃、肠管、脾脏、胆囊、肝、胰腺及血管的形态与位置异常。
  2结果
  5例患者的脾脏均有软组织结节影,且分别为2,6,8,10、12个,结节密度均匀,窄蒂相连,边缘锐利光滑,沿后腹膜壁排列成弧形,其中2例脾脏位于右上腹,3例位于左上腹。本组患者胰腺位置均正常,颈部、胰腺头呈球形且肥大,尾部、胰体缺如或短小,呈短胰状态。2例肝脏呈中间位,其他3例肝脏正常。2例胆囊位于左位,2例位于右位,1例呈中间位。2例患者肠不良旋转伴高位肠梗阻(经手术确诊)、系膜扭转。3例胃位于左位,其他2例位于右上腹(脾前方)。血管重建提示:4例肝动脉源至肠系膜上动脉,3例肝段下腔静脉缺如,肝右、中、左静脉汇入肝下腔上段静脉后回流至右心房,其静脉扩张并异常连接,其中1例存在左肾、脾静脉分流。5例患者脏器及血管异常见表1。
  表15例多脾综合征患者多层螺旋CT表现
  性别年龄脾肝胃肠胆囊胰腺奇静脉畸形连接下腔静脉男40左中右不旋转右短胰无正常女42右中右小肠扭转-肠不良旋转左短胰有肝段缺如女52右右左不旋转左短胰有肝段缺如男60左右左小肠扭转-肠不良旋转中短胰有肝段缺如女74左右左不旋转右短胰无正常3讨论
  多脾综合征属于先天性内脏位置异位及心血异常等多系统发育畸形而致的一组综合征,临床中十分少见。1778年学者Baillie首次发现并报道,之后多脾综合征逐渐被人们认知[3]。该病主要特征表现为脏器左侧异构,多个小脾,内脏位置不确定[4]。本组患者未见明显的症状表现,笔者认为这与存活至成人的患者脏器无严重畸形,特别是十二指肠闭锁及严重心脏畸形有关。
  多脾表现为多个大小不一的脾脏,一般情况下约有2~16个,呈球状或结节状,密度均匀,大小不一,增强表现等同于正常脾脏;脾脏之间窄蒂连接,可见于胃大弯走行的任意一处,偶尔呈双侧分布,多位于右上腹,也可位于左上腹;少数小脾能够出现肿瘤或梗死。本组患者2例脾脏位于右上腹,3例位于左上腹。2例肝脏在中间位;2例胆囊位于左位,1例呈中间位;2例肠不良旋转伴高位肠梗阻、系膜扭转;3例肝段下腔静脉缺如,奇静脉扩张并异常连接。
  虽然多脾综合征多见腹部畸形,但因不与严重畸形合并而无明显的症状表现,仅在其他诊断检查时通过影像检查中偶见,诊断时极易被忽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多平面重建可以清晰观察到脏器存在的畸形,准确、全面的诊断疾病,这对无症状成人多脾综合征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此外,该技术应用前景广阔,未来可能应用于多脾综合征腹部手术治疗中。参考文献
  [1]汪建华,马小龙,左长京等.三例多脾综合征患者的CT、MRI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4):652
  [2]蒋光仲,范淼.多层螺旋CT诊断多脾综合征6例[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6):125
  [3]张波,田为中,窦小峰.CT诊断多脾综合征合并双上腔静脉畸形1例[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2,06(5):32-33
  [4]李清波.影像诊断多脾综合征24例[J].中国卫生产业,2011,08(27):210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与开腹胆囊切除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124例患有胆囊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胆囊切除手术进行治疗,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采取开腹胆囊切除手术治疗,实验组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研究发现,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左西孟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方法:收集72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取左西孟旦治疗。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LEVF、SPAP、NT-proBNP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经过超声心动图检查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临床面对宫颈病变患者时,对其实施LEEP刀与保妇康栓联合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科室在既往2年内接诊的154例宫颈病变患者,并按照治疗内容的不同将患者分组,其中A组77例患者为单纯接受LEEP刀治疗的患者、B组77例患者为增加保妇康栓治疗的患者,比对A组患者与B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全部患者疾病均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在治愈率方面比对,B组患者具有明显的优势(P<0.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药流术联合清宫术终止孕周>7周妊娠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与一般人工流产术对比,观察手术中腹痛情况、宫颈软化情况、人工流产综合症等情况。结果:药流术联合清宫术可减轻患者手术疼痛及手术恐惧感,药流后孕囊及部分蜕膜组织已排出体外,受米索前列醇影响术前宫腔深度缩小,手术难度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适用于合并有1—2个手术高危因素需采用人工方法终止妊娠的孕妇。  关键词:药物流产人工流产临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应用于复杂性肛瘘手术及术后镇痛的效果,以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复杂性肛瘘患者130例纳入本研究,根据随机原则分组。A组接受硬膜外麻醉,B组接受局部麻醉。对比两组在麻醉效果、术后疼痛程度、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性。结果:与A组对比,我们发现B组麻醉操作时间、术后留室观察时间均较短,术后12h时VAS评分较高,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组间差异经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X线、CT、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51例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1例均进行X平片检查,均发现Ⅲ以上的骶髂关节改变,主要表现为关节面破坏,间隙狭窄和关节强直,其中29例行CT检查发现Ⅲ以下骶髂关节的改变,11例MRI检查显示关节腔,关节软骨、骨髓信号及关节等改变。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三种检查方法各有优势,影像学检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电脑治疗仪联合爱宝疗治疗宫颈糜烂的疗效。方法:对172例宫颈糜烂患者采取电脑治疗仪联合爱宝疗进行治疗、观察和分析。结果:联合治疗1-2个疗程治愈率为98.23%,有效率为100%,用药后临床症状消失及改善总有效率为100%,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电脑治疗仪联合爱宝疗治疗宫颈糜烂效果显著,治疗技术便于基层掌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电脑治疗仪爱宝疗宫颈糜烂  Doi:10.3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手术的疗效。方法:我院自2007年5月—2013年5月收治胸腰段骨折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给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手术对治疗组患者进行治疗,而25例对照组患者则联合应用外侧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VAS评分改善情况及Cobb角。结果:治疗组患者VAS评分改善情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Colles骨折X线征象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Colles骨折患者进行腕关节正侧位X线拍片,测量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和远侧桡尺关节间隙,根据Frykman方法分型。结果:Frykman分型I型12例,III型14例,III型8例,IVI型7例,V型6例,VI型5例,VII型4例,VIII型4例,51例掌倾角为负值,掌倾角均数为-10.78,VIII型全部成负值,尺偏角全部变
期刊
摘要:目的:讨论钢板内固定术与固定架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及对比。方法:回顾我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入骨科住院治疗的确诊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患者60例,患侧共72侧。其中内固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患侧共31侧,外固定(外固定架)治疗的患者患侧共41侧。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讨论两种治疗方法的适应症。结果:治疗一年后,对这60例患者进行复查与Gartland-We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