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考试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新课改后研究性课题的拓展延伸,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字:语文课堂 现状 方法
实施创新教育,需要我们把培养创新性人才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字词句篇的训练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健全创新人格。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教学服务显得尤其重要。同样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现状。
1、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纵观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影响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对教材不作过多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于是堂堂课都由教师唱“独角戏”,事事包揽替代。
2、深入了解学生不够。偏面认为把学生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加之“一言堂”式的教育,限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部分教师总是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没有考虑到他们在课堂中听课的感受。
3、激趣指导力度不大。教师教学还只是在字词句、语法中捣来捣去,激趣指导只满足于面上工作,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机械地掌握呆板的知识,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反而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厌恶的情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一味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动手实践、自我探究,交流合作的机会。大部分学生有不懂之苦,跟不上之苦,陪坐之苦,样也就自然没有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教学的一些方法。
1、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培植创新的沃土。
语文教育创新并不只是改变某种教育模式和教育过程,而是一种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给每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比如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不应立即否定,可让他坐下,请别的学生回答或请大家讨论,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尤其要创设条件,给后进生、学困生以更多成功的机会,善于发掘她们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良性反馈,使他们拥有成功体验,增强学习和创新的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如果课堂氛围活泼不足,严肃有余,那么学生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压抑感,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善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我们知道,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以及努力程度各不相同,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能力、智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要求学生同步前进,势必抑制其个性发展,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因此,给学生提供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是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条件。
2、深化自主探究,转变教学观念。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思想内涵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语文教学越来越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就是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探究是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确定探究的对象,设计探究的程序,收集所许信息,检查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结论。由此可见,自主探究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地发挥创造性的机会,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也更直接,印象也更深刻。
3、注重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增强创新教学的针对性。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语文教学的特点确定因材施教的内容。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质疑、多发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创造性的进行阅读指导与作文训练。在课文中应适时地对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可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让学生做,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但课内阅读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是课外阅读、自主阅读,只有大量地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见识的作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了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作文重在积累材料。
其次,课堂教学中灵活操作因材施教内容。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认真研究,不断改进,结合实际,因材施教,以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新的体味,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
第三,教师创造性的布置作业是创新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比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设计是有创造因素的作业,引导学生进入模拟创新,通过练习、讨论,独立钻研,在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学生个体知识体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对知识不断有新的领悟,享受创新的成功感,逐步学会创新思维方法,最终形成创新能力。
4、在阅读教学和写作中强化创新意识。
阅读的创新意识是阅读能力的心理结构中重要的因素。其主要表现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是对知识信息单纯地、被动地理解和吸收,而是充分利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及创造性的想象、联想等思维形式,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寻找、发现问题,通过创造性思考又产生新概念、新结论。我认为创新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大胆想象和大胆质疑。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想象是阅读创新活动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阅读文艺作品,要能把文章中描写的情境、人物、情节一幅幅生动画面想象出来;阅读说明文,要能把文章中说明的事物现象、性质结构、过程等形象、具体地想象出来;阅读议论文,要能把想象与分析、理解结合起来。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课文当中,进入文章的意境。如小说《七根火柴》,我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探讨小说中补写“昨夜”的暴雨的环境描写,我引导:在这样的暴雨中,无名战士是怎样度过这漫漫长夜的呢?一下子就激起了同学们的热烈的讨论。随后,我及时出了一个作文题《暴雨中的一夜》,要求同学们对暴雨、对无名战士的心理做出描绘。面对着这个激发想象的文题,许多同学当堂就完成了颇足一观的文章,从他们的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迸射而出的想象的火花和在字里行间翕动着的想象的羽翼;同时,学生们明白了为什么无名战士不是像卢进勇一样躲进树丛,而是倚在一棵小树下的原因。无名战士的形象在一刹间高大起来了!学生们对小说的主题有了深入的理解。根据文章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情節和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合情合理、丰富多彩的假设性想象,有利于学生打开思路,开阔视野,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潜力,有利于学生发挥特长,张扬个性,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关键字:语文课堂 现状 方法
实施创新教育,需要我们把培养创新性人才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字词句篇的训练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健全创新人格。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教学服务显得尤其重要。同样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现状。
1、课堂教学方法单一。纵观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影响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对教材不作过多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于是堂堂课都由教师唱“独角戏”,事事包揽替代。
2、深入了解学生不够。偏面认为把学生是盛装知识的“容器”,加之“一言堂”式的教育,限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部分教师总是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没有考虑到他们在课堂中听课的感受。
3、激趣指导力度不大。教师教学还只是在字词句、语法中捣来捣去,激趣指导只满足于面上工作,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机械地掌握呆板的知识,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反而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厌恶的情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一味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动手实践、自我探究,交流合作的机会。大部分学生有不懂之苦,跟不上之苦,陪坐之苦,样也就自然没有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教学的一些方法。
1、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培植创新的沃土。
语文教育创新并不只是改变某种教育模式和教育过程,而是一种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给每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比如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不应立即否定,可让他坐下,请别的学生回答或请大家讨论,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尤其要创设条件,给后进生、学困生以更多成功的机会,善于发掘她们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良性反馈,使他们拥有成功体验,增强学习和创新的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如果课堂氛围活泼不足,严肃有余,那么学生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压抑感,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善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我们知道,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以及努力程度各不相同,他们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能力、智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要求学生同步前进,势必抑制其个性发展,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因此,给学生提供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是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条件。
2、深化自主探究,转变教学观念。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思想内涵广泛渗透到其他各门课程中。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语文教学越来越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就是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探究是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确定探究的对象,设计探究的程序,收集所许信息,检查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结论。由此可见,自主探究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好地发挥创造性的机会,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也更直接,印象也更深刻。
3、注重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增强创新教学的针对性。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以语文教学的特点确定因材施教的内容。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质疑、多发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创造性的进行阅读指导与作文训练。在课文中应适时地对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可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让学生做,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但课内阅读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是课外阅读、自主阅读,只有大量地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见识的作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了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作文重在积累材料。
其次,课堂教学中灵活操作因材施教内容。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认真研究,不断改进,结合实际,因材施教,以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新的体味,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
第三,教师创造性的布置作业是创新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比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设计是有创造因素的作业,引导学生进入模拟创新,通过练习、讨论,独立钻研,在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学生个体知识体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对知识不断有新的领悟,享受创新的成功感,逐步学会创新思维方法,最终形成创新能力。
4、在阅读教学和写作中强化创新意识。
阅读的创新意识是阅读能力的心理结构中重要的因素。其主要表现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是对知识信息单纯地、被动地理解和吸收,而是充分利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及创造性的想象、联想等思维形式,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寻找、发现问题,通过创造性思考又产生新概念、新结论。我认为创新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大胆想象和大胆质疑。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想象是阅读创新活动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阅读文艺作品,要能把文章中描写的情境、人物、情节一幅幅生动画面想象出来;阅读说明文,要能把文章中说明的事物现象、性质结构、过程等形象、具体地想象出来;阅读议论文,要能把想象与分析、理解结合起来。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课文当中,进入文章的意境。如小说《七根火柴》,我在教学中和学生一起探讨小说中补写“昨夜”的暴雨的环境描写,我引导:在这样的暴雨中,无名战士是怎样度过这漫漫长夜的呢?一下子就激起了同学们的热烈的讨论。随后,我及时出了一个作文题《暴雨中的一夜》,要求同学们对暴雨、对无名战士的心理做出描绘。面对着这个激发想象的文题,许多同学当堂就完成了颇足一观的文章,从他们的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迸射而出的想象的火花和在字里行间翕动着的想象的羽翼;同时,学生们明白了为什么无名战士不是像卢进勇一样躲进树丛,而是倚在一棵小树下的原因。无名战士的形象在一刹间高大起来了!学生们对小说的主题有了深入的理解。根据文章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情節和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合情合理、丰富多彩的假设性想象,有利于学生打开思路,开阔视野,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潜力,有利于学生发挥特长,张扬个性,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