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如期而至,重庆各大食肆快速“升温”。
2012年8月16日,陈波从沸腾的油锅里将被炸紧皮的江团捞起。江团是长江重庆段和嘉陵江特有的鱼类品种。
陈波是渝菜品牌渝风堂的董事长。这一天,陈波忍不住戴起厨师帽,亲自下厨,做一道干烧江团。
干烧,是渝菜特有的烹调方法,也最考验厨师对火候的把握。
陈波的厨艺深得父亲真传。其父是渝菜创始人之一的陈鉴于。
不过,技艺再高的厨师也不敢大意。陈波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油锅的颜色变化。等到锅中汤汁收干水气,他轻轻撒下葱粒,加香油,淋在鱼身上。至此,一道干烧江团便大功告成。
如今,干烧江团已经出台了烹饪技术规范,而陈波正是这一标准的制订者之一。
“谁说渝菜不能成为单独的菜系!”陈波的倔强代表了太多重庆厨师的心声——渝菜标准化是重庆打开通往美食之都大门的金钥匙。
徒有虚名
陈波家里有一幅字,长三尺,魏碑风骨,上书“艺海无涯”,落款是剧作家曹禺。
“父亲一辈子都在为渝菜正名。”陈波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这幅字。
抗战时期,川菜厨师陈鉴于从四川一路东行,来到达官名流汇聚的陪都重庆。
“各地厨师把八大菜系都搬到了重庆。”陈波说,“大批川菜名厨也汇聚于此。”
苏菜的精细、鲁菜的厚重、徽菜的朴实、粤菜的风味、湘菜的香辣与川菜同台竞技,让战时的重庆成为名副其实的美食之都。
美名,重庆仅享誉了八年半。
当各路名厨撤出重庆之际,山城又恢复了单一的花椒麻香。
“历史只让重庆美食之都的美梦昙花一现。”陈鉴于发出长长的叹息,“只因重庆菜没有自己的性格。”
从那时起,陈鉴于就开始在烹制技法上与传统川菜貌合神离,并频频提到一个全新词汇——“渝派川菜”。
其后,“重庆善烹,成都善品”的说法不胫而走。
不过,即便如此,“渝派川菜”依旧四分五裂。
“一个厨师一个味。”陈波说。
2008年,重庆提出要建美食之都。
“美食之都没有魂。”陈波一针见血地指出。
几年来,陈波一直大声疾呼,把渝菜打造成中国的“第九大菜系”,为美食之都赋魂。
“要从默默无闻中崛起,我们得走标准化之路。”重庆市商业委员会餐饮住宿业处处长余晓玲说。
标准规范
2010年,陈波的“第九大菜系”之梦萌芽了。
“渝菜要突围了!”陈波满眼兴奋。
这一年,市商委将编制渝菜标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并成立了以市商委主任周克勤为主任的《渝菜标准》编委会,陈波成为编委之一。
“渝菜要成为单独菜系,简直是天方夜谭。”餐饮界出现了另一种声音。
这种质疑,陈波甚至可以理解。
在编委会的一次会议中,陈波遇到了大师兄张正雄。
作为国际烹饪艺术大师,张正雄也在为师尊陈鉴于未竟之事业而奔走。
“渝菜的牌子之所以不能叫响,是因为缺少必要的规范。”张正雄在会上发言。
发言获得了与会者一致认可。
2011年5月,《渝菜标准》起草小组来到山东。被誉为“中国第一大菜系”的鲁菜,很早就建立了菜系标准。
惊叹鲁菜标准之精细规范后,陈波和伙伴们开始对渝菜200道菜肴进行实验。
“不数不知道,一数吓一跳,渝菜竟有数千个品种。”市烹饪协会秘书长廖清鉴说。
2012年8月16日清晨,渝风堂九滨路店。
回锅肉、干烧江团、渝味鹿筋……12块金字菜牌挂在餐厅休息厅的墙上。
这12道菜,就是首批建立烹饪技术规范并通过审查的渝菜。
《渝菜标准》的编制还没有结束,市商委、市烹饪协会又把600个渝菜菜品列入烹饪技术标准制作目录。
“计划三至五年内,把目录里的特色渝菜的标准全部制订出来。”市烹饪协会会长吴海东说。
“味在重庆,也许不再遥远。”陈波有点兴奋。
标准管理
阿兴记的掌门人刘英遇到了麻烦。
2008年底,阿兴记开了第四家门店,刘英却忧心忡忡。
新店开业后的一天,刘英决定到新店“微服私访”。
“来一例桂鱼皇汤。”刘英点了一道菜。
刘英一直搞不懂,为什么这道饭店力推的表演菜,会惨遭“滑铁卢”——市场认可度不高。
这道融合了过桥米线技术和中国茶艺技法的菜品,需要上菜者遵循严格的冲泡流程。
很快,刘英就明白了症结所在——服务员并没有按这道菜的程序做,味道走偏了。
“这只是表象。”纵横商场多年,刘英隐隐约约觉得阿兴记的管理出了问题。
随着阿兴记的壮大,如何加强菜品质量控制和店铺管理,成为迫在眉睫的难题。
市商委给刘英支了一招——走标准化管理之路。
一场改革就此拉开。
2009年底,刘英在阿兴记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总厨何松光成为核心成员之一。
从2011年开始,阿兴记大饭店开始了全新的工作模式。
上午8?押45,厨师和学徒陆续进入阿兴记大饭店的厨房。
砧板厨师吴润林穿上白色厨师服,戴着短筒厨师帽,来到砧板部。
他对照着自己的职责卡,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按照职责卡,9:00到11:00,吴润林要完成打扫卫生、了解当天的原料数量以及当天的切配要求等五项工作。
如今,在阿兴记大饭店,每个职工都有一张职责卡。
很快,一个头戴长筒厨师帽的中年人走进了厨房。在厨房里,一个厨师帽子的高度和他的技艺是成正比的。
这个中年人便是总厨何松光。
一进厨房,何松光便要求厨师和学徒们背诵“七常管理法”的内容——“常整理、常整顿、常清洁、常维护、常规范、常检查、常自律”。
“七常管理法”源于日本料理界的“五常管理法”。
“五常管理法”应付工艺简单的日本料理行之有效,但面对工艺复杂的中餐,却遭遇“水土不服”。
最终,阿兴记实行了改良后的“七常法”,在“五常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常规范、常检查”的内容。
不久,阿兴记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标准生产
早晨7:00,白领柏维便起床了。
粉黛梳妆过后,柏维出门一路疾走。她的早饭总是在乡村基解决的。
“两个包子,一杯豆浆。”柏维指着餐牌说。
从2010年起,“专注于米饭快餐”的乡村基便开始卖早餐了。
那时起,柏维便告别了油汤泼洒的小面摊,爱上了这标准精致的早餐。
“2011年,乡村基的早餐营业额达到180多万元。”乡村基总经理田茂丰欣喜地说。
对于早餐市场,田茂丰当初并不看好。
2009年,市商委吊起了田茂丰的胃口:“有兴趣进军早餐市场么?”
这突如其来的一问,让田茂丰一下子懵了:“目前,还没有这个计划。”
“这可是一个55亿元的大市场哟。”市商委的同志拿出了测算数据。
田茂丰是个精明的商人,有着自己的算盘:一来提前三个小时营业,水电费用的开销不必说;二来早餐成本高,利润太微薄;三来乡村基也没有做早餐的经验。
他道出了自己的困惑:“轰轰烈烈大半天,不如正餐一包间。”
“何不建个主食加工中心,尝试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降低总成本。”市商委的一位领导说。
这让田茂丰动了心。
原来,这年重庆开始推行早餐工程,并成为商务部早餐示范工程建设试点城市之一。
随后,乡村基、阿兴家、华生园、光大集团、永川怡园等五家餐饮企业被定为早餐工程示范点。
2010年,乡村基投资建设了第一个主食加工中心。政府补助了300万元,为主食加工中心建立了标准化的安全监测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和物流配送系统。
一个主食加工中心,每天可以生产标准化的包子一万多个,馒头七千多个。
“这样就形成了规模效应。”田茂丰说。
不仅是乡村基,阿兴记、陶然居等重庆餐饮企业也纷纷专注于中央厨房建设,谋求以标准化生产取得规模效应。
标准化之道,一下子叩开了重庆通往美食之都的大门。
(本文图片由重庆市商业委员会提供)
2012年8月16日,陈波从沸腾的油锅里将被炸紧皮的江团捞起。江团是长江重庆段和嘉陵江特有的鱼类品种。
陈波是渝菜品牌渝风堂的董事长。这一天,陈波忍不住戴起厨师帽,亲自下厨,做一道干烧江团。
干烧,是渝菜特有的烹调方法,也最考验厨师对火候的把握。
陈波的厨艺深得父亲真传。其父是渝菜创始人之一的陈鉴于。
不过,技艺再高的厨师也不敢大意。陈波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油锅的颜色变化。等到锅中汤汁收干水气,他轻轻撒下葱粒,加香油,淋在鱼身上。至此,一道干烧江团便大功告成。
如今,干烧江团已经出台了烹饪技术规范,而陈波正是这一标准的制订者之一。
“谁说渝菜不能成为单独的菜系!”陈波的倔强代表了太多重庆厨师的心声——渝菜标准化是重庆打开通往美食之都大门的金钥匙。
徒有虚名
陈波家里有一幅字,长三尺,魏碑风骨,上书“艺海无涯”,落款是剧作家曹禺。
“父亲一辈子都在为渝菜正名。”陈波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这幅字。
抗战时期,川菜厨师陈鉴于从四川一路东行,来到达官名流汇聚的陪都重庆。
“各地厨师把八大菜系都搬到了重庆。”陈波说,“大批川菜名厨也汇聚于此。”
苏菜的精细、鲁菜的厚重、徽菜的朴实、粤菜的风味、湘菜的香辣与川菜同台竞技,让战时的重庆成为名副其实的美食之都。
美名,重庆仅享誉了八年半。
当各路名厨撤出重庆之际,山城又恢复了单一的花椒麻香。
“历史只让重庆美食之都的美梦昙花一现。”陈鉴于发出长长的叹息,“只因重庆菜没有自己的性格。”
从那时起,陈鉴于就开始在烹制技法上与传统川菜貌合神离,并频频提到一个全新词汇——“渝派川菜”。
其后,“重庆善烹,成都善品”的说法不胫而走。
不过,即便如此,“渝派川菜”依旧四分五裂。
“一个厨师一个味。”陈波说。
2008年,重庆提出要建美食之都。
“美食之都没有魂。”陈波一针见血地指出。
几年来,陈波一直大声疾呼,把渝菜打造成中国的“第九大菜系”,为美食之都赋魂。
“要从默默无闻中崛起,我们得走标准化之路。”重庆市商业委员会餐饮住宿业处处长余晓玲说。
标准规范
2010年,陈波的“第九大菜系”之梦萌芽了。
“渝菜要突围了!”陈波满眼兴奋。
这一年,市商委将编制渝菜标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并成立了以市商委主任周克勤为主任的《渝菜标准》编委会,陈波成为编委之一。
“渝菜要成为单独菜系,简直是天方夜谭。”餐饮界出现了另一种声音。
这种质疑,陈波甚至可以理解。
在编委会的一次会议中,陈波遇到了大师兄张正雄。
作为国际烹饪艺术大师,张正雄也在为师尊陈鉴于未竟之事业而奔走。
“渝菜的牌子之所以不能叫响,是因为缺少必要的规范。”张正雄在会上发言。
发言获得了与会者一致认可。
2011年5月,《渝菜标准》起草小组来到山东。被誉为“中国第一大菜系”的鲁菜,很早就建立了菜系标准。
惊叹鲁菜标准之精细规范后,陈波和伙伴们开始对渝菜200道菜肴进行实验。
“不数不知道,一数吓一跳,渝菜竟有数千个品种。”市烹饪协会秘书长廖清鉴说。
2012年8月16日清晨,渝风堂九滨路店。
回锅肉、干烧江团、渝味鹿筋……12块金字菜牌挂在餐厅休息厅的墙上。
这12道菜,就是首批建立烹饪技术规范并通过审查的渝菜。
《渝菜标准》的编制还没有结束,市商委、市烹饪协会又把600个渝菜菜品列入烹饪技术标准制作目录。
“计划三至五年内,把目录里的特色渝菜的标准全部制订出来。”市烹饪协会会长吴海东说。
“味在重庆,也许不再遥远。”陈波有点兴奋。
标准管理
阿兴记的掌门人刘英遇到了麻烦。
2008年底,阿兴记开了第四家门店,刘英却忧心忡忡。
新店开业后的一天,刘英决定到新店“微服私访”。
“来一例桂鱼皇汤。”刘英点了一道菜。
刘英一直搞不懂,为什么这道饭店力推的表演菜,会惨遭“滑铁卢”——市场认可度不高。
这道融合了过桥米线技术和中国茶艺技法的菜品,需要上菜者遵循严格的冲泡流程。
很快,刘英就明白了症结所在——服务员并没有按这道菜的程序做,味道走偏了。
“这只是表象。”纵横商场多年,刘英隐隐约约觉得阿兴记的管理出了问题。
随着阿兴记的壮大,如何加强菜品质量控制和店铺管理,成为迫在眉睫的难题。
市商委给刘英支了一招——走标准化管理之路。
一场改革就此拉开。
2009年底,刘英在阿兴记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总厨何松光成为核心成员之一。
从2011年开始,阿兴记大饭店开始了全新的工作模式。
上午8?押45,厨师和学徒陆续进入阿兴记大饭店的厨房。
砧板厨师吴润林穿上白色厨师服,戴着短筒厨师帽,来到砧板部。
他对照着自己的职责卡,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按照职责卡,9:00到11:00,吴润林要完成打扫卫生、了解当天的原料数量以及当天的切配要求等五项工作。
如今,在阿兴记大饭店,每个职工都有一张职责卡。
很快,一个头戴长筒厨师帽的中年人走进了厨房。在厨房里,一个厨师帽子的高度和他的技艺是成正比的。
这个中年人便是总厨何松光。
一进厨房,何松光便要求厨师和学徒们背诵“七常管理法”的内容——“常整理、常整顿、常清洁、常维护、常规范、常检查、常自律”。
“七常管理法”源于日本料理界的“五常管理法”。
“五常管理法”应付工艺简单的日本料理行之有效,但面对工艺复杂的中餐,却遭遇“水土不服”。
最终,阿兴记实行了改良后的“七常法”,在“五常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常规范、常检查”的内容。
不久,阿兴记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标准生产
早晨7:00,白领柏维便起床了。
粉黛梳妆过后,柏维出门一路疾走。她的早饭总是在乡村基解决的。
“两个包子,一杯豆浆。”柏维指着餐牌说。
从2010年起,“专注于米饭快餐”的乡村基便开始卖早餐了。
那时起,柏维便告别了油汤泼洒的小面摊,爱上了这标准精致的早餐。
“2011年,乡村基的早餐营业额达到180多万元。”乡村基总经理田茂丰欣喜地说。
对于早餐市场,田茂丰当初并不看好。
2009年,市商委吊起了田茂丰的胃口:“有兴趣进军早餐市场么?”
这突如其来的一问,让田茂丰一下子懵了:“目前,还没有这个计划。”
“这可是一个55亿元的大市场哟。”市商委的同志拿出了测算数据。
田茂丰是个精明的商人,有着自己的算盘:一来提前三个小时营业,水电费用的开销不必说;二来早餐成本高,利润太微薄;三来乡村基也没有做早餐的经验。
他道出了自己的困惑:“轰轰烈烈大半天,不如正餐一包间。”
“何不建个主食加工中心,尝试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降低总成本。”市商委的一位领导说。
这让田茂丰动了心。
原来,这年重庆开始推行早餐工程,并成为商务部早餐示范工程建设试点城市之一。
随后,乡村基、阿兴家、华生园、光大集团、永川怡园等五家餐饮企业被定为早餐工程示范点。
2010年,乡村基投资建设了第一个主食加工中心。政府补助了300万元,为主食加工中心建立了标准化的安全监测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和物流配送系统。
一个主食加工中心,每天可以生产标准化的包子一万多个,馒头七千多个。
“这样就形成了规模效应。”田茂丰说。
不仅是乡村基,阿兴记、陶然居等重庆餐饮企业也纷纷专注于中央厨房建设,谋求以标准化生产取得规模效应。
标准化之道,一下子叩开了重庆通往美食之都的大门。
(本文图片由重庆市商业委员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