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采取这一举措的目的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是要培养大批优秀教师;是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于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师范专业,从事教育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实施三年以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首先,众多的基层学校之所以缺乏优秀教师,主要在于中西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而且有限的投入还被用在各类城市重点学校。真正的基层学校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没有优秀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环境,人生价值在当地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因此优秀教师大量流失或转行。如果不提高教师待遇,不重视教师的进修、培训和成长,单凭免费师范生政策,难出优秀的教师群体。
另外,免费师范生很多是18岁上下的孩子,大都来自信息相对闭塞的乡村,涉世未深,他们对自己的未来选择所知甚少,而且没有丝毫的职业思想准备,但是,他们一进大学就必须签订合同,保证学完4年的师范,然后再用几年时间从事基层教育工作,而且期间不被允许去考取其他专业的研究生。这种制度设计让这些还未上大学、还没有能力搞清楚教师这职业意味着什么的年轻人,在根本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热爱教育事业之前,就被安排在未来14年都应该从事教育这项关系到青少年的灵魂塑造的伟大工作,这样的协议势必造成弊端。况且,如果让一个并不热爱教育的人从事教育工作,无论是对于教育事业还是对于他本人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更为严峻的是,根据调查,现有政策已经在客观上对优秀师资精神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因为前途已经确定,导致部分学生心存“学习期间不愁吃住,毕业不愁找工作”的思想,出现了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部分有能力、有上进心的学生,因为不能考研,不能从事其他工作,也逐渐变得消沉。这样的环境,很难培养出真正优秀的教育人才。
我们认为,现在的免费师范生制度,是完全可以借鉴大学生村官的操作办法的。我们不必在指定的大学让学生一开始就成为“免费师范生”,而是在大学生毕业的时候,采取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办法,由教育部(主要解决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农村地区)和各省区市结合本地实际,确定选聘数量,按照发布公告、个人报名、资格审查、考试考察、体检、公示等基本程序进行选聘,在担任农村教师期间,参加相应社会保险,同时享受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财政代偿等政策。工作期满以后,也享受大学生村官的五条“出路”。这样,相信会有更加优秀的大学生加入农村教师的行列。如果农村医生、农业技术等农村需要的人才也采取这样的办法,相信同样会吸引许多大学生到农村工作。
本文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先,众多的基层学校之所以缺乏优秀教师,主要在于中西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而且有限的投入还被用在各类城市重点学校。真正的基层学校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没有优秀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环境,人生价值在当地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因此优秀教师大量流失或转行。如果不提高教师待遇,不重视教师的进修、培训和成长,单凭免费师范生政策,难出优秀的教师群体。
另外,免费师范生很多是18岁上下的孩子,大都来自信息相对闭塞的乡村,涉世未深,他们对自己的未来选择所知甚少,而且没有丝毫的职业思想准备,但是,他们一进大学就必须签订合同,保证学完4年的师范,然后再用几年时间从事基层教育工作,而且期间不被允许去考取其他专业的研究生。这种制度设计让这些还未上大学、还没有能力搞清楚教师这职业意味着什么的年轻人,在根本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热爱教育事业之前,就被安排在未来14年都应该从事教育这项关系到青少年的灵魂塑造的伟大工作,这样的协议势必造成弊端。况且,如果让一个并不热爱教育的人从事教育工作,无论是对于教育事业还是对于他本人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更为严峻的是,根据调查,现有政策已经在客观上对优秀师资精神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因为前途已经确定,导致部分学生心存“学习期间不愁吃住,毕业不愁找工作”的思想,出现了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部分有能力、有上进心的学生,因为不能考研,不能从事其他工作,也逐渐变得消沉。这样的环境,很难培养出真正优秀的教育人才。
我们认为,现在的免费师范生制度,是完全可以借鉴大学生村官的操作办法的。我们不必在指定的大学让学生一开始就成为“免费师范生”,而是在大学生毕业的时候,采取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办法,由教育部(主要解决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西部农村地区)和各省区市结合本地实际,确定选聘数量,按照发布公告、个人报名、资格审查、考试考察、体检、公示等基本程序进行选聘,在担任农村教师期间,参加相应社会保险,同时享受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财政代偿等政策。工作期满以后,也享受大学生村官的五条“出路”。这样,相信会有更加优秀的大学生加入农村教师的行列。如果农村医生、农业技术等农村需要的人才也采取这样的办法,相信同样会吸引许多大学生到农村工作。
本文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