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校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因此, 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他们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青春期心理特点
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常常表现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渴望独立, 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
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青少年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排斥。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键康的表现。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有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使他们能独立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思考问题时不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严格而客观地评价、冷静地分析问题。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的行为模式;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前者科学转化为后者,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
二、家庭的因素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并且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这样脱离子女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家长期望,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方式。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粗暴的、命令式的,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就会产生抵触心理。
再次,父母不和。父母长期的分歧、争吵,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焦虑与矛盾,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逆返心理。
针对以上情况,作为教师, 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家校联合起来教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要意识到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另外,家长应该面对现实,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要符合实际, 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再者, 家长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严励和慈爱——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食物一样,爱的要求是有一定份量的”。因此,父母对子女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地爱。
三、学校教育的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有的教师偏爱某些成绩好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就容易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风细雨式的。而成绩不好的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即使这些学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
结果是坏学生不喜欢这个教师、上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费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们在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
班级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与个性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虽然他们也向往集体生活,希望在班级里有一定的地位,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惜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学校的教育实践证明,营造一个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并发挥其教育效能, 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
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努力使班集体成为良好的交往环境,使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交往发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学习交往,对集体感兴趣。
另外,还可以组织帮教小组, 给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 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就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逐渐改变原先的态度和看法。
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键康心理、健全人格。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也即是要做到使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配。
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的逆反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河北省武安市西寺庄乡高北中学)
逆反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因此, 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他们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青春期心理特点
逆反心理是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常常表现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渴望独立, 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的客观存在及科学转化的方法。可以告诉学生,逆反心理是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突出。
逆反心理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青少年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排斥。我们的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键康的表现。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培养有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其中包括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使他们能独立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思考问题时不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严格而客观地评价、冷静地分析问题。
在这里,我们要区分盲目反抗和合理的拒绝,前者是一种缺乏思考的机械的行为模式;后者是有分析的理性的选择,体现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因此,我们应该把前者科学转化为后者,这样才是正确科学的态度。
二、家庭的因素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有的父母对孩子给予的心理和物质的照顾过多,并且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这样脱离子女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家长期望,超过了孩子所能耐受的程度,对孩子来说往往是一种被强加的、无形的压力,易于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也抑制了他们的独立性和个性的健康发展,易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方式。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粗暴的、命令式的,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长此以往,这些孩子就会产生抵触心理。
再次,父母不和。父母长期的分歧、争吵,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焦虑与矛盾,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逆返心理。
针对以上情况,作为教师, 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争取家校联合起来教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家长要意识到与子女和自身双重角度上考虑教育问题,合理调整教育行为,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另外,家长应该面对现实,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要符合实际, 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再者, 家长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严励和慈爱——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食物一样,爱的要求是有一定份量的”。因此,父母对子女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地爱。
三、学校教育的因素
首先,有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不公正的处理,这样也会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有的教师偏爱某些成绩好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就容易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风细雨式的。而成绩不好的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即使这些学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道歉。
结果是坏学生不喜欢这个教师、上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即使理智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在感情上,他仍然不能接受这个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费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过:“请你不要忘记,孩子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特别是这种待遇来自一个亲近的人的时候,他的痛苦会在心灵里留下一个长久的痕迹。”
其次,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班集体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社会,学生们在以社会化学习为中心的共同活动中形成各种关系,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关系结构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并由此决定了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
班级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与个性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有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虽然他们也向往集体生活,希望在班级里有一定的地位,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不惜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学校的教育实践证明,营造一个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可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并发挥其教育效能, 培养积极的人际关系。
可以组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努力使班集体成为良好的交往环境,使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存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交往发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学习交往,对集体感兴趣。
另外,还可以组织帮教小组, 给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 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他们就会逐渐消除对立情绪,乐于接受大家,逐渐改变原先的态度和看法。
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键康心理、健全人格。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也即是要做到使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相配。
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的逆反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河北省武安市西寺庄乡高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