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的淋巴细胞浸润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hua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类常见皮肤损害主要以淋巴细胞致密的浸润为特点。这些细胞浸润出现于从表皮真皮交界处至皮下不同的高度,临床上常伴有各种扩散性弧形红斑或明显的红色结节。这类与皮肤淋巴细胞浸润有关的临床疾病常使皮肤病和病理学家出现认识混淆。

其他文献
作者对4例临床上具有浸润性斑块样损害而设想为蕈样肉芽肿的病人进行了研究,当用火柴盒的擦火皮进行斑贴试验获得阳性结果时才考虑为局部超敏所致。患者均为男性成人,开始时均于一侧大腿上发现一干燥的瘙痒性红色斑块或红色丘疹性斑块,境界清楚,浸润明显,表面有鳞屑。斑块约相当于手掌大小,且其面积和厚度逐渐增加(直径达10~18厘米)。后来在另一侧大腿和左胸也相继出现一类似的损害。这些损害还可波及颜面、耳后、颈部
在麻风病变内有脂质贮存,已为人们所熟知,但有关其他物质,特别是多糖类,其贮存与代谢的知识仍属有限。作者观察了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简称HA)在麻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作者采取102例各类型麻风皮疹。福尔马林固定。石腊切片。用Triff、抗酸以及Mowdry氏胶样铁染色,后者用来测定酸性粘多糖(Acid Mucopolysaccharide,简称AMPS)。均用PAS复染。
期刊
在硬皮病的治疗方面,许多药物被认为是有效的,但它们的实际疗效,对于能自愈的限局性硬皮病很难作出肯定估价,对硬皮病内脏损害,作用不大。对周围循环症状,皮肤硬化情况及关节症候的改善,也还不够理想。血管扩张剂:仅在肢端动脉痉挛综合征阶段有指征,对严重的病期已久的全身性硬皮病则在应用后,有加剧循环系统、肺及肾脏损害的危险。
作者报告用(1)两性霉素乙,(2)转移因子,(3)两性霉素乙加转移因子治疗10例慢性粘膜皮肤串珠菌病患者,4例在婴儿期已有感染,另1例在2岁时发生持久性串珠菌病(表一),而另5例直到6~10岁才开始发病,3例(例6、8、10)是在多次或长期使用治疗呼吸道感染或疖病的抗菌素后发生感染.
期刊
皮肤及其附属器可以出现色素减退或色素增加。这可由许多因素所致,如炎症,或与某种皮肤病合并发生或继发于某种皮肤病。例如扁平苔癣、麻风等。色素变化可以局限性或全身性。
期刊
作者在三年中观察了诊为皮肤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558例病人活检标本共1,115个。所有患者于活检确定后对其再次发生皮肤癌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平均一年半的观察时间内,结果,有121例(22%)在第一次活检2个月以后再次发生皮肤癌。在最后10个月当中,对这些患者从临床方面进一步再作检查,但其中只有283例(51%)的病人接受了检查,而多达49%的病人没有回到医院复查。作者假定他们不返医院检查是因为
细胞增生迅速,形态形成不完全,糖原聚积是银屑病静止期皮损表皮的特点.这些不正常的特点可能是皮损内环磷腺苷(cyclic AMP)与环磷鸟苷(cyclic GMP)比率不正常的结果.如果皮损内这种不正常的比率对于银屑病的发病的确是重要的话,那么用一种能改变环核苷酸水平的制剂来改变这种比率将能恢复表皮细胞协同调节的一些功能.罂粟硷在其他组织中能抑制环磷腺苷磷酸二酯酶从而提高环磷腺苷的水平,作者测定了罂
期刊
共观察22例蕈样肉芽肿患者,女12,男10,年龄15~85岁。大多数属于Ⅱ~Ⅳ期的患者,曾用氮芥治疗1月~3年未见显著的过敏反应。采用自然花瓣形成及补体受体花瓣形成试验分别测定外周血液中T及B细胞百分比。所有患者均作IgE测定。除2例外血液白细胞数及分类计数均正常。测定结果T细胞平均百分数比对照组(14~64岁健康者14名)明显降低(P<0.001),B细胞比数正常。
期刊
作者首先指出显性鱼鳞病的发病机理不明。据观察与角层脱落异常的关系较之与角化加速的关系为大。Fischer认为此病起因于维生素A的代谢障碍。已知很高剂量的维生素A可使皮肤病变好转,但效果短暂,且有效剂量不能安全地维持下去。 Stuttgen等最先研究维生素A酸对不同类型的鱼鳞病的效果。大部分病人在治疗的第二周改善,但停药后又复发。Frost等观察到板状鱼鳞病(lamellar ichthyosis)
在免疫学的范围内,为了对药物变应性的诊断,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需要是开展简单而可靠的体外试验。在以往不同时期内虽有各种试验的报导,但没有一个证明是满意的。皮肤试验,除少数的例外,都是无价值的而且也很危险,因为甚至于一个试验用的剂量都可能致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