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厉曙光,复旦大学教育部公共卫生安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教授,上海儿童营养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食品学会理事,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主要从事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等研究工作,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可谓屡试不爽。用在一日三餐中,恐怕也还是这个道理。中西方膳食存在明显差异,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各自的饮食习俗。但到了近代,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受西方冲击不小,有人甚至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一代人的饮食习惯。其实,我国传统饮食蕴含很多健康秘诀,只是大家还没有识得其“真面目”。
膳食结构转变问题多
欧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典型膳食结构,都是以动物性食物作为全日膳食中的主要消费食物,而粮食的消费量仅为其1/4。其特点表现为动物性食物多、植物性食物少。食物提供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质,而含有膳食纤维较低。这直接导致了三大问题:能量过剩,营养过剩,易发生慢性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餐桌菜肴的丰富,很多人的营养价值观发生了改变,“昂贵的食物营养价值高,价廉的就没有营养价值”之类的营养误区很是深入人心。有些消费者认为,蛋白质含量高就意味着营养价值高,山珍海味、生猛海鲜、珍禽异兽、奇花异草都被列入食谱之中,中国人的“低脂肪、低蛋白、低热量、高碳水化合物”的传统膳食结构,正在向“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低碳水化合物”的“三高一低”型西方膳食结构转变。
饮食不当、营养失衡所致的健康问题,近年来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如一日三餐摄入的热量比,保持在分別占一天总摄入量的3:4:3为好,但早饭不吃、中饭少吃、晚饭大吃特吃、睡觉前再补吃的不良饮食习惯,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有一位浙江的女企业家,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名下家产甚多,但却有烦恼缠身。她身高160cm,体重80kg,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试遍各种减肥药,求遍名老中西医,效果仍然不佳。究其原因,睡前穷吃恶补的不良习惯就是罪魁祸首。
爱吃蔬菜是传统优势
我国传统膳食的特点,就是以碳水化合物(粮、谷类)为主,每日的主食量在300g~500g,再辅以鱼、肉、蛋、奶、瓜果、蔬菜。其中,蔬菜在膳食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据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6倍。在西方膳食中,蔬菜大都生吃,但中国人喜欢烹饪后吃,一来蔬菜的花色品种较多,二来可以改善口味增加食欲,其三烹饪后的蔬菜体积大大缩小,一顿饭中摄入半斤以上的蔬菜可以毫不困难,充分满足人体对膳食纤维的需要。
西方膳食在这方面远不及中国的传统膳食模式。当然,适当增加水果更好,但水果的作用并不能完全取代蔬菜。而且,水果价格较贵,并非人人都能承受。一方面从习惯上讲,水果的摄入量有限,不如蔬菜。
另一方面,水果的营养素含量并不如人们想象中那么多。以每100g中维生素C的含量为例:苹果为2mg~6mg,梨为3mg~10mg,香蕉为3mg,桃为3mg~12mg,橘为3mg~19mg,西瓜为4mg~7mg,而各种蔬菜,如菠菜为32mg,白菜为47mg,茭白为26mg,菜花为61mg~82mg,萝卜为14mg~24mg,油菜为36mg~65mg,鸡毛菜为21mg~48mg,小青菜为38mg~61mg。
由此可见,普通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是非常丰富的,普遍高于一般水果。维生素C是人体需要量最大的维生素,每天约需要100mg~200mg。
正因为如此,西方人已经意识到其膳食结构的不足之处,维生素C片一直是西方国家最畅销的营养素片剂之一。而对中国广大消费者来说,只要保证蔬菜的正常摄入,就不会有维生素C缺乏的后顾之忧。
膳食纤维有助肠道健康
同样,膳食纤维摄入量大也是中国膳食模式的优势之一。结肠癌在西方的肿瘤发病和死亡排行榜上始终居高不下,而近年来,这种病在我国经济发达城市里的发病率,也从前10位的末位,逐渐上升到目前的第3位甚至第2位,令人担忧。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它可以吸纳水分,使肠道里的粪团变大变软,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减少粪团在肠道中的停留时间。粪团松软,对结肠壁的损伤较小,因此对结肠癌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同时也降低了便秘、痔疮等疾病的发生,有益于人体的健康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中华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膳食结构和饮食模式富有很多健康寓意,令人回味,发人深省。我们应该普及营养知识,发挥传统饮食的优势,远离疾病,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