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焦虑无奈的师长
一天中午,一位班主任带着一位中年男性急匆匆地找到我,为了小B的事情向我求助。小B,女,高中一年级学生,爱“说谎”,在校不喜欢与同学交往,在家里也不与父母交流。她从小就有从家里偷钱的行为,刚开始没有被发现,数量也少,最近一次竟偷了好几百,还买了一个手机。她经常在课间用手机上网、聊天,还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年混在一起,家长和老师都很着急。跟着班主任一起来的中年男性是小B的父亲。
二、架构桥梁,让心融通
1.第一次咨询:走近孩子,开启心扉,建立关系。
小B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个子很高,很清瘦,大大的眼睛,很文雅,很难将她与“惯偷”“撒谎”等词联系起来。为了缓解紧张气氛,尽快建立信任关系,我倒了一杯水递给她,并与她聊起了兴趣爱好、学校生活,说明了保密的原则。小B慢慢打开话匣子:“在班里有一些不开心的事……不喜欢与父母沟通,在家感觉烦……”我耐心地倾听,不时给予积极的回应,鼓励她继续说下去。随着表达、倾诉和宣泄,小B坐直了身体,面部的表情更加丰富和自然,说话的声音也变得更加有力。
2.第二次咨询:看到行为背后的需求,接纳自我,承诺改变。
有了前面信任与和谐关系的建立,此次辅导直入主题,请小B诉说自己对中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等问题的看法,我给予积极关注与回应。随着咨询的深入,小B进一步坦承了自己从家里“拿”钱买手机的事实,言语中流露出懊恼和悔恨。我耐心地倾听,并利用萨提亚冰山理论引导她去分析从家里拿钱给自己带来了什么,让她看到自己行为背后真正的需求,重新认识自己的行為,从心里接纳自己,下定改变的决心。
我们还就她如何改掉从家里“拿钱”的习惯、打算从哪些方面改善等问题做了一些深入的探讨,教她使用行为强化、暗示冥想、厌恶法等来改变过去,重绽自我。
3.第三次咨询:转换视角,体验不同的感受。
此次辅导小B谈了自己在这周的感受和尝试做出的改变,更多谈到的是在家庭中的压抑、烦躁及对爸爸的不良感受。为了帮助她改变对爸爸的感受,让她感受到爸爸的关爱,我让小B回忆了与爸爸相处的快乐时光,又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探讨了如何与家人沟通、相处的问题。临走前约定她回去后找个时间心平气和地与爸爸沟通,把自己在家真实的感受及对爸爸的感谢告诉爸爸,把对爸爸及家人的爱表达出来。
4.第四次咨询:亲子互动,让爱流通。
这次小B和爸爸一起前来。征得小B的同意,我首先跟爸爸做了一些沟通,向爸爸介绍了小B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背后真正的内心需求,分享了青春期孩子的特点,模拟了与孩子沟通的技巧。爸爸谈了很多,言语中流露出自责和对女儿的愧疚,觉察到了这些年由于忙于生意,忽略了对孩子的关注,更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求和感受。爸爸表示会好好改变自己,我对爸爸能够及时觉察自己给予了积极回应。
为了让父女之间能够有良好的互动,让爱在彼此之间有效流通,我让爸爸和小B分别谈了对方让自己最感动的一件事及对方的五个优点,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彼此表示感谢;为了增进父女之间的感情,提升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和勇气,让他们说说对对方的期待和自己可以为之改变的地方。最后请他们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感受与收获,让本次咨询效果得到升华。
5.第五次咨询:投入行动,知行合一。
咨询进入尾声,我带着小B通过回放录像的方式一起回顾了前面几次辅导,对前面的几次辅导做了一个总结和效果巩固,并与小B一起对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了憧憬和规划。我真诚地祝愿她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辅导结束后,小B每次在学校见到咨询师都主动打招呼,很热情也很真诚。
从班主任处了解到,小B此后没有偷窃、撒谎行为,与同学相处得很融洽;家庭气氛和谐,与父亲相处愉快;成了学校学生会的一员,成绩有了稳定的进步。
三、案例引发的思考
1.抱持的态度,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因素支配下产生的。因此,面对来访者的任何“问题”,都需要用抱持的态度,充分理解孩子,能看到孩子问题背后的需求、渴望和期待,挖掘孩子身上积极的资源和能量,引领他们一步步走出困扰,走向新生活。
2.营造爱的港湾,促进爱的流通,静待花开。
家庭是最初影响人们的环境,改变家庭中的不良因素可能改变人的一生。因此,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家庭环境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要学会暂时放下自己原有的价值体系,跳出自己本来的参考框架,设身处地地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洞察孩子内心的需求,不带任何偏见地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观念,感同身受地体验孩子的真情实感,注重自身的改变,让“爱”在彼此间流通。
一天中午,一位班主任带着一位中年男性急匆匆地找到我,为了小B的事情向我求助。小B,女,高中一年级学生,爱“说谎”,在校不喜欢与同学交往,在家里也不与父母交流。她从小就有从家里偷钱的行为,刚开始没有被发现,数量也少,最近一次竟偷了好几百,还买了一个手机。她经常在课间用手机上网、聊天,还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年混在一起,家长和老师都很着急。跟着班主任一起来的中年男性是小B的父亲。
二、架构桥梁,让心融通
1.第一次咨询:走近孩子,开启心扉,建立关系。
小B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个子很高,很清瘦,大大的眼睛,很文雅,很难将她与“惯偷”“撒谎”等词联系起来。为了缓解紧张气氛,尽快建立信任关系,我倒了一杯水递给她,并与她聊起了兴趣爱好、学校生活,说明了保密的原则。小B慢慢打开话匣子:“在班里有一些不开心的事……不喜欢与父母沟通,在家感觉烦……”我耐心地倾听,不时给予积极的回应,鼓励她继续说下去。随着表达、倾诉和宣泄,小B坐直了身体,面部的表情更加丰富和自然,说话的声音也变得更加有力。
2.第二次咨询:看到行为背后的需求,接纳自我,承诺改变。
有了前面信任与和谐关系的建立,此次辅导直入主题,请小B诉说自己对中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等问题的看法,我给予积极关注与回应。随着咨询的深入,小B进一步坦承了自己从家里“拿”钱买手机的事实,言语中流露出懊恼和悔恨。我耐心地倾听,并利用萨提亚冰山理论引导她去分析从家里拿钱给自己带来了什么,让她看到自己行为背后真正的需求,重新认识自己的行為,从心里接纳自己,下定改变的决心。
我们还就她如何改掉从家里“拿钱”的习惯、打算从哪些方面改善等问题做了一些深入的探讨,教她使用行为强化、暗示冥想、厌恶法等来改变过去,重绽自我。
3.第三次咨询:转换视角,体验不同的感受。
此次辅导小B谈了自己在这周的感受和尝试做出的改变,更多谈到的是在家庭中的压抑、烦躁及对爸爸的不良感受。为了帮助她改变对爸爸的感受,让她感受到爸爸的关爱,我让小B回忆了与爸爸相处的快乐时光,又通过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探讨了如何与家人沟通、相处的问题。临走前约定她回去后找个时间心平气和地与爸爸沟通,把自己在家真实的感受及对爸爸的感谢告诉爸爸,把对爸爸及家人的爱表达出来。
4.第四次咨询:亲子互动,让爱流通。
这次小B和爸爸一起前来。征得小B的同意,我首先跟爸爸做了一些沟通,向爸爸介绍了小B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背后真正的内心需求,分享了青春期孩子的特点,模拟了与孩子沟通的技巧。爸爸谈了很多,言语中流露出自责和对女儿的愧疚,觉察到了这些年由于忙于生意,忽略了对孩子的关注,更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求和感受。爸爸表示会好好改变自己,我对爸爸能够及时觉察自己给予了积极回应。
为了让父女之间能够有良好的互动,让爱在彼此之间有效流通,我让爸爸和小B分别谈了对方让自己最感动的一件事及对方的五个优点,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彼此表示感谢;为了增进父女之间的感情,提升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和勇气,让他们说说对对方的期待和自己可以为之改变的地方。最后请他们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感受与收获,让本次咨询效果得到升华。
5.第五次咨询:投入行动,知行合一。
咨询进入尾声,我带着小B通过回放录像的方式一起回顾了前面几次辅导,对前面的几次辅导做了一个总结和效果巩固,并与小B一起对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了憧憬和规划。我真诚地祝愿她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辅导结束后,小B每次在学校见到咨询师都主动打招呼,很热情也很真诚。
从班主任处了解到,小B此后没有偷窃、撒谎行为,与同学相处得很融洽;家庭气氛和谐,与父亲相处愉快;成了学校学生会的一员,成绩有了稳定的进步。
三、案例引发的思考
1.抱持的态度,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因素支配下产生的。因此,面对来访者的任何“问题”,都需要用抱持的态度,充分理解孩子,能看到孩子问题背后的需求、渴望和期待,挖掘孩子身上积极的资源和能量,引领他们一步步走出困扰,走向新生活。
2.营造爱的港湾,促进爱的流通,静待花开。
家庭是最初影响人们的环境,改变家庭中的不良因素可能改变人的一生。因此,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家庭环境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要学会暂时放下自己原有的价值体系,跳出自己本来的参考框架,设身处地地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洞察孩子内心的需求,不带任何偏见地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观念,感同身受地体验孩子的真情实感,注重自身的改变,让“爱”在彼此间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