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林斯顿对于其内部人员的宽容主要包括意识形态兼收并蓄,对于人才极端容忍,对于失足者惩罚适当。其宽容精神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文化基础、发展理念、制度保障。这种宽容精神对我国大学内部形成宽容氛围有启发意义:我国大学应积极扩大开放;树立成熟与稳重的发展理念;建立大学规范管理制度以形成宁静宽容、开放和谐的环境,便于人才切磋学问,发展智慧,最终成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动力。
【关键词】普林斯顿大学 内部宽容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91-02
一、普林斯顿大学内部宽容的表现
普林斯顿大学始建于1746年,比美国建国(1776年)还早3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本科生教育质量著称的普大发展迅猛,到70年代末已跻身全美最好的研究性大学之列。像它安静淡然的环境一样,普林斯顿大学处处洋溢着宽容的氛围。具体来说,普林斯顿大学对学校内部人员的宽容主要表现在:
1.对于意识形态的兼收并蓄
普林斯顿大学聚集了世界一流的科学大师和天才学生。其中既有聪明的犹太人,也不乏反犹主义倾向者,既有伊斯兰教的信徒,也不乏无政府主义者。这种不拘泥于意识形态的广阔胸怀使普林斯顿得以接纳各个领域的奇才怪客、科学狂人。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犹太人,他就曾在意识形态多样甚至相互矛盾的普林斯顿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22年时光。如他自己所说:我舒服得像一头冬眠的熊,在颠沛的一生里从未享受过如此安宁,像在家里一样。
2.对于人才的极端容忍
普林斯顿竭力为人才创造宽容的发展空间,包容其个性甚至缺点。正是因为其宽容的性格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普林斯顿大学招揽了各个领域的科学狂人,如爱因斯坦、安德鲁怀尔斯。博弈论大师约翰纳什的传奇人生真切体现着普大的美丽心灵,它将普大的宽容抒发得淋漓尽致。精神失常后的纳什行为怪异,几乎无法从事任何工作。在别的地方如果你行为古怪,人们把你看做疯子,但在普林斯顿这个有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地方,如果你行为怪异,人们会想你可能是一个天才。果然,约翰纳什在普林斯顿表现为真正的天才,并且在家人和普林斯顿的长期爱护下终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3.对于失足者的惩罚适当
在普林斯顿大学,凡是违犯学术规范标准的学生要受到惩罚,惩罚的类型依据严重程度的不同,分为警告、缓期惩戒、学位延缓授予、惩戒性休学、有条件的复学、永久性开除以及严重性的强调。值得关注的是:以上惩戒手段中的多数都是可恢复性的,即学校着眼于通过惩罚手段来使那些失足者逐渐形成对学术规范问题的正确态度,目的是治病救人。這也体现出普林斯顿大学以人为本的宽容精神。
二、普林斯顿宽容精神形成和发扬的原因
宽容精神被誉为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大法宝,这足以说明其宽容精神对于普大发展的非凡意义。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形成并发扬了它的这种宽容呢?
1.美国多元文化环境是其奠基石
普林斯顿大学的宽容一个重要方面即对不同意识形态人才的接纳和培养。美国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相对于世界其他很多国家,建国历史短。移民人口和较浅的文化底蕴使美国文化具有较大地接纳空间以及塑造多元文化的可能性。普林斯顿大学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才能接纳不同意识形态的人才并使众多意识形态因素在大学系统内兼收并蓄,和谐发展。
2.求精不求大的发展理念是其源泉
求精不求大的发展理念是普大宽容精神的源泉。普林斯顿大学始终坚持以高质量为重点,不贪大求全,不盲目跟风,强调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无论在宏观的大学发展道路上还是微观的大学活动中都体现着成熟和理智。正是这样的优良传统才让普大能以超乎寻常的宽容和忍耐力接受和等待大量偏才、怪才逐渐成长为大师。
3.严格的规范管理制度是其保障
普林斯顿大学坚持以制度保障其宽容。普林斯顿大学的学术规范制度非常苛刻甚至不近人情。除设置严格的学术标准,还具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如它对于学生学术失范行为有一套由轻到重的惩戒手段,主要表现为对初次失足学生的包容,对那些执迷不悟违规者的毫不姑息。正是这样一套严格的规范管理制度造就了普大开放规范和诚信的学术研究环境,让普林斯顿大学的学者能够自由激发学术热情和进行学术创造,保护普大的宽容精神所激发的成果。
三、对我国大学形成内部宽容的启示
宽容精神是大学发展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大学内部宽容的氛围是尊重人才特性的要求,是大学充分激发和发挥人力优势的需要。普林斯顿大学的宽容对充分发挥人才智能和提升大学教学学术水平产生了巨大作用。这对我国大学形成内部宽容有一定启发意义:
1.大学应扩大开放
普林斯顿大学的宽容得益于美国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背景为其提供了兼收并蓄多种人才的可能,并反过来促进其大学思想的繁荣。在现代社会,我国要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就应该建立在国际多元文化的基础之上。但我国国内大学的国际化元素却呈现非常有限的局面,这种状况应当改变。新世纪我国大学应牢固地树立国际化理念,大力增强大学的国际化元素。大学应以学术的国际性为基础大力拓展国际化交流,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合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促进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国际化大学应有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建设一个多元文化交融、拥有跨国界交流便利的国际化大学体系。
2.大学应树立成熟与稳重的发展理念
普林斯顿大学坚持自身优势发展自我,让她能够极端容忍学校内部人才的个性及缺点,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灵感。而我国大学却存在片面追求成果,忽视人才兴趣的问题,这就造成了有数量却无质量的结果。钱学森之问才会成为困扰许多大学的难题。这种对照下形成的差异的实质是对大学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刻程度不同。反映在实践上就是普林斯顿大学走的是成熟和理智的发展道路,而我国的许多大学走的却是幼稚和躁进道路,这对大学的发展大为不利。两条道路形成了落差较大的结果:普大培养出的是大师、精英,而我国大学培养的高精尖人才寥寥无几。因此,我国的大学要形成宽容精神,应该克服不求精的弊病,树立成熟与稳重的发展理念,尊重、呵护人才,如此大学才能厚积薄发,取得长远的发展。
3.大学应建立规范管理制度,加强规范管理。
普林斯顿大学的宽容与严格甚至苛刻的规范管理制度相辅相成,如学术宽容与严格的学术管理制度并存以保护学术宽容的成果免于被人窃取。我国大学要形成宽容精神,必须深刻理解大学宽容精神的内涵,不可将其片面化为毫无价值的纵容。具体而言,大学必须着力建立大学规范管理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大学管理之中,使宽容精神在全面有序的大学组织中滋润学者,保证他们不受不良行为的影响。
普林斯顿大学的宽容一直为人们所称颂,被誉为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大法宝。本文试论普林斯顿大学对其内部人员的宽容,从中得出启示:我国大学应当培养宽容精神,创造一种宁静宽容、开放和谐的环境,将学者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切磋学问,修养德行,发展智慧,提升境界,成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普林斯顿的大学的历史[EB/OL]. http://edu.sina.com.cn/l/2002/. html
2 李天国.宽容与爱——普林斯顿大学的法宝[J].文化博览,2006
3 刘京辉.求精不求大——普林斯顿大学的办学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2006(3)
4 郭洁、郭宁.美国传统名校是怎样捍卫学术诚信的——普林斯顿大学本科生学术规范管理制度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8(7)
5 徐美娜、王光荣.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诠释[J].中国高教研究,2009(1)
6 别敦荣、张征.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的特点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7 刘永刚.普林斯顿大学的教育特色[J].民办教育研究,2004
【关键词】普林斯顿大学 内部宽容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91-02
一、普林斯顿大学内部宽容的表现
普林斯顿大学始建于1746年,比美国建国(1776年)还早3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本科生教育质量著称的普大发展迅猛,到70年代末已跻身全美最好的研究性大学之列。像它安静淡然的环境一样,普林斯顿大学处处洋溢着宽容的氛围。具体来说,普林斯顿大学对学校内部人员的宽容主要表现在:
1.对于意识形态的兼收并蓄
普林斯顿大学聚集了世界一流的科学大师和天才学生。其中既有聪明的犹太人,也不乏反犹主义倾向者,既有伊斯兰教的信徒,也不乏无政府主义者。这种不拘泥于意识形态的广阔胸怀使普林斯顿得以接纳各个领域的奇才怪客、科学狂人。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犹太人,他就曾在意识形态多样甚至相互矛盾的普林斯顿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22年时光。如他自己所说:我舒服得像一头冬眠的熊,在颠沛的一生里从未享受过如此安宁,像在家里一样。
2.对于人才的极端容忍
普林斯顿竭力为人才创造宽容的发展空间,包容其个性甚至缺点。正是因为其宽容的性格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普林斯顿大学招揽了各个领域的科学狂人,如爱因斯坦、安德鲁怀尔斯。博弈论大师约翰纳什的传奇人生真切体现着普大的美丽心灵,它将普大的宽容抒发得淋漓尽致。精神失常后的纳什行为怪异,几乎无法从事任何工作。在别的地方如果你行为古怪,人们把你看做疯子,但在普林斯顿这个有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地方,如果你行为怪异,人们会想你可能是一个天才。果然,约翰纳什在普林斯顿表现为真正的天才,并且在家人和普林斯顿的长期爱护下终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3.对于失足者的惩罚适当
在普林斯顿大学,凡是违犯学术规范标准的学生要受到惩罚,惩罚的类型依据严重程度的不同,分为警告、缓期惩戒、学位延缓授予、惩戒性休学、有条件的复学、永久性开除以及严重性的强调。值得关注的是:以上惩戒手段中的多数都是可恢复性的,即学校着眼于通过惩罚手段来使那些失足者逐渐形成对学术规范问题的正确态度,目的是治病救人。這也体现出普林斯顿大学以人为本的宽容精神。
二、普林斯顿宽容精神形成和发扬的原因
宽容精神被誉为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大法宝,这足以说明其宽容精神对于普大发展的非凡意义。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形成并发扬了它的这种宽容呢?
1.美国多元文化环境是其奠基石
普林斯顿大学的宽容一个重要方面即对不同意识形态人才的接纳和培养。美国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相对于世界其他很多国家,建国历史短。移民人口和较浅的文化底蕴使美国文化具有较大地接纳空间以及塑造多元文化的可能性。普林斯顿大学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才能接纳不同意识形态的人才并使众多意识形态因素在大学系统内兼收并蓄,和谐发展。
2.求精不求大的发展理念是其源泉
求精不求大的发展理念是普大宽容精神的源泉。普林斯顿大学始终坚持以高质量为重点,不贪大求全,不盲目跟风,强调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无论在宏观的大学发展道路上还是微观的大学活动中都体现着成熟和理智。正是这样的优良传统才让普大能以超乎寻常的宽容和忍耐力接受和等待大量偏才、怪才逐渐成长为大师。
3.严格的规范管理制度是其保障
普林斯顿大学坚持以制度保障其宽容。普林斯顿大学的学术规范制度非常苛刻甚至不近人情。除设置严格的学术标准,还具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如它对于学生学术失范行为有一套由轻到重的惩戒手段,主要表现为对初次失足学生的包容,对那些执迷不悟违规者的毫不姑息。正是这样一套严格的规范管理制度造就了普大开放规范和诚信的学术研究环境,让普林斯顿大学的学者能够自由激发学术热情和进行学术创造,保护普大的宽容精神所激发的成果。
三、对我国大学形成内部宽容的启示
宽容精神是大学发展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大学内部宽容的氛围是尊重人才特性的要求,是大学充分激发和发挥人力优势的需要。普林斯顿大学的宽容对充分发挥人才智能和提升大学教学学术水平产生了巨大作用。这对我国大学形成内部宽容有一定启发意义:
1.大学应扩大开放
普林斯顿大学的宽容得益于美国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背景为其提供了兼收并蓄多种人才的可能,并反过来促进其大学思想的繁荣。在现代社会,我国要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就应该建立在国际多元文化的基础之上。但我国国内大学的国际化元素却呈现非常有限的局面,这种状况应当改变。新世纪我国大学应牢固地树立国际化理念,大力增强大学的国际化元素。大学应以学术的国际性为基础大力拓展国际化交流,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合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促进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国际化大学应有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建设一个多元文化交融、拥有跨国界交流便利的国际化大学体系。
2.大学应树立成熟与稳重的发展理念
普林斯顿大学坚持自身优势发展自我,让她能够极端容忍学校内部人才的个性及缺点,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灵感。而我国大学却存在片面追求成果,忽视人才兴趣的问题,这就造成了有数量却无质量的结果。钱学森之问才会成为困扰许多大学的难题。这种对照下形成的差异的实质是对大学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刻程度不同。反映在实践上就是普林斯顿大学走的是成熟和理智的发展道路,而我国的许多大学走的却是幼稚和躁进道路,这对大学的发展大为不利。两条道路形成了落差较大的结果:普大培养出的是大师、精英,而我国大学培养的高精尖人才寥寥无几。因此,我国的大学要形成宽容精神,应该克服不求精的弊病,树立成熟与稳重的发展理念,尊重、呵护人才,如此大学才能厚积薄发,取得长远的发展。
3.大学应建立规范管理制度,加强规范管理。
普林斯顿大学的宽容与严格甚至苛刻的规范管理制度相辅相成,如学术宽容与严格的学术管理制度并存以保护学术宽容的成果免于被人窃取。我国大学要形成宽容精神,必须深刻理解大学宽容精神的内涵,不可将其片面化为毫无价值的纵容。具体而言,大学必须着力建立大学规范管理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到具体的大学管理之中,使宽容精神在全面有序的大学组织中滋润学者,保证他们不受不良行为的影响。
普林斯顿大学的宽容一直为人们所称颂,被誉为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大法宝。本文试论普林斯顿大学对其内部人员的宽容,从中得出启示:我国大学应当培养宽容精神,创造一种宁静宽容、开放和谐的环境,将学者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切磋学问,修养德行,发展智慧,提升境界,成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普林斯顿的大学的历史[EB/OL]. http://edu.sina.com.cn/l/2002/. html
2 李天国.宽容与爱——普林斯顿大学的法宝[J].文化博览,2006
3 刘京辉.求精不求大——普林斯顿大学的办学特色[J].中国高等教育,2006(3)
4 郭洁、郭宁.美国传统名校是怎样捍卫学术诚信的——普林斯顿大学本科生学术规范管理制度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8(7)
5 徐美娜、王光荣.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诠释[J].中国高教研究,2009(1)
6 别敦荣、张征.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的特点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7 刘永刚.普林斯顿大学的教育特色[J].民办教育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