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次接触刘振强的人可能都会觉得他不够“现代”,在他身上,看不到光鲜的衣着,看不到口若悬河的谈吐,看不到执著名利的追求,他就像一个埋头走路的行者,只是认真做事,默默行走。
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一分钱恨不得掰开了花”,这句话用在刘振强身上很是贴切。“在生活上,刘振强一直是只要吃饱了、穿暖了就行。”姜春梅副校长这样说。
有一段时间,学校装修电工实训室。因为平时得按时上课,刘振强只得趁着课余饭后见缝插针地弄实训室。为了节省更多的时间,刘振强每天中午就去食堂买几个馅饼,带着去实训室。学校中午12:00下课,下午2:15上课,中间两个来小时,他就在实训室里弄设备。从此,他的很多学生一提到刘老师,几乎就能想到馅饼,“馅饼老师”似乎已成为一种符号深入人心,且别具情感与深意。
在学校的工作上,刘振强同样非常会“过日子”。凡是熟悉刘振强的人都知道,刘振强喜欢“捡破烂”,什么都舍不得扔,总想着收拾收拾还能用得上。学校电工专业的实验室能一步一步建起来,刘振强“捡破烂”的爱好功不可没。
上世纪90年代末的那几年,各方面对学校的投资都很少,学校买不起实验设备,更别说办成什么样的实验室。但是刘振强心里明白:要教好电工课,就必须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多摸索。为了在资金、设备缺乏的情况下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验器具,刘振强费尽心思,把别人扔的东西都捡回来,翻过来倒过去,把能用的部分像电动机芯、电器外盒等都拆下来,再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加以组装、改造,最后制成教具拿到教室里供学生实验用。其间,家里的旧鞋柜也让他拿来,做成了电路面板。
最开始,只是他一个人小打小闹,后来,他领着教研室的老师们一起干。如今,电工专业实验室让他们装备得很不错,其中很多东西,都是老师们自己做的。这样,既节省了经费,还锻炼了老师,还为学生的实践动手提供了很多教学资源。
2008年,学校得到了一笔拨款,要搞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建设。刘振强从方案设计到招投标再到具体实施,一路负责到底。“穷家难当”,没钱时,刘振强精打细算,自力更生;有钱了,想必刘振强要解放些了,谁知,他算得更清楚、更认真了。
前不久,在汇报方案进展情况时,大多数负责人只列出了设备的名称、平面图、价钱、功能等,刘振强在这些资料之外,还附上了实训装置的外形图以及各种性能参数,并附上了大量图片。汇报时,教师们打心眼里佩服:“找到这么详细的信息,到底要费多少功夫?”因为,大家都很清楚,现在要在网络上找到某些信息很简单,但要在浩如烟海的相关信息中,找到最好的,却是需要花费一番功夫的。
刘振强在确定每一项设备前,都要一遍又一遍地在网上找相关信息,找来尽可能多的信息后对比筛选,初步确定三、四家,之后再联系厂家,确定细节问题,最后找性价比最优的,有些设备,他标的价格甚至精确到毛。同事宋永兴说:“在所有上交的材料、表格中,刘振强上交的永远是最完美的那一份。”
一个人带起一个专业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刘振强就开始了自己小打小闹的教学改革,比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自制教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注重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给学生设置现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得知识等。
到2003年,刘振强开始了系统的教学改革的研究、探索,具体的教学改革主要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电工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从2003年开始)。首先,以自编讲义为突破口,将知识、能力、德育目标和职业标准融为一体,将教学方法模式的改革融于教材之中;其次,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实训装置,保证了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第三,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法,将知识融于工作任务中,实现了“动中学”;第四,在考核方法上,将终结性考核变为过程性考核,以学会为目标,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第二阶段:电类专业课程的整体改革(从2005年开始)。在总结《电工技术》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全部电类专业课程实施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其具体做法是:以工程项目或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将知识、能力融于工作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创设实际工作情境或现场教学,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工作一体化;采用过程型考核方式,将知识、能力和职业规范考核一体化。
至今,他们的教学改革硕果累累。像新编的讲义,完全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知识体系模式,从设置问题、任务入手,让学生在不知道知识点的情况下去看一看、测一测;编排结构生动、活泼,其中插入了很多实物照片以及小图标,如“测一测”、“想一想”、“练一练”等板块都以小图标领起,板块设置清晰明了。
其中,最难的部分还在于某些“测一测”环节的设计。老教材一开始先讲知识点,学生知道知识点之后,再去做验证性的实验很简单。但在新编的教材中,要让学生在不知道知识点的前提下去做实验,再通过这个实验发现这个知识点,如何设计这个实验就变得相当困难。刘振强每遇到这些地方都要花费很多心思。那一段时间,虽然是假期,但刘振强经常要干到晚上很晚,以致赶不上公交车,只得打车回家。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2005年,这本他主编的《电工技术》讲义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一等奖,并在获奖大会上脱颖而出,被出版社看重,于2007年7月被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
现今,刘振强所带的电气专业是学校最好的专业,外来专家多次来校听课,对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赞不绝口。“这一切都离不开刘振强的努力。” 学校的领导、教师们都这样说。
只当过一届班主任
作为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北京市的远郊区县,有些甚至来自甘肃等非常偏远的省市,在生活、学习上经常会碰上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刘振强总会想尽办法帮助他们。
刘振强曾做过9634班的班主任,当时班里有一名学生,家里生活很困难。刘振强知道后,积极跟学校联系,最后安排他到学校的教师休息室做一些打杂工作,平时扫扫地,打打水,工作很轻松,但很好地缓解了这位学生的经济负担。
还有一名学生,由于嘴部比较突出,很少跟同学们交流,性格很孤僻,还经常拿别人东西。因此,同宿舍的学生纷纷要求调宿舍,最后这名学生留级留到刘振强带的班里。一开始,刘振强就跟班干部们说:“她既然到了咱们班,就是咱们班的学生,咱们不能把她当外人,有什么事儿要多想到她。”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主动跟她一起玩儿,一起上自习。她也变得越来越主动,越来越开朗了。毕业时,她面试的单位不是很好,刘振强担心她有心理负担,找她谈话,谁知一开头她倒主动地说:“没关系,这单位不行,我还可以去别的单位,真不行,还有一双手,大不了自己干。”看到学生如此自信,刘振强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谈到如何跟学生相处,刘振强说:“一定要把学生平等地当朋友。”或许正因为刘振强在学生心里既是老师还是朋友,学生遇到什么麻烦事儿也总会想到刘振强。
2005级的一名学生临毕业时因为实习、找工作之类事情没有按照学校的规定办,惹恼了班主任,班主任以不推荐他去面试作为惩戒。那几天,这名学生吃不好、睡不好,一门心思都是该如何找工作的事儿,不知该怎么办,就去找刘振强。刘振强先好好安慰了他一下,然后让他去给班主任道歉,之后自己又去找班主任沟通,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除了这些让学生不知所措的事儿外,一些芝麻小事学生也会找刘振强。例如,平时上网、复印东西不方便,遇到要复印一些资料啊、上网查询资料啊等琐碎小事儿,学生也总会找到刘振强,刘振强虽然自己的工作经常忙到晚上很晚,却还是乐此不疲地帮助学生。
但就是这样一位老师,因为搞实训室,做教研主任,工作20多年来,只做过9634班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不过,也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班主任,这个班连续四年被评为“校级优秀班集体”,1999年又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班集体”。这位只当过一届班主任的教师,在他所教过的学生们心中,却成了永远的“父亲般”的班主任。
一个人但凡对事儿认真了,用心了,没有不成功的。刘振强一路走来,回首走过的路,闪烁的也正是那种默默行走的认真与用心。□
栏目编辑 付江泓
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一分钱恨不得掰开了花”,这句话用在刘振强身上很是贴切。“在生活上,刘振强一直是只要吃饱了、穿暖了就行。”姜春梅副校长这样说。
有一段时间,学校装修电工实训室。因为平时得按时上课,刘振强只得趁着课余饭后见缝插针地弄实训室。为了节省更多的时间,刘振强每天中午就去食堂买几个馅饼,带着去实训室。学校中午12:00下课,下午2:15上课,中间两个来小时,他就在实训室里弄设备。从此,他的很多学生一提到刘老师,几乎就能想到馅饼,“馅饼老师”似乎已成为一种符号深入人心,且别具情感与深意。
在学校的工作上,刘振强同样非常会“过日子”。凡是熟悉刘振强的人都知道,刘振强喜欢“捡破烂”,什么都舍不得扔,总想着收拾收拾还能用得上。学校电工专业的实验室能一步一步建起来,刘振强“捡破烂”的爱好功不可没。
上世纪90年代末的那几年,各方面对学校的投资都很少,学校买不起实验设备,更别说办成什么样的实验室。但是刘振强心里明白:要教好电工课,就必须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多摸索。为了在资金、设备缺乏的情况下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验器具,刘振强费尽心思,把别人扔的东西都捡回来,翻过来倒过去,把能用的部分像电动机芯、电器外盒等都拆下来,再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加以组装、改造,最后制成教具拿到教室里供学生实验用。其间,家里的旧鞋柜也让他拿来,做成了电路面板。
最开始,只是他一个人小打小闹,后来,他领着教研室的老师们一起干。如今,电工专业实验室让他们装备得很不错,其中很多东西,都是老师们自己做的。这样,既节省了经费,还锻炼了老师,还为学生的实践动手提供了很多教学资源。
2008年,学校得到了一笔拨款,要搞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建设。刘振强从方案设计到招投标再到具体实施,一路负责到底。“穷家难当”,没钱时,刘振强精打细算,自力更生;有钱了,想必刘振强要解放些了,谁知,他算得更清楚、更认真了。
前不久,在汇报方案进展情况时,大多数负责人只列出了设备的名称、平面图、价钱、功能等,刘振强在这些资料之外,还附上了实训装置的外形图以及各种性能参数,并附上了大量图片。汇报时,教师们打心眼里佩服:“找到这么详细的信息,到底要费多少功夫?”因为,大家都很清楚,现在要在网络上找到某些信息很简单,但要在浩如烟海的相关信息中,找到最好的,却是需要花费一番功夫的。
刘振强在确定每一项设备前,都要一遍又一遍地在网上找相关信息,找来尽可能多的信息后对比筛选,初步确定三、四家,之后再联系厂家,确定细节问题,最后找性价比最优的,有些设备,他标的价格甚至精确到毛。同事宋永兴说:“在所有上交的材料、表格中,刘振强上交的永远是最完美的那一份。”
一个人带起一个专业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刘振强就开始了自己小打小闹的教学改革,比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自制教具,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注重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给学生设置现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得知识等。
到2003年,刘振强开始了系统的教学改革的研究、探索,具体的教学改革主要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电工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从2003年开始)。首先,以自编讲义为突破口,将知识、能力、德育目标和职业标准融为一体,将教学方法模式的改革融于教材之中;其次,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实训装置,保证了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第三,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法,将知识融于工作任务中,实现了“动中学”;第四,在考核方法上,将终结性考核变为过程性考核,以学会为目标,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第二阶段:电类专业课程的整体改革(从2005年开始)。在总结《电工技术》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全部电类专业课程实施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其具体做法是:以工程项目或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将知识、能力融于工作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创设实际工作情境或现场教学,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工作一体化;采用过程型考核方式,将知识、能力和职业规范考核一体化。
至今,他们的教学改革硕果累累。像新编的讲义,完全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知识体系模式,从设置问题、任务入手,让学生在不知道知识点的情况下去看一看、测一测;编排结构生动、活泼,其中插入了很多实物照片以及小图标,如“测一测”、“想一想”、“练一练”等板块都以小图标领起,板块设置清晰明了。
其中,最难的部分还在于某些“测一测”环节的设计。老教材一开始先讲知识点,学生知道知识点之后,再去做验证性的实验很简单。但在新编的教材中,要让学生在不知道知识点的前提下去做实验,再通过这个实验发现这个知识点,如何设计这个实验就变得相当困难。刘振强每遇到这些地方都要花费很多心思。那一段时间,虽然是假期,但刘振强经常要干到晚上很晚,以致赶不上公交车,只得打车回家。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2005年,这本他主编的《电工技术》讲义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评为一等奖,并在获奖大会上脱颖而出,被出版社看重,于2007年7月被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
现今,刘振强所带的电气专业是学校最好的专业,外来专家多次来校听课,对学校的教学改革成果赞不绝口。“这一切都离不开刘振强的努力。” 学校的领导、教师们都这样说。
只当过一届班主任
作为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北京市的远郊区县,有些甚至来自甘肃等非常偏远的省市,在生活、学习上经常会碰上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刘振强总会想尽办法帮助他们。
刘振强曾做过9634班的班主任,当时班里有一名学生,家里生活很困难。刘振强知道后,积极跟学校联系,最后安排他到学校的教师休息室做一些打杂工作,平时扫扫地,打打水,工作很轻松,但很好地缓解了这位学生的经济负担。
还有一名学生,由于嘴部比较突出,很少跟同学们交流,性格很孤僻,还经常拿别人东西。因此,同宿舍的学生纷纷要求调宿舍,最后这名学生留级留到刘振强带的班里。一开始,刘振强就跟班干部们说:“她既然到了咱们班,就是咱们班的学生,咱们不能把她当外人,有什么事儿要多想到她。”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主动跟她一起玩儿,一起上自习。她也变得越来越主动,越来越开朗了。毕业时,她面试的单位不是很好,刘振强担心她有心理负担,找她谈话,谁知一开头她倒主动地说:“没关系,这单位不行,我还可以去别的单位,真不行,还有一双手,大不了自己干。”看到学生如此自信,刘振强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谈到如何跟学生相处,刘振强说:“一定要把学生平等地当朋友。”或许正因为刘振强在学生心里既是老师还是朋友,学生遇到什么麻烦事儿也总会想到刘振强。
2005级的一名学生临毕业时因为实习、找工作之类事情没有按照学校的规定办,惹恼了班主任,班主任以不推荐他去面试作为惩戒。那几天,这名学生吃不好、睡不好,一门心思都是该如何找工作的事儿,不知该怎么办,就去找刘振强。刘振强先好好安慰了他一下,然后让他去给班主任道歉,之后自己又去找班主任沟通,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除了这些让学生不知所措的事儿外,一些芝麻小事学生也会找刘振强。例如,平时上网、复印东西不方便,遇到要复印一些资料啊、上网查询资料啊等琐碎小事儿,学生也总会找到刘振强,刘振强虽然自己的工作经常忙到晚上很晚,却还是乐此不疲地帮助学生。
但就是这样一位老师,因为搞实训室,做教研主任,工作20多年来,只做过9634班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不过,也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班主任,这个班连续四年被评为“校级优秀班集体”,1999年又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班集体”。这位只当过一届班主任的教师,在他所教过的学生们心中,却成了永远的“父亲般”的班主任。
一个人但凡对事儿认真了,用心了,没有不成功的。刘振强一路走来,回首走过的路,闪烁的也正是那种默默行走的认真与用心。□
栏目编辑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