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想象是美好的,想象是没有限制的。在认识图形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一片想象的空间。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探索实践、想象活动的体验,不断地学习并获取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图形的兴趣。
【关键词】想象 经历 探索 体验
康德说:“想象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呈贡的素材里创造一个想象的自然界。”心理学家认为: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从儿童认识发生发展规律来看,儿童是通过活动在其心理结构和周围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构建知识的。在认识图形中,我认为应遵循这一规律学习。
一、想象在探索实践活动中实现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比如:“在认识图形”时,首先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解说学生熟悉的实物。以学生直观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为基础,用学生喜爱的搭积木作为活动的开始。我就对学生说:“这些图形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从‘老朋友身上’认识‘新朋友’,你们想不想交‘新朋友’?”同学们一听交“新朋友”,顿时眼睛瞪得大大的、圆圆的。学生们交朋友的欲望来了,赶紧从积木上找。生1:比一比,把长方体积木按在纸上,用笔画出了长方形。生2:滚一滚,把圆柱体积木底面按在纸上,画出了圆形。生3:把正方体积木上的正方形纸直接剥下来。生4:把长方体积木的六个面都画在纸上……学生通过比一比,滚一滚,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从体上“分离”出不同的面。在学生经历把物体的面抽象成平面图形后,我对善于观察、大胆发言地学生给予了鼓励表扬。然后拿出“分离”的面,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猜想,感受平面图形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通过分析和比较,将平面图形和相应的几何体进行对照,学生感受了面和体的联系。通过找同一类积木中能画出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形的面,再由面抽象、概括成平面图形的表象。这时,我让学生在身边找今天学习的图形,生1:黑板是长方形的。生2:直尺是长方形的。生3:胶棒的底面是圆形……在学生充分尝试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反馈、交流、评价。在此观察中,我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发现,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了“做数学”的乐趣。
二、想象在体验活动中升华
体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体验,要努力营照一种民主的、和谐的、宽松的氛围。强调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学好数学,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赞可夫说:“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举例子,将有助于他们在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帮助学生从实际应用的角度重新审视了数学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魅力。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将亲历进行归纳、梳理自己的感受,组织学生讨论、辨析,交流体验,互相启迪,并提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自由活动空间,鼓励儿童尝试新的方法,进行合作交流和大胆探索,学生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对自己所持的见解或观点才能畅所欲言,个性逐步体现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所见的“实物模型”,自由地创作图形。通过想象,他们所设计的图案必定会呈现多样化,此时就是学生个性张扬的“沸点”。如:在教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后,为进一步掌握所学图形,我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学生用学过的平面图形设计出最漂亮的图案时,学生们真会动脑筋,思考出不同的拼法,拼出了这么多漂亮的东西,有机器人、带花苞的花、火车、小船、小鱼吐泡泡、小房子及烟囱在冒烟……一幅幅充满童趣的图案仿佛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获得了探索知识的方法,深化了认识,促进了思考,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
三、创设想象活动激起学生学习数学图形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它科学中的应用广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维持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如果能够及早地引起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可能会获得更好地教学效果。数学教学中应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充分发挥以游戏激发情感、以游戏启迪想象、以游戏拓展智能的教育功能。如:在“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时,首先让学生将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认识三角形,教学中我淡化了“教”,而是重视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让知识在学生的探索中逐步呈现,让学生的需求在活动、探索中产生,让学生的求知欲在活动探究中得到满足。其次通过对三角形的拼搭、组合。我在组织学生的操作活动时,并不需要给以明确的指向,拼合的结果会自然呈现,只是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并提问学生:“还有不同的拼法吗?”让学生动手试一试,学生可能会受到启发,观察两个三角形的特征,想象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形状,最终认识日常生活中不常见到的平行四边形。在动手拼图的过程中,学生们丰富了对图形的认识,建立起初步的空念,形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学会了与他人交流、合作,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学生的学习愿望被激发,认识图形成为学生内心的需求。
用“艺术化”形式呈现教学,让学生在想象中操作,操作中树立自信心,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数学教学模式。数学与艺术的融会,是教师教学思维的精彩创造,学生真切地感到数学并不枯燥,数学学习如此生动活泼,快乐有趣。学生这种学习数学的愉悦,正是我们教育教学所不懈追求的目标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铜山县茅村镇洞山小学)
【关键词】想象 经历 探索 体验
康德说:“想象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呈贡的素材里创造一个想象的自然界。”心理学家认为: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从儿童认识发生发展规律来看,儿童是通过活动在其心理结构和周围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构建知识的。在认识图形中,我认为应遵循这一规律学习。
一、想象在探索实践活动中实现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比如:“在认识图形”时,首先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解说学生熟悉的实物。以学生直观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为基础,用学生喜爱的搭积木作为活动的开始。我就对学生说:“这些图形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从‘老朋友身上’认识‘新朋友’,你们想不想交‘新朋友’?”同学们一听交“新朋友”,顿时眼睛瞪得大大的、圆圆的。学生们交朋友的欲望来了,赶紧从积木上找。生1:比一比,把长方体积木按在纸上,用笔画出了长方形。生2:滚一滚,把圆柱体积木底面按在纸上,画出了圆形。生3:把正方体积木上的正方形纸直接剥下来。生4:把长方体积木的六个面都画在纸上……学生通过比一比,滚一滚,想一想,画一画等活动,从体上“分离”出不同的面。在学生经历把物体的面抽象成平面图形后,我对善于观察、大胆发言地学生给予了鼓励表扬。然后拿出“分离”的面,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猜想,感受平面图形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通过分析和比较,将平面图形和相应的几何体进行对照,学生感受了面和体的联系。通过找同一类积木中能画出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形的面,再由面抽象、概括成平面图形的表象。这时,我让学生在身边找今天学习的图形,生1:黑板是长方形的。生2:直尺是长方形的。生3:胶棒的底面是圆形……在学生充分尝试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反馈、交流、评价。在此观察中,我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发现,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了“做数学”的乐趣。
二、想象在体验活动中升华
体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体验,要努力营照一种民主的、和谐的、宽松的氛围。强调在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学好数学,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赞可夫说:“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举例子,将有助于他们在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学以致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帮助学生从实际应用的角度重新审视了数学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魅力。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将亲历进行归纳、梳理自己的感受,组织学生讨论、辨析,交流体验,互相启迪,并提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自由活动空间,鼓励儿童尝试新的方法,进行合作交流和大胆探索,学生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对自己所持的见解或观点才能畅所欲言,个性逐步体现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所见的“实物模型”,自由地创作图形。通过想象,他们所设计的图案必定会呈现多样化,此时就是学生个性张扬的“沸点”。如:在教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后,为进一步掌握所学图形,我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学生用学过的平面图形设计出最漂亮的图案时,学生们真会动脑筋,思考出不同的拼法,拼出了这么多漂亮的东西,有机器人、带花苞的花、火车、小船、小鱼吐泡泡、小房子及烟囱在冒烟……一幅幅充满童趣的图案仿佛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获得了探索知识的方法,深化了认识,促进了思考,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
三、创设想象活动激起学生学习数学图形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它科学中的应用广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维持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如果能够及早地引起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可能会获得更好地教学效果。数学教学中应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充分发挥以游戏激发情感、以游戏启迪想象、以游戏拓展智能的教育功能。如:在“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时,首先让学生将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认识三角形,教学中我淡化了“教”,而是重视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让知识在学生的探索中逐步呈现,让学生的需求在活动、探索中产生,让学生的求知欲在活动探究中得到满足。其次通过对三角形的拼搭、组合。我在组织学生的操作活动时,并不需要给以明确的指向,拼合的结果会自然呈现,只是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并提问学生:“还有不同的拼法吗?”让学生动手试一试,学生可能会受到启发,观察两个三角形的特征,想象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形状,最终认识日常生活中不常见到的平行四边形。在动手拼图的过程中,学生们丰富了对图形的认识,建立起初步的空念,形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学会了与他人交流、合作,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学生的学习愿望被激发,认识图形成为学生内心的需求。
用“艺术化”形式呈现教学,让学生在想象中操作,操作中树立自信心,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数学教学模式。数学与艺术的融会,是教师教学思维的精彩创造,学生真切地感到数学并不枯燥,数学学习如此生动活泼,快乐有趣。学生这种学习数学的愉悦,正是我们教育教学所不懈追求的目标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铜山县茅村镇洞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