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学校的数学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由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外省,缺少稳定的学校和家庭教育环境,缺乏自学能力,而且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仅仅依靠教师课堂的传授,很难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综合解决问题能力.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培养会算能说的能力,可从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入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达到因地制宜、教有所得,让学生体验到成功.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多练的方法和技巧;小组合作
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要求教师认真备好课,钻研教材,注意改革教学方法外,还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特征在课堂教学设计练习的问题.课堂上讲讲练练,议中有练,练中有议,讲练结合构成了教学的双边的活动.“练”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下面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练的问题谈谈我的浅见.
一、讲前有练
讲前的“练”一定要练在点子上,起到引桥搭线的作用,练习的设计是关键.课前的“练”大致分兩类:第一类是讲前一两分钟的口算练习,熟记公式、法则等.例如,低年级的口算加减法,乘法口诀等等,花的时间不多,但通过日积月累,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第二类:是为导入新课做准备的练习,为学习新知识扫除障碍.例如,教6的加法,先复习5的加法之前的计算;教学生两步计算应用题,先复习有关的一步计算简单应用题等等.通过运用知识迁移手段,使学生在练习中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点,顺利地学会新知识,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找到学习的动力.
二、高效课堂议中有练,练中有议,议和练有机结合
教学要充分体现“三主”,积极调动学生情绪,让他们都参与进行课前尝试练习,通过小组议论,找出存在的问题,集体解决.教师首先要按照儿童不同的年龄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利用每节课头15分钟左右的“黄金时间”,精讲教材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足够数量的、有目的的练习.课中的练一般分为下面几个步骤:第一,在讲授新课的时候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思考,善于提出问题,运用已知的知识学习新知识.第二,在讲完了例题后进行初步练习,设计练习由浅入深,边练习,边议论,边纠正,帮助学生在练的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第三,进行巩固性练习.这些练习的设计具有针对性,帮助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题目的设计如“正三角形”,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加强辅导,进行点拨,边练边纠正.要让学生多讲,多进行小组议论,“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第四,进行开放性练习.这类练习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使学困生有锻炼的环境,又使学优生充分表现自己,起到抓两头促中间的作用.因此,题目要合理适当,让学生独立完成,练后再给予订正.第五,目标测试的练习.目标测试必不可少,要准确、及时、真实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为教学查缺补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经历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地提高认识的过程.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练习,求异思维,从中悟出数理,用一讲一练、一议一练、议和练有机结合,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三、高效课堂练习要做到“三到”
课堂练习要求“动脑、动口、动手”.而且重在动手.古语说:“听读百遍不如写一篇”,这也是强调动手的重要性.动手就是实践.只有认真地进行实践才能加深认识.设计练习不但要有自学、思考、分析、回答问题、口算等动口动脑的过程,还必须要安排让学生动手的过程.例如,让学生运用学具演示摆摆拼拼,画线段图,实例演示,领会模仿表演等等,让学生在实际的演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高效课堂要因材施教,诱导学生参与
每节课的练习设计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名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每次练习除了安排一些适合全体学生做的题目外,让学困生做一些更简单的练习,让他们也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动力.而学优生则安排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提高.课堂上的提问的面宽一些,以免长期让学优生包办,使部分学困生产生了依赖的思想,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五、高效课堂“练”的形式种类要多样化
课堂上练习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因此,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交替进行,让学生参与练习的热情不减.在形式上可以考虑游戏、比赛、开火车、顺口溜、歌谣等;在种类上则要紧靠教材的中心,从不同角度设计一些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改错题、一题多练、图画、看图列式等,这样做能够从不同角度一环扣一环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总而言之,每一节课可以先通过游戏,创造动态形式的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接着通过插图和运算等引导学生去弄懂题目内容,引出算理,这样也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教师要力争做到“新课”不新,“难点”不难,让学生从简单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通过以上实践,我任教的班级,学生科目成绩显著,尖子生比较突出,班级统考三率均超市标、镇标.同时我积极主动上公开示范课,推广自己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同行的好评.以上的几点体会,是多年教学征程的例证,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多练的方法和技巧;小组合作
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要求教师认真备好课,钻研教材,注意改革教学方法外,还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特征在课堂教学设计练习的问题.课堂上讲讲练练,议中有练,练中有议,讲练结合构成了教学的双边的活动.“练”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下面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突出练的问题谈谈我的浅见.
一、讲前有练
讲前的“练”一定要练在点子上,起到引桥搭线的作用,练习的设计是关键.课前的“练”大致分兩类:第一类是讲前一两分钟的口算练习,熟记公式、法则等.例如,低年级的口算加减法,乘法口诀等等,花的时间不多,但通过日积月累,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第二类:是为导入新课做准备的练习,为学习新知识扫除障碍.例如,教6的加法,先复习5的加法之前的计算;教学生两步计算应用题,先复习有关的一步计算简单应用题等等.通过运用知识迁移手段,使学生在练习中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点,顺利地学会新知识,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找到学习的动力.
二、高效课堂议中有练,练中有议,议和练有机结合
教学要充分体现“三主”,积极调动学生情绪,让他们都参与进行课前尝试练习,通过小组议论,找出存在的问题,集体解决.教师首先要按照儿童不同的年龄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利用每节课头15分钟左右的“黄金时间”,精讲教材的重点、难点,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足够数量的、有目的的练习.课中的练一般分为下面几个步骤:第一,在讲授新课的时候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思考,善于提出问题,运用已知的知识学习新知识.第二,在讲完了例题后进行初步练习,设计练习由浅入深,边练习,边议论,边纠正,帮助学生在练的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第三,进行巩固性练习.这些练习的设计具有针对性,帮助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举一反三”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因此,题目的设计如“正三角形”,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加强辅导,进行点拨,边练边纠正.要让学生多讲,多进行小组议论,“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还可以怎样做?”第四,进行开放性练习.这类练习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使学困生有锻炼的环境,又使学优生充分表现自己,起到抓两头促中间的作用.因此,题目要合理适当,让学生独立完成,练后再给予订正.第五,目标测试的练习.目标测试必不可少,要准确、及时、真实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为教学查缺补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经历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地提高认识的过程.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练习,求异思维,从中悟出数理,用一讲一练、一议一练、议和练有机结合,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三、高效课堂练习要做到“三到”
课堂练习要求“动脑、动口、动手”.而且重在动手.古语说:“听读百遍不如写一篇”,这也是强调动手的重要性.动手就是实践.只有认真地进行实践才能加深认识.设计练习不但要有自学、思考、分析、回答问题、口算等动口动脑的过程,还必须要安排让学生动手的过程.例如,让学生运用学具演示摆摆拼拼,画线段图,实例演示,领会模仿表演等等,让学生在实际的演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高效课堂要因材施教,诱导学生参与
每节课的练习设计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名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每次练习除了安排一些适合全体学生做的题目外,让学困生做一些更简单的练习,让他们也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动力.而学优生则安排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提高.课堂上的提问的面宽一些,以免长期让学优生包办,使部分学困生产生了依赖的思想,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五、高效课堂“练”的形式种类要多样化
课堂上练习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因此,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交替进行,让学生参与练习的热情不减.在形式上可以考虑游戏、比赛、开火车、顺口溜、歌谣等;在种类上则要紧靠教材的中心,从不同角度设计一些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改错题、一题多练、图画、看图列式等,这样做能够从不同角度一环扣一环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总而言之,每一节课可以先通过游戏,创造动态形式的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接着通过插图和运算等引导学生去弄懂题目内容,引出算理,这样也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教师要力争做到“新课”不新,“难点”不难,让学生从简单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通过以上实践,我任教的班级,学生科目成绩显著,尖子生比较突出,班级统考三率均超市标、镇标.同时我积极主动上公开示范课,推广自己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同行的好评.以上的几点体会,是多年教学征程的例证,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