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部六省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产地,其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粮食安全以及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部六省人均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与人均农业产出之间的实证分析,认为提高中部地区财政支农力度,调整财政支农投入结构能够有效促进该区农业经济增长,是实现中部崛起的有益选择。
关键词 财政支农 农业经济增长 协整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
晋皖赣豫湘鄂等中部六省均位于我国内陆腹地,面积广大人口众多,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该区农业人口占到了全国农村总人口的30.3%,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0%以上,油料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自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中部六省作为中部崛起的主体逐渐受到重视,为了促进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稳定国家粮食供应安全,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对该区的支持力度也逐渐加大。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政府对农业投资严重不足,我国农业已渐成弱势产业。而中部六省均是农业大省,如何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就成为了中部崛起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已有的一些研究表明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朱晶根据我国20年分省数据从粮食安全的角度认为农业科技投入有助于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而根据赵阳的研究,农业领域内公共投资的严重不足是我国农业弱势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其测算,尽管近十年来我国农业科研投入有所增加,但是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另外一些研究则主要分析了某一省份的情况,如陈其清等分析了湖北省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关系,认为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本文将选取中部六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1952年以来统计数据的分析,试图找出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与当地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为中部六省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中部六省财政支农的现状
(一)总量不足。
1985年以来,中部六省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低于10%,长期徘徊在极低水平且近年有明显下降趋势,2003年这一比例甚至跌至5.8%,2007年以来虽有所回升,但仍未超过10%,2008年也仅为9.6%。如果扣除与农业相关的事业部门的管理费的话,这一比例将进一步缩小,农业投入年均只占到财政支出的3%左右,这不但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更与中部地区不断增长的财政收入局面不相符合。
(二)投资结构不合理。
数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中约有60%的部分主要投入到了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气象事业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性投入的仅占到40%左右。1987年至2007年,中部六省用于土地治理、产业化经营和科技示范项目等领域的投资分别只占六省地方财政总支出的0.58%、0.2%和0.0008%,其比例几乎可以忽略,而资金重点投向事业单位,用于各行政、业务部门开支,绝大部分资金用于政府农业单位运转费用,基础建设性支出主要用于建设大中型水利设施等带有社会性的工程,用于基础性建设的比重较小,用于农业研究、技术推广和产前产后服务环节的就更小,这正是造成当前农村经济低迷、农业竞争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二、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本文将使用中部六省1952年至2008年之间的数据,对中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与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原始数据来自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9》,《中国财政年鉴2008》以及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等,全部数据均以1952年为基期进行了指数调整,并最终通过加总平均得出;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可能性,最终使用的数据又经过了指数变换。由于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为防止因自相关导致伪回归问题,本文首先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继而使用协整分析的方法研究财政支农资金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并最终得出中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与该区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
图1中部六省人均财政支农投入及农业人均产值变化趋势图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1、农业经济增长(用Y表示)。本文采用大农业的概念,用中部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人均值来衡量该区的农业经济增长情况 ,这使得农业增长数据更具代表性,能够更加完整地代表整个中部农业经济增长情况。
2、中部六省人均财政支农支出(用I表示)。因为农业增长采用的是大农业增长的概念,所以地方财政支农资金也需要采用与之相对应的财政对整个农业的支出额来衡量,即采用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总额,其主要包括支农款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和农村救济以及其他农业支出等。
(二)平稳性检验。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是指序列的统计规律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该随机变量的趋势不随时间而变化,从图1可以看出,两序列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具有较强的时间趋势性,是非平稳序列,而用非平稳序列得出的回归往往会造成“伪回归”。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协整理论指出,只要时间序列是同阶单整的,即使是非平稳的也不会产生伪回归问题。本文正是这种情况,下面用ADF检验来验证这一点。
通过对Y和I以及LNY和LNI的时间序列的图形观察可以判定合适的检验方程,同时我们定义△LNY和△LNI为LNY和LNI的一阶差分,ADF检验的结果如表1:
表1 LNY和LNI平稳性ADF检验结果
注:检验类型栏中I表示有常数项,T表示有时间趋势项,N表示无时间趋势项,0和1分别表示LNY和LNI滞后的阶数。
由表1可以看出,在1%、5%和10%的置信水平上,LNY和LNI均有单位根,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而经过一阶差分之后的△LNY和△LNI是平稳序列,这也就是说,LNY和LNI都是一阶单整的,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三)协整分析。
当序列非平稳时常用的方法是对其进行差分使其平稳,但是这会导致原始序列中部分有用信息的损失,这一方法更适合于研究变量之间的短期状态,而描述变量之间的长期状态则应使用变量本身。非平稳序列LNYt和LNIt一阶单整也就意味着它们可以通过一定的线性组合实现平稳,如果存在协整关系,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而不是伪回归,下面采用EG两步法来检验这种关系是否存在。
第一步对下式(1)进行估计:
(1)
可得以下结果:
(2)
模型系数均显著通过了t检验,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也很理想,表明方程拟合良好,DW统计量为1.27,无序列相关性。
第二步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其统计值为-3.4692914,小于1%、5%和10%各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故而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这也就是说,LNYt和LNIt协整关系是成立的。
可建立如下的误差修正模型:
(3)
(四)分析结论。
式(2)表明中部六省农业总产出(LNYt)与该地区财政支农资金投入(LNIt)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二者的变化方向相同,这表明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对中部六省农业经济的确具有促进作用。式(3)则表明中部六省农业总产出不但受到财政支农投入的影响,而且受到前期均衡状况偏离的影响。农业经济内部具有缓慢修正这种偏离的机制,误差修正项et-1反映出了这种调整的力度,即大约有6.7%的本期偏离将可以在下期得到调整。
三、政策建议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中部六省来说,财政支农投入可以有效促进该区农业经济的增长,因此加大政府对财政支农的投资力度、扩大财政支农规模以及调整优化中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结构是加快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首先应确保财政支农资金规模不断增加。农业的基础地位要求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经济,而在当前我国正逐步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阶段,市场并不能完整反映农产品价值,农业经济逐渐处于弱势地位,政府必须对其进行财政补贴以保证其正常发展,并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而中部的确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地,从粮食安全的角度考虑,中央及中部六省政府更应该对该区农业经济予以财政支持。基于此,中部六省财政支农资金增长速度至少应该等于其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财政支农的力度足以支持和促进中部农业经济的发展。
其次要调整财政支农的投资重点。中部地区以往的财政支农资金过多地用作农林水等事业费,而对农业基础建设投资不足,在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上尤为不足。这虽是我国农业领域的普遍状况,但对于作为国家农业主产区的中部地区来说是尤为不利的,中部地区更应该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投入以及优势农业推广等领域增加财政支农力度,这样才能使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最大,也才能最终实现促进中部农业经济不断增长的目的。□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注释:
具体计算公式为其中i=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Yi和Pi分别为i省的农业总产出和农村人口。财政支农I的计算方法与之相同,即。
参考文献:
[1]朱晶.农业公共投资、竞争力与粮食安全.经济研究,2003(1).
[2]赵阳.中国农业科研投入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中国农村观察,2001(3).
[3]陈其清.湖北省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与因果关系分析.商业研究,2008,第2期.
关键词 财政支农 农业经济增长 协整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
晋皖赣豫湘鄂等中部六省均位于我国内陆腹地,面积广大人口众多,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该区农业人口占到了全国农村总人口的30.3%,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0%以上,油料产量占全国的40%以上。自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中部六省作为中部崛起的主体逐渐受到重视,为了促进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稳定国家粮食供应安全,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对该区的支持力度也逐渐加大。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政府对农业投资严重不足,我国农业已渐成弱势产业。而中部六省均是农业大省,如何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就成为了中部崛起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已有的一些研究表明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朱晶根据我国20年分省数据从粮食安全的角度认为农业科技投入有助于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而根据赵阳的研究,农业领域内公共投资的严重不足是我国农业弱势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其测算,尽管近十年来我国农业科研投入有所增加,但是远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另外一些研究则主要分析了某一省份的情况,如陈其清等分析了湖北省财政支农资金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关系,认为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本文将选取中部六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1952年以来统计数据的分析,试图找出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与当地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为中部六省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中部六省财政支农的现状
(一)总量不足。
1985年以来,中部六省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低于10%,长期徘徊在极低水平且近年有明显下降趋势,2003年这一比例甚至跌至5.8%,2007年以来虽有所回升,但仍未超过10%,2008年也仅为9.6%。如果扣除与农业相关的事业部门的管理费的话,这一比例将进一步缩小,农业投入年均只占到财政支出的3%左右,这不但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更与中部地区不断增长的财政收入局面不相符合。
(二)投资结构不合理。
数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中约有60%的部分主要投入到了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气象事业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性投入的仅占到40%左右。1987年至2007年,中部六省用于土地治理、产业化经营和科技示范项目等领域的投资分别只占六省地方财政总支出的0.58%、0.2%和0.0008%,其比例几乎可以忽略,而资金重点投向事业单位,用于各行政、业务部门开支,绝大部分资金用于政府农业单位运转费用,基础建设性支出主要用于建设大中型水利设施等带有社会性的工程,用于基础性建设的比重较小,用于农业研究、技术推广和产前产后服务环节的就更小,这正是造成当前农村经济低迷、农业竞争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二、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本文将使用中部六省1952年至2008年之间的数据,对中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与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原始数据来自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9》,《中国财政年鉴2008》以及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等,全部数据均以1952年为基期进行了指数调整,并最终通过加总平均得出;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可能性,最终使用的数据又经过了指数变换。由于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为防止因自相关导致伪回归问题,本文首先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继而使用协整分析的方法研究财政支农资金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并最终得出中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与该区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
图1中部六省人均财政支农投入及农业人均产值变化趋势图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1、农业经济增长(用Y表示)。本文采用大农业的概念,用中部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人均值来衡量该区的农业经济增长情况 ,这使得农业增长数据更具代表性,能够更加完整地代表整个中部农业经济增长情况。
2、中部六省人均财政支农支出(用I表示)。因为农业增长采用的是大农业增长的概念,所以地方财政支农资金也需要采用与之相对应的财政对整个农业的支出额来衡量,即采用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总额,其主要包括支农款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和农村救济以及其他农业支出等。
(二)平稳性检验。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是指序列的统计规律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该随机变量的趋势不随时间而变化,从图1可以看出,两序列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具有较强的时间趋势性,是非平稳序列,而用非平稳序列得出的回归往往会造成“伪回归”。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协整理论指出,只要时间序列是同阶单整的,即使是非平稳的也不会产生伪回归问题。本文正是这种情况,下面用ADF检验来验证这一点。
通过对Y和I以及LNY和LNI的时间序列的图形观察可以判定合适的检验方程,同时我们定义△LNY和△LNI为LNY和LNI的一阶差分,ADF检验的结果如表1:
表1 LNY和LNI平稳性ADF检验结果
注:检验类型栏中I表示有常数项,T表示有时间趋势项,N表示无时间趋势项,0和1分别表示LNY和LNI滞后的阶数。
由表1可以看出,在1%、5%和10%的置信水平上,LNY和LNI均有单位根,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而经过一阶差分之后的△LNY和△LNI是平稳序列,这也就是说,LNY和LNI都是一阶单整的,可以进行协整分析。
(三)协整分析。
当序列非平稳时常用的方法是对其进行差分使其平稳,但是这会导致原始序列中部分有用信息的损失,这一方法更适合于研究变量之间的短期状态,而描述变量之间的长期状态则应使用变量本身。非平稳序列LNYt和LNIt一阶单整也就意味着它们可以通过一定的线性组合实现平稳,如果存在协整关系,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而不是伪回归,下面采用EG两步法来检验这种关系是否存在。
第一步对下式(1)进行估计:
(1)
可得以下结果:
(2)
模型系数均显著通过了t检验,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值也很理想,表明方程拟合良好,DW统计量为1.27,无序列相关性。
第二步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其统计值为-3.4692914,小于1%、5%和10%各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故而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这也就是说,LNYt和LNIt协整关系是成立的。
可建立如下的误差修正模型:
(3)
(四)分析结论。
式(2)表明中部六省农业总产出(LNYt)与该地区财政支农资金投入(LNIt)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二者的变化方向相同,这表明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对中部六省农业经济的确具有促进作用。式(3)则表明中部六省农业总产出不但受到财政支农投入的影响,而且受到前期均衡状况偏离的影响。农业经济内部具有缓慢修正这种偏离的机制,误差修正项et-1反映出了这种调整的力度,即大约有6.7%的本期偏离将可以在下期得到调整。
三、政策建议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中部六省来说,财政支农投入可以有效促进该区农业经济的增长,因此加大政府对财政支农的投资力度、扩大财政支农规模以及调整优化中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结构是加快中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首先应确保财政支农资金规模不断增加。农业的基础地位要求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经济,而在当前我国正逐步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阶段,市场并不能完整反映农产品价值,农业经济逐渐处于弱势地位,政府必须对其进行财政补贴以保证其正常发展,并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而中部的确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地,从粮食安全的角度考虑,中央及中部六省政府更应该对该区农业经济予以财政支持。基于此,中部六省财政支农资金增长速度至少应该等于其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财政支农的力度足以支持和促进中部农业经济的发展。
其次要调整财政支农的投资重点。中部地区以往的财政支农资金过多地用作农林水等事业费,而对农业基础建设投资不足,在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上尤为不足。这虽是我国农业领域的普遍状况,但对于作为国家农业主产区的中部地区来说是尤为不利的,中部地区更应该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投入以及优势农业推广等领域增加财政支农力度,这样才能使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最大,也才能最终实现促进中部农业经济不断增长的目的。□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注释:
具体计算公式为其中i=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Yi和Pi分别为i省的农业总产出和农村人口。财政支农I的计算方法与之相同,即。
参考文献:
[1]朱晶.农业公共投资、竞争力与粮食安全.经济研究,2003(1).
[2]赵阳.中国农业科研投入的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中国农村观察,2001(3).
[3]陈其清.湖北省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与因果关系分析.商业研究,2008,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