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刑警队办公室的电话铃急促地响起,希斯警官预感到新案子又来了。他有些紧张地皱起眉,伸手拿起话筒,传来了警察莫勒的声音:“希斯警官,罗得各农庄有小孩掉进枯井了。”希斯警官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救小孩自然比破一桩刑事案件要容易得多。希斯警官赶到现场时,莫勒已经把绳子捆在自己的腰上,准备下井救人了。20分钟后,小孩顺利地被救上来并送往医院。希斯准备回警察局了,莫勒却对他说:“希斯警官,请等等。井下还有一些骨头。我觉得有些不对劲,我下去捞上来你看看。”
莫勒捞上来的是块没有肌肉的头骨,就是民间所说的骷髅。虽说那井是口枯井,但还是有少量的积水,头骨已经腐败变黑。现在有两种可能性,有人把完整的头颅扔进枯井,经过长时间的风雨,头骨上的肌肉全部腐败了;另外就是头颅在被扔进枯井前已经被剔除了肌肉。无论是哪种情况,这具头骨都很有可能涉及到一个杀人抛尸的重大刑事案件。
莫勒留在农庄,向附近的农民打听近年来有没有失踪者。希斯把无名头骨装入一个黑色的塑料袋,然后火速送往克尔瓦市的法医实验室。当天晚上,传到希斯那里的并没有什么好消息。莫勒报告,农庄附近的村庄近十年来都没有失踪的人。法医报告,由于头骨被扔在有积水的枯井里,腐败得很厉害,已经无法推断死者的死亡时间。
一天后,好消息传来了。法医朋杰从头骨上提取到一些残留的软组织,这意味着可以通过DNA鉴定确定这个死者的身份。对于无名尸首案来说,确定死者身份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许多类似的案件就是因为无法确认死者身份而最后只能不了了之。然而,又过了一天,案件的线索又断了。死者的DNA图谱虽然检测出来了,死者是男性,他的肤色应该属于南欧一带地区,头发也应该是深色的。但是法医数据库里并没有这个人的DNA数据。虽然DNA比对失效,但这个检测结果说明死者可能在三年前就死亡了,因为在三年前这个国家就开始推行带有DNA信息的身份证。从那以后,几乎所有公民的DNA信息都进入了法医的DNA数据库,但是还是有两类人没有相应的数据,一是外国人,二是流浪汉。
“没有了DNA数据,我们也无能为力了。”朋杰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抱歉地对希斯说。希斯也感到很遗憾,看来得寻找别的线索了。但是他还是和朋杰继续聊了会儿天,虽然他们是多年的老朋友了,不过彼此工作都很忙,要不是有合作的案子,他们平时也很少联系。就在希斯快要失望的时候,朋杰一拍自己的额头叫道:“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头骨,可以根据头骨确认死者身份。你听说过一种叫面部重建的技术吗?这种技术能根据头骨把死者的相貌复原出来。也许我们可以试一试。”
“面部重建?嗯,我也听说过这种技术。可是就我所知,通过这种技术复原出来的相貌具有一定的误差,并不完全可靠。2003年元月,德国警方在汉诺威北部采勒附近的一个森林里发现了一个人的头骨。警方悬赏寻找头骨的主人,来自世界各地的21个面部重建专家接受了这一挑战。结果,21个专家学者所拿出来的21个面孔形象各异,迥然不同。而且谁也无法证明他所绘出的头像比别人画的更为准确一些。因此,采勒头骨的身份迄今为止仍然是个谜。我早先也想到过这种技术,但是我怕这会误导我们的调查。”希斯显然对朋杰的提议有顾虑。
“这个故事我倒是第一次听说。不过我们还是可以试试看嘛,如果这条路走得通,我们就继续走下去;如果走不通,我们再想别的办法。反正现在我们已经无路可走了,是不是?”
希斯一边沉思,一边在地上来回踱步,最后他停下来说:“你说得也有道理,我们现在确实已经无路可走了,那就试试你的建议吧。可是,你知道怎么找到这种技术呢?”
“我有这方面的剪报,可以查一查。”朋杰回答。搜集剪报是朋杰的一大乐趣之一,从读警校开始,他就把报纸上自己认为有用的文章剪下来,然后分门别类放到一个个文件夹里。10多年来,他装剪报的文件夹已经摆了一柜子。
朋杰打开柜门,抽出一个淡蓝色的文件夹。文件夹上贴着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法医新技术”几个字。他打开这个文件夹,翻了一会儿,然后拿出一篇文章递给希斯:“瞧,就是这篇。”希斯接过文章看起来。这篇文章说,面部重建技术主要在古人类学研究方面应用得比较多,后来才被法医引入到刑事案件的侦破工作中。目前,英国敦提大学的法医人类学家卡洛琳·威尔金森在利用头骨复原人类相貌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希斯拍了拍朋杰的肩膀:“你可真是有心人!好吧,现在我们就去联系这个卡洛琳。”
卡洛琳看上去是名其貌不扬的中年女子,但是目光锐利,显得很有智慧。她热情地接待了两位来自国外的警官,她简单地看了看朋杰和希斯带来的头骨,然后很自信地说:“虽然这个头骨已经有些发黑了,但是保存得还算完好,我有信心帮你们复原死者的容貌。”
朋杰和希斯对视了一眼,卡洛琳的自信仍然让他们将信将疑。没想到只过了三天,卡洛琳就把他们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出示了她对头骨的初步鉴定结果。她说:“你们送来的是一个男人的头骨。他是南欧人,死时年龄大约有56岁。他的牙齿基本齐全,看来他曾经多次找牙医对自己的牙齿进行了大量修补。”
听了卡洛琳的话,朋杰和希斯都没有急着说话。卡洛琳从他们的目光中看出了疑惑,于是一边演示资料图片,一边向他们进行了详细解释:“死者的年龄、性别和所属人种,可以从头骨的特征判断出来的。我仔细分析了这个头骨的尺寸以及鼻梁和颧骨的特征,并与其他人种的头骨特征进行了比较,我可以肯定,这确实是一个南欧人种的头骨。一般来说,和女性头骨相比,男性的头骨比较大,比较重,眉骨较高,眼眶的上边缘也更平滑,而前额则相对低一些,而且不平。至于死者的年龄,我是从头盖骨骨缝的闭合程度以及牙齿的磨损程度推断出来的。头骨骨缝是一种纤维性关节,其骨对合面由一层极薄的纤维性结缔组织紧密结合使之不能移动,这种关节仅见于头颅。人类的头骨骨缝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闭合。”
现在,在卡洛琳的勾勒下,死者的身份特征已经逐渐明了。但是,他到底长什么样子呢?这是朋杰和希斯最为关心的,只有知道了死者的面貌,他们才能有目的地展开进一步调查。卡洛琳似乎已经看穿了朋杰和希斯的想法,她接着说道:“至于你们提出的关于复原死者相貌的问题,我想难度不是很大。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着手这项工作了,不过还要等些时日,因为这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稍有一点偏差,复原出来的相貌就会相差千里。而且,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面部重建只是利用头骨特征进行相貌复原,不可能做到像照片那样和真人一模一样。但是,只要有一处或几处特征与真人接近,我们就算成功了。你们懂我的意思吗?” 朋杰和希斯都点了点头,朋杰说:“您能具体说说怎样进行复原吗?我对这种技术很感兴趣,搜集了不少这方面的信息,其中就包括介绍您的剪报。”“好的,当然可以。”显然,卡洛琳很喜欢听朋杰的话。有人能够欣赏自己的努力,毕竟是件很让人愉快的事情。卡洛琳接着解释道:“一切面容复原技术都是以光秃秃的颅骨作为其开端的,然后再一层又一层的往上边增加堆积软组织。传统的做法是塑像师用泥条来表示一块块肌肉,而现在则大量用电脑合成图像来代替了。过去,专家们往往需要几天到几个星期的时间来复原死者的三维头像。现在有了合适的电脑软件,合成死者的头像就变得容易多了。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对死者的头骨进行扫描,得出三维构造图,然后再在计算机上利用全息摄影术把肌肉等面部软组织部分叠加到这个头骨上。增加软组织的多少是最难以确定的,一般复原者在颅骨的不同部位加上平均厚度的皮肤、脂肪和肌肉。这些参数过去是通过测量尸体来确定的,而现今则通过超声波和CT扫描仪测量活人得到这些参数。我这样解释,你们听明白了没有?”
“明白了,明白了!”朋杰和希斯干脆地答道,其实他们并不是听得很明白,也许只有当卡洛琳的工作完成以后,见到了真实的复原头像,他们才会完全明白。
2006年9月15日下午,朋杰和希斯用电子邮件收到了卡洛琳发来的受害者的三维复原头像,那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老者的脸。莫勒拿着打印好的彩色图像再次来到罗得各农庄,很快就有人认出他是一个名叫“大篷车”马戏团的演员,这个马戏团在三年前来到这里演出过,演了三天就离开了。一位农民还回忆道:“我和我儿子都喜欢看马戏,尤其喜欢那个绰号叫海豚的老年小丑。他是个外国人,听说是南欧人。马戏团离开的时候,我们去和海豚道别,可是马戏团的老板说他提前离开了,我们觉得他在撒谎。”
突出面部特征
很奇怪,漫画所故意丑化的人像,反而比煞费苦心复原出来的人脸更为形象逼真。尽管在这些漫画里,可能第一个画家夸张地把鼻尖到嘴的距离拉得很远,另一个把他的耳朵画成尖尖的,而第三个则把他的脸画的根本不成比例,可我们只要一眼就能看出这个人是谁来。尽管大部分地方画的都不对,我们却觉得画的特别像,这应该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如果说用漫画方法画出的人脸更行得通的话,那么是不是循规蹈矩地用标准的方法来复原人的面容反而错了呢?
在绘制复原人的头像时如何才能准确地抓住其个性特征呢?比利时卢维恩天主教大学的德克·凡德米伦及其同事们认为,利用真人的脸将会有助于绘制复原未知颅骨脸的原型来。他们利用超声波扫描了将近400人的脸和颅骨,并仔细测量了每个人脸上52个标志性部位之间的距离,比如说下巴颏、眼角等,还测量出了在这每一点上的软组织的厚度。所有这些面部特征测量数据,加上每个人的性别、年龄、体重等材料均已储存入一个叫做“面容空间”的电脑数据库内。每一个面孔在这个空间内占据一个点的位置,反映了每个脸数据的变化参数值。从结果图可以看到,比如说在面容空间上的某一部分有一些成簇的点表示年轻男性,而对于年老的女性,就在其他区域了。在同一区域这些成簇的点里,那些具有最为相似特征的脸谱挨得最近。
当把一个未知的颅骨放入这个“面容空间”,系统就会找出和它最为接近的那些面孔。然后,将面部组织根据在颅骨上测量出的数据加以调整,就可以得到最适合这一颅骨的独特的面容了。克雷斯说因为系统的这些数据来自于真人的面孔,和过去电脑仅仅利用组织的平均厚度铺到颅骨上的方法相比,现在的方法复原出来的面容更为真实可信。利用这套系统还可以给每一个颅骨复原出好几个可能的面孔提供参考比对。
莫勒捞上来的是块没有肌肉的头骨,就是民间所说的骷髅。虽说那井是口枯井,但还是有少量的积水,头骨已经腐败变黑。现在有两种可能性,有人把完整的头颅扔进枯井,经过长时间的风雨,头骨上的肌肉全部腐败了;另外就是头颅在被扔进枯井前已经被剔除了肌肉。无论是哪种情况,这具头骨都很有可能涉及到一个杀人抛尸的重大刑事案件。
莫勒留在农庄,向附近的农民打听近年来有没有失踪者。希斯把无名头骨装入一个黑色的塑料袋,然后火速送往克尔瓦市的法医实验室。当天晚上,传到希斯那里的并没有什么好消息。莫勒报告,农庄附近的村庄近十年来都没有失踪的人。法医报告,由于头骨被扔在有积水的枯井里,腐败得很厉害,已经无法推断死者的死亡时间。
一天后,好消息传来了。法医朋杰从头骨上提取到一些残留的软组织,这意味着可以通过DNA鉴定确定这个死者的身份。对于无名尸首案来说,确定死者身份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许多类似的案件就是因为无法确认死者身份而最后只能不了了之。然而,又过了一天,案件的线索又断了。死者的DNA图谱虽然检测出来了,死者是男性,他的肤色应该属于南欧一带地区,头发也应该是深色的。但是法医数据库里并没有这个人的DNA数据。虽然DNA比对失效,但这个检测结果说明死者可能在三年前就死亡了,因为在三年前这个国家就开始推行带有DNA信息的身份证。从那以后,几乎所有公民的DNA信息都进入了法医的DNA数据库,但是还是有两类人没有相应的数据,一是外国人,二是流浪汉。
“没有了DNA数据,我们也无能为力了。”朋杰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抱歉地对希斯说。希斯也感到很遗憾,看来得寻找别的线索了。但是他还是和朋杰继续聊了会儿天,虽然他们是多年的老朋友了,不过彼此工作都很忙,要不是有合作的案子,他们平时也很少联系。就在希斯快要失望的时候,朋杰一拍自己的额头叫道:“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头骨,可以根据头骨确认死者身份。你听说过一种叫面部重建的技术吗?这种技术能根据头骨把死者的相貌复原出来。也许我们可以试一试。”
“面部重建?嗯,我也听说过这种技术。可是就我所知,通过这种技术复原出来的相貌具有一定的误差,并不完全可靠。2003年元月,德国警方在汉诺威北部采勒附近的一个森林里发现了一个人的头骨。警方悬赏寻找头骨的主人,来自世界各地的21个面部重建专家接受了这一挑战。结果,21个专家学者所拿出来的21个面孔形象各异,迥然不同。而且谁也无法证明他所绘出的头像比别人画的更为准确一些。因此,采勒头骨的身份迄今为止仍然是个谜。我早先也想到过这种技术,但是我怕这会误导我们的调查。”希斯显然对朋杰的提议有顾虑。
“这个故事我倒是第一次听说。不过我们还是可以试试看嘛,如果这条路走得通,我们就继续走下去;如果走不通,我们再想别的办法。反正现在我们已经无路可走了,是不是?”
希斯一边沉思,一边在地上来回踱步,最后他停下来说:“你说得也有道理,我们现在确实已经无路可走了,那就试试你的建议吧。可是,你知道怎么找到这种技术呢?”
“我有这方面的剪报,可以查一查。”朋杰回答。搜集剪报是朋杰的一大乐趣之一,从读警校开始,他就把报纸上自己认为有用的文章剪下来,然后分门别类放到一个个文件夹里。10多年来,他装剪报的文件夹已经摆了一柜子。
朋杰打开柜门,抽出一个淡蓝色的文件夹。文件夹上贴着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法医新技术”几个字。他打开这个文件夹,翻了一会儿,然后拿出一篇文章递给希斯:“瞧,就是这篇。”希斯接过文章看起来。这篇文章说,面部重建技术主要在古人类学研究方面应用得比较多,后来才被法医引入到刑事案件的侦破工作中。目前,英国敦提大学的法医人类学家卡洛琳·威尔金森在利用头骨复原人类相貌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希斯拍了拍朋杰的肩膀:“你可真是有心人!好吧,现在我们就去联系这个卡洛琳。”
卡洛琳看上去是名其貌不扬的中年女子,但是目光锐利,显得很有智慧。她热情地接待了两位来自国外的警官,她简单地看了看朋杰和希斯带来的头骨,然后很自信地说:“虽然这个头骨已经有些发黑了,但是保存得还算完好,我有信心帮你们复原死者的容貌。”
朋杰和希斯对视了一眼,卡洛琳的自信仍然让他们将信将疑。没想到只过了三天,卡洛琳就把他们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出示了她对头骨的初步鉴定结果。她说:“你们送来的是一个男人的头骨。他是南欧人,死时年龄大约有56岁。他的牙齿基本齐全,看来他曾经多次找牙医对自己的牙齿进行了大量修补。”
听了卡洛琳的话,朋杰和希斯都没有急着说话。卡洛琳从他们的目光中看出了疑惑,于是一边演示资料图片,一边向他们进行了详细解释:“死者的年龄、性别和所属人种,可以从头骨的特征判断出来的。我仔细分析了这个头骨的尺寸以及鼻梁和颧骨的特征,并与其他人种的头骨特征进行了比较,我可以肯定,这确实是一个南欧人种的头骨。一般来说,和女性头骨相比,男性的头骨比较大,比较重,眉骨较高,眼眶的上边缘也更平滑,而前额则相对低一些,而且不平。至于死者的年龄,我是从头盖骨骨缝的闭合程度以及牙齿的磨损程度推断出来的。头骨骨缝是一种纤维性关节,其骨对合面由一层极薄的纤维性结缔组织紧密结合使之不能移动,这种关节仅见于头颅。人类的头骨骨缝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闭合。”
现在,在卡洛琳的勾勒下,死者的身份特征已经逐渐明了。但是,他到底长什么样子呢?这是朋杰和希斯最为关心的,只有知道了死者的面貌,他们才能有目的地展开进一步调查。卡洛琳似乎已经看穿了朋杰和希斯的想法,她接着说道:“至于你们提出的关于复原死者相貌的问题,我想难度不是很大。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着手这项工作了,不过还要等些时日,因为这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稍有一点偏差,复原出来的相貌就会相差千里。而且,你们要做好心理准备,面部重建只是利用头骨特征进行相貌复原,不可能做到像照片那样和真人一模一样。但是,只要有一处或几处特征与真人接近,我们就算成功了。你们懂我的意思吗?” 朋杰和希斯都点了点头,朋杰说:“您能具体说说怎样进行复原吗?我对这种技术很感兴趣,搜集了不少这方面的信息,其中就包括介绍您的剪报。”“好的,当然可以。”显然,卡洛琳很喜欢听朋杰的话。有人能够欣赏自己的努力,毕竟是件很让人愉快的事情。卡洛琳接着解释道:“一切面容复原技术都是以光秃秃的颅骨作为其开端的,然后再一层又一层的往上边增加堆积软组织。传统的做法是塑像师用泥条来表示一块块肌肉,而现在则大量用电脑合成图像来代替了。过去,专家们往往需要几天到几个星期的时间来复原死者的三维头像。现在有了合适的电脑软件,合成死者的头像就变得容易多了。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对死者的头骨进行扫描,得出三维构造图,然后再在计算机上利用全息摄影术把肌肉等面部软组织部分叠加到这个头骨上。增加软组织的多少是最难以确定的,一般复原者在颅骨的不同部位加上平均厚度的皮肤、脂肪和肌肉。这些参数过去是通过测量尸体来确定的,而现今则通过超声波和CT扫描仪测量活人得到这些参数。我这样解释,你们听明白了没有?”
“明白了,明白了!”朋杰和希斯干脆地答道,其实他们并不是听得很明白,也许只有当卡洛琳的工作完成以后,见到了真实的复原头像,他们才会完全明白。
2006年9月15日下午,朋杰和希斯用电子邮件收到了卡洛琳发来的受害者的三维复原头像,那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老者的脸。莫勒拿着打印好的彩色图像再次来到罗得各农庄,很快就有人认出他是一个名叫“大篷车”马戏团的演员,这个马戏团在三年前来到这里演出过,演了三天就离开了。一位农民还回忆道:“我和我儿子都喜欢看马戏,尤其喜欢那个绰号叫海豚的老年小丑。他是个外国人,听说是南欧人。马戏团离开的时候,我们去和海豚道别,可是马戏团的老板说他提前离开了,我们觉得他在撒谎。”

突出面部特征
很奇怪,漫画所故意丑化的人像,反而比煞费苦心复原出来的人脸更为形象逼真。尽管在这些漫画里,可能第一个画家夸张地把鼻尖到嘴的距离拉得很远,另一个把他的耳朵画成尖尖的,而第三个则把他的脸画的根本不成比例,可我们只要一眼就能看出这个人是谁来。尽管大部分地方画的都不对,我们却觉得画的特别像,这应该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如果说用漫画方法画出的人脸更行得通的话,那么是不是循规蹈矩地用标准的方法来复原人的面容反而错了呢?
在绘制复原人的头像时如何才能准确地抓住其个性特征呢?比利时卢维恩天主教大学的德克·凡德米伦及其同事们认为,利用真人的脸将会有助于绘制复原未知颅骨脸的原型来。他们利用超声波扫描了将近400人的脸和颅骨,并仔细测量了每个人脸上52个标志性部位之间的距离,比如说下巴颏、眼角等,还测量出了在这每一点上的软组织的厚度。所有这些面部特征测量数据,加上每个人的性别、年龄、体重等材料均已储存入一个叫做“面容空间”的电脑数据库内。每一个面孔在这个空间内占据一个点的位置,反映了每个脸数据的变化参数值。从结果图可以看到,比如说在面容空间上的某一部分有一些成簇的点表示年轻男性,而对于年老的女性,就在其他区域了。在同一区域这些成簇的点里,那些具有最为相似特征的脸谱挨得最近。
当把一个未知的颅骨放入这个“面容空间”,系统就会找出和它最为接近的那些面孔。然后,将面部组织根据在颅骨上测量出的数据加以调整,就可以得到最适合这一颅骨的独特的面容了。克雷斯说因为系统的这些数据来自于真人的面孔,和过去电脑仅仅利用组织的平均厚度铺到颅骨上的方法相比,现在的方法复原出来的面容更为真实可信。利用这套系统还可以给每一个颅骨复原出好几个可能的面孔提供参考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