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是移民问题。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百万三峡移民要迁得走,稳得住,能致富。显然,移民在迁入地能否稳得住,并且致富,是这次三峡移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稳得住的关键又在于在迁入地良好的社会适应。对移民来说迁移绝不简单地意味着居住地的改变,而是与原有社会角色相联的社会关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是熟悉的社会文化、角色定位的断裂,是重新学习,逐步构建新的社会关系网络的过程。因此,对三峡移民而言,其“适应”就意味着“生存”。
关键词:三峡移民;崇明县;生活状况
1 问题的提出
三峡工程全部竣工后,将淹没陆地面积632平方公里,库水淹没区将涉及湖北和重庆的20个区市县,最终动迁移民113万,其中半数为山区农村移民。因此这个世界投资之最的工程的开工,三峡百万移民的动迁就成了另一个世界级的大难题。根据世界银行的界定,三峡移民属于非志愿移民,即某个国家或地区园灌渠、大坝、港口城市、基础设施、铁路公路、国家公园等的假设以及大型工厂的建造而导致的移民。
三峡移民他们以各种方式被迁移安置后,如何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急剧变化,如何在新的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在完成社会适应的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都是我们的课题想要探索的问题。
2 上海市崇明县简介
地处长江口门户的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成陆已有1300多年历史,现有面积126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3.5万人。全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东濒东海,南与浦东新区、宝山区和江苏省太仓市隔江相望,北同江苏省海门、启东两市一水之隔。总面积1411平方千米。
上海市崇明县作为接受移民人数最多的地方,从移民工作一开始,县政府就注意到从“民”本为出发点来指导移民的安置和管理,高度关注移民的需要和意愿,从各方面来考虑维护移民的权益,从各个环节上来关怀移民的生存发展。
3 崇明县的移民安置情况简述
上海市崇明县是上海市最早接受安置三峡移民试点任务和接受移民人数最多的地方。2000~2001年崇明县分两批共接收重庆市云阳县移民277户、1210人。落户移民从性别上分:男性590名,女性620名;从年龄来分:18岁以下的390名,18至30岁275名,31至45岁293名,46至60岁145名,60岁以上107名。其中,移民劳动力700名,占移民总人数的57.9%。外迁的移民多为中青年,但文化程度偏低,与崇明当地居民尚有一定差距。
落户崇明的移民人均1亩承包地、1分自留地,住房标准按上海市规划人均40m2修建,高于移民补偿人均30m2的住房标准。“三地”集中,离集镇距离在3kin以内,交通便利,土地和住房条件大多好于当地居民。
4 移民安置的问题
(1)经济情况不乐观。
由于迁出地与迁入地经济条件有较大差距,地处东部的崇明县消费高于库区2~3倍,而三峡移民在落户后缺少现金收入,且其原有的经济基础又较差,甚至还欠有一大笔建房贷款。因此,在崇明的三峡移民的经济情况不容乐观
通过对有效查问卷的统计数据中,家庭的人口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分析表明显示,移民人均年收入1000元计,平均每户移民的家庭收入在2500~3000元之间,移民家庭平均月支出300元计,平均年支出达3600元,并且由于两年的过渡期内移民享受着迁入地政府提供的学杂费减免、补贴优惠政策,故在此支出内,尚不包括移民学生的学杂费支出。约占85.8%的人家一年的收入除去用来供子女的学杂费、伙食费和一年的生产投资(农药、化肥、饲料等)外就基本没有剩余了。
(2)适应能力不强。
①生产生活方式不太适应,生活困难;
②生产经营能力差,经济收入少,入不敷出;
③病、残户多,因病、残返贫现象存在;
④怀乡念旧情绪重,有的外出,有的返回原地;
⑤后期扶持、扶助问题较多。
(3)移民后代问题。
崇明县的移民的迁出地为比较贫困的山区,当地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和执行比上海要宽松许多。根据县政府的统计数据,在沪落户的277户移民中,共有未成年人331名,其中包括幼儿园下的孩子和各年龄段的学生,平均每户1.2名,最多的一家有5个孩子。
由于迁出地与安置地学校在教学进度和教育质量上存在差异,移民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差,整体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各科考试的及格率均较低,尤其是外语,与安置地学生相比,移民学生感到学习比较吃力。由于上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想要在上海很好地生活工作,面对的竞争和压力使得移民对其后代的前途产生极大的担忧。
5 针对移民问题提出的建议
第一,增强移民的归属感。移民适应新居住地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应动员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帮助移民的互动过程中来,加强移民与移民、移民与当地居民间的沟通和交流,防止因语言障碍而造成隔阂。政府应严格按照政策办事,把工作落到实处,不徇私舞弊。
第二,提高移民的技能和文化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在适应初期,政府给移民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帮助他们维持基本的生活是可行的,采取了各种优惠政策(如减免移民子女入学的费用)来扶持移民。适应期过后,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移民进行农作物耕种的基本技能学习,帮助移民寻找增收致富的门路,从而摆脱弱势,走上自立富强的道路。
第三,加强对移民精神文化建设的扶持。当地政府和居民应该对移民在心理上产生的仇视政府、焦躁、不安等消极情绪要给予理解。当地居民应从生活上关心帮助移民,消除他们的疏离感和被排斥感,同时,对移民原有的一些生活习惯、风俗、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等也要采取一种包容的态度,使移民尽快融入新环境。
6 总结
以上我们分析了祟明移民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反映的是移民与安置区之间从远隔千里的陌生与隔阂,到近在咫尺、朝夕相外的相互磨合,直到最终的彼此融合的必然的社会整合历程。非志愿移民的社会整合,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它首先表现在利益的整合上,这其中既涉及到移民在迁出地的利益,更涉及到移民到达安置地后与当地百姓的利益共享的问题。同时,社会整合并不单单是利益的整合,它还包含了政治、文化,甚至宗教信仰、民间风俗等各方面的整合。因此,探讨移民与安置地的社会整合问题,应该从全方位、多侧面人手,将工作做深、做细。
关键词:三峡移民;崇明县;生活状况
1 问题的提出
三峡工程全部竣工后,将淹没陆地面积632平方公里,库水淹没区将涉及湖北和重庆的20个区市县,最终动迁移民113万,其中半数为山区农村移民。因此这个世界投资之最的工程的开工,三峡百万移民的动迁就成了另一个世界级的大难题。根据世界银行的界定,三峡移民属于非志愿移民,即某个国家或地区园灌渠、大坝、港口城市、基础设施、铁路公路、国家公园等的假设以及大型工厂的建造而导致的移民。
三峡移民他们以各种方式被迁移安置后,如何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急剧变化,如何在新的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在完成社会适应的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都是我们的课题想要探索的问题。
2 上海市崇明县简介
地处长江口门户的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成陆已有1300多年历史,现有面积126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3.5万人。全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东濒东海,南与浦东新区、宝山区和江苏省太仓市隔江相望,北同江苏省海门、启东两市一水之隔。总面积1411平方千米。
上海市崇明县作为接受移民人数最多的地方,从移民工作一开始,县政府就注意到从“民”本为出发点来指导移民的安置和管理,高度关注移民的需要和意愿,从各方面来考虑维护移民的权益,从各个环节上来关怀移民的生存发展。
3 崇明县的移民安置情况简述
上海市崇明县是上海市最早接受安置三峡移民试点任务和接受移民人数最多的地方。2000~2001年崇明县分两批共接收重庆市云阳县移民277户、1210人。落户移民从性别上分:男性590名,女性620名;从年龄来分:18岁以下的390名,18至30岁275名,31至45岁293名,46至60岁145名,60岁以上107名。其中,移民劳动力700名,占移民总人数的57.9%。外迁的移民多为中青年,但文化程度偏低,与崇明当地居民尚有一定差距。
落户崇明的移民人均1亩承包地、1分自留地,住房标准按上海市规划人均40m2修建,高于移民补偿人均30m2的住房标准。“三地”集中,离集镇距离在3kin以内,交通便利,土地和住房条件大多好于当地居民。
4 移民安置的问题
(1)经济情况不乐观。
由于迁出地与迁入地经济条件有较大差距,地处东部的崇明县消费高于库区2~3倍,而三峡移民在落户后缺少现金收入,且其原有的经济基础又较差,甚至还欠有一大笔建房贷款。因此,在崇明的三峡移民的经济情况不容乐观
通过对有效查问卷的统计数据中,家庭的人口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分析表明显示,移民人均年收入1000元计,平均每户移民的家庭收入在2500~3000元之间,移民家庭平均月支出300元计,平均年支出达3600元,并且由于两年的过渡期内移民享受着迁入地政府提供的学杂费减免、补贴优惠政策,故在此支出内,尚不包括移民学生的学杂费支出。约占85.8%的人家一年的收入除去用来供子女的学杂费、伙食费和一年的生产投资(农药、化肥、饲料等)外就基本没有剩余了。
(2)适应能力不强。
①生产生活方式不太适应,生活困难;
②生产经营能力差,经济收入少,入不敷出;
③病、残户多,因病、残返贫现象存在;
④怀乡念旧情绪重,有的外出,有的返回原地;
⑤后期扶持、扶助问题较多。
(3)移民后代问题。
崇明县的移民的迁出地为比较贫困的山区,当地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和执行比上海要宽松许多。根据县政府的统计数据,在沪落户的277户移民中,共有未成年人331名,其中包括幼儿园下的孩子和各年龄段的学生,平均每户1.2名,最多的一家有5个孩子。
由于迁出地与安置地学校在教学进度和教育质量上存在差异,移民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差,整体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各科考试的及格率均较低,尤其是外语,与安置地学生相比,移民学生感到学习比较吃力。由于上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想要在上海很好地生活工作,面对的竞争和压力使得移民对其后代的前途产生极大的担忧。
5 针对移民问题提出的建议
第一,增强移民的归属感。移民适应新居住地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应动员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帮助移民的互动过程中来,加强移民与移民、移民与当地居民间的沟通和交流,防止因语言障碍而造成隔阂。政府应严格按照政策办事,把工作落到实处,不徇私舞弊。
第二,提高移民的技能和文化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在适应初期,政府给移民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帮助他们维持基本的生活是可行的,采取了各种优惠政策(如减免移民子女入学的费用)来扶持移民。适应期过后,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移民进行农作物耕种的基本技能学习,帮助移民寻找增收致富的门路,从而摆脱弱势,走上自立富强的道路。
第三,加强对移民精神文化建设的扶持。当地政府和居民应该对移民在心理上产生的仇视政府、焦躁、不安等消极情绪要给予理解。当地居民应从生活上关心帮助移民,消除他们的疏离感和被排斥感,同时,对移民原有的一些生活习惯、风俗、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等也要采取一种包容的态度,使移民尽快融入新环境。
6 总结
以上我们分析了祟明移民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反映的是移民与安置区之间从远隔千里的陌生与隔阂,到近在咫尺、朝夕相外的相互磨合,直到最终的彼此融合的必然的社会整合历程。非志愿移民的社会整合,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它首先表现在利益的整合上,这其中既涉及到移民在迁出地的利益,更涉及到移民到达安置地后与当地百姓的利益共享的问题。同时,社会整合并不单单是利益的整合,它还包含了政治、文化,甚至宗教信仰、民间风俗等各方面的整合。因此,探讨移民与安置地的社会整合问题,应该从全方位、多侧面人手,将工作做深、做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