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荏苒,2005年眨眼就从我们的手边溜走。
刚刚过去的2005年,各行各业战斗在信息化建设一线的人们,很多都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很多在建项目顺利完工并通过验收,很多培训和交流按期举办,很多标准和规范在不断规划和制定中。
2006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新的大幕已经拉开。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更多的重点项目会逐步上马,更多的标准将会出台。今年是很多行业信息化建设上台阶的一年,更是打基础的一年,各行业信息中心,拿出具体计划,做好扎实准备了吗?
中国信息化记者兵分六路,采访约稿,拿到了20个主流行业信息化的2005年总结及2006年的计划项目。
我们的采访提纲非常简单,2005年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有什么项目成功上线;2006年行业信息化建设有什么计划和打算,即将开工什么项目;在行业标准、信息化推广等各个方面,有什么成功经验可以总结,又有哪些教训值得借鉴。
拿到这份采访提纲的各行业信息中心主管,回答得也非常翔实。有的说今年完成了四个大项目,明年还要上马五个;有的说标准还没完全建立起来,前面的路还长得很;有的说目前我们自己也在忙于做工程、做培训,市场变化实在莫测。
采访也有遗憾,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在我们的名单中。工商总局、财政部和海关总署直言,他们2006年的计划还没有出来,不方便公布;公安部门直接让我们吃了闭门羹,他们是保密单位,必须有政治部的特批;金融、电信等行业则因年底工作太忙无暇顾及我们的内容和报道,只是表示2006年会与我们保持密切联系,相关内容以后再给我们陆续刊登。
这次采访,不仅让我们收获了各行业今年的主要成果和明年的实在打算,也让我们收获了各行业信息中心目前遇到的问题和各自的解决办法。
以飨读者。
交通:全面 协调 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要抓好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交通科技创新能力,调动全社会的科技资源,加大交通科技的投入。政府主导、多方共建。
交通部科技教育司信息处处长、交通部信息办副主任 林达铭
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宏观政策体系逐步健全,标准建设体系日趋完善,交通电子政务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公路水路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交通运营管理信息化已有较大突破,运输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已呈现良好势头。
2005年,交通部重点建设交通行业业务应用网,在安全认证的基础上,实现部与各省交通厅政务外网的连通;建设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公众服务信息系统、水运管理信息系统和行政审批系统等。实现快速、灵敏、安全的网上信息传送,提高行业管理工作效率和应急指挥能力,为社会公众提供便利的出行服务。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交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十一五”期间,为顺利实现公路水路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十一五”交通发展需求新特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交通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信息化发展进程。与此同时,更加注重交通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整合,提高行业运行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监管能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供全方位的交通信息服务,以适应转变政府职能、构建节约型社会和和谐交通的需要。
“十一五”交通科技工作重点在如下几个方面:
1.抓好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交通科技创新能力。
2.抓好交通科技研发工作,提高交通科技进步水平。正在编制的《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的重点研发任务,包括5个交通科技重大专项和12个重点研发项目等。为完成这些任务,我部将积极争取国家对交通科技的支持,交通部也将予以专项资金支持;另外还需要各级政府交通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共同积极参与。
3.调动全社会的科技资源,加大交通科技的投入。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调动和吸收行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广泛吸引企业、科研机构、大学和社会资金等的交通科技投入体系。建立稳定的政府交通科研资金渠道,在交通行业继续执行《交通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推进交通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交科教发[2000]282号)中确定的,交通规费中每年提取1%~1.5%用于交通科技的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对交通科技的支持,鼓励和吸引国外和社会资金投向交通研发活动。对于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等科研基础条件的建设,也要采取政府主导、多方共建,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多元化投资、合作与互动的机制。
“十一五”将继续执行“十五”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的政策。在继续支持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交通科技发展的同时,还要考虑全行业带有共性的科技问题,凝练出事关全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专项予以支持。
4.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政府交通科技管理水平。进一步转变政府交通科技管理方式。改变偏重对一定财政预算下交通科技项目实施管理的传统模式,从过去更多地抓项目管理转向“制定规划政策、设立市场规则、抓好监督管理、营造创新环境”上来,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政府的职责定位,通过政府主导、引导和倡导的方式,加强和改进行业科技宏观管理与服务水平。
5.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提高交通科技的应用水平。
6.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科研队伍。
7.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十一五”期间公路水路交通仍处在较快发展期,需要交通科技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交通科技工作者一定要进一步增强做好交通科技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奋发努力,拼搏进取,为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土资源:今年有五大主要工作
国土资源部信息化2006年有五大重点工作:数字国土工程、“金土”工程一期、统一资源服务平台、数据标准以及数据中心建设。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副主任查宗祥
对我来说,2005年是忙碌而充实的,2006年是满怀希望的。2005年是忙碌而充实的,2006年是满怀希望的。2005年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主要忙于电子政务基础平台、3S应用、国土资源主干网络、门户网站建设以及金土工程的立项,在2006年要做的项目是数字国土工程、“金土”工程一期项目、开展统一国土资源服务平台、数据中心,还有标准建设。
2005年国土资源部信息化建设第一个大项目是电子政务的基础平台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根本出路,是系统互联互通的是的基本环境。统一平台主要体现在统一的流程管理系统,统一的权限、安全管理,统一的运行环境。例如,建设用地审批业务,需经8个司局的审批过程,必须在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上才能实现各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达到并行(或串行)审批,该系统已在部里实现了无纸化办公。2005年第二个大项目是3S应用,规模化高校土地遥感监测业务运行系统,实现数据的动态管理和解决基础数据库建设问题。第三个项目是网络建设,已经建设成覆盖全国37个省(区、市)节点的主干网,开通了视频会议功能,实现了数据传递和报送。在部分省份实现了县级联网,如福建省84个县实现了全省贯通并在网上审报项目。第四个项目是加强了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的建设,通过门户网站为公众提供服务。新增了办事大厅、交易大厅、公示系统和视频点播等功能。
2005年,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的一桩喜事就是,“金土”工程一期建设项目建议书于5月31日得到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成为国家“十二金”电子政务重点工程之外第一个正式批准立项的电子政务工程项目。“金土”工程一期建设范围为国土资源部、31个省(市、区)和32个城市,内容主要是耕地保护国家监管系统、矿产资源国家安全保障系统并制定相关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和相关基础数据库建设。
2006年,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有五个方面的重要工作。首要是数字国土工程,主要包括:继续开展调查评价、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等业务的信息化;再者是“金土工程”一期项目建设,要以建设用地审批业务为主线的耕地保护和矿业权管理业务为主线的矿产资源保护和战略决策系统。第三是要开展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在内网上,国土资源所有数据,特别是空间数据,要对所有部门提供统一平台上的信息服务,在外网上,是为公众提供统一平台上的基础性和公益性信息服务。根据业务的需要,在2006年继续抓标准建设,还要加快各级数据中心的建设,并通过数据交换系统实现县、市、省、部的数据共享。
在未来的信息化建设中,要以应用为主线,要把信息化融合到业务之中。信息化是为业务服务,必须成为业务运行中的一个必要环节。不能说“信息系统有也行,没有也行”,要做到离开了信息系统,业务就无法运转,这才是真正的国土资源信息化。
(本报记者 郝峥嵘采写)
农业:“金农”工程刚刚起步
“金农”工程建设、信息进村入户、政务信息规划,是2006年农业信息化的工作重点。
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方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对农业信息化事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006年是“金农”工程建设年。“金农”工程已经批准正式立项,涉及农业部的主要建设内容是:建立健全标准规范,建设联接农业部到省级农业厅的网络系统,建设农产品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监管、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三个应用系统以及国家农业综合门户网站,建立部省两级数据中心,建立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完善县级信息服务平台和乡镇信息站,建设安全保障运行维护系统及配套环境。经过可研和初步设计,这些建设内容的技术细节将逐步明朗。
2006年是信息进村入户的推进年。近年来农村信息服务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全国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全国56%的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站,培训了近17万人的农村信息员。在此基础上,2006年农业部将启动“三电合一”工程,通过电脑、电话、电视多种综合服务手段,实现信息进村入户。
2006年将是农业部门政务信息规划年。根据国务院对政务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结合“十一五”规划,农业部将制定政务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划,通过规划达到整合资源,增强对农产品供求平衡的调控能力、对农村政策制订执行能力、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
人事:服务公众 完善数据建设
2006年,我们将在围绕中心、服务社会上下功夫,同时,也愿意和政府各部门共同推进信息资源共享,继续和各企业开展良好的合作。
人事部人事信息中心主任刘海库
2005年是人事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不平凡的一年,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推进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首先,全国人事系统网络建设不断普及和发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人事部门有93.5%已经建立了内部办公局域网,有91.3%建立了人事部门门户网站,普遍开展了网上信息发布、网上政策咨询、网上人事业务审批、网上人才市场、网上人事考试报名与录用等为社会公众服务的项目,增加了人事工作的透明度,拉近了人事部门与社会公众的距离,方便了群众,提高了效率,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
其次,利用网络为公众实施人事人才服务不断加强。全国人事部门把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推行政务公开和为社会公众服务,作为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积极利用网络开展为社会公众服务。如上海市人事局将所有审批项目全部搬到网上进行,建立“网上人事局”,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在政务公开方面,人事部开展了人事政策法规的网上发布、表彰奖励人选的网上公示、重要人事任免的网上公告等,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反响;在为公众服务方面,开展了解决中央、国家机关干部夫妻两地分居的网上申报与审批,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和国际职员后备人员的网上招考。此外,还建立了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服务网,无偿为大中专应届毕业生、军队转业干部和流动人才择业、就业和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等提供网上在线服务。今年“学生就业服务周”活动,全国共有102家人才信息网站和毕业生就业网站参加“学生就业服务周”活动,提供了5000多个用人单位、职位信息8万条,有6000多万人次参加活动,缓解了毕业生就业压力,深受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欢迎。人事部公众信息服务网已成为点击率最高的政府网站之一。
第三,信息化基础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06年,我们利用现有条件,在有关部门和合作企业的支持下,基本建成了人事人才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启动了人事人才基础数据库建设,修订了人事人才信息指标标准,研制开发了一批适应人事部门特点的应用软件。
2006年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信息化建设任务相当繁重,我们初步考虑要做好如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围绕中心工作,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围绕人事部的中心工作,服务各项人事人才业务,思考信息化建设规划,特别是要加大为公众服务项目的开发利用力度。如进一步完善公考网上报名、学生就业服务周等已经开展的电子政务项目。同时,根据人事业务司的实际需求,在宣传政策、实施咨询、报名认定、审批备案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
二是落实长远规划,加强基础建设。我们已经制定了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的“十一五规划”,我们要从基础做起,明年重点是搞好人事人才各类数据库建设。在试点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公务员法的实施,启动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各类人事人才数据库建设。
三是做好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基础研发和推广工作。根据人事工作的实际需求,开发完善人事信息管理、人事信息指标标准、数据库建设的储存传输、办公自动化管理等各项应用系统,开发推广适应人事工作特点的应用软件和相关技术服务,促进机关和人事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统一和规范。
2006年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任务繁重,我们将不懈努力,把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得更快、更好。
社保:统一软件 整合系统
全国统一软件开发和推广应用有实效。核心平台软件已经推广到300个以上统筹地区,劳动99三版也已经在60余个地区实施。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王东岩
2005年,以全国性大规模整合和全国联网为特征的金保一期工程,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首先,部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系统处理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加强了网络维护和安全管理,确保了绝大部分省级单位与部里网络畅通。
第二,地方金保工程的立项和网络建设工作也取得重大进展。完成金保工程立项的省级单位已经达到12个;以102个金保工程示范城市的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了各地的金保工程建设进度;以设备集中、人员集中和数据整理、整合为主要标志的数据中心建设,正在各地展开,全国已有近180个地级以上城市建立了统一的金保工程数据中心;已有10个省区市实现了与所辖全部地市的联网,在全部地市级以上城市中,66%实现了与省数据中心的联网,地市级城域网覆盖达到63%的经办机构,有条件的地区已延伸到街道、社区,部-省-市三级网络结构已初步形成。
第三,金保工程在不断推进城市网络和全国联网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加强了数据建设、联网应用和公共服务工程。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养老保险数据整理、比对和数据的上传工作,养老保险数据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向部里上传数据量达到全部参保人数的50%以上;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已有近半数省市上传数据;医疗保险监测、工伤保险监测、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跨地区业务协作等联网应用的前期准备工作也正在进行之中;政府网站、12333电话咨询服务中心、社会保障卡、社区服务平台、网上公共职业介绍、网上社会保险服务等项工程的开发、建设也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第四,全国统一软件开发和推广应用取得较好效果。以省为单位使用统一软件已蔚然成风,以社会保险五保合一、劳动力市场与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整合工作也已经在一部分地区开展。
2006年金保工程建设总体工作思路是:按照“统一建设、应用为先、体制创新”的建设原则,全面推进金保工程建设。重点是抓好五项工作,巩固三个基础。第一,以示范城市为龙头,全面促进城市系统建设。第二,以系统整合为重点,抓好各地数据中心建设。第三,以统一软件为重点,推进业务系统建设。第四,以提高联网应用为目标,促进全国联网建设。第五,以贴近服务为宗旨,加快公共服务系统建设。第六,抓好标准规范、资金筹集、队伍建设等基础工作。部本级对全国统一软件的扩展、升级和整合,地方网络建设、数据整合和统一软件的本地化将是2006年金保工程的政府采购重点。
税务:金税三期正式启动
“金税”工程分3个阶段实施。首先要建设完成国家税务总局到各省(区、市)局的骨干网,以及部分省(区、市)到市、县局的网络改造。
国家税务总局信息中心副主任 余东
经过十多年税务信息化的建设,现在应该讲税务的信息化已经初具规模。国家税务总局将于2006年正式启动为期4年的金税工程(三期)工作。随着金税工程(三期)的展开,税务信息化将进入稳定的增长,预计增长将一直持续到金税三期结束的2009年。金税工程(三期)是二期工程的发展和延续,通过“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全国税收管理信息系统。
“一个平台”是指建立一个包含网络硬件和基础软件的统一的技术基础平台。
“两级处理”是指依托统一的技术基础平台,逐步实现税务系统的数据信息在总局和省局集中处理。即建立总局、省局两级数据处理中心和以省局为主、总局为辅的数据处理机制,逐步实现涉税电子数据在总局、省局两级的集中存储、集中处理和集中管理。
“三个覆盖”是指应用内容逐步覆盖所有税种,覆盖主要工作环节,覆盖各级国、地税机关,并与海关、银行、工商等有关部门联网。
“四个系统”是指通过业务的重组、优化和规范,逐步形成一个以征管业务为主,包括行政管理、决策支持和外部信息在内的四个信息应用系统。
此外,金税工程(三期)建设内容还包括建设国家税务总局灾备中心,建设安全保障系统和运行维护系统等。
依据上述目标,金税工程(三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统一开发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建设涵盖国税局和地税局的税收业务管理系统、税务行政管理系统、税务决策支持系统和外部信息交换处理系统;实现与“金关”、“金财”、“金审”等工程以及工商、银行等部门的网络互联,基于互联网开展为纳税人的服务。通过金税三期的建设,将形成一个年事务处理量超过72亿笔、内部用户超过60万人、外部用户上亿人(户)的全国税务信息系统,预计把我国税收征收率提高10个百分点。
电力:调整中前进
2006年,电力信息化起点高,投资将高于2005年,新开发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更多,更加系统化,更贴近电力行业的生产、管理和决策需要。
国电信息中心企业策划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辜体仁
2005年,电力企业机构继续调整,电力信息化建设出现几个重要转变:信息化建设从研究阶段向工程建设阶段转变;信息化从企业电力生产自动化向企业管理、经营、决策全方位信息化转变;信息化从企业内部管理向为企业市场环境下的市场竞争和经济效益服务转变;信息系统从分散向集中转变,向建立企业级统一信息平台、实现企业资源共享转变;信息化建设从注重硬件环境建设向企业信息资源的深层应用转变。
各级电力企业改革后,根据生产和管理的应用需求,开发了一系列与企业经济运行和管理密切联系的应用系统。
电网企业营销系统由分散向集约型转变,从粗放的定性分析管理向精细的定量管理转变。2005年1月1日,上海电力公司的ERP成功上线,为探讨企业资源规划在电网企业应用的可行性以及建设路线提供了参考。
发电企业不仅在网络和信息化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初步成效,而且在企业信息系统安全和企业管理的各类应用系统及基层电厂的信息化建设上明显加速。从企业生产管理、物资管理燃料管理、设备管理、厂级监控系统、企业门户,甚至电厂ERP的建设都纷纷启动。基本完成企业集团公司广域网络的建设,形成企业级网络架构,实现企业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的连接,为企业集团公司的生产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发电集团公司加强网络的应用和企业资源开发,建设基于局域网的内部核心应用系统平台、基于广域网的公司系统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和基于互联网的对外信息访问和发布网站,形成了应用系统体系。发电厂和供电公司为加大企业资产的管理力度,开发建设电力企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如大唐国际发电股份公司,对所属的陡河、高井、下花园、张家口、盘山等发电企业统一建设了EAM,并与集团公司的网上采购系统联机上线运行,从而达到对企业集团公司的设备、物资的业务活动进行标准化和流程化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此外,信息网络的安全建设进一步加强。近两年来,各单位建立了各种不同等级、不同种类的信息网络安全系统,从网络层、系统层、应用层、数据层、用户层多层面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一方面,重点加强电力信息网络身份认证、防病毒和防攻击的网络安全系统建设,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2006年,电力企业信息化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处于不断改革中的电力企业发展需求与信息化不能适应。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信息化发展留下很多待解决的问题,如企业信息资源整合,数据共享性、同一性问题,企业统一信息平台,信息系统的标准化,信息安全以及企业信息化的体系架构,信息编码标准化和交换规范等。
2006年,电力行业信息化将把建设重点放在企业资源整合上。一是建立企业门户系统,通过门户系统,把企业五花八门的应用从应用面上初步整合在一个“平台”页面上,即应用截面的整合;第二种方式就是数据级上的整合,即建立企业级数据中心。通过建设企业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企业各应用系统数据的规范整合,并且通过信息提取和数据规划设计,建设数据仓库,实现企业数据的综合利用,打破各应用系统的界限,根据企业管理和决策需要重新建立企业的数据应用集合体;三是采用ERP的理念,从企业管理的流程、企业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来规划企业的信息资源,建设ERP。
教育:电子办公与信息交换是重点
2006年,教育部计划完成各省市到地方高等学校、地市电子文件信息交换的工作,2008年基本连接到中小学。
教育部教育政务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曾德华
教育电子政务在近几年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一些已经部署城域网的地方,几乎都将教育管理信息化(MIS)和行政办公自动化(OA)作为首要部署的应用系统。
教育电子政务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容和要求,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面向社会公众的政务和业务行为,既包括教育行政部门之间、教育行政部门与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即教育系统内部的业务往来和联系,又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与社会公众之间即教育系统与其外部的业务往来和联系。
经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积极努力,我国的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根据对各省市教育部门和直属院校的调查反馈情况来看,教育各行政部门和部属高等院校大都建立了办公网络,基本都有信息中心等技术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并建立了网络管理机构,在其相应的办公网上实现了政务、教务等信息发布和办公自动化;对工作人员进行了现代办公技能和信息化意识的培训,并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为下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
2006年,教育电子政务建设重点是继续扩大电子办公与信息交换系统(即Edoas系统)的应用范围。2006年,计划完成各省市到地方高等学校、地市电子文件信息交换的工作,2008年基本连接到中小学。此外,还将继续提高教育行政办公系统运行稳定性和安全可靠性,建立该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全国教育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管理,提高该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和组播能力。启动中央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库建设,以学校信息库为核心,建立决策支持、为民服务、办学监管、应急指挥等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开展教育电子政务培训,按照分级负责、逐级培训的原则,由办公室牵头,会同或配合组织、人事部门对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和有关工作人员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启动教育电子政务试点,为进一步全面推进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建设探索和积累经验。
卫生部:向临床业务为中心转变
卫生部计划2006年第一季度组建卫生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并相继启动若干卫生信息标准研究项目。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 王才有
2005年,我国卫生信息化主要任务是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医院信息化工作。为了提高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预警能力,更科学有效地应对人畜共患疾病威胁,以及遏制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蔓延,卫生部继续加强和完善疾病报告系统建设,目前实现传染病网络直报的卫生机构总数已超过4万个。为进一步扩大网络覆盖面,提高疫情报告的全面和及时性,卫生部2005年9月组织采购了1.6万台计算机,装备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提高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能力。
在医院信息化发展上,逐步开始从管理业务为中心向临床业务为中心的应用方向转变,三级医院普遍采用PACS影像系统和LIS实验室信息系统,以患者信息为中心的医生工作站和电子病历应用逐步展开。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管理层面都十分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医疗服务工作效率,减少差错。
随着国家对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资金投入落实,2006年将启动省级应急指挥中心项目,中央财政投入1.6亿元,地方财政相应配套投入,经两年时间建立国家和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为了提高城市紧急救治和响应能力,卫生部向国家发改委申报的全国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已经进入可行性研究和审批阶段。为完善和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能力,全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II期项目开始实施,包括信息资源规划、实验室网络管理和监测报告系统、计划免疫信息系统建设、数据交换和安全网络等项目。为了加强卫生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卫生部计划2006年第一季度组建卫生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并相继启动若干卫生信息标准研究项目。
总结卫生信息化发展经验,大家普遍认识到:第一,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必须及时地建立和推进,以适应系统和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要求;第二,考虑到卫生信息与其他社会部门的业务相关性,在加强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同时,更要关注信息资源集成和利用工作,从机制和制度上得到保证;第三,围绕当前卫生工作重点,促进相应的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推进工作。
机械:信息化 加速启动
2006年,机械工业信息化的趋势是集成和共享。只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才能实现企业的快速经营决策,提高竞争能力。
机械工业信息中心处长汤保卫
机械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显示出一定效果,但其应用规模、范围、深度与金融、电信等行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必须加快和加大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力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了解机械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机械行业信息中心2005年对全国机械重点企业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机械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还比较差,多以单项业务的处理为主,能进行电子商务的还很少。所取得的成绩是,装备制造业信息化获得发展。机械行业常见的是多品种小批量,甚至是单品种,有时一个机床可能需要生产半年,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解决了这一难题。2005年,办公自动化系统在机械行业也是一个重点应用。机械工业信息中心的软件部,开发了具有一定通用功能的OA软件。为了使调查工作能够进一步深入,中心将在2006年开展分行业、分地区的调查,使对企业信息化情况的掌握更贴近实际。
2005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信息中心共同投资成立的机经网公司成功召开了2005机械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推进大会,大会以“2005年机械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推进大会暨提高信息化实效论坛”为主体,起到了企业和IT厂商的桥梁作用。2006年,还将继续召开信息化推进大会,要开得更有特色。信息中心还通过投资成立公司,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外提供服务。
2006年,机械工业信息化的趋势是集成和共享。信息化牵涉企业的各个业务领域,往往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如CAD、CAPP、CAM、MIS、FMS、PDM等系统。只有将这些系统集成,优化配置,协同工作,才能发挥企业信息系统的整体优势。只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才能实现企业的快速经营决策,提高竞争能力。
(本报记者郝峥嵘)
纺织:走向可持续发展
2006年,纺织行业重点发展ERP、集CAD、CAM、CAPP、PDM与管理营销网络为一体的通用系统平台、纺织工厂生产信息监测和管理系统等。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信息委员会副主任 吴迪
2005年管理信息化仍然是纺织行业的推广重点,有一批ERP成功上线或通过验收,如北京铜牛、新乡白鹭、洛阳白马、浙江太子龙、南京乐超等。由中纺达公司承担的北京铜牛ERP系统一期工程8月通过验收;雅戈尔衬衫厂ERP上线;中纺机集团下的青岛、天津和咸阳纺机公司实施ERP系统;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和山东德棉集团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整体解决方案通过863专家组验收,对于纺织信息化普及推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在纺织行业中尤为重要。2005年信息产业部批准的行业化公共服务机构中,纺织行业有中纺网络公司等多家企业上榜,比例最大。这种服务平台提供行业化服务,将网络平台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开发软件产品、实施咨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结合到一起,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推进纺织企业信息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纺织工业协会发布的《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中,列举了重点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包括:适合纺织各个细分行业的ERP系统,纺织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服装企业集CAD、CAM、CAPP、PDM和管理营销网络为一体的通用系统平台,纺织工厂生产信息监测和管理系统等。在新型装备领域,还包括自动制网、数码印花、印染生产过程在线检测等技术。
MES可以自动采集作业和设备数据,对物料移动跟踪,有效进行车间生产调度和管理,并为ERP及时地提供数据,2006年将逐步纳入信息化的日程。北京雪莲羊绒集团和铜牛针织集团在实施ERP之后,都将下一个目标定位于MES。
生产过程自动控制是纺织信息化重要领域。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控制系统更加注重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稳定,因此,其应用效果逐步显现,发展趋势看好。
钢铁:热火的信息化
目前在建的有13家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包括鞍钢、本钢、邯钢、太钢等。在未来两年内,超过全国钢产量50%的企业将实现信息化。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信息化专务理事 漆永新
2005年,攀钢、宝钢集团上钢五厂、梅山、昆钢、重钢、东北特钢、武钢二期、石钢二期等企业的信息化项目上线。截至2005年底,已有宝钢、武钢、马钢、首钢、济钢和攀钢23家企业完成了信息化阶段目标。这些企业占全国钢产量的34.2%,占77家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40.4%。这23家企业的信息化100%涉及企业核心业务,有57%企业进入应用成熟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建的有13家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包括鞍钢、本钢、邯钢、太钢、韶钢、酒钢、沙钢、唐钢、南钢、西林、三明、广钢、新临钢等。在未来两年内,超过全国钢产量50%的企业将实现信息化。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专家研究解决企业信息系统中面临的共性问题,逐步形成了相关的行业规范,包括《编制钢铁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和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指导意见》、《钢铁企业信息化分类编码指导意见》及《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支撑技术》等。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已由过去的相对宽松变为严酷。资源、能源、交通运输、环境容量等成为突出的制约因素,加之投资膨胀,产能增加过快,迅速下滑的钢价增加了企业的经营困难。但是,高端产品和个性化产品产线的增加强化了对于“产销一体、管控衔接”系统的需求,原燃材料和运输的涨价把精细化管理提上了议程,大集团化凸现了财务在信息化中的中心地位,提出了财务转型的课题,大批信息系统的运行呼唤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打造与汽车家电企业的供应链的任务也提上了日程。
轻工:选好引擎
信息化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提高自身成长性的快捷之路,也是我们“十一五”期间持续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
中国轻工业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长 高小舟
十五期间,轻工行业涌现出一大批信息化先进企业,如海尔、斯达、娃哈哈、伊力等。未来的5年中,占企业总量99%的中小企业将逐步成为信息化的主战场。我国的轻工业是中小企业最为集中的产业,约占全国企业总量的1/3,这样庞大的制造业基础,如何在十一五期间,普及、深入的开展信息化建设,对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都将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
根据我们2005年对全国轻工企业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轻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中小企业对实施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必然性认识不足,另外还有资金紧张,复合型人才匮乏,选型困难,对流程改造和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缺乏信心;二是IT厂商倾向于投入大规模、通用性市场,常常忽视中小企业甚至小行业的差异性需求。尽管很多厂商也提出“按需定制”、“个性化交付”的服务原则,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要真正实现这些原则,还是要付出很高代价的。政府引导资金支持的信息化示范企业,推广性不强;三是本地同类企业往往又是竞争对手,示范企业的信息化成果不愿与对手分享;四是示范项目的大部分资金是企业自身的投入,企业拥有产权;五是已完成的示范项目是针对企业自身特定要求开发的,设计之初很少考虑行业推广的共性问题;六是示范项目多数选择的是一些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很难效仿。
根据以上分析,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将是一项综合性计划。首先在认识上要继续宣传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然性,同时,也要让企业看到,应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对快速提升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真正成效;第二,在制定信息化推进策略时,要尽量引导IT业的标准化生产能进一步按行业需求细化、分解,多开发一些成本低、见效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专用信息产品;第三,根据制造业按行业划分的实际特点,对行业进行国家引导资金的立项和战略性投入。由各行业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行业专家、IT实施专家、管理专家和企业CIO一起开展行业调研,抓住行业的共性需求,利用国投资金的支持,引导IT业和示范企业的共同投入,实现项目的建设和优化,最终形成行业的专用信息产品,然后由行业管理部门和IT研发商一起宣传、推广。由于这类产品在开发之初,从设计思想上就定位于行业内推广,因此,他不是一个单一项目,而是行业内通用产品。这样做不仅能更好的满足同业内大多数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能有效的引领一个面乃至一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
行业专用信息产品除能更有效的融合行业专家、行业标准、行业共性需求、行业长远发展和自主知识产权等多方面的要素外,对各中小企业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行业专用产品比通用产品更便宜,使广大中小企业真正能够买的起、用的上;二是针对行业定制的产品,对本行业的同类企业而言,二次开发很少,因而进一步降低开发风险和投入;三是由于产品标准化程度高,针对性强,使中小企业选型比较容易;四是行业专用产品更有利于构建共享平台;五是技术服务与培训更具专业化;六是伴随着行业的发展,系统的维护与升级更有保障。
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尽管中小企业在市场、管理和生产规模上与大企业存在着较大差距,但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互联网,中小企业可以在全世界行销产品和服务,还可以结成临时盟友,开展协同作业,争取到他们各自都不可能单独完成的订单。除了通过电子商务销售产品和服务外,也能利用互联网提供客户支持,把握市场动态,捕捉全球商机等等。可以说,信息化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提高自身成长性的快捷之路,也是我们十一五期间持续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
水利:打造完善综合信息体系
“十一五”期间,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大力推进各专业应用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统,构建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
水利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水利部信息中心副主任 蔡阳
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于2001年4月明确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命名为“金水工程”,并一直沿用至今,随后,水利部正式组织编制完成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即《金水工程规划》)编制工作,并于2004年正式印发。
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随着治水新思路的逐步实践,金水工程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启动了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一期)、水利部及七大流域机构的水利电子政务一期工程、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试点建设为标志的水利信息化专项工程建设。
在长江干堤加固工程、治太工程、治淮工程、塔河、黑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首都水资源保护工程等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中开展了信息化配套项目建设。
利用国外政府或组织的贷款或赠款,在一些获得资助的工程项目中,也不同程度实施了信息化配套项目建设,如:长江防洪决策指挥系统、长江防洪智能应急响应系统、汉江防洪预警、黄河防洪、松花江防洪、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城市防洪项目,新疆塔里木、河西走廊、陕西关中、四川、黄淮海平原等地的灌区节水改造项目,黄土高原、福建、黑龙江、吉林水土保持项目;小浪底水利枢纽(二期)移民项目,部分人力资源培训与合作交流项目。
配合部分国家重点水文站网的技术改造,也加强了雨情、水情、工情、灾情信息采集、报汛传输能力建设。部分流域还多渠道筹集资金,开展了数字流域的试点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和引进了许多信息化工作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如:数字黄河、数字长江、数字海河等项目的建设。
近期重点全面完成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试点建设、水利部与流域机构电子政务内网、水利电子政务系统一期,启动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完善灌区信息化试点并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继续实施以水利工程带信息化,提高水利工程的技术含量,以重点工程建设带动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与安全体系建设。
与此同时,将持续推进其它业务系统建设。在采集系统方面,建设分属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4个流域机构的52个水情分中心;在网络系统建设方面,建设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情、工情中心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覆盖整个水利信息网的网络管理系统,建设部分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地市级分中心的流域省区网;全面启动中央、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全面完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建设,启动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二期)建设,二期工程建设松辽委、海委、淮委、珠委、太湖5个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监测总站、75个监测分站及1065个监测点。
抓紧实施水利部至流域机构的政务内网及其安全系统建设,各流域机构要加快进行政务内外网的物理隔离,建好政务内网,为内网互联做好准备。配合发改委牵头组织的国家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信息库项目,积极开展水利资源分中心建设,结合国家水文数据中心建设,整合防汛抗旱信息、水利工程信息、水利行政资源信息等各类信息,构建国家水利数据中心框架,推动流域水利数据分中心建设。
注重大型水利工程的信息化配套建设,依托淮河灾后重建、治淮骨干工程、大江大河大湖重要堤防以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完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提高工程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工程的管理水平。
旅游:DMS逐步发展完善
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 (DMS)的逐步发展完善,中国旅游网将成为中国旅游宣传促销的主要渠道,成为中国旅游目的地的主窗口。
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主任 董培南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与潜力的新兴产业,也是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最普及的一个行业。为了推进旅游信息化的建设,国家旅游局从2001年起,在全行业实施了“金旅工程”。信息中心是国家旅游局负责信息化建设和推广的专设部门,具体承担着“金旅工程”的组织、规划和建设任务。“金旅工程”按照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分步骤实施:2001年至2002年,以建设和完善电子政务为突破口,提高行业的基础应用水平;2003年至2005年,以目的地营销系统带动旅游电子商务的普及和应用,与国际接轨,助推旅游业的恢复和发展;2006年至2010年,全面提高旅游行业信息化应用能力,达到和接近旅游先进国家的水平。
2005年,我们进一步致力于在旅游重点城市发展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目的地营销系统是应用互连网技术,结合数据库、多媒体、网络营销等技术手段进行旅游目的地宣传促销和旅游服务的综合电子商务应用系统。随着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 (DMS)应用的逐步发展完善,中国旅游网也将成为中国旅游宣传促销的主要渠道,成为中国旅游目的地的主窗口。通过这个系统,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可以浏览。
2005年,旅游局加快旅游信息化进程,召开多次旅游信息化会议及培训。目的是制定旅游信息化发展规划及目前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开发框架,探讨旅游信息化建设标准和基本原则,介绍世界旅游信息化发展趋势及最新应用技术,讨论国内旅游信息化应用前景与实施方法,推介关于酒店、旅行社、旅游区等旅游企业的信息化与DMS关联的专题方案,并展示最新的旅游行业电子商务产品等。
旅游业在全行业形成了国家和地方旅游管理部门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系统。坚持以应用促发展的原则,结合行业实际开发了行业管理等多个应用系统。假日旅游预报系统实现了全国参报单位的网上数据交换,及时准确地完成数据汇集、传输、审核、分析功能,为黄金周的信息预报和发布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
2006年,旅游局将继续并加快发展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此系统的推广分两个阶段,一是信息的数字化,可以浏览;二是真正的网上预订、网上销售。此外,办公自动化系统、旅行社年检管理系统、导游网络管理系统、旅游招商投资信息系统等一批全国性应用网络系统进一步推广应用,实现行政办公和行业管理部分功能的电子化。
酒店:个性化受青睐
绿色酒店、数字酒店、创新酒店,都需要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有信息技术从一般化应用转为深化利用,酒店业才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国家旅游局发展规划与财务司原司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 魏小安
互联网对于饭店的经营管理、营销服务等各个方面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方面分解饭店的经营职能,饭店的很多销售职能,一部分已经转移到网站上,比如携程网,2005年底,一个月的销售量达到60万间/天。同时,还改变了饭店的运作情况。大部分饭店已经有了电脑软件管理系统等,运作形态已经从根本上转变。
绿色、数字、创新日益成为酒店业发展的目标。绿色饭店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种品牌性影响,但是我们对绿色饭店的理解偏于简单,认为绿色饭店就是少用一点日常的消耗品。事实上,绿色饭店是靠大量的新技术和高端技术支撑的。第一是新材料。包括墙体保温、控温技术,高强度的玻璃,中央吸尘技术等;第二是新设计。如地温梯度,即利用地下温度来解决饭店的能源问题;第三是新工艺。用环保的方式来进行饭店建设装修,最后形成新的工艺,形成新的能源设备,现在已经变成普遍的要求。国际上有的饭店的通风设备极好,而且极具个性化。如通风设备有三个按钮,一个钮是海滩的气味,一个钮是森林的气味,一个钮是草原的气味,按哪个钮,就给什么样的风,让人感觉到,自己身处海滩或身处森林。类似的事情是饭店发展的前沿,如果在这些方面能够出一些新东西,就意味着能够出特色,吸引更多客人入住。遗憾地是,国内酒店还远远没有做到。
数字饭店是饭店业发展的核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交互视频系统,现在的视频点播只能说是视频交互技术的一个基础。国际先进酒店交互视频技术应该说已经比较完善了;二是商务系统,商务系统是多数商务酒店和城市酒店必需的项目,现在多数酒店设备都有,但功能都不完全,硬件不错,软件很差。比如,开发桌面印刷系统,商务客人只要带着硬盘来开会就行;三是网络化体系,比如酒店的局域网、和旅游网站体系、GDS怎么衔接等。
创新饭店:一是个性化。社会的进步,客人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突出;二是进一步会形成定制化,并且是大规模的定制化。比如订北京的昆仑饭店,如果订到昆仑饭店的301这间房,在网上就要看到这间房是什么样子,而且是360度旋转的展示。展示出来之后,对这间房基本满意,接着客人发过一封邮件,饭店按照邮件上的要求布置房间,摆什么样的花、放什么样的水果,甚至可能把客人太太的照片发过去,让饭店把照片放大,挂在房间里,这样客人走进房间,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从这个角度来说,由于有了现在的信息化技术,客人在一定意义上变成生产者,而不是简单的消费者。
建材:以基础数据库带动信息化
《建材工业数据库》项目是建材行业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它的成功建设能够为建材行业信息流通打下基础,带动建材行业的发展。
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主任 叶向阳
2005年我国建材行业信息化建设在行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网络平台、信息门户网站建设、适合行业特点的管理系统开发、企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在2005年,组织建材各专业协会及相关单位实施了总投资1100万元,实施了《建材工业数据库》项目涵盖,主要建材产品和企业,以及法规、规划、标准、专利等28个子库的《建材工业数据库》项目。预计2006年初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该数据库的建成并不断更新完善,能及时全方位反映建材行业基本情况及主要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鉴于尚无适合于建材工业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实际情况,由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组织实施了《建材工业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研发》项目。
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对由其建设、运行、维护和运营的《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建材子系统》网络平台的网络结构进行了重构,更新升级了主要服务器及网络设备。同时对门户网站中国建材信息总网进行了全面改版,实现了前台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快速发布及后台数据库支撑,实现了网站全文检索和自主发布等功能。
在2005年,建材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展明显,新建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全线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中引进的生产线在制坯过程中广泛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窑炉采用小型DCS,部分企业采用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较大型的新型建筑材料生产企业也大都采用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
在2006年,信息中心将继续加强行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公用平台建设;进一步做好建材行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建设和运营维护好覆盖行业主要专业的《建材工业数据库》。进一步完善和运营维护好《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建材子系统》所建成的网络服务平台。
在新的一年,还将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做好适合建材行业专用系统研发,全力做好《建材工业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研发》项目,力争2006年度底完成整个项目建设工作。再者,要继续做好企业信息化工作,进一步针对建材企业的特点,继续抓好以节能降耗,加强环保,提高质量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改造工程,重点推广适合建材行业主要产品生产特点的各类应用系统。
发行:打通信息孤岛
2005年,我们的主要工作是促进信息流通。2006年,我们要使新华书目报编排系统投入使用,为以后更大的信息化应用打下基础。
新华书店总店信息中心主任 赖雪梅
在图书流通这个行业,信息化还是比较落后的,很多信息流转靠的还是纸作为传递的媒介。赖雪梅说,2005年在出版物发行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表现在促进信息流通方面。
在出版发行环节,上下游之间的信息割裂是一个老问题。新华书店总店信息中心,相当于出版社和书店之间信息流通的一个中转站。全国有500多家出版社,每年有两万多个新出的图书品种,书店、图书馆等机构难以追踪到这么多信息。出版社把新书信息汇集到新华书店信息中心,再按照书目报的方式整理出来,有关人员就可以通过查阅书目报的方式获得新书信息。
然而这种方式的问题是,只有信息从上到下的流动,没有从下到上的反馈。赖雪梅告诉记者,出版社会问她,书店对我们出的新书有些什么反馈,哪些书是读者喜爱的,哪些是不受欢迎的。遗憾的是赖雪梅现在,还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而她认定这是信息中心的发展方向。
看准了这个方向,具体应该怎么做呢?赖雪梅计划用信息系统来打通孤岛。为了谨慎起见,她为信息系统起了一个比较小的名字——新华书目报编排系统。2005年主要是做系统规划和需求分析,预计在2006年可以投入使用。尽管目前看起来还比较小,在规划这个系统时,是在为一个更大的系统打下基础。她长远的打算就是,建成一个数据加工发布系统,成为图书流通行业的信息发布平台。
物流:信息化渐入佳境
近几年内,RFID的技术可能会在一些局部、区域性系统的应用上得到突破。信息化与标准化的结合更加紧密。BI技术的应用开始起步。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 戴定一
与其他行业相比,物流信息化起步较晚,但发展得很快,给人以渐入佳境的感觉。回顾2005年在物流信息化方面的进展,给人留下突出印象的至少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基础环境明显改善。以九部委《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一文为代表,各级政府已把物流信息化作为一项基础建设纳入规划。
第二,公共信息平台有新进展。不仅有交通部等部委的平台建设,还出现了一些跨部门的协作。例如商务部与海关、银行的电子政务平台合作,建立“一卡通”和一体化服务体系。
第三,整合技术受关注。一些信息系统供应商已经意识到,物流信息系统需要尽力在标准化的结构和标准化的基础功能模块化之上,才能降低开发成本。
第四,RFID冲击力强大。我国也已经有像海尔集团的自动化仓库管理系统和铁道部车辆调度系统这样的成功应用案例,但是就全国而言,成功应用案例的缺乏仍然是影响此项技术推广的首要因素。
第五,供应链管理发展快。例如:山东鲁能帆茂物流公司成功实现了一体化的信息管理。
第六,电子政务促进物流信息发展。京沈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的开通为物流信息发展创造了条件。
以上是物流信息化发展的一些历程,展望物流信息化未来的发展之路,以下几方面的发展可能是值得关注的热点:
一是有关的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也要在应用中逐步成熟,RFID的技术可能会在一些局部、区域性系统的应用上得到突破。二是系统整合技术更受关注。既包括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建模方法,也包括系统的开发工具和运营平台的日趋成熟,平台化和基础功能标准件的结构越来越成为管理软件的必然选择。 三是信息化与标准化的结合更加紧密。标准化将进入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基本功能模块,信息系统处理的单证以及相关的物流术语等等,此外还会涉及到信息技术和设备的标准。 四是商业智能(BI)技术的应用开始起步。 五是物流信息化技术供应商的盈利模式可能会发生重大改变。传统的信息系统供应商将从制造商销售产品的角色转变为服务商。
体育:比赛成绩的幕后英雄
体育信息中心为十运会组织建立了一个大型网络信息服务系统,覆盖了54个体育场馆,整个项目建设运行历时近两年,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副主任 侯君瑜
在十运会等重大赛事召开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现场的大屏幕、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媒介,第一时间获得比赛结果。然而,在为金牌欢呼的同时,有谁想过是谁第一时间告诉我们比赛成绩,这幕后的英雄是谁呢?
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体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承担大型体育比赛电子工程的组织管理和技术保障。近日记者采访了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副主任侯君瑜,他说,这些大型比赛成绩发布的背后,都有一个信息系统在支持。2005年举行的十运会和澳门东亚运动会的信息服务系统从规划、建设到调试、运行,都是总局体育信息中心组织或重点参与的。
在2006年还将准备全国体育大会和亚洲冬季运动会两个大型赛事信息服务工作,目前准备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中。
体育信息化另一个方面是业务信息系统、管理系统、电子政务等。在2005年体育信息中心建设的项目,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安全系统,为总局机关的信息化以及总局与各地体育局信息流通提供安全保障服务。再者是开发了电子政务系统,今年已经开发完成,2006年将投入使用。第三是业务系统的开发,比如,运动员等级管理系统、外事管理系统等。明年还将根据需要,开发相应业务系统。
刚刚过去的2005年,各行各业战斗在信息化建设一线的人们,很多都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很多在建项目顺利完工并通过验收,很多培训和交流按期举办,很多标准和规范在不断规划和制定中。
2006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新的大幕已经拉开。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更多的重点项目会逐步上马,更多的标准将会出台。今年是很多行业信息化建设上台阶的一年,更是打基础的一年,各行业信息中心,拿出具体计划,做好扎实准备了吗?
中国信息化记者兵分六路,采访约稿,拿到了20个主流行业信息化的2005年总结及2006年的计划项目。
我们的采访提纲非常简单,2005年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有什么项目成功上线;2006年行业信息化建设有什么计划和打算,即将开工什么项目;在行业标准、信息化推广等各个方面,有什么成功经验可以总结,又有哪些教训值得借鉴。
拿到这份采访提纲的各行业信息中心主管,回答得也非常翔实。有的说今年完成了四个大项目,明年还要上马五个;有的说标准还没完全建立起来,前面的路还长得很;有的说目前我们自己也在忙于做工程、做培训,市场变化实在莫测。
采访也有遗憾,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在我们的名单中。工商总局、财政部和海关总署直言,他们2006年的计划还没有出来,不方便公布;公安部门直接让我们吃了闭门羹,他们是保密单位,必须有政治部的特批;金融、电信等行业则因年底工作太忙无暇顾及我们的内容和报道,只是表示2006年会与我们保持密切联系,相关内容以后再给我们陆续刊登。
这次采访,不仅让我们收获了各行业今年的主要成果和明年的实在打算,也让我们收获了各行业信息中心目前遇到的问题和各自的解决办法。
以飨读者。
交通:全面 协调 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要抓好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交通科技创新能力,调动全社会的科技资源,加大交通科技的投入。政府主导、多方共建。
交通部科技教育司信息处处长、交通部信息办副主任 林达铭
公路水路交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宏观政策体系逐步健全,标准建设体系日趋完善,交通电子政务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公路水路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交通运营管理信息化已有较大突破,运输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已呈现良好势头。
2005年,交通部重点建设交通行业业务应用网,在安全认证的基础上,实现部与各省交通厅政务外网的连通;建设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公众服务信息系统、水运管理信息系统和行政审批系统等。实现快速、灵敏、安全的网上信息传送,提高行业管理工作效率和应急指挥能力,为社会公众提供便利的出行服务。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交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十一五”期间,为顺利实现公路水路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准确把握“十一五”交通发展需求新特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交通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信息化发展进程。与此同时,更加注重交通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整合,提高行业运行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监管能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供全方位的交通信息服务,以适应转变政府职能、构建节约型社会和和谐交通的需要。
“十一五”交通科技工作重点在如下几个方面:
1.抓好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交通科技创新能力。
2.抓好交通科技研发工作,提高交通科技进步水平。正在编制的《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的重点研发任务,包括5个交通科技重大专项和12个重点研发项目等。为完成这些任务,我部将积极争取国家对交通科技的支持,交通部也将予以专项资金支持;另外还需要各级政府交通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共同积极参与。
3.调动全社会的科技资源,加大交通科技的投入。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调动和吸收行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广泛吸引企业、科研机构、大学和社会资金等的交通科技投入体系。建立稳定的政府交通科研资金渠道,在交通行业继续执行《交通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推进交通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交科教发[2000]282号)中确定的,交通规费中每年提取1%~1.5%用于交通科技的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对交通科技的支持,鼓励和吸引国外和社会资金投向交通研发活动。对于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等科研基础条件的建设,也要采取政府主导、多方共建,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多元化投资、合作与互动的机制。
“十一五”将继续执行“十五”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的政策。在继续支持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交通科技发展的同时,还要考虑全行业带有共性的科技问题,凝练出事关全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专项予以支持。
4.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政府交通科技管理水平。进一步转变政府交通科技管理方式。改变偏重对一定财政预算下交通科技项目实施管理的传统模式,从过去更多地抓项目管理转向“制定规划政策、设立市场规则、抓好监督管理、营造创新环境”上来,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政府的职责定位,通过政府主导、引导和倡导的方式,加强和改进行业科技宏观管理与服务水平。
5.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提高交通科技的应用水平。
6.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科研队伍。
7.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十一五”期间公路水路交通仍处在较快发展期,需要交通科技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交通科技工作者一定要进一步增强做好交通科技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奋发努力,拼搏进取,为交通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土资源:今年有五大主要工作
国土资源部信息化2006年有五大重点工作:数字国土工程、“金土”工程一期、统一资源服务平台、数据标准以及数据中心建设。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副主任查宗祥
对我来说,2005年是忙碌而充实的,2006年是满怀希望的。2005年是忙碌而充实的,2006年是满怀希望的。2005年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主要忙于电子政务基础平台、3S应用、国土资源主干网络、门户网站建设以及金土工程的立项,在2006年要做的项目是数字国土工程、“金土”工程一期项目、开展统一国土资源服务平台、数据中心,还有标准建设。
2005年国土资源部信息化建设第一个大项目是电子政务的基础平台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根本出路,是系统互联互通的是的基本环境。统一平台主要体现在统一的流程管理系统,统一的权限、安全管理,统一的运行环境。例如,建设用地审批业务,需经8个司局的审批过程,必须在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上才能实现各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达到并行(或串行)审批,该系统已在部里实现了无纸化办公。2005年第二个大项目是3S应用,规模化高校土地遥感监测业务运行系统,实现数据的动态管理和解决基础数据库建设问题。第三个项目是网络建设,已经建设成覆盖全国37个省(区、市)节点的主干网,开通了视频会议功能,实现了数据传递和报送。在部分省份实现了县级联网,如福建省84个县实现了全省贯通并在网上审报项目。第四个项目是加强了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的建设,通过门户网站为公众提供服务。新增了办事大厅、交易大厅、公示系统和视频点播等功能。
2005年,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的一桩喜事就是,“金土”工程一期建设项目建议书于5月31日得到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成为国家“十二金”电子政务重点工程之外第一个正式批准立项的电子政务工程项目。“金土”工程一期建设范围为国土资源部、31个省(市、区)和32个城市,内容主要是耕地保护国家监管系统、矿产资源国家安全保障系统并制定相关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和相关基础数据库建设。
2006年,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有五个方面的重要工作。首要是数字国土工程,主要包括:继续开展调查评价、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等业务的信息化;再者是“金土工程”一期项目建设,要以建设用地审批业务为主线的耕地保护和矿业权管理业务为主线的矿产资源保护和战略决策系统。第三是要开展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在内网上,国土资源所有数据,特别是空间数据,要对所有部门提供统一平台上的信息服务,在外网上,是为公众提供统一平台上的基础性和公益性信息服务。根据业务的需要,在2006年继续抓标准建设,还要加快各级数据中心的建设,并通过数据交换系统实现县、市、省、部的数据共享。
在未来的信息化建设中,要以应用为主线,要把信息化融合到业务之中。信息化是为业务服务,必须成为业务运行中的一个必要环节。不能说“信息系统有也行,没有也行”,要做到离开了信息系统,业务就无法运转,这才是真正的国土资源信息化。
(本报记者 郝峥嵘采写)
农业:“金农”工程刚刚起步
“金农”工程建设、信息进村入户、政务信息规划,是2006年农业信息化的工作重点。
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方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对农业信息化事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006年是“金农”工程建设年。“金农”工程已经批准正式立项,涉及农业部的主要建设内容是:建立健全标准规范,建设联接农业部到省级农业厅的网络系统,建设农产品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监管、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三个应用系统以及国家农业综合门户网站,建立部省两级数据中心,建立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完善县级信息服务平台和乡镇信息站,建设安全保障运行维护系统及配套环境。经过可研和初步设计,这些建设内容的技术细节将逐步明朗。
2006年是信息进村入户的推进年。近年来农村信息服务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全国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全国56%的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站,培训了近17万人的农村信息员。在此基础上,2006年农业部将启动“三电合一”工程,通过电脑、电话、电视多种综合服务手段,实现信息进村入户。
2006年将是农业部门政务信息规划年。根据国务院对政务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结合“十一五”规划,农业部将制定政务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划,通过规划达到整合资源,增强对农产品供求平衡的调控能力、对农村政策制订执行能力、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
人事:服务公众 完善数据建设
2006年,我们将在围绕中心、服务社会上下功夫,同时,也愿意和政府各部门共同推进信息资源共享,继续和各企业开展良好的合作。
人事部人事信息中心主任刘海库
2005年是人事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不平凡的一年,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推进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首先,全国人事系统网络建设不断普及和发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人事部门有93.5%已经建立了内部办公局域网,有91.3%建立了人事部门门户网站,普遍开展了网上信息发布、网上政策咨询、网上人事业务审批、网上人才市场、网上人事考试报名与录用等为社会公众服务的项目,增加了人事工作的透明度,拉近了人事部门与社会公众的距离,方便了群众,提高了效率,树立了政府的良好形象。
其次,利用网络为公众实施人事人才服务不断加强。全国人事部门把转变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推行政务公开和为社会公众服务,作为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积极利用网络开展为社会公众服务。如上海市人事局将所有审批项目全部搬到网上进行,建立“网上人事局”,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在政务公开方面,人事部开展了人事政策法规的网上发布、表彰奖励人选的网上公示、重要人事任免的网上公告等,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反响;在为公众服务方面,开展了解决中央、国家机关干部夫妻两地分居的网上申报与审批,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和国际职员后备人员的网上招考。此外,还建立了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服务网,无偿为大中专应届毕业生、军队转业干部和流动人才择业、就业和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等提供网上在线服务。今年“学生就业服务周”活动,全国共有102家人才信息网站和毕业生就业网站参加“学生就业服务周”活动,提供了5000多个用人单位、职位信息8万条,有6000多万人次参加活动,缓解了毕业生就业压力,深受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欢迎。人事部公众信息服务网已成为点击率最高的政府网站之一。
第三,信息化基础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06年,我们利用现有条件,在有关部门和合作企业的支持下,基本建成了人事人才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启动了人事人才基础数据库建设,修订了人事人才信息指标标准,研制开发了一批适应人事部门特点的应用软件。
2006年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信息化建设任务相当繁重,我们初步考虑要做好如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围绕中心工作,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围绕人事部的中心工作,服务各项人事人才业务,思考信息化建设规划,特别是要加大为公众服务项目的开发利用力度。如进一步完善公考网上报名、学生就业服务周等已经开展的电子政务项目。同时,根据人事业务司的实际需求,在宣传政策、实施咨询、报名认定、审批备案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
二是落实长远规划,加强基础建设。我们已经制定了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的“十一五规划”,我们要从基础做起,明年重点是搞好人事人才各类数据库建设。在试点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公务员法的实施,启动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各类人事人才数据库建设。
三是做好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基础研发和推广工作。根据人事工作的实际需求,开发完善人事信息管理、人事信息指标标准、数据库建设的储存传输、办公自动化管理等各项应用系统,开发推广适应人事工作特点的应用软件和相关技术服务,促进机关和人事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的统一和规范。
2006年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任务繁重,我们将不懈努力,把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得更快、更好。
社保:统一软件 整合系统
全国统一软件开发和推广应用有实效。核心平台软件已经推广到300个以上统筹地区,劳动99三版也已经在60余个地区实施。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王东岩
2005年,以全国性大规模整合和全国联网为特征的金保一期工程,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首先,部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系统处理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加强了网络维护和安全管理,确保了绝大部分省级单位与部里网络畅通。
第二,地方金保工程的立项和网络建设工作也取得重大进展。完成金保工程立项的省级单位已经达到12个;以102个金保工程示范城市的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了各地的金保工程建设进度;以设备集中、人员集中和数据整理、整合为主要标志的数据中心建设,正在各地展开,全国已有近180个地级以上城市建立了统一的金保工程数据中心;已有10个省区市实现了与所辖全部地市的联网,在全部地市级以上城市中,66%实现了与省数据中心的联网,地市级城域网覆盖达到63%的经办机构,有条件的地区已延伸到街道、社区,部-省-市三级网络结构已初步形成。
第三,金保工程在不断推进城市网络和全国联网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加强了数据建设、联网应用和公共服务工程。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养老保险数据整理、比对和数据的上传工作,养老保险数据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向部里上传数据量达到全部参保人数的50%以上;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已有近半数省市上传数据;医疗保险监测、工伤保险监测、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跨地区业务协作等联网应用的前期准备工作也正在进行之中;政府网站、12333电话咨询服务中心、社会保障卡、社区服务平台、网上公共职业介绍、网上社会保险服务等项工程的开发、建设也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第四,全国统一软件开发和推广应用取得较好效果。以省为单位使用统一软件已蔚然成风,以社会保险五保合一、劳动力市场与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整合工作也已经在一部分地区开展。
2006年金保工程建设总体工作思路是:按照“统一建设、应用为先、体制创新”的建设原则,全面推进金保工程建设。重点是抓好五项工作,巩固三个基础。第一,以示范城市为龙头,全面促进城市系统建设。第二,以系统整合为重点,抓好各地数据中心建设。第三,以统一软件为重点,推进业务系统建设。第四,以提高联网应用为目标,促进全国联网建设。第五,以贴近服务为宗旨,加快公共服务系统建设。第六,抓好标准规范、资金筹集、队伍建设等基础工作。部本级对全国统一软件的扩展、升级和整合,地方网络建设、数据整合和统一软件的本地化将是2006年金保工程的政府采购重点。
税务:金税三期正式启动
“金税”工程分3个阶段实施。首先要建设完成国家税务总局到各省(区、市)局的骨干网,以及部分省(区、市)到市、县局的网络改造。
国家税务总局信息中心副主任 余东
经过十多年税务信息化的建设,现在应该讲税务的信息化已经初具规模。国家税务总局将于2006年正式启动为期4年的金税工程(三期)工作。随着金税工程(三期)的展开,税务信息化将进入稳定的增长,预计增长将一直持续到金税三期结束的2009年。金税工程(三期)是二期工程的发展和延续,通过“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全国税收管理信息系统。
“一个平台”是指建立一个包含网络硬件和基础软件的统一的技术基础平台。
“两级处理”是指依托统一的技术基础平台,逐步实现税务系统的数据信息在总局和省局集中处理。即建立总局、省局两级数据处理中心和以省局为主、总局为辅的数据处理机制,逐步实现涉税电子数据在总局、省局两级的集中存储、集中处理和集中管理。
“三个覆盖”是指应用内容逐步覆盖所有税种,覆盖主要工作环节,覆盖各级国、地税机关,并与海关、银行、工商等有关部门联网。
“四个系统”是指通过业务的重组、优化和规范,逐步形成一个以征管业务为主,包括行政管理、决策支持和外部信息在内的四个信息应用系统。
此外,金税工程(三期)建设内容还包括建设国家税务总局灾备中心,建设安全保障系统和运行维护系统等。
依据上述目标,金税工程(三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统一开发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建设涵盖国税局和地税局的税收业务管理系统、税务行政管理系统、税务决策支持系统和外部信息交换处理系统;实现与“金关”、“金财”、“金审”等工程以及工商、银行等部门的网络互联,基于互联网开展为纳税人的服务。通过金税三期的建设,将形成一个年事务处理量超过72亿笔、内部用户超过60万人、外部用户上亿人(户)的全国税务信息系统,预计把我国税收征收率提高10个百分点。
电力:调整中前进
2006年,电力信息化起点高,投资将高于2005年,新开发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更多,更加系统化,更贴近电力行业的生产、管理和决策需要。
国电信息中心企业策划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辜体仁
2005年,电力企业机构继续调整,电力信息化建设出现几个重要转变:信息化建设从研究阶段向工程建设阶段转变;信息化从企业电力生产自动化向企业管理、经营、决策全方位信息化转变;信息化从企业内部管理向为企业市场环境下的市场竞争和经济效益服务转变;信息系统从分散向集中转变,向建立企业级统一信息平台、实现企业资源共享转变;信息化建设从注重硬件环境建设向企业信息资源的深层应用转变。
各级电力企业改革后,根据生产和管理的应用需求,开发了一系列与企业经济运行和管理密切联系的应用系统。
电网企业营销系统由分散向集约型转变,从粗放的定性分析管理向精细的定量管理转变。2005年1月1日,上海电力公司的ERP成功上线,为探讨企业资源规划在电网企业应用的可行性以及建设路线提供了参考。
发电企业不仅在网络和信息化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初步成效,而且在企业信息系统安全和企业管理的各类应用系统及基层电厂的信息化建设上明显加速。从企业生产管理、物资管理燃料管理、设备管理、厂级监控系统、企业门户,甚至电厂ERP的建设都纷纷启动。基本完成企业集团公司广域网络的建设,形成企业级网络架构,实现企业集团公司对下属企业的连接,为企业集团公司的生产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发电集团公司加强网络的应用和企业资源开发,建设基于局域网的内部核心应用系统平台、基于广域网的公司系统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和基于互联网的对外信息访问和发布网站,形成了应用系统体系。发电厂和供电公司为加大企业资产的管理力度,开发建设电力企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如大唐国际发电股份公司,对所属的陡河、高井、下花园、张家口、盘山等发电企业统一建设了EAM,并与集团公司的网上采购系统联机上线运行,从而达到对企业集团公司的设备、物资的业务活动进行标准化和流程化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目的。此外,信息网络的安全建设进一步加强。近两年来,各单位建立了各种不同等级、不同种类的信息网络安全系统,从网络层、系统层、应用层、数据层、用户层多层面加强网络安全建设。一方面,重点加强电力信息网络身份认证、防病毒和防攻击的网络安全系统建设,另一方面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2006年,电力企业信息化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处于不断改革中的电力企业发展需求与信息化不能适应。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信息化发展留下很多待解决的问题,如企业信息资源整合,数据共享性、同一性问题,企业统一信息平台,信息系统的标准化,信息安全以及企业信息化的体系架构,信息编码标准化和交换规范等。
2006年,电力行业信息化将把建设重点放在企业资源整合上。一是建立企业门户系统,通过门户系统,把企业五花八门的应用从应用面上初步整合在一个“平台”页面上,即应用截面的整合;第二种方式就是数据级上的整合,即建立企业级数据中心。通过建设企业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企业各应用系统数据的规范整合,并且通过信息提取和数据规划设计,建设数据仓库,实现企业数据的综合利用,打破各应用系统的界限,根据企业管理和决策需要重新建立企业的数据应用集合体;三是采用ERP的理念,从企业管理的流程、企业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来规划企业的信息资源,建设ERP。
教育:电子办公与信息交换是重点
2006年,教育部计划完成各省市到地方高等学校、地市电子文件信息交换的工作,2008年基本连接到中小学。
教育部教育政务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曾德华
教育电子政务在近几年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一些已经部署城域网的地方,几乎都将教育管理信息化(MIS)和行政办公自动化(OA)作为首要部署的应用系统。
教育电子政务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容和要求,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面向社会公众的政务和业务行为,既包括教育行政部门之间、教育行政部门与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即教育系统内部的业务往来和联系,又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与社会公众之间即教育系统与其外部的业务往来和联系。
经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积极努力,我国的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根据对各省市教育部门和直属院校的调查反馈情况来看,教育各行政部门和部属高等院校大都建立了办公网络,基本都有信息中心等技术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并建立了网络管理机构,在其相应的办公网上实现了政务、教务等信息发布和办公自动化;对工作人员进行了现代办公技能和信息化意识的培训,并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为下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
2006年,教育电子政务建设重点是继续扩大电子办公与信息交换系统(即Edoas系统)的应用范围。2006年,计划完成各省市到地方高等学校、地市电子文件信息交换的工作,2008年基本连接到中小学。此外,还将继续提高教育行政办公系统运行稳定性和安全可靠性,建立该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全国教育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管理,提高该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和组播能力。启动中央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库建设,以学校信息库为核心,建立决策支持、为民服务、办学监管、应急指挥等数据库和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开展教育电子政务培训,按照分级负责、逐级培训的原则,由办公室牵头,会同或配合组织、人事部门对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和有关工作人员进行电子政务培训。启动教育电子政务试点,为进一步全面推进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建设探索和积累经验。
卫生部:向临床业务为中心转变
卫生部计划2006年第一季度组建卫生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并相继启动若干卫生信息标准研究项目。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 王才有
2005年,我国卫生信息化主要任务是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医院信息化工作。为了提高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预警能力,更科学有效地应对人畜共患疾病威胁,以及遏制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蔓延,卫生部继续加强和完善疾病报告系统建设,目前实现传染病网络直报的卫生机构总数已超过4万个。为进一步扩大网络覆盖面,提高疫情报告的全面和及时性,卫生部2005年9月组织采购了1.6万台计算机,装备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提高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能力。
在医院信息化发展上,逐步开始从管理业务为中心向临床业务为中心的应用方向转变,三级医院普遍采用PACS影像系统和LIS实验室信息系统,以患者信息为中心的医生工作站和电子病历应用逐步展开。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管理层面都十分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医疗服务工作效率,减少差错。
随着国家对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资金投入落实,2006年将启动省级应急指挥中心项目,中央财政投入1.6亿元,地方财政相应配套投入,经两年时间建立国家和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为了提高城市紧急救治和响应能力,卫生部向国家发改委申报的全国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已经进入可行性研究和审批阶段。为完善和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能力,全国疾病监测信息系统II期项目开始实施,包括信息资源规划、实验室网络管理和监测报告系统、计划免疫信息系统建设、数据交换和安全网络等项目。为了加强卫生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卫生部计划2006年第一季度组建卫生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并相继启动若干卫生信息标准研究项目。
总结卫生信息化发展经验,大家普遍认识到:第一,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必须及时地建立和推进,以适应系统和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要求;第二,考虑到卫生信息与其他社会部门的业务相关性,在加强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同时,更要关注信息资源集成和利用工作,从机制和制度上得到保证;第三,围绕当前卫生工作重点,促进相应的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推进工作。
机械:信息化 加速启动
2006年,机械工业信息化的趋势是集成和共享。只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才能实现企业的快速经营决策,提高竞争能力。
机械工业信息中心处长汤保卫
机械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显示出一定效果,但其应用规模、范围、深度与金融、电信等行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必须加快和加大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力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了解机械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机械行业信息中心2005年对全国机械重点企业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机械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还比较差,多以单项业务的处理为主,能进行电子商务的还很少。所取得的成绩是,装备制造业信息化获得发展。机械行业常见的是多品种小批量,甚至是单品种,有时一个机床可能需要生产半年,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解决了这一难题。2005年,办公自动化系统在机械行业也是一个重点应用。机械工业信息中心的软件部,开发了具有一定通用功能的OA软件。为了使调查工作能够进一步深入,中心将在2006年开展分行业、分地区的调查,使对企业信息化情况的掌握更贴近实际。
2005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信息中心共同投资成立的机经网公司成功召开了2005机械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推进大会,大会以“2005年机械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推进大会暨提高信息化实效论坛”为主体,起到了企业和IT厂商的桥梁作用。2006年,还将继续召开信息化推进大会,要开得更有特色。信息中心还通过投资成立公司,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外提供服务。
2006年,机械工业信息化的趋势是集成和共享。信息化牵涉企业的各个业务领域,往往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如CAD、CAPP、CAM、MIS、FMS、PDM等系统。只有将这些系统集成,优化配置,协同工作,才能发挥企业信息系统的整体优势。只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才能实现企业的快速经营决策,提高竞争能力。
(本报记者郝峥嵘)
纺织:走向可持续发展
2006年,纺织行业重点发展ERP、集CAD、CAM、CAPP、PDM与管理营销网络为一体的通用系统平台、纺织工厂生产信息监测和管理系统等。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信息委员会副主任 吴迪
2005年管理信息化仍然是纺织行业的推广重点,有一批ERP成功上线或通过验收,如北京铜牛、新乡白鹭、洛阳白马、浙江太子龙、南京乐超等。由中纺达公司承担的北京铜牛ERP系统一期工程8月通过验收;雅戈尔衬衫厂ERP上线;中纺机集团下的青岛、天津和咸阳纺机公司实施ERP系统;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和山东德棉集团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整体解决方案通过863专家组验收,对于纺织信息化普及推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在纺织行业中尤为重要。2005年信息产业部批准的行业化公共服务机构中,纺织行业有中纺网络公司等多家企业上榜,比例最大。这种服务平台提供行业化服务,将网络平台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开发软件产品、实施咨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结合到一起,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推进纺织企业信息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纺织工业协会发布的《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中,列举了重点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包括:适合纺织各个细分行业的ERP系统,纺织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服装企业集CAD、CAM、CAPP、PDM和管理营销网络为一体的通用系统平台,纺织工厂生产信息监测和管理系统等。在新型装备领域,还包括自动制网、数码印花、印染生产过程在线检测等技术。
MES可以自动采集作业和设备数据,对物料移动跟踪,有效进行车间生产调度和管理,并为ERP及时地提供数据,2006年将逐步纳入信息化的日程。北京雪莲羊绒集团和铜牛针织集团在实施ERP之后,都将下一个目标定位于MES。
生产过程自动控制是纺织信息化重要领域。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控制系统更加注重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稳定,因此,其应用效果逐步显现,发展趋势看好。
钢铁:热火的信息化
目前在建的有13家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包括鞍钢、本钢、邯钢、太钢等。在未来两年内,超过全国钢产量50%的企业将实现信息化。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信息化专务理事 漆永新
2005年,攀钢、宝钢集团上钢五厂、梅山、昆钢、重钢、东北特钢、武钢二期、石钢二期等企业的信息化项目上线。截至2005年底,已有宝钢、武钢、马钢、首钢、济钢和攀钢23家企业完成了信息化阶段目标。这些企业占全国钢产量的34.2%,占77家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40.4%。这23家企业的信息化100%涉及企业核心业务,有57%企业进入应用成熟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建的有13家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包括鞍钢、本钢、邯钢、太钢、韶钢、酒钢、沙钢、唐钢、南钢、西林、三明、广钢、新临钢等。在未来两年内,超过全国钢产量50%的企业将实现信息化。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专家研究解决企业信息系统中面临的共性问题,逐步形成了相关的行业规范,包括《编制钢铁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和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指导意见》、《钢铁企业信息化分类编码指导意见》及《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支撑技术》等。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已由过去的相对宽松变为严酷。资源、能源、交通运输、环境容量等成为突出的制约因素,加之投资膨胀,产能增加过快,迅速下滑的钢价增加了企业的经营困难。但是,高端产品和个性化产品产线的增加强化了对于“产销一体、管控衔接”系统的需求,原燃材料和运输的涨价把精细化管理提上了议程,大集团化凸现了财务在信息化中的中心地位,提出了财务转型的课题,大批信息系统的运行呼唤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打造与汽车家电企业的供应链的任务也提上了日程。
轻工:选好引擎
信息化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提高自身成长性的快捷之路,也是我们“十一五”期间持续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
中国轻工业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长 高小舟
十五期间,轻工行业涌现出一大批信息化先进企业,如海尔、斯达、娃哈哈、伊力等。未来的5年中,占企业总量99%的中小企业将逐步成为信息化的主战场。我国的轻工业是中小企业最为集中的产业,约占全国企业总量的1/3,这样庞大的制造业基础,如何在十一五期间,普及、深入的开展信息化建设,对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发展都将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
根据我们2005年对全国轻工企业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轻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中小企业对实施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必然性认识不足,另外还有资金紧张,复合型人才匮乏,选型困难,对流程改造和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缺乏信心;二是IT厂商倾向于投入大规模、通用性市场,常常忽视中小企业甚至小行业的差异性需求。尽管很多厂商也提出“按需定制”、“个性化交付”的服务原则,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要真正实现这些原则,还是要付出很高代价的。政府引导资金支持的信息化示范企业,推广性不强;三是本地同类企业往往又是竞争对手,示范企业的信息化成果不愿与对手分享;四是示范项目的大部分资金是企业自身的投入,企业拥有产权;五是已完成的示范项目是针对企业自身特定要求开发的,设计之初很少考虑行业推广的共性问题;六是示范项目多数选择的是一些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很难效仿。
根据以上分析,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将是一项综合性计划。首先在认识上要继续宣传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然性,同时,也要让企业看到,应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对快速提升传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真正成效;第二,在制定信息化推进策略时,要尽量引导IT业的标准化生产能进一步按行业需求细化、分解,多开发一些成本低、见效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专用信息产品;第三,根据制造业按行业划分的实际特点,对行业进行国家引导资金的立项和战略性投入。由各行业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行业专家、IT实施专家、管理专家和企业CIO一起开展行业调研,抓住行业的共性需求,利用国投资金的支持,引导IT业和示范企业的共同投入,实现项目的建设和优化,最终形成行业的专用信息产品,然后由行业管理部门和IT研发商一起宣传、推广。由于这类产品在开发之初,从设计思想上就定位于行业内推广,因此,他不是一个单一项目,而是行业内通用产品。这样做不仅能更好的满足同业内大多数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能有效的引领一个面乃至一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
行业专用信息产品除能更有效的融合行业专家、行业标准、行业共性需求、行业长远发展和自主知识产权等多方面的要素外,对各中小企业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行业专用产品比通用产品更便宜,使广大中小企业真正能够买的起、用的上;二是针对行业定制的产品,对本行业的同类企业而言,二次开发很少,因而进一步降低开发风险和投入;三是由于产品标准化程度高,针对性强,使中小企业选型比较容易;四是行业专用产品更有利于构建共享平台;五是技术服务与培训更具专业化;六是伴随着行业的发展,系统的维护与升级更有保障。
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尽管中小企业在市场、管理和生产规模上与大企业存在着较大差距,但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互联网,中小企业可以在全世界行销产品和服务,还可以结成临时盟友,开展协同作业,争取到他们各自都不可能单独完成的订单。除了通过电子商务销售产品和服务外,也能利用互联网提供客户支持,把握市场动态,捕捉全球商机等等。可以说,信息化已经成为中小企业提高自身成长性的快捷之路,也是我们十一五期间持续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
水利:打造完善综合信息体系
“十一五”期间,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大力推进各专业应用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统,构建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
水利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水利部信息中心副主任 蔡阳
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于2001年4月明确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命名为“金水工程”,并一直沿用至今,随后,水利部正式组织编制完成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即《金水工程规划》)编制工作,并于2004年正式印发。
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随着治水新思路的逐步实践,金水工程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启动了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一期)、水利部及七大流域机构的水利电子政务一期工程、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试点建设为标志的水利信息化专项工程建设。
在长江干堤加固工程、治太工程、治淮工程、塔河、黑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首都水资源保护工程等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中开展了信息化配套项目建设。
利用国外政府或组织的贷款或赠款,在一些获得资助的工程项目中,也不同程度实施了信息化配套项目建设,如:长江防洪决策指挥系统、长江防洪智能应急响应系统、汉江防洪预警、黄河防洪、松花江防洪、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城市防洪项目,新疆塔里木、河西走廊、陕西关中、四川、黄淮海平原等地的灌区节水改造项目,黄土高原、福建、黑龙江、吉林水土保持项目;小浪底水利枢纽(二期)移民项目,部分人力资源培训与合作交流项目。
配合部分国家重点水文站网的技术改造,也加强了雨情、水情、工情、灾情信息采集、报汛传输能力建设。部分流域还多渠道筹集资金,开展了数字流域的试点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和引进了许多信息化工作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如:数字黄河、数字长江、数字海河等项目的建设。
近期重点全面完成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试点建设、水利部与流域机构电子政务内网、水利电子政务系统一期,启动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完善灌区信息化试点并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继续实施以水利工程带信息化,提高水利工程的技术含量,以重点工程建设带动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与安全体系建设。
与此同时,将持续推进其它业务系统建设。在采集系统方面,建设分属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4个流域机构的52个水情分中心;在网络系统建设方面,建设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情、工情中心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覆盖整个水利信息网的网络管理系统,建设部分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地市级分中心的流域省区网;全面启动中央、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全面完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建设,启动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二期)建设,二期工程建设松辽委、海委、淮委、珠委、太湖5个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监测总站、75个监测分站及1065个监测点。
抓紧实施水利部至流域机构的政务内网及其安全系统建设,各流域机构要加快进行政务内外网的物理隔离,建好政务内网,为内网互联做好准备。配合发改委牵头组织的国家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信息库项目,积极开展水利资源分中心建设,结合国家水文数据中心建设,整合防汛抗旱信息、水利工程信息、水利行政资源信息等各类信息,构建国家水利数据中心框架,推动流域水利数据分中心建设。
注重大型水利工程的信息化配套建设,依托淮河灾后重建、治淮骨干工程、大江大河大湖重要堤防以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完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提高工程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工程的管理水平。
旅游:DMS逐步发展完善
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 (DMS)的逐步发展完善,中国旅游网将成为中国旅游宣传促销的主要渠道,成为中国旅游目的地的主窗口。
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主任 董培南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与潜力的新兴产业,也是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最普及的一个行业。为了推进旅游信息化的建设,国家旅游局从2001年起,在全行业实施了“金旅工程”。信息中心是国家旅游局负责信息化建设和推广的专设部门,具体承担着“金旅工程”的组织、规划和建设任务。“金旅工程”按照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分步骤实施:2001年至2002年,以建设和完善电子政务为突破口,提高行业的基础应用水平;2003年至2005年,以目的地营销系统带动旅游电子商务的普及和应用,与国际接轨,助推旅游业的恢复和发展;2006年至2010年,全面提高旅游行业信息化应用能力,达到和接近旅游先进国家的水平。
2005年,我们进一步致力于在旅游重点城市发展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目的地营销系统是应用互连网技术,结合数据库、多媒体、网络营销等技术手段进行旅游目的地宣传促销和旅游服务的综合电子商务应用系统。随着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 (DMS)应用的逐步发展完善,中国旅游网也将成为中国旅游宣传促销的主要渠道,成为中国旅游目的地的主窗口。通过这个系统,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可以浏览。
2005年,旅游局加快旅游信息化进程,召开多次旅游信息化会议及培训。目的是制定旅游信息化发展规划及目前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开发框架,探讨旅游信息化建设标准和基本原则,介绍世界旅游信息化发展趋势及最新应用技术,讨论国内旅游信息化应用前景与实施方法,推介关于酒店、旅行社、旅游区等旅游企业的信息化与DMS关联的专题方案,并展示最新的旅游行业电子商务产品等。
旅游业在全行业形成了国家和地方旅游管理部门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系统。坚持以应用促发展的原则,结合行业实际开发了行业管理等多个应用系统。假日旅游预报系统实现了全国参报单位的网上数据交换,及时准确地完成数据汇集、传输、审核、分析功能,为黄金周的信息预报和发布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
2006年,旅游局将继续并加快发展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此系统的推广分两个阶段,一是信息的数字化,可以浏览;二是真正的网上预订、网上销售。此外,办公自动化系统、旅行社年检管理系统、导游网络管理系统、旅游招商投资信息系统等一批全国性应用网络系统进一步推广应用,实现行政办公和行业管理部分功能的电子化。
酒店:个性化受青睐
绿色酒店、数字酒店、创新酒店,都需要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有信息技术从一般化应用转为深化利用,酒店业才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国家旅游局发展规划与财务司原司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 魏小安
互联网对于饭店的经营管理、营销服务等各个方面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方面分解饭店的经营职能,饭店的很多销售职能,一部分已经转移到网站上,比如携程网,2005年底,一个月的销售量达到60万间/天。同时,还改变了饭店的运作情况。大部分饭店已经有了电脑软件管理系统等,运作形态已经从根本上转变。
绿色、数字、创新日益成为酒店业发展的目标。绿色饭店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种品牌性影响,但是我们对绿色饭店的理解偏于简单,认为绿色饭店就是少用一点日常的消耗品。事实上,绿色饭店是靠大量的新技术和高端技术支撑的。第一是新材料。包括墙体保温、控温技术,高强度的玻璃,中央吸尘技术等;第二是新设计。如地温梯度,即利用地下温度来解决饭店的能源问题;第三是新工艺。用环保的方式来进行饭店建设装修,最后形成新的工艺,形成新的能源设备,现在已经变成普遍的要求。国际上有的饭店的通风设备极好,而且极具个性化。如通风设备有三个按钮,一个钮是海滩的气味,一个钮是森林的气味,一个钮是草原的气味,按哪个钮,就给什么样的风,让人感觉到,自己身处海滩或身处森林。类似的事情是饭店发展的前沿,如果在这些方面能够出一些新东西,就意味着能够出特色,吸引更多客人入住。遗憾地是,国内酒店还远远没有做到。
数字饭店是饭店业发展的核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交互视频系统,现在的视频点播只能说是视频交互技术的一个基础。国际先进酒店交互视频技术应该说已经比较完善了;二是商务系统,商务系统是多数商务酒店和城市酒店必需的项目,现在多数酒店设备都有,但功能都不完全,硬件不错,软件很差。比如,开发桌面印刷系统,商务客人只要带着硬盘来开会就行;三是网络化体系,比如酒店的局域网、和旅游网站体系、GDS怎么衔接等。
创新饭店:一是个性化。社会的进步,客人个性化的要求越来越突出;二是进一步会形成定制化,并且是大规模的定制化。比如订北京的昆仑饭店,如果订到昆仑饭店的301这间房,在网上就要看到这间房是什么样子,而且是360度旋转的展示。展示出来之后,对这间房基本满意,接着客人发过一封邮件,饭店按照邮件上的要求布置房间,摆什么样的花、放什么样的水果,甚至可能把客人太太的照片发过去,让饭店把照片放大,挂在房间里,这样客人走进房间,就有一种回家的感觉。从这个角度来说,由于有了现在的信息化技术,客人在一定意义上变成生产者,而不是简单的消费者。
建材:以基础数据库带动信息化
《建材工业数据库》项目是建材行业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它的成功建设能够为建材行业信息流通打下基础,带动建材行业的发展。
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主任 叶向阳
2005年我国建材行业信息化建设在行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网络平台、信息门户网站建设、适合行业特点的管理系统开发、企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在2005年,组织建材各专业协会及相关单位实施了总投资1100万元,实施了《建材工业数据库》项目涵盖,主要建材产品和企业,以及法规、规划、标准、专利等28个子库的《建材工业数据库》项目。预计2006年初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该数据库的建成并不断更新完善,能及时全方位反映建材行业基本情况及主要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鉴于尚无适合于建材工业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的实际情况,由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组织实施了《建材工业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研发》项目。
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对由其建设、运行、维护和运营的《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建材子系统》网络平台的网络结构进行了重构,更新升级了主要服务器及网络设备。同时对门户网站中国建材信息总网进行了全面改版,实现了前台信息的有效管理和快速发布及后台数据库支撑,实现了网站全文检索和自主发布等功能。
在2005年,建材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展明显,新建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全线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建筑卫生陶瓷行业中引进的生产线在制坯过程中广泛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窑炉采用小型DCS,部分企业采用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较大型的新型建筑材料生产企业也大都采用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
在2006年,信息中心将继续加强行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公用平台建设;进一步做好建材行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建设和运营维护好覆盖行业主要专业的《建材工业数据库》。进一步完善和运营维护好《国家经济信息系统建材子系统》所建成的网络服务平台。
在新的一年,还将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做好适合建材行业专用系统研发,全力做好《建材工业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研发》项目,力争2006年度底完成整个项目建设工作。再者,要继续做好企业信息化工作,进一步针对建材企业的特点,继续抓好以节能降耗,加强环保,提高质量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改造工程,重点推广适合建材行业主要产品生产特点的各类应用系统。
发行:打通信息孤岛
2005年,我们的主要工作是促进信息流通。2006年,我们要使新华书目报编排系统投入使用,为以后更大的信息化应用打下基础。
新华书店总店信息中心主任 赖雪梅
在图书流通这个行业,信息化还是比较落后的,很多信息流转靠的还是纸作为传递的媒介。赖雪梅说,2005年在出版物发行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表现在促进信息流通方面。
在出版发行环节,上下游之间的信息割裂是一个老问题。新华书店总店信息中心,相当于出版社和书店之间信息流通的一个中转站。全国有500多家出版社,每年有两万多个新出的图书品种,书店、图书馆等机构难以追踪到这么多信息。出版社把新书信息汇集到新华书店信息中心,再按照书目报的方式整理出来,有关人员就可以通过查阅书目报的方式获得新书信息。
然而这种方式的问题是,只有信息从上到下的流动,没有从下到上的反馈。赖雪梅告诉记者,出版社会问她,书店对我们出的新书有些什么反馈,哪些书是读者喜爱的,哪些是不受欢迎的。遗憾的是赖雪梅现在,还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而她认定这是信息中心的发展方向。
看准了这个方向,具体应该怎么做呢?赖雪梅计划用信息系统来打通孤岛。为了谨慎起见,她为信息系统起了一个比较小的名字——新华书目报编排系统。2005年主要是做系统规划和需求分析,预计在2006年可以投入使用。尽管目前看起来还比较小,在规划这个系统时,是在为一个更大的系统打下基础。她长远的打算就是,建成一个数据加工发布系统,成为图书流通行业的信息发布平台。
物流:信息化渐入佳境
近几年内,RFID的技术可能会在一些局部、区域性系统的应用上得到突破。信息化与标准化的结合更加紧密。BI技术的应用开始起步。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 戴定一
与其他行业相比,物流信息化起步较晚,但发展得很快,给人以渐入佳境的感觉。回顾2005年在物流信息化方面的进展,给人留下突出印象的至少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基础环境明显改善。以九部委《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一文为代表,各级政府已把物流信息化作为一项基础建设纳入规划。
第二,公共信息平台有新进展。不仅有交通部等部委的平台建设,还出现了一些跨部门的协作。例如商务部与海关、银行的电子政务平台合作,建立“一卡通”和一体化服务体系。
第三,整合技术受关注。一些信息系统供应商已经意识到,物流信息系统需要尽力在标准化的结构和标准化的基础功能模块化之上,才能降低开发成本。
第四,RFID冲击力强大。我国也已经有像海尔集团的自动化仓库管理系统和铁道部车辆调度系统这样的成功应用案例,但是就全国而言,成功应用案例的缺乏仍然是影响此项技术推广的首要因素。
第五,供应链管理发展快。例如:山东鲁能帆茂物流公司成功实现了一体化的信息管理。
第六,电子政务促进物流信息发展。京沈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的开通为物流信息发展创造了条件。
以上是物流信息化发展的一些历程,展望物流信息化未来的发展之路,以下几方面的发展可能是值得关注的热点:
一是有关的标准化体系的建设也要在应用中逐步成熟,RFID的技术可能会在一些局部、区域性系统的应用上得到突破。二是系统整合技术更受关注。既包括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建模方法,也包括系统的开发工具和运营平台的日趋成熟,平台化和基础功能标准件的结构越来越成为管理软件的必然选择。 三是信息化与标准化的结合更加紧密。标准化将进入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基本功能模块,信息系统处理的单证以及相关的物流术语等等,此外还会涉及到信息技术和设备的标准。 四是商业智能(BI)技术的应用开始起步。 五是物流信息化技术供应商的盈利模式可能会发生重大改变。传统的信息系统供应商将从制造商销售产品的角色转变为服务商。
体育:比赛成绩的幕后英雄
体育信息中心为十运会组织建立了一个大型网络信息服务系统,覆盖了54个体育场馆,整个项目建设运行历时近两年,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副主任 侯君瑜
在十运会等重大赛事召开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现场的大屏幕、电视、广播、报纸等多种媒介,第一时间获得比赛结果。然而,在为金牌欢呼的同时,有谁想过是谁第一时间告诉我们比赛成绩,这幕后的英雄是谁呢?
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体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承担大型体育比赛电子工程的组织管理和技术保障。近日记者采访了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副主任侯君瑜,他说,这些大型比赛成绩发布的背后,都有一个信息系统在支持。2005年举行的十运会和澳门东亚运动会的信息服务系统从规划、建设到调试、运行,都是总局体育信息中心组织或重点参与的。
在2006年还将准备全国体育大会和亚洲冬季运动会两个大型赛事信息服务工作,目前准备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中。
体育信息化另一个方面是业务信息系统、管理系统、电子政务等。在2005年体育信息中心建设的项目,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安全系统,为总局机关的信息化以及总局与各地体育局信息流通提供安全保障服务。再者是开发了电子政务系统,今年已经开发完成,2006年将投入使用。第三是业务系统的开发,比如,运动员等级管理系统、外事管理系统等。明年还将根据需要,开发相应业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