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难治性疾病。笔者自1985年以来,自拟“参芪五藤汤”加味辩证治疗本病286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导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286例。其中:男性115例,女性171例。学生15例,农民196例,机关干部75例。年龄在12岁至72岁之间,其中12~20岁18例,21~30岁58例。30~40岁51例,41~50岁103例,51~60岁37例。61~72岁19例。病程最短者6个月,最长者9年,平均5.6年。以农民及成年人居多。
2 诊断标准
2.1 具有对侧关节肿胀,变性,晨起僵硬,屈伸不利,疼痛、麻木、重浊等症状。
2.2 实验室检查 抗“0”>250u单位;类风湿因子弱阳性以上;血沉:男性15mm/h,女性20mm/h以上。
2.3 X线检查 符合本病分期标准,早、中、晚、末期的关节,骨质形态改变。
3 治疗方药
均用自拟参芪五藤汤(党参15~30克、黄芪30~50克、雷公藤10~20克、海风藤15~20克、络石藤10~15克、丁公藤10~20克、鸡血藤30~40克)为主方,辩证加味,煎汤内服治疗。
4 治疗方法
4.1 寒湿阻络型 证见关节对侧肿胀、沉重冷痛、伴局部畏寒、皮色不红、扪之不热、遇寒痛增、得热痛减、舌质淡胖、苔白滑、脉弦紧。参芪五藤汤(以下简称本方)加制川乌(开水先煎2小时),炙麻黄、桂枝、细辛。
4.2 湿热阻络型 证见关节肿胀热痛、沉重、发热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局部扪之发热、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本方加黄柏、知母、木通、秦艽、地龙。
4.3 寒热错杂型 证见关节肿胀疼痛,局部扪之发热,但自觉畏寒或扪之不热但自觉发热,全身热象不明显,舌苔黄或白,脉弦数。本方加桂枝,杭芍、知母、桑枝、地龙、黄柏。
4.4 风湿阻络型 证见关节肿胀疼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等表证,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缓。本方加羌活、独活、防风、土茯苓、细辛、威灵仙、蜈蚣。
4.5 瘀血阻络型 证见关节肿痛、刺痛、固定不移、局部肿胀有硬结或瘀斑、肌肤干燥、无光泽、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脉沉而涩。本方加桃仁、红花、川芎、丹参、没药。
4.6 痰湿阻络型 证见关节肿胀、麻木疼痛或见痰核硬结、头晕、目弦、胸脘满闷、痰多白粘、舌体胖、舌质偏暗、苔白滑或粘腻、脉沉滑。本方加苍术、黄柏、防已、川芎、南星、陈皮、苡仁。
4.7 正虚邪恋型 证见关节肿大、僵硬畸形、肌肉消瘦、屈伸不利、畏寒喜暖、手足不温或骨蒸潮热、自汗或盗汗、腰膝痿软、口渴不欲饮或饮不多、舌质淡红、舌苔白滑或少津、脉沉细弱。本方加阿胶、归头、鹿角胶、杜仲、白术。
5 剂量、煎药方法及疗程
其剂量视病情,年龄而定。煎药方法,先将中药泡5~10分钟,煎沸10分钟内服,二日一剂。疗程以10剂为一疗程。
6 疗效制定标准
治愈 关节肿痛等症状消失,抗“0”<250u,类风湿因子阴性,血沉恢复正常值,X线检查,关节骨质形态正常,关节外病变消失。
好转 关节肿痛症状改善,抗“0”≤250u,类风湿因子弱阳性,X线检查关节形态大部分正常,关节外病变基本消失。
无效,服本方10剂以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者。
7 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治愈146例,占54%,好转108例,占40%,无效14例,占6%,总有效率95%,本组病例服本方最少10剂,最高60剂,平均25剂。
8 典型病例
刘某某,男,16岁,学生。1992年8月10日初诊。患者于5月10日放学回家途中汗出受凉,双足趾,手指关节肿胀,疼痛剧烈,未予以重视,三天后趾指关节疼痛加剧,并波及至踝、膝、腕肘关节,在当地诊所就诊未效,逐到某地区医院检查,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住院治疗月余,病情好转,出院回家治疗(消炎痛、强的松、炎痛喜康片等)。于同年8月9日再次受凉,趾、指、踝、膝关节肿痛益甚,故于次日来我院就诊:患者面色暗黑、消瘦、患部扪之不温、触之痛甚、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弱。血沉:120mm/h,类风湿因子,阳性,抗“0”>250u,X线检查,趾、指、踝、膝关节骨质形态改变。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后期,辩证为证虚邪恋型。治疗停用西药。处方:雷公藤15克、海风藤15克、络石藤15克、丁公藤15克、鸡血藤30克、炙黄芪30克、归头15克、川芎15克、潞党参15克、细辛5克、甘草5克、大枣25克。上药加开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3次温服。二日一剂,并随证稍加化裁用药22剂痊愈,至今未发。
9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临床以关节肿胀、变性、晨起僵硬、疼痛、屈伸不利、麻木重浊、病程长,缠绵难愈为特征。其病因病机与痹证(行痹、痛痹、热痹、着痹)相似,但本病症状重,疼痛剧烈,关节肿胀,疼痛呈对称性以及先累及小关节,逐渐累及大关节为显著特点。本病的发生,多由气血亏虚,腠理空疏,致使风、寒、湿、热等外部侵袭肌表经络,流注筋骨关节,阻滞不通,逐成关节肿胀,病久不解,正气日衰,邪气日盛,缠绵难愈。笔者认为:初期正气弱,邪气重,中期,正气和邪气并重,后期,正气衰,邪气盛。初期应祛邪为主,中期以扶正和祛邪并重,后期以扶正为主。故在辩病的同时应用中医辩证方法。选用基本方参芪五藤汤,以补益正气、祛风、除湿、通利经络关节,又根据各型、各期以及不同体质的特点择方选药,因此疗效佳,副作用少,不易复发,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收稿日期:2007年6月20日)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286例。其中:男性115例,女性171例。学生15例,农民196例,机关干部75例。年龄在12岁至72岁之间,其中12~20岁18例,21~30岁58例。30~40岁51例,41~50岁103例,51~60岁37例。61~72岁19例。病程最短者6个月,最长者9年,平均5.6年。以农民及成年人居多。
2 诊断标准
2.1 具有对侧关节肿胀,变性,晨起僵硬,屈伸不利,疼痛、麻木、重浊等症状。
2.2 实验室检查 抗“0”>250u单位;类风湿因子弱阳性以上;血沉:男性15mm/h,女性20mm/h以上。
2.3 X线检查 符合本病分期标准,早、中、晚、末期的关节,骨质形态改变。
3 治疗方药
均用自拟参芪五藤汤(党参15~30克、黄芪30~50克、雷公藤10~20克、海风藤15~20克、络石藤10~15克、丁公藤10~20克、鸡血藤30~40克)为主方,辩证加味,煎汤内服治疗。
4 治疗方法
4.1 寒湿阻络型 证见关节对侧肿胀、沉重冷痛、伴局部畏寒、皮色不红、扪之不热、遇寒痛增、得热痛减、舌质淡胖、苔白滑、脉弦紧。参芪五藤汤(以下简称本方)加制川乌(开水先煎2小时),炙麻黄、桂枝、细辛。
4.2 湿热阻络型 证见关节肿胀热痛、沉重、发热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局部扪之发热、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本方加黄柏、知母、木通、秦艽、地龙。
4.3 寒热错杂型 证见关节肿胀疼痛,局部扪之发热,但自觉畏寒或扪之不热但自觉发热,全身热象不明显,舌苔黄或白,脉弦数。本方加桂枝,杭芍、知母、桑枝、地龙、黄柏。
4.4 风湿阻络型 证见关节肿胀疼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等表证,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缓。本方加羌活、独活、防风、土茯苓、细辛、威灵仙、蜈蚣。
4.5 瘀血阻络型 证见关节肿痛、刺痛、固定不移、局部肿胀有硬结或瘀斑、肌肤干燥、无光泽、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脉沉而涩。本方加桃仁、红花、川芎、丹参、没药。
4.6 痰湿阻络型 证见关节肿胀、麻木疼痛或见痰核硬结、头晕、目弦、胸脘满闷、痰多白粘、舌体胖、舌质偏暗、苔白滑或粘腻、脉沉滑。本方加苍术、黄柏、防已、川芎、南星、陈皮、苡仁。
4.7 正虚邪恋型 证见关节肿大、僵硬畸形、肌肉消瘦、屈伸不利、畏寒喜暖、手足不温或骨蒸潮热、自汗或盗汗、腰膝痿软、口渴不欲饮或饮不多、舌质淡红、舌苔白滑或少津、脉沉细弱。本方加阿胶、归头、鹿角胶、杜仲、白术。
5 剂量、煎药方法及疗程
其剂量视病情,年龄而定。煎药方法,先将中药泡5~10分钟,煎沸10分钟内服,二日一剂。疗程以10剂为一疗程。
6 疗效制定标准
治愈 关节肿痛等症状消失,抗“0”<250u,类风湿因子阴性,血沉恢复正常值,X线检查,关节骨质形态正常,关节外病变消失。
好转 关节肿痛症状改善,抗“0”≤250u,类风湿因子弱阳性,X线检查关节形态大部分正常,关节外病变基本消失。
无效,服本方10剂以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者。
7 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治愈146例,占54%,好转108例,占40%,无效14例,占6%,总有效率95%,本组病例服本方最少10剂,最高60剂,平均25剂。
8 典型病例
刘某某,男,16岁,学生。1992年8月10日初诊。患者于5月10日放学回家途中汗出受凉,双足趾,手指关节肿胀,疼痛剧烈,未予以重视,三天后趾指关节疼痛加剧,并波及至踝、膝、腕肘关节,在当地诊所就诊未效,逐到某地区医院检查,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住院治疗月余,病情好转,出院回家治疗(消炎痛、强的松、炎痛喜康片等)。于同年8月9日再次受凉,趾、指、踝、膝关节肿痛益甚,故于次日来我院就诊:患者面色暗黑、消瘦、患部扪之不温、触之痛甚、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弱。血沉:120mm/h,类风湿因子,阳性,抗“0”>250u,X线检查,趾、指、踝、膝关节骨质形态改变。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后期,辩证为证虚邪恋型。治疗停用西药。处方:雷公藤15克、海风藤15克、络石藤15克、丁公藤15克、鸡血藤30克、炙黄芪30克、归头15克、川芎15克、潞党参15克、细辛5克、甘草5克、大枣25克。上药加开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3次温服。二日一剂,并随证稍加化裁用药22剂痊愈,至今未发。
9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临床以关节肿胀、变性、晨起僵硬、疼痛、屈伸不利、麻木重浊、病程长,缠绵难愈为特征。其病因病机与痹证(行痹、痛痹、热痹、着痹)相似,但本病症状重,疼痛剧烈,关节肿胀,疼痛呈对称性以及先累及小关节,逐渐累及大关节为显著特点。本病的发生,多由气血亏虚,腠理空疏,致使风、寒、湿、热等外部侵袭肌表经络,流注筋骨关节,阻滞不通,逐成关节肿胀,病久不解,正气日衰,邪气日盛,缠绵难愈。笔者认为:初期正气弱,邪气重,中期,正气和邪气并重,后期,正气衰,邪气盛。初期应祛邪为主,中期以扶正和祛邪并重,后期以扶正为主。故在辩病的同时应用中医辩证方法。选用基本方参芪五藤汤,以补益正气、祛风、除湿、通利经络关节,又根据各型、各期以及不同体质的特点择方选药,因此疗效佳,副作用少,不易复发,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收稿日期:2007年6月20日)